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紅薯是在哪個朝代引進中國的,又是誰引進的呢
按照歷史記載,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我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16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紅薯通過多條渠道傳入我國,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番薯是1593年傳入中國的,由當時在菲律賓從事貿易的福建人陳振龍,將西班牙人在當地種植的「朱薯」帶回中國。番薯,又稱甘薯、紅薯、山芋、地瓜等。由於地區不同,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
(1)甘薯怎麼來中國的擴展閱讀:
紅薯別稱甜薯、紅苕、甜薯、地瓜等,為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
紅薯的原產地並不是中國,紅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紅薯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現今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㈡ 地瓜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地瓜是豆科豆薯屬、草藤本植物,又名番薯,原產熱帶美洲,美洲栽培歷史很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以後傳到世界各地。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彼時,中國近古第一流的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著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據記述,陳世元在山東膠州古鎮傳授種植番薯的時候,親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獲,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並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733年,番薯傳到四川,1735年傳至雲南,1752年傳至貴州。此後,番薯蹤跡遍布西南。
㈢ 甘薯是怎樣傳入中國的
甘薯進入中國是通過兩家姓陳的家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家是廣東東莞的陳家,當時陳家先生叫陳益;一家是福建福州的陳家,當時叫陳振龍。
先來說一說福州陳振龍陳家,他是1593年從菲律賓千辛萬苦把紅薯引進中國的。為什麼呢?因為當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菲律賓的時候,他們感到菲律賓當地的作物不足以養活他們,於是就從美洲引進了甘薯,在當地種植,解決了當地的糧食問題。
當時廣東的很多人一樣在菲律賓做生意,經商風氣很濃,而陳振龍,正是一個在呂宋島做生意的生意人。他看到了當地漫山遍野種植的甘薯,想到了自己的福建老家,糧食短缺,時常有各種各樣的水旱風災,於是就想到,要把這種東西引進老家。
但是西班牙殖民者也非常嚴苛,他們不想讓這種東西引進中國,在各個口岸嚴厲盤查。陳振龍非常聰明,他拿了一根紅薯的藤條把它編在一個籮筐里,然後帶著這只籮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由此繞過殖民者的檢查。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陳振龍把藤條絞在一根繩子裡面偷偷帶了回來,不管怎麼說,他歷盡危險艱辛把藤條帶回來了。
歸國之後,他跟他的兒子一起給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上了一份帖子,建議在福州試種培育這種紅薯。陳家率先在自家的農田裡開始終植這種東西,四個月以後引種成功。
他們自己記載,四個月以後,把土挖開以後,紅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棗。大喜過望,立刻又給福建巡撫上了一份帖子,再次游說巡撫金學曾,廣泛種植,正在這個時候老天爺從反面幫了一個忙。
就在這個時候福建大旱,馬上面臨糧食短缺的局面,於是福建巡撫金學曾當機立斷,曉諭福建各地立刻開始推廣紅薯,由此紅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過當時的糧食危機。
㈣ 甘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甘薯原產於美洲。16世紀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侵佔美洲和呂宋(今菲律賓)後,番薯便被傳播到呂宋。當時,南洋、呂宋一帶已有許多中國人僑居謀生。據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多年在呂宋從事貿易的福建長樂籍華僑陳振龍見彼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便想將薯種引進國內,以濟民食,但西班牙當局卻禁止此物種外傳。無奈,陳振龍只好設法私下購買幾英尺薯藤,並向當地人學得栽種方法,於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偷偷「截取其蔓尺許,挾小蓋中」,攜子陳經綸回到福州。回國後,陳經綸生怕番薯不適應在當地生長,便先在「本屋後紗帽池邊隙地試栽」,結果一舉成功。他將收獲的番薯呈獻給福建巡撫金學曾,並上書「敬陳種薯之利益」,建議官府推廣種植。
如果滿意,求採納。
㈤ 紅薯是外來物種,是怎樣「進入」我國的呢
紅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一種農作物,在我國有不小的種植面積。紅薯生命力特別頑強,對不良環境有極好的適應能力,因此在我國各地都有種植。
事實上,在同時期,不僅僅是陳振龍引進紅薯,根據相關歷史的考究,有一部分紅薯是從安南引進廣東,還有一些是從緬甸傳入雲南,然後全面開花,一步步在國內開始大面積種植。
紅薯的引進,可以說對我國農業乃至社會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在過去,如果單純依靠我國的傳統農作物,那麼很容易受氣候限制,更為關鍵的是產量有限,所以就很容易的出現災荒情況。
而紅薯的出現,大大提高糧食的產量,老百姓至少有餘糧、能吃飽飯,它的到來,使得我國很多自然災害情況損失都大大減少。進入現代社會,紅薯的品種更多了,產量也更高,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綠色健康營養食品的代表。
㈥ 甘薯何地傳入中國
甘薯傳入我國的時間在十六世紀末,由菲律賓呂宋島傳人福建地區。
一、甘薯的由來和傳入的背景
甘薯(POMOEA BATATAS)又叫番薯、紅薯、紅苕、山芋、地瓜、白薯等,屬於旋花科甘薯屬.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只有一個栽培種,喜濕怕冷,適宜在氣候溫暖,陽光充足、土壤松軟乾燥的環境中生長,原產地在美洲的熱帶地區,細胞遺學分析表明,它的野生祖先是白花野牽牛、海濱野牽牛和三裂葉野牽牛,今天在秘魯和墨西哥仍可以找到。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初在採掘地下根莖類食物時發現了野生甘薯的塊根,然後通過根系不斷再植,馴化為栽培作物。在秘魯的古墓中曾發現了距今八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的甘薯塊根,可見甘薯在美洲的種植已經有八千到一萬年的歷史了。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從古巴和多米尼加把甘薯帶到了西班牙;這樣甘薯才從美洲走向全世界、而甘薯來到亞洲則是通過十六世紀歐洲航海家抵達菲律賓後.在太平洋東西岸之間——從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建立的『大帆船貿易』。
麥哲倫一五二一年環球航行至菲律賓後,西班牙殖民者便開始建立菲墨航線,並依託此航線進行大帆船貿易。從一五六五年『聖巴布羅號』從宿務出港,到一八一五年「麥哲倫號」從阿卡普爾科歸航,大帆船貿易歷時二百五十年.歷時之長,航程之遠為歷史所罕見:因為菲律賓缺乏香料和黃金,本土物產不能滿足殖民者的要求.所以出於殖民統治的需要西班牙依託大帆船貿易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了一個宏大的貿易循環體系;先由中國商人把絲綢、瓷器、工藝品等由中國東南沿海運往馬尼拉,然後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運抵北美西岸的阿卡普爾科;歸程時運載美洲盛產的白銀回到馬尼拉,西班牙商人冉用這些白銀去購買中國商人運來的商品。這樣馬尼拉就成為了中墨貿易的中轉站.中國和墨西哥各自的物產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掀起了亞洲、美洲間文化交流的空前高潮被譽為大平洋絲綢之路』、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美洲的甘薯由大帆船貿易的航海家們帶到了菲律賓群島,並適應了當地氣候廣為種植,隨後逐步傳播到了馬魯古群島、交趾等東南地區.並於十七世紀初傳到了日本和附近諸島。
二、甘薯的傳入與傳播
甘薯傳入我國的時間在十六世紀末,也就是在甘薯來到東南亞後不久。關於傳人途徑學界至今觀點不一,較為明確的說法主要有四:福建傳人說、廣東傳人說、舟山傳人說和雲南傳入說。
(一)福建傳入說
此說是指由菲律賓呂宋島傳人福建地區。該說法的史料充分詳實,很多地方誌、名人筆記中部有記載、明問喬遠曾著文《番薯頌》收錄於他所著《閩書》的卷一五零《南產志上•番薯》,其中提到「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上砂礫之地皆可以種.用以支歲,有益貧下。』清人周亮工《閩小記》的《番薯》卷中引用何喬遠的《番薯頌》,提到甘薯作為備荒作物,易種高產,對貧苦百姓發揮了重大作用:糞治之則加大,天雨根益奮滿,即大旱不糞治,亦不失徑寸圈。泉人之斤不直一錢,二斤面可飽矣、於是耄耋童孺,行道乞之人,皆可以食飢既得充.多焉而不傷,下至雞犬皆食之。」李調元的《南趣筆記》也記載到『東粵多薯,其生山中。……其皮或紅或白、大如兒臂而拳曲者,曰番薯,皆甜美,可以飯,客稱薯飯,為穀米之佐。凡廣芋十有四種,號大米,番薯亦然,番薯近自呂宋來,植最易,生葉可肥豬,根可釀酒,切為粒,蒸曝貯之,是曰薯糧。子瞻稱海中人多壽百歲,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薯。番薯味尤甘,惜子瞻未之見也、芋則蘇嘗過以作玉糝羹雲。」吳聯熏等著得《漳洲府志》卷三九中也說到甘薯最先由菲律賓來到漳洲:「甘薯,俗名番薯,種出呂宋.故以香名。……
漳人初得此種,私以為秘。後種類日盛。」在張煜南的《海南公餘雜著》卷一《推廣瀛寰志略•小呂宋之華人日增》中記載有;「番薯,屈大均謂來自呂宋。值最易生、葉可肥田、根可釀酒,兼可充糧食。近聞粵多旱田,冬季恐旱,多栽此物以其足資口食也」明人談遷《棗林雜俎•榮植•甘薯》說道「朱薯產後自宋國,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竟食之,萬曆中,閩人移蔓以歸,種之,數日即榮。在來自諸多不同渠道的史料中竟然都有類似的確鑿記載。故足以排除掉古人傳抄的可能可見甘薯通過中菲交往以呂宋傳人福建的事實是相當可靠的。
甘薯傳人福建的最早記載見於明萬曆年問蘇步所作刪《朱薯疏》,其中提到了一五八四年薯種從海上由泉州傳到了晉江、該書雲「甲申乙西間(萬曆十二至十三年,即一五八四~ 一五八五年),漳、潮之交.有島曰南澳,溫陵(泉州)洋泊通道之,攜其種歸晉江五都,鄉日靈水,種之園齋……甲午己未間(萬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溫陵飢,他谷皆貴,唯薯獨滄,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但這個記錄還較為粗略,首先,只提到甘薯傳人福建,未說明來源地是呂宋,故尚不能為據,其次,僅是個人種植甘薯,並未在當地推廣,故只能算是個人的試驗性種植,而非真正的物種引進。
[菲律賓] 世界日報 2005年11月 20 日
㈦ 甘薯是怎樣傳入中國的
一般的歷史記載來說,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十六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
在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攜帶回中國,試種後,「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並撰《海外新傳七則》。《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方式,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南人用當米穀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薯故也。
㈧ 甘薯是如何進入我國的
明代萬曆年間,福建省長樂縣青橋村人陳振龍,年未到20歲中秀才,後來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經商。呂宋島就是現在的菲律賓。
在呂宋島,陳振龍見當地到處都種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還容易種植。他聯想到家鄉時常災害,食不果腹,就用心學會了種薯的方法,並出資購買薯種。
1593年農歷五月,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福州。
當時正值閩中大旱,五穀歉收,陳振龍就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推薦這種適應性很強,不與稻麥爭地,耐旱,耐瘠薄的高產糧食作物。
陳振龍父子根據金學曾覓地試種的建議,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4個月後,甘薯便收獲,可以用來充飢。
金學曾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他又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我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宣傳甘薯好種、易活、高產的優點,並傳授種植方法。
在金學曾的鼓動下,福建各縣如法推廣。種甘薯的地方,災害威脅都大為減輕。
福建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甘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因地下塊如瓜,我國北方又稱「地瓜」。後來,陳振龍後代又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又撰《金薯傳習錄》傳世。清代,金薯種植推廣到全國各地。
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的功績,福建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代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陳振龍被稱為我國的「甘薯之父」。
陳振龍把甘薯引入了我國,並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飢的重要食物之一。
另據記載,甘薯傳入我國有3條途徑:一是葡萄牙人從美洲傳到緬甸,再傳入我國雲南;二是葡萄牙人傳到越南,東莞人陳益或者吳川人林懷蘭再傳入廣東;三是西班牙人從美洲傳到呂宋島,長樂人陳振龍再傳入我國福建。
我國引種番薯第一人之功,林懷蘭、陳振龍和陳益均可享此美譽。他們各自引種,互不關聯,但都為緩解當時國人的溫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