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共產黨成立,走的蘇聯路線,以工人糾察隊和改造舊軍隊為主,發展學生運動,以城市為主線,搞國共合作。
第二階段:汪蔣背叛革命,還是以城市路線為主,重視農民運動,建立革命根據地蘇區。這個階段解決了我黨幾個問題,三灣改編人民軍隊建立士兵委員會,支部下連,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古田會議解決了黨指揮槍問題。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思路,積累人民政權經驗。
第三階段:長征。確立了毛澤東領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本土化,徹底奠定農村在中國革命的絕對地位,黨和軍隊塑造了打不垮,拖不爛,跟著走,一起走的精神。
第四階段:抗日戰爭期間。建立新的敵後革命根據地,發展出多種游擊戰戰術,無敵穿插雛形逐步形成。多種體制改革,減租減息,第二次國共合作,黨的政策更加靈活,目標也更明確,尤其是黨的7大,那是里程碑意義。
第五階段:解放戰爭。土改,摧枯拉朽般的取得了革命勝利。與其說是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勝利,不如說是中國人民選擇了共產黨,拋棄了國民黨,這是黨前四個階段努力結果。
第六階段:抗美援朝和兩彈一星。新中國建立後,廣大窮人雖然翻身了,但富人和知識分子還對黨充滿了疑惑,但抗美援朝志願軍按著聯合國軍摩擦讓知識分子興奮了,百年屈辱一朝洗刷,紛紛回國建設新中國,又對兩彈一星起到決定作用,廣大華人華僑也開始認同新中國。這個階段也是中國積累工業化的過程。
第七階段:改革開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充分爆發,勤勞勇敢中國人改變自己,改變國家,改變世界。尤其本次疫情,我知道歐美爛,但沒想到這么爛。帝國主義果然是紙老虎!
B. 中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一、中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1、穩定的政治環境
這是實現所有經濟目標的先決條件。
2、資源資本化
改革開放後以前很多沒有被標價的資源如土地礦產等都被標上了價格,可以買賣,給社會帶來了很多流動性資金,大幅度地提高了經濟活力。
3、技術的引進
術的學習速度遠大於技術的創新速度,我們在別人走過的路上跟被人學習,因而我們技術的進步比別人要大。因而生產力的提高較快。
4、物美價廉的勞動力
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們的勞動力價格有很大的優勢。同時,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國勞動力的勞動效率較高。
5、優越的地理位置
中國處於亞歐大陸東部,相對於美國、歐洲等發達地區距離相對較近,水運陸運便利。
二、2021中國經濟發展狀況
GDP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被公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進入2021年後,中國的GDP增速勢頭依舊迅猛,前三季度同比增長9.8%。而根據國際機構預估,2021年中國的全年GDP將達到18萬億美元,二我國2020年的GDP為15.87萬億美元,在全球經濟因為疫情呈現頹勢時,我國不僅能保證正增長,而且一口氣增加近3萬億美元,這令人欣喜。
據外媒的消息稱,在2021年中國的GDP總量將超越歐盟27國之和,歐盟2021年的GDP預計只有17萬億美元,比中國少1億美元。
C. 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一、人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邁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發生的巨大變化舉世矚目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城鄉居民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長,消費水平明顯提高,特別是扶貧開發取得的驕人成績為世界所贊譽。194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名義增長566.6倍,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59.2倍,年均實際增長6.1%。1956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88.2元,2018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19853元,名義增長224.1倍,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28.5倍,年均實際增長5.6%。按照2010年農村貧困標准,197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人,201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1660萬人,比1978年末減少約7.5億人。
二、城鄉居民收入來源日益多元化,收入分配格局明顯改善
伴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跨越式增長,城鄉居民的收入來源也從單一走向多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著力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城鄉和區域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收入分配格局明顯改善。
在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居民收入在城鄉、地區之間的差距也明顯縮小。2018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為2.69,比1956年下降0.64,比2012年下降0.19。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與最低省份的收入倍差為2.33,比2000年下降了0.17。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與最低省份的收入倍差為3.45,比2000年下降了0.74。
三、居民食品消費實現從匱乏到富足的跨越,衣著消費實現從穿暖到穿美的巨變
食品從匱乏到富足,食品煙酒支出水平大幅增長。改革開放前城鄉居民的食品消費由於供給數量不足,品種單調,居民的消費水平較低。改革開放以來,食品供給實現了從匱乏到富足的轉變,居民食品消費水平大幅增加。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支出7239元,比1956年增長58.3倍。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支出3646元,比1954年增長88.1倍。
衣著從穿暖到穿美,實現成衣時尚化。改革開放以後,城鄉居民對衣著的需求從「穿暖」轉為「穿美」,服裝鞋帽從自己製作逐步轉向購買為主,服裝的名牌化、時尚化和個性化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衣著消費支出大幅增長。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消費為1808元,比1956年增長53.6倍;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為648元,比1954年增長82.0倍。
四、耐用消費品不斷升級換代,人均住房面積質量大幅提高
耐用消費品從無到有,不斷升級換代。新中國成立初期,城鄉居民家庭擁有的耐用消費品非常有限。1956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自行車6.7輛,機械手錶10.0隻,電子管收音機2.7部。改革開放初期,城鄉居民家庭擁有的耐用消費品主要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和收音機。2018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243.1部、計算機73.1台、汽車41.0輛、空調142.2台、熱水器97.2台;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257.0部、計算機26.9台、汽車22.3輛、空調65.2台、熱水器68.7台。
人均住房面積大幅提高,居住質量極大改善。新中國成立初期,絕大部分城鎮居民租住單位或房屋管理部門的房屋,只有少數居民擁有自己的住房。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9.0平方米,比1956年增加33.3平方米,增長5.8倍。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增長4.8倍。
五、交通通信方式從落後到現代,文教娛樂消費從單一到豐富
交通通信方式從落後到現代,出行溝通更加便捷。改革開放前,城鄉居民交通出行方式比較單一,通信方式主要依靠郵政傳遞。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為3473元,比1985年增長393.7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3.3%,比1985年增加12個百分點。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為1690元,比1985年增長300.8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3.9%,比1985年增加12.2個百分點。
文教娛樂消費從單一到豐富,精神生活日益充實。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水平低下,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
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為2974元,比1985年增長41.9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1.4%,比1985年增加1.1個百分點。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為1302元,比1985年增長104.0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0.7%,比1985年增加6.8個百分點。
六、醫療衛生服務長足進步,生活環境條件明顯改善
醫療衛生服務長足進步,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我國的醫療機構和醫療人員比較緊缺,醫療設備簡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保障水平較低。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民醫保體系加快健全,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2046元,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7.8%,比1985年增加7.0個百分點。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1240元,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0.2%,比1985年增加7.8個百分點。
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生活環境條件明顯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美麗宜居鄉村加快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018年,我國農村居民住宅外道路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戶比重為75.4%,比2013年提高24.0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有管道供水入戶的戶比重為79.7%,比2013年提高18.8個百分點。83.6%的戶所在自然村實現了垃圾集中處理,比2013年提高34.9個百分點。65.3%的戶所在自然村實現了飲用水集中凈化處理,比2013年提高19.7個百分點。在習近平總書記就「廁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後,農村居民的廁所衛生條件顯著提升。2018年,農村居民使用衛生廁所的戶比重為56.0%,比2013年提高20.4個百分點。
D. 中國是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按照新的軍事戰略方針,人民軍隊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採取了一系列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舉措。科技強軍、質量建軍,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成為軍隊建設的主旋律。軍隊建設步入了注重質量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E. 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探索經歷,談談我們是怎樣一步步實現這種跨越的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有: 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 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佔多數; 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
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全國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
廣大人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
(5)新中國如何一步步實現跨越的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建設包括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設,有時也專指經濟建設。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濟建設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並成功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和物質條件;政治建設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保證;思想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創造高於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以及向共產主義過渡必不可少的條件。
F. 從開國的物質缺乏到原子彈的研究中國怎麼實現這種跨越的
二戰結束後,由於我國受到了日本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損失極其慘重,國內一片廢墟百廢待興,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都不盡人意,完全可以用一窮二白這一詞語來形容,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還是僅花費了6年時間就造出了原子彈,究竟是怎麼回
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國家經歷了無數的磨難與戰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國家都是處在落後挨打的狀態,充分的證實了落後就要挨打的定律!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從各個層面開始注重科學研究,科技強國,科技強軍,是必須要走的道路!只有國家足夠強大,才能在國際上有足夠的影響力!所以,新中國在當時,頂著巨大的壓力,開始了我國的原子彈研發計劃!
中國當時有諸多的愛國科學家,都從海外積極回國。這些科學家,為中國的科研團隊增添了極大的力量,也為後期的原子彈成功研製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我們有著原子彈之父錢學森先生,他能偶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毅然決然的回國效力,這樣的愛國情操絕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錢學森先生運用自己的學識至少讓我們國家的原子彈事業提前了20年。而且是這些我們國家的科研人員的辛勤努力,才讓我們在短時間擁有了核武器,在短時間內擁有了保護自己的能力,在短時間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位置,從此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若沒有他們的付出,就不會有這樣的成功。
中國在二戰期間,一直有著蘇聯的支持。所以,也是尊稱蘇聯為老大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蘇聯依舊還是有著原來的態度。但是,當我們提出向蘇聯求助 時,蘇聯卻不想讓我國繼續發展,便毫不猶豫直接拒絕了。之後,由於種種的原因,蘇聯與中國的關系迅速降到了冰點,幾乎在一夜之間蘇對中方的一切支援都被撤回!
而在6年時間里我國對於原子彈的研發之所以會這么快,其實還是有蘇聯提供一定的幫助的。雖然當時斯大林拒絕了我國的請求,但之後赫魯曉夫上台執政,開始在這一方面幫助我國,而目的也是為來看拉攏我國,雖然他們是很不樂意,但終究是提供了一部分的技術與資源上的幫助,再我國專家克服掉了很多困難,最終得到了這一成果。
1964年10月16日,隨著一大朵蘑菇雲升天,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這之前,外界對於中國的研發,都是充滿著質疑。而且,也是全面的進行了技術封鎖,目的就是拖後,甚至將中國的製造計劃扼殺與搖籃之中。但是,最後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中國不僅研發出了原子彈,而且是在極快的時間之內,使得國家的安全有了極大的保障!
就這一聲響,響亮的,打了外國人一記耳光——中國人能自己自強!中國人站起來了!中華民族從此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國家強大,人民幸福,生活在這樣的國家,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G.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生活的歷史性跨越
因為,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鮮明地昭示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舉世矚目,但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和繁重,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銳意進取,埋頭苦幹,繼續拓寬居民收入渠道,不斷挖掘居民收入增長潛力,持續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促進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不懈奮斗。
(7)新中國如何一步步實現跨越的擴展閱讀: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居民消費水平明顯提升,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出台實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特別是精準扶貧戰略帶動居民收入繼續快速增長,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