㈠ 現在中國有個GDP含金量排名,什麼叫GDP含金量,怎麼計算出來的。
GDP含金量 =「人性化的GDP」=「幸福指數」=「幸福感」,其核心都是「提高居民收入」,說白了就是人民在發展中能不能感覺到幸福。
對應的計算公式:
先計算出「人均GDP」,即用「當地GDP」除以「常住人口」;然後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當於人均GDP的含金量。即:
GDP含金量 =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
在這里,人均GDP是分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是分子,也就是說,人均GDP高的反而不一定好,還取決於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的高低
㈡ 經濟半年報出爐,中國經濟的下半年又該如何走
我覺得中國經濟的下半年可能會變得更好,因為隨著疫情被進一步遏制,我們的各行各業也會逐漸恢復。
疫情已經持續了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一年半期間,很多行業都受到了顯著的影響,特別是我們經常提到的電影業和旅遊業。我記得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電影業和旅遊業已經全面擱置,幾乎所有的電影院都暫時關門,所有的出境旅遊都被迫終止。也正是因為我們對疫情的管控非常嚴格,所以我們才能迅速控制住疫情,我們的經濟才能得以發展。
我們的經濟上半年表現非常亮眼。
這是一項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這項數據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今年的經濟增長已經達到了12.7%,這個數據甚至已經達到了前幾年的高峰水平。在這種大前提下,各行各業的精力都在逐漸恢復,部分行業已經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漲勢非常喜人。
㈢ 中國經濟2018年上半年成績如何
2018年前5月數據顯示,我國新產業不斷壯大,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帶動引領作用增強,邁向高質量發展起步良好。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1—5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6650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2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76810億元,增長15.8%,加快5.2個百分點。主要收入項目——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均有增長。企業效益改善,進出口增長較快,就能為財政收入增長夯實基礎。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繼續快於人均GDP增速。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1個百分點,繼續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這說明我國就業形勢向好,扶貧攻堅扎實推進,民生保障力度不斷加大。
來源:南方網
㈣ 2021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呈現了哪些亮點
在目前疫情還沒有完全脫離對經濟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已經實現了穩步向好的情況,人民的收入從圖表上可以看出是與經濟同步增長的,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我國經濟的推動力一大部分來源於消費,由於國內疫情的影響,國內人民消費慾望普遍不高,他們更希望將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我國目前希望將經濟的增長點放在新基建和雙碳項目上,這就導致房地產產業對經濟的推動力量可能會不如以往,但是房地產產業依然會成為下半年的經濟增長長的重要力量,但是國家又發布了降准政策等這方面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必然會使得房地產產業的價格不會像之前一樣上漲的如此迅猛,所以人們在未來炒房行業的投資還是需要謹慎。
㈤ 2021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公布,從中透露出怎樣的信號
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經濟表現非常亮眼,同時我們的生產需求也在進一步提升。
關於我們的半年報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經濟已經逐漸從疫情的陰影中恢復過來,這也得益於我們對於疫情的及時防控。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疫情依然比較棘手,但國內的情況要好很多,這也是我們生產力乃至經濟恢復的重要原因。
我先講一下大體的宏觀數據。
從這一份數據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上半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同期12.7%的高速增長。這個增長態勢非常喜人,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剛剛戰勝疫情,一方面是因為增長的比例非常高。在第2季度中,我們的同比增長速度已經達到了7.9%,環比增加了1.3%,這個數據同樣是近三年最好的一個數據,這也說明我們的經濟在持續恢復。
綜上所述,希望以上這些觀點可以幫助到你。
㈥ 中國宏觀經濟的特徵
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4509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4%,二季度增長6.2%。
如何看上半年經濟6.3%的增長?6.3%意味著什麼?全年經濟增長趨勢如何?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增速全球名列前茅
「6.3%是一個比較平穩的速度。」
「6.3%是一個不低的速度。」
「6.3%是一個含金量比較高的速度。
㈦ 6.9%,外國機構怎麼看中國經濟"半年報
2006年「中國經濟現在燙得都冒煙了」世界各大通訊社都在第一時間報道了中國上半年GDP增長10.9%的消息。美聯社的文章用「令人瞠目結舌」來形容。美國最受歡迎的投資理財網站莫特里福的報道開篇就說:「還記得又紅又熱的中國經濟嗎?現在它燙得都冒煙了。」路透社引用經濟學家的話稱,中國GDP增長「非凡出眾」。18日下午5時左右,記者在谷歌的英文網站上就搜到1000多條關於這則消息的報道。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也在網站首頁顯著位置打出了題為《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增長達到11.3%,創近10年紀錄》的標題。早在兩天前,印度主流報紙《印度教徒報》即刊載了一篇「中國將繼續加強經濟控制」的文章,透露中國將很快宣布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並且增長速度幾乎肯定會超過10%」。文章發表後在印度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些讀者在網站上發表讀後感紛紛說,中國已經連續10多年維持了高速增長,目前仍然沒有勢頭減弱的跡象,這實在是「不可思議」;另外還有人對中印之間發展差距表示擔憂,「目前印度經濟增長也超過了8%,但沒想到中國的發展速度實在大快,這樣下去恐怕差距會越來越大。」德國國家電視台評論說,中國經濟增長比想像的好。一是「穩」,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二是「寬」,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都快速增長;三是「平衡」,進口明顯加快,減少了與出口的差距,還有國內消費需求越來越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收緊。許多國外媒體的報道都集中在中國經濟過熱,今後如何控制等問題上。7月18日,《日本經濟新聞》晚刊發表文章評論說,不僅上海和廣東等沿海城市投資過熱,中國全境都出現經濟過熱趨勢。日本時事通訊社在報道中國GDP增長時指出,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勢頭沒有減弱,看來中國政府要採取提高追加利率等法加強管理。《華爾街日報》則指出,盡管中國政府為抑制經濟增長、避免經濟過熱,已於今年4月上調了銀行貸款利率,並於本月提高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儲備金比率,這些措施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多人相信「中國在30年內就將超過美國」「中國GDP增長已超過其他任何締造過『奇跡』的亞洲國家,且中國發展潛力仍然巨大。」美國卡內基中國研究項目的一位高級研究員說。他認為,盡管針對中國GDP增長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但人們都承認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說,連續近30年高速增長非常罕見,作為一個大國來說是絕無僅有的。二戰後日本經濟的黃金時期也只持續20多年。不斷刷新的GDP增長率也在悄悄改變著中國在世界各國的形象。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稱,中國將在今後幾十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這幾乎已成定論。高盛預計,這將在2050年發生,而其他預測機構認為,中國在30年內就可能超越美國。6月2日,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在柏林公布的最近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全球9個主要國家的1萬多個受訪者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到2020年,中國將能和美國平起平坐,扮演世界領導者角色。有人羨慕,有人捧殺,有人不屑最近兩年,「中國經濟已走上快車道」的驚呼在西方世界已經不新鮮了。這些驚呼的背後有著不少內容。有的人確實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持樂觀心態,也有部分人藉此宣揚「中國威脅論」,從而為自己謀利。面對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心態也大有不同。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一直是印度上到高官、下至百姓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印度不少高官甚至將其當成「研究課題」。印總理辛格曾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印度應向中國學習,加快自己的經濟發展;學者型的財長齊丹巴拉姆更是對中國充滿好感,他在去年10月訪華期間就表示,印度需要向中國學習的東西很多,但最重要就是如何能長時間保持接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以及如何發展製造業並最終成為「世界工廠」。印度經濟增長學院的古普塔教授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在今後,世界發展肯定會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經濟這台發動機。翻看巴基斯坦報紙的財經版,來自中國的消息常常占據著重要位置。「中國經濟連續取得高速增長」、「中國決心發展農村經濟」、「中國奉行更為靈活的匯率政策」……這些題目都曾是版面上顯眼的頭條。巴財政部官員扎法爾對記者說,中國發展經濟的成功經驗值得巴基斯坦借鑒,比如全社會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懷等。他認為,判斷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真正成長,應該看絕大多數人是否從經濟發展的數字中感受到自己的實惠,「中國不僅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而且越來越重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質量,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韓國著名的三星經濟研究所所長鄭求鉉則看得更為實際。他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帶動了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韓國將乘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東風,出口繼續看好,這為韓國經濟實現4.8%的增長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據韓國統計,今年上半年韓國對華基金投資劇增。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被西方一些媒體和官員當成許多全球問題的替罪羊。7月18日CNN網站上的一篇文章再次把油價上漲與中國經濟扯在了一起。類似的聯系屢見不鮮,比如環境、貿易逆差、就業等各種問題都隨時可能賴到中國頭上。中國的發展顯然承受著比其他國家的壓力。GDP的高速增長也反映出了背後的結構性問題李向陽告訴記者,中國GDP的高速增長也反映出了背後的結構性問題。首先內需不足的問題仍然很嚴重。現有數據顯示,高投資所拉動的經濟增長造成能源消耗增長過快,許多人擔心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制定的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標很難實現。經濟增長應該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最終目標,因此目前存在的需求不足、能耗增加、環境破壞、生產性事故等問題顯然與我黨制定的目標不符。政府已越來越強調不單純以GDP增長率為考核幹部的目標,反映出我國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德國《明鏡》周刊認為,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背後存在硬著陸的風險。中國所採取的一些經濟放緩措施仍需時間才能顯示效果。中國貿易順差增加,無疑會加劇與美國貿易摩擦,引起美國進一步向中國施壓,要求盡早更大幅度允許人民幣浮動。不能過於迷戀GDP前不久,英國《金融時報》一篇文章的名稱就叫《不要迷信GDP》。文章說,「有個根深蒂固的觀點是,如果我們不持續努力追求更高的增長率,經濟機器就會崩潰。這個立場事實上是錯誤的。」GDP到底能代表什麼?一位德國官員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經濟強國常常按國內生產總值,而不是按人均收入衡量的。這是一個核心區別。一個擁有13億或者14億居民的國家,從國內生產總值上看,相對容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這里運用的是大數字法則,但這仍然不能說明中國已經是一個發達國家。在這個前提下,我估計,中國將在大約30到40年後占據世界第一位。」他同時表示:「國內生產總值的數字是很不重要的。它對真正的經濟力量的表現力很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丁一凡研究員告訴記者,一方面,經濟增長快對創造就業機會和整體收入水平的增加都有好處,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矛盾。另一方面,高速增長往往有不可持續性。他認為,GDP的持續增長說明中國的經濟活力很大,還有發展前景,但如果任其發展,經濟過熱的弊端就會全部暴露出來,比如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等等。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已向市場發出了信號,不再強調GDP的總額和增長速度,而是轉向強調質量,有關的具體措施有四五十條,但目前很多企業還不知道,政府需要加強與企業的溝通,指導企業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這一信號。
㈧ 中國經濟評論這個期刊怎麼樣
專業、客觀。
辦刊宗旨為「反映中國經濟改革發展成就,關注宏觀經濟趨勢,解讀新商業模式,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核心理念為「做專業、深度與獨特價值的守望者」,每期聚焦一個反映中國經濟核心問題的主題,傳遞來自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及各領域企業家專業、深度的思考。
投稿要求
1、文章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並譯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稱寫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語,應是一篇能客觀反映文章核心觀點和創新觀點的表意明確、實在的小短文,切忌寫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為宜。
㈨ 《中國經濟時報》怎麼樣
創刊以來,《中國經濟時報》一直遵循對讀者負責,對歷史負責的辦報方針,努力為中國和世界讀者提供前瞻性的權威信息,在中國官員、學者、企業家階層擁有穩定的讀者群,並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中國經濟時報》是中國近年崛起的新興報紙中具有獨特個性的一份權威媒介。 《中國經濟時報》既有宏觀信息,也有中觀和微觀信息,以經濟為主要報道內容,兼顧社會、文化。報社編輯部經常就中國和世界時事發表自己的觀點,並邀請中國各階層人士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發表直率的言論。目前主要版面有:要聞、國際、地區、財經、產經、企業、東部經濟新聞、房地產、新視點(理論)、百姓廣場(言論)、特別報道、網路、法律、讀書、國際觀察(評論)等。
《中國經濟時報》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R.China)主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在中國和世界都有相當的知名度,擁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經濟學家以及高素質的專家和研究人員。其主要職責是從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與咨詢,並向國務院即中央政府提供決策建議。中心的研究咨詢工作著眼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和長期性問題,並把宏觀與微觀、長遠與當前、戰略與策略、國際與國內、改革與發展、定性與定量研究結合起來;經常了解動態、分析矛盾、研究對策、預測前景,及時提出決策咨詢意見。
㈩ 2020年看中國經濟半年報要放在什麼的大背景下綜合衡量
要說2020年看中國經濟半年報放在什麼大背景下,綜合衡量,當然要放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流行的背景下來看,所以說雖不如往年,但是跟世界的橫向比較,以及跟新冠
沒有控制好的國家比較,中國的經濟年報絕對是亮眼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