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雕大象的寓意是什麼
導語: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有許多的石頭雕像,並且代表著不同的寓意。比如洛陽的龍門石窟,就是用石頭雕成的佛像,代表著我們對於佛教文化的信仰,石獅子也經常會被我們放在自己家的門口以此來辟邪。那麼,對於石雕大象他背後所代表的寓意都是什麼呢?不知道的朋友們快來跟隨土巴兔小編一起來詳細的的了解一下石雕大象的相關信息吧!
石雕大象就是用石頭雕刻出來的大象,是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裝飾物。在中國的宮殿,寺廟,佛塔,橋梁,府邸,園林及陵墓上都會看到它。其可用的石材有天青墨玉、霞玉、緬甸玉、漢白玉、墨玉、佘太玉、砂岩、大理石、花崗石、銀灰白石、雪花白等。
石雕大象是智慧、力量、團結的象徵,它們屬群居動物,社會團體結構以母象及幼象為主。代表著家庭,單位,團體,黨派和社會的團結,融洽與和諧!
象諧「祥」之音,傳統習俗中,象代表了吉祥。「象」能給人間帶來祥瑞,象微天下太平。「象」即表示和平、美好和幸福。大象力大魁武,性靈卻溫和柔順,相傳象為搖光之星生成,能兆靈瑞,古佛就是乘象從天而降;只有在人君自養有節時,靈象才出現。大象善於吸水,水為財,凡家居窗戶見水,擺放「吉象運財」則能達到汲水納財之功。
吉象吸旺氣加強坐方之力量,一般樓宇的風水喜後有靠山,而象的體型龐大,如山一般,於居家客廳,辦公室或書房坐方擺放吉象,便可加強坐方的力量,另一方面,象是群居動物,非常有組織,安置吉象可提升領導的地位,帶來穩定及和諧,將四面八方之財都吸到身上凡居家門窗見海,水池,河流等水者,均稱之為明堂聚水,所以,安置吉象在公司家中,小財大財均為已所納,象之稟性馴良善於吸水,水為財,放在公司、家中聚財和吉祥如意,財福齊臨,放在客廳旺位(財位)全家人受惠,安置生意場所,辦公室,居家書房助和順發財!
石雕大象的擺放:
石雕大象石風水祥瑞神獸之一,有招財進寶、吉祥如意之寓意,故在擺放時也有講究,以免得不償失。
大象應擇選吉日擺放
石雕大象不可隨意選日子,需根據地方的習俗,擇選吉日後方可擺放,有特殊習俗的地區還應根據當地的情況擺放。
大象宜搭配成雙擺放
擺放石象應一雌一雄搭配擺放為宜,而且要分清雌雄,區分左右,遵循「男左女右」的習俗,即雄性大象在大門的左側,雌性大象在大門的右側,切忌隨意擺放。
大象宜臉朝外擺放
擺放石象時,應將石象臉朝外面擺放,面向道路,方有更好的聚財吸財之寓意。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關於石雕大象的相關寓意的介紹,石雕大象主要寓意著吉祥如意的意思,一般對於大戶人家來說,他們都比較喜歡把石雕大象放在自己家的庭院里,來保證家庭的吉祥。現代我們經常會在公園或者是一些公司等比較空曠的地方擺放石雕大象來保證或者是寓意我們的生活會吉祥如意,一帆風順。這就是今天小編的全部介紹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貳』 石雕的含義是什麼
石雕,指用各種可雕、可刻的石頭,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常用的石材有花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質量堅硬耐風化,是大型紀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舊、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是嶺南原始先民謀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門、珠海發現多處岩刻,以復雜的抽象圖案為主,採用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鎮高欄島岩刻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長5米,明文鑿刻,線條清晰,從復雜的線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據研究,該處岩刻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是青銅時代的作品。南越王宮署遺址發現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稜柱形石欄桿,是中國建築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欄桿構件。南越國御苑遺址,以石板作冰裂紋精工鋪砌的石池、蜿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設的石室以及多種石構件,為中國秦漢遺址所首見。南越王趙昧墓,是迄今所知嶺南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達2.6噸。
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1件浮雕卷雲紋的青白玉雕角杯,還有絲鏤玉衣、龍虎並體玉帶鉤,龍鳳紋重環玉佩、獸首銜壁,均可謂精美絕倫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造型、鑽孔、琢制、拋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滑石烤爐、耳杯、豬、枕以及石硯、研石。礪石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等。說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從人類藝術的起源就開始了石雕的歷史。可以說,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沒有哪一種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工巧匠它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萬古不衰。石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從那時候起,石雕便一直沿傳至今。
『叄』 中國傳統雕塑承載了古代中國人怎樣的文化觀念
中國古代雕塑題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勞動生活及民俗雕塑。藝術門類有圓雕、浮雕、紀念性雕塑、案頭雕塑、建築及器物裝飾雕塑等,雕刻材料也豐富多彩,除了青銅、石、磚、泥、陶等材料外,還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國古代雕塑是中國古代藝術精華,中國古代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質上都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
裝飾性是中國古代雕塑孕育於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築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於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於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庄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誇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聖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築裝飾的功能。
二、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
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於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後,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後,除宗教神像為
『肆』 雕塑有什麼意義呢
雕塑為美化城市或用於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徵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岩、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主題性雕塑顧名思義,它是某個特定地點、環境、建築的主題說明,它必須與這些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並點明主題,甚至升華主題,使觀眾明顯地感到這一環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紀念、教育、美化、說明等意義。主題性雕塑揭示了城市建築和建築環境的主題。在敦煌縣城有一座標志性雕塑《反彈琵琶》,取材於敦煌壁畫反彈琵琶伎樂飛天像,展示了古時"絲綢之路"特有的風采和神韻,也顯示了該城市擁有世界聞名的莫高窟名勝的特色。這一類雕塑緊扣城市的環境和歷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個性和追求。主題性雕塑是獨具魅力的雕塑藝術類別,具有較強的社會功能性。其藝術形式也隨著主題的變遷和藝術的發展而變化,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蘊和發展軌跡。雕塑作為空間的藝術,從創作到成品再到供人觀賞都需要佔據一定的空間。空間也和雕塑的形態、體積、顏色、風格相互適應。所以不難看出雕塑的形式是形態、體積、顏色、材質、風格等一系列的雕塑造型因素有機組合而成,是通過雕塑家在創作中把以上的造型因素有機組合後得到的,
『伍』 中國雕塑有哪些(二)
婦好玉鳳
商周時期的玉雕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精美程度可從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大量實物中看出。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妃子。1976年,她的墓葬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西南側被偶然發現,出土文物1600餘件,玉器就佔了755件。其中一大批動物造型的玉雕作品生動傳神,工藝水平極高。如兩只毛色略呈褐黃的野兔,雙目圓睜,長耳後抿,短尾上聳,躬腰曲體,彷彿正在向前跳躍。此外還有巨口利齒的猛虎、華冠秀尾的鳳鳥、揚鼻嬉戲的小象、昂喙傲立的鳥、抱膝蹲踞的小熊、靈巧可愛的猴子。除飛禽走獸外,還有水族和草蟲,以及一些神話中的動物,總計不下20餘種,包括猴、兔、馬、牛、羊、鶴、鷹、鵝、鸕鶿、鸚鵡、魚、蛙、鱉、蟬、螳螂、龍、鳳和怪鳥等。其中有六七件小玉蟠龍,獸首蛇身,頸背處有長鬣飄拂,均作環形內屈,呈C字造型,使人聯想到它們與史前紅山文化C字形玉龍在造型和寓意上的延續性。
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中,僅鸚鵡一種就超過20件,都是扁體浮雕,造型上突出高冠、長尾、鉤喙等特徵,形態鮮明,富於情趣。以一件對尾雙鸚鵡為例,二鳥頭向相反而尾部靠連在一起,形成均勻對稱的構圖,自右鳥喙部下經胸、爪、尾至左鳥尾、爪、胸直至喙部,形成半圓形外輪廓線,顯得穩定而又連續;二鳥的冠羽高聳,背翅形成凹線,又顯得富於變化,使作品穩重中蘊藏靈動,耐人尋味。玉鸚鵡長尾的端面被磨成銳利的斜刃,可用作玉質刻刀,既具觀賞性,又具實用功能。
如圖所示(商,婦好墓玉鳳),河南安陽殷墟出土,通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黃褐色,雕刻精美細致,玉鳳亭亭玉立,作側身回首欲飛狀,喙、眼、冠似雞,短翅長尾,翅上用陽線鵰翎毛紋,身前有穿通鏤孔,更使鳳體豐滿迷人。婦好墓出土了755件玉器,而玉鳳僅此一件。此器為研究商代人心目中鳳的形象的最佳實物。
兵馬俑
秦皇兵馬俑的重大意義,在於開創了大型軍事題材雕塑群像的先河,宏觀地把握大場面總體效果的雄渾博大與兵馬俑個體細部的精雕細刻之間的關系,不愧為古代雕塑藝術寫實主義的典範。
寫實是兵馬俑群塑的基本格調,兵馬俑的形象大小與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馬相似。陶俑裝束如鎧甲、戰袍等是當時軍隊服飾的模擬,兵馬俑所配備的戰車、兵器則是真正的實物。從陶俑的造型來看,不但再現了各個兵種的實際陣容,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秦軍將卒不同年齡和性格的人物形象。這些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秦軍將卒不同生命體的再現。
從人物的身份來看,那頭戴鶡冠、身著雙層戰袍、外披彩色魚鱗甲、拄劍佇立、昂首挺胸、體魄魁偉、氣宇非凡者,顯然是大智大勇、指揮若定的將軍;那些頭戴長冠、著戰袍、披長甲、面情嚴肅者,又極可能是善於謀略、輔佐將軍的指揮官吏;那些頭綰發髻、身著戰袍、足穿靴履、手持弓弩、背負箭鏃者,為秦軍輕裝銳士無疑;那些免盔束發、身著戰袍、外披甲衣、手持遠射或長兵者,顯為秦軍的重裝武士。從年齡上分,年老者,長須可,額頭上皺紋數道,顯得沉著老練、穩健多謀;壯年者,面闊耳大,天庭飽滿,眉宇飛揚,顯得血氣方剛、威猛善斷;年輕者,頭微低垂,舒眉秀眼,顯得性格文靜、純朴。
從官兵的職能來看,頭戴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轡者,是御者形象;頭戴皮弁、外披短小鎧甲、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蹬短靴、立於馬前、抬頭挺胸、目視前方、一手牽韁、一手提弓者,是機敏精悍的秦軍騎兵形象;頭綰發髻、身著戰袍、外披鎧甲、右膝著地、左腿彎曲、體斜轉於左側、雙目凝視左前方者,是機警、勇捷的秦軍中跪姿射箭手形象;頭上束發綰髻、腰系革帶、脛著護腿、左腿微拱、右腿後綳、右臂曲肘於胸前、左臂向左側直伸、頭向左側、昂首注視左前方者,是秦軍中立姿持弩欲射的彎兵形象。從民族上分,除絕大多數為關中漢人外,還有深目高鼻、兩腮須的胡人形象。
從面部表情上分,有面帶微笑、心滿意足者;有呆板木然、毫無表情者;有五官端正、面寬體胖者;有穩健風雅、表情隨和者;也有神不守舍、猶疑不定者。這些復雜多樣的面部表情和各類兵馬俑造型,真實地反映了秦軍的實際狀況,因而更具寫實主義的藝術特點。這是雕塑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運用寫實手法所獲得的成功典範。
秦兵馬俑雕塑寫實手法不僅表現在整體的把握上,而且在細節方面也體現了一絲不苟、形象逼真的特點。如秦俑的發型,有螺旋紋式、波浪式等。發辮有三股、六股,盤曲扭結,走向清楚,絲絲頭發,清晰可見。陶俑的發舍有單環髻、雙環髻、三環髻、四環髻等等,表現了現實生活中束發絡髻的各種式樣。發髻的帶頭,有呈扇面形,有為折波形,有的則表現飄擺翻卷。陶俑的服飾衣紋隨體曲折,刻畫得維妙維肖。甲俑鎧甲的甲釘疏密有致,也刻畫得絲毫不差。陶俑腰間所系革帶和帶鉤,腿部扎的行縢,以及靴、履等細部,與實際對比具有極高的相似性。連跪射俑右腳鞋底兩端密中間稀的排列,也是基於人腳著地後部位摩擦輕重不同的考慮。像手指上的骨節和指甲等也刻畫得十分逼真。就連陶馬口中的牙齒這一不為人注意的細節,也是頗具匠心,塑出6顆牙齒,以表示馬正處於青壯年時期,把寫實主義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其藝術上的地位和意義,不但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藝術發展史上都佔有光輝的一頁。
注重視覺效果是秦兵馬俑雕塑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兵馬俑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雖然基本格調是寫實的,但已突破了寫實的局限。即寫實手法中並不排除雕塑家可以馳騁自己的想像力,可以運用傳神、誇張、概括、寓意、象徵等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對於人體的某些局部特徵,並非一味地追求細微末節的真實,而力求抓住關鍵部位進行適當的誇張。這種誇張並不讓人感到虛假,反而給人一種明晰、洗練之感,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鮮明、突出。例如,人的眉毛和眉骨本來是沒有什麼厚度的,但秦俑眉毛加上了厚度,把眉骨塑得有角有棱。從視覺上,遠看形象明快、清晰,近看也不覺得失實。又如人的拇指本來比較粗短,但秦俑半握拳的手則有的把拇指塑得很長,高高翹起。因為這種手形拇指不與其餘四指並列,所以在視覺上也不會讓人感到不合比例,反而給人一種力感。還有秦俑個個挺胸鼓腹,難道秦軍戰士個個真的都是大腹便便?但這樣塑出來,從視覺上人們也不會覺得不合實際,反而會認為秦軍本來就應該是這種精神飽滿、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颯爽英姿。陶馬的塑造也是如此,馬頭方正,稜角顯露,兩耳短促,雙目大而有神,鼻廣口闊,馬身渾圓,腿部筋腱突出,造型生動逼真,顯得異常神駿。面對無言的兵馬俑,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感受產生聯想而領悟秦俑雕塑藝術風格的底蘊。
總之,精湛的秦兵馬俑雕塑藝術,是繼承了我國古代寫實藝術的傳統,又在藝術風格和藝術技巧方面開創新的境界,注重視覺效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標志著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已趨於成熟,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
秦兵馬俑傳達給人們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反映出它超群的藝術效果。它巧妙地處理了靜與動的關系,從而使大場面排列和個體形象的塑造更趨和諧,取得了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時代精神的產物,是古代寫實藝術的奇峰。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雕塑藝術和鑄銅工藝融為一體的傑出作品,在中國雕塑史上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藝術成就。銅馬昂首,四蹄翻騰,馬尾高揚,口張作嘶鳴狀,以少見的對側快步的步伐賓士向前。其三足騰空,後右蹄踏在一隻正在振翼奮飛的燕背上,燕顧首驚視,與之相呼應,奔馬頭微左顧,似乎也想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而這一切盡在瞬間。由於馬蹄之輕快,馬鬃馬尾之飄揚,恰似天馬行空,以至飛燕不覺其重而驚其快,更增加了銅馬凌空飛馳的氣勢。馬體重落一足,小小飛燕承之而可平置,體現了設計者之獨具匠心。馬與燕的線條流暢,比例勻稱,賓士與飛翔的動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體現了駿馬賓士與飛鳥爭先的瞬間。該器堪稱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寶。現為中國旅遊標志,寓意「一日千里,馬到成功。」
天回山擊鼓說唱俑
天回山陶塑群,1957年發現於四川省成都市北門外10千米處的天回山崖墓中。時間為光和七年至建安二十五年(184—220)。
擊鼓說唱俑漢
陶俑有男女舞俑、聽琴俑、男女庖丁俑、持瓶(或鏡鏟)俑、武士俑、說唱俑;動物陶塑有狗、馬、雞、鴨、長尾雞等,皆為漢代雕塑藝術之精品。
《擊鼓說唱俑》,灰陶制,高55厘米,製作於東漢時期,出土於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天回山陶塑,中國東漢晚期陶塑。
俑在漢代雕塑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從車馬出行到侍衛家奴,從庖廚宴飲到歌舞百戲,幾乎無所不包,反映了漢代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雖然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類作品尺寸相對較小,但表現出強烈的寫實主義風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四川地區的漢俑獨具特色,內容更為豐富,在出土的許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這件《擊鼓說唱俑》。說唱俑席地而坐,頭部碩大,裹著頭巾,前額布滿皺紋,赤膊跣足,左臂環抱一個圓鼓,右手高揚鼓錘。這個說唱俑的表演彷彿已經進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動,表情誇張,竟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起來……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場面!雖然人們並不了解他說唱的具體內容,但一看到這位熱情、樂觀、充滿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藝人,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像到在這個說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興致勃勃的聽眾在傾聽著他出色的表演!可見,漢代的雕塑家們是多麼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他們並非簡單地模仿生活中的場景,而是採用了極其大膽誇張的手法,著重表現說唱者那種特殊的神氣。作者採用虛擬方式,通過欣賞者的聯想作用,創造出一個隱含的充滿戲劇性的精彩場面。這種虛擬中的戲劇性場面,本身也體現出漢代藝術所特有的生動活潑的氣勢。這件作品同時也是研究漢代民俗和陶塑藝術的珍貴史料。
龍門石窟2000年底,洛陽龍門石窟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全體成員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市表決,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古代鼎盛時期留給世界的雕刻藝術經典巨作,從此得到了世界的承認與保護。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2千米,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這里有一條伊水,因伊水東西兩岸之香山和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隋唐以後,習稱龍門。自北魏至晚唐的400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里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
石窟造像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太和十年,公元493年)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400餘年的大規模建造,其中尤以北魏和唐代為重,達150多年。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千米,兩山窟龕密似蜂窩。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葯方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共計窟龕2100多個,造像9.73萬余尊,題記和碑碣3600多個,佛塔39座。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雲中自由翱翔,或手捧果品凌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其姿態之輕盈,神情之優雅,令人嘆為觀止。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唐高宗初年開鑿,至上元二年(675年)竣工。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長41米,有盧舍那佛及其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9尊雕像。主佛盧舍那高17.14米,面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這尊佛像和繪畫中武則天方額廣頤的面部特徵極其相似,所以人們說這就是武則天的化身。兩旁的弟子,迦葉嚴謹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莊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剛健。群像形神兼備,刀法嫻熟,是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
龍門石窟氣勢博大,蘊涵深邃,雕刻精湛,是世界著名的藝術寶庫,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藝術的重要資料。
唐三彩馬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追念跟隨他征戰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戰馬,曾命當時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駿,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珍品,唐三彩對唐代馬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今天,通過館藏名貴唐三彩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在它們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駿的影子。因此馬是唐代文化藝術中最常見的題材。
唐三彩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絢麗光彩,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認識中國唐文化歷史價值的寶貴實物資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傾倒。唐三彩馬長期受到國內外商家的關注,並穩坐中國陶瓷藝術品拍賣最高價的寶座。
到高宗、武後時期的墓葬中,隨葬俑群已顯示出盛唐的時代風貌。甲胄武士形貌的鎮墓俑已改為足踏卧獸的天王形貌的鎮墓俑,還出現了體高與天王狀鎮墓俑近同的盛裝文官和武官俑,文官俑戴介幘,武官俑戴弁冠,姿態端莊。自西晉以來作為出行俑群行列中心的牛車,已經為鞍轡鮮明的駿馬所取代。原來流行於南北朝至隋,以重裝騎兵為前導的軍事氣氛濃郁的出行對列,這時已充滿享樂歡快的色彩,重裝騎兵逐漸消失,大量出現的騎士或手臂駕鷹,或攜帶獵犬、獵豹,組成外出狩獵的行列。隊列中還有騎馬的鼓吹樂隊以及打馬球的騎手。
這一時期,出現了釉彩絢麗、造型生動的三彩俑,達到了中國古俑藝術的最高峰。這是以一種釉彩多變的低溫釉陶(燒成溫度在800℃~1100℃)製作的俑,釉色鮮艷但不透明,色彩以黃、綠、赭色為主,所以俗稱唐三彩。實際它的釉色並不止3種,還有藍、黑等色。
開元、天寶年間,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導致人們崇尚奢靡之風,促使三彩工藝達到它的最盛期。這時三彩俑的人物造型,體態肥滿豐腴,特別是女俑,高髻長裙,面容富態,雍容大度,反映當時社會流行的審美風尚。人物造型准確,輪廓曲線富於變化,顯示了唐代人物圓雕取得的高度藝術成就。
唐三彩造型最為生動的是駿馬,最具代表性的是葬於723年的鮮於庭誨墓中出土的兩組4件三彩馬。它們的體高都超過50厘米,兩匹毛色純白,另兩匹是頸部帶有白斑紋的白蹄黃馬。4匹馬造型都極生動,長頸肥軀,體骨勻稱,馬尾結紮成彎角形狀,馬具鮮明,轡和鞍、鞦的革帶上都飾著漂亮的黃金花和杏葉。一對白馬的長鬃剪出當時流行的三花飾,另一對白蹄黃馬只將馬鬃剪出一花。鮮於庭誨墓中還出土了一件極為罕見的駱駝載樂俑,在駱駝背馱載的平台上,塑出四人樂隊和一名起舞的綠衣胡人男子。駱駝造型雄健優美,樂俑、舞俑形象生動。··
『陸』 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意義
雕塑意義:文章摘錄
中國雕塑既可以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標志和象徵,又可作為該民族文化積累的產物。雕塑述說著民族發展的歷史,凝聚著民族的精神和傳統,代表著每一歷史時期的精神面貌,反映著自古至今,人們的無限追求與執著信仰,展現價值觀念及審美情趣。中國雕塑,城市建築等,都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最直觀、最集中的表現。
詳細參考以下網址:
中國雕塑_網路
http://ke..com/link?url=_fU-dPOxYM50kvuNy3NDzue4
陵墓雕塑:文章摘錄語句
中國古人迷信靈魂不滅,特別是秦漢以來,統治階級更加篤信天命,妄想死後繼續享受無上的權力和奢華的生活,因此厚葬風氣盛行,帝王和王公貴族的陵墓中有大量的殉葬品,包括隨葬俑,還在墓前或墓周圍設置石柱、石獸、石人等大型紀念碑式的石刻。可見陵墓雕塑藝術是中國古代厚葬流行的產物,
並集中體現了特定歷史時代的社會理想、審美形式和高超的藝術水平。
整體造型穩定而強勁,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獨的民族風格。這種深沉雄大的氣魄也體現出中國封建盛世豪邁進取的時代精神。
詳細參考以下網址:
陵墓雕塑_網路
http://ke..com/link?url=iZI7-__5DBz8cAVsUp6X0XXHKHjK
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義和與其相關的人物、故事為題材進行宗教宣傳的雕塑,表現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意義,心靈上的態度與認可。通過雕塑表現的精神意義來與自身處事相對比的一種參考與自我提醒。
詳細請參考以下網址
中國古代雕塑與宗教有什麽關系?_網路知道
http://..com/link?url=grR367RawDt14UCYsn-9PN_-M03gH3QJ9XojrqrRnlZ9GuDa
『柒』 石雕佛像的意義是哪些
我們供奉的佛像雕塑一般都是以金銅色佛像最為常見,不僅顏色好,而且也預示著真誠的信仰。石雕是一種供遊客祭拜的大型佛像雕塑,材質一般都是耐腐蝕,經久不退色的磚石,只是有的石雕為了效果繪上了彩圖,而有的佛像雕塑保留了它天然的本質。石雕佛像可以影響人心的觀念也許正是佛教徒造石雕佛像的根本原因。據《賢愚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前世是波塞奇王,就因為畫了八萬四千幅佛像,讓各處偏僻小國的人都能供奉,他才成了現世的佛祖,而且涅檠之後,還要受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座塔的果報。可見,造石雕佛像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對於傳播佛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石雕佛像的神奇力量在於何處?古代印度人對於相貌身材有相當深刻的信念,認為凡是將來大有作為的人與一般人肯定有很大差異。佛陀當然也是如此。據傳說,佛在誕生之後,凈飯王曾經讓仙人阿私陀為他看相,阿私陀說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佛教中稱為"相好",也就是說與一般人不同的三十二處顯著特徵和八十處細微特徵。這些特徵雖然是對嬰兒的描會,但是其中不少特徵還是作為雕塑佛像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