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大基本理論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大基本理論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拓和奠基之作;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拓展資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亦稱"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即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行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偉大革命實踐開辟的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體系,即指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
馬克思列寧主義(中文版)、毛澤東思想(中華民族)、鄧小平理論(人民解放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發展觀(中央人民政府)、共產黨"行動指南"(共產黨員)、共青團"核心價值"(共青團員)、"實體經濟"基礎指導(蘭剛)和"無產階級"執政(政府)的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發展、文化經濟、持續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成的核心體系。[4]
⑵ 中國四大思想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中國四大思想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⑶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
「仁、義、禮、智」。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孔子以「仁、義、禮」構建禮治秩序,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
西漢中期以後,新儒家雜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兵家等各個學派,建構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價值學說體系。董仲舒將孔孟的基本價值規范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
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有其歷史局限性,我們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去除那些糟粕。比如,明朝以後,專制主義的發展破壞了仁義價值體系的均衡性,毀壞了價值關系的相互性。
三綱五常被極端片面化,將君臣關系提高到社會價值體系的最高層面,片面強調臣子對於君主的愚忠死節;父子關系從一種自然血親關系異化為無條件孝順服從;夫妻關系也從雙向互敬互愛變成了單方面的服從關系。
五常作為社會普遍價值規范被神聖化、教條化,異化為封建統治和壓迫的意識形態工具。現代社會,我們應當破除傳統仁義中的身份等級局限,在獨立人格的基礎上,建立起平等、相互的愛。
⑷ 四大思想對中國設計的影響
中國文化對設計的影響第一部分:設計必然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
第二部分:通過事例說明中國文化對設計的影響;
第三部分:將來人性化設計中必然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直接反映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積淀和這個國家主要民族的心理共性。設計在不同的國家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特徵,這時它對各國文化的一種反映,一種詮釋.在我們中國,雖然設計還沒有形成一種民族風格,但是中國文化對設計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有句話說的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許多設計師的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贊同和很高的評價.為什麼?因為它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和特色,這些設計是對中國文化有著較深刻的見解和體會.張武的中國印——2008年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 她似印非印,似「京」非「京」,瀟灑飄逸,充滿張力,寓意的是舞動的北京,飽含13億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中國印傳遞的是一種中國文化,是文化的濃縮和中國藝術的精髓,是一個以小見大的東西。這正是集中地表現了我們的中華民族特色.我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中國的文化在我們的身上早已生根發芽,早已潛移默化在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中.在我們做設計的過程中必然會反映我們中國的文化.為什麼我們的設計做得不精彩,不能讓別人眼前一亮?那是因為我們對我們的民族文化理解的還不夠,沒有找到那閃爍的一點.張武把文字和印章結合在一起,是把中國文化中兩大代表性的東西結合起來.這時她的閃光點.產品以及產品的生產、使用過程的背後都隱藏著文化。經濟社會有經濟的文化,美國、日本對外擴張的表象是經濟,但實質上是在文化上的擴張.所以我們所要的設計本土化並不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膚淺理解即「形」的簡單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將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即「神」 融入進去。香港的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的成功,就是因為他懂得如何將浸淫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如中國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設計中。我國的設計還處於起步的階段,這就要求我國的設計師盡可能的將我國文化精髓注入到我們的設計中.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琴棋書畫詩酒等其中的任何一種文化足以讓我們品位許久.未來的設計必然傾向於人性化的設計,在人性化的設計中中國的文化必對其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吳峻訪談錄.
封面故事.
工業史論.
02級工業設計畢海寧
學號:021601009
這是我的淺薄的見解,有不恰當的地方還請老師同學們指教.
作者:: 寂寞紅尾魚 2004-03-27, 09:04 PM
中國古代文化對現代藝術的影響
————八卦圖在現代藝術中的應用
八卦圖產生於道家學派,它是代表一種陰陽的關系,而中國傳統文化對美的認識,集中表現在對"陰"與"陽"的認識,而八卦圖把這種陰陽的關系體現到了極致!
說起了八卦圖就要提起道家學說。道家學說最早產生於先秦時代,老子、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代表,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觀點。
中國道家對美的認識是客觀的、辯證的,在道家的美學理論中沒有絕對的"實";也沒有絕對的"虛",無論實與虛都是在相對平衡狀態中的實與虛關系,因此,在中國畫的藝術表現中才會出現"虛實相間"、"若隱若現"、"似無似有"的美學意識。
道家學說提出的一陰一陽的關系,體現出的是一種對立統一的美學思想,這種審美的觀念一直影響著現代的藝術設計。在陰與陽的關系中沒有絕對的"陰";也沒有絕的"陽",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是在一種相對對立的條件下,保持著一種自然的、諧和的統一與平衡的關系,這種諧和與平衡之美構成了中國美學理論的基礎,一直應用到現在!
在中國的美學理論中,不均衡是一種形式,均衡是一種形態。所謂均衡是雙向選擇的結果,它可以促進事物發展,達到完美與統一。從美學的角度來認識,美產生在平衡與不平衡之間,這是認識美的方法,歷代中國畫家正是運用了中國的美學思想,才得以產生了中國畫獨到的藝術構思的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哲學體系的構圖理論。
在現代的藝術設計中,這種陰陽的關系也處處有體現。無論在平面設計,藝術廣告,立體設計,這種陰和陽的調和,明和暗的對比都是一種最好的審美形式。陰和陽又存在合二而一,一分為二體現在一陰一陽各自具有的獨立性;陰中有陽與陽中有陰的特性,又體現出了陰與陽也並非是絕對的。陰陽本相合,只有陰陽相合才能使其完整,因此陰陽相合所體現出的特性即合二而一的關系正是現代藝術設計的核心。
八卦於的思想即陰陽調和相融觀點,在創作規律方面對中國現代藝術有深遠的影響。他和儒家的思想相互補充,成為現代藝術設計的思想核心!
參考文獻:《中國畫有自己獨到的美學理念》范瑞華
《中國哲學簡史》
《道家思想雜論》
⑸ 中國四大傳統思想源泉
、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來源和文化分野:
炎黃之戰是中國遠古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神農氏炎帝的世代向軒轅氏黃帝的世代過渡,中華民族由原始游牧部落向原始定居國家(村落)過渡,有了宮室和城池,有了軍隊和戰爭……這是遠古時代的一次偉大變革,也是中華文明的奠基禮。
黃帝是五帝之首、三皇之後,先秦黃老道的思想文化傳承了「三皇五帝」以來自舊石器時代的「三皇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五帝時代」遠古的文化傳統,是中國文化的源泉和根本。
先秦的中國發展很不平衡,北方的秦晉齊魯發展很快(以先進的周孔儒家文化為代表),南方的楚國則保留了更多的古老文化和古代傳統(以保守的黃老道家文化為代表)。
春秋時代的孔子和老子分別代表了中國上古時代的兩大文化傳統。儒家面向未來,以革故鼎新、繼往開來為歷史使命;道家以追根溯源,以反樸歸真、返本還元為文化宗旨。儒家向前看,道家往後看。儒家重開新,道家重固本。同樣是繼承傳統文化,儒家繼承的是堯舜以來的「新傳統」,集大成者是周公;道家繼承的是黃帝以前的「老傳統」,集大成者是黃帝。在遠古的「三皇時代」(石器時代)注重積累經驗,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具有保守性。到了「五帝時代」(銅器時代)追求創新發明,奮發圖強,敢於冒險,富於創造性。道家繼承了更多母系社會的文化傳統和思想觀念,儒家繼承了更多父系社會的文化傳統和思想觀念。
二、道家、儒家和墨家的歷史文化淵源以及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在中國歷史的夏商周「三代以前」有一個「堯」、「舜」、「禹」所開創的三大文化源泉。堯帝以前「無為而治」的思想被道家所繼承,舜帝所推崇的仁孝文化被儒家所繼承和發揚,大禹治水吃苦耐勞的精神被墨家所傳承。這三大文化傳統都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思想。道家和儒家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主流和上層精英統治階級的思潮。墨家成為下層工匠(百工)和勞苦大眾的思想信仰和精神支柱。
三、道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道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哲學思想的基礎和源泉,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由於道家注重經驗積累和保守的傳統,道家繼承和保留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和原始的經驗,成為後世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根源。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思想方法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方法。整體統一、和平自由的觀念,道法自然、本性天真的觀念,貫穿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
大道坤德:道家的核心觀點
《道德經》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道德經》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五十四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過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道德經》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
《道德經》第十四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王弼本第十六章:靜曰復命)
在以上論述中,「守其母」與「得其道」都是「沒身不殆」的根本所在。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沒身不殆」的永恆存在,猶如後世佛教所言寂滅涅磐之法界。所謂「知常曰明」,常者,道之用也,明者,道之體也。
四、陰陽五行與太極八卦:中國古代學術的核心公式和基本方法
「陰陽五行」和「太極八卦」反映了中國最古老的精神智慧和思想方法。
陰陽五行、太極八卦是中國最古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的核心公式和認識模式(模型),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整體論的哲學思想和分類學的科學思想,其中包含了生態學思想、心理學思想和天文地理學思想等。
「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是中國古代的宇宙觀。
老子《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陰陽),二生三(三才),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這是中國古代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也是中國人的認識論、人生觀和世界觀。
整體論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靈魂與根本信仰。道貫古今、道統萬物,分陰陽,有陰陽之氣,得陰陽之理,備陰陽之道,成天地之德。核心思想是整體論。
整體論的結構原理是陰陽互補和陰陽相守;功能原理是陰陽相剋與陰陽互生。道與氣的概念是中國古代整體論的基本概念。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儒家的心性之學和道家的性命之學同源異流並且殊途同歸。中國文化講「性情」,情理並重、心身相合、性命雙修。《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人情與天理相合,人生對於天性、天道與天命的感悟,個人有限的生命與宇宙無限的生命相統一,把個體生命提升到宇宙生命的層次
⑹ 中國四大名著主題思想是什麼
主要思想如下
西遊記:廣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會,歌頌了對天宮、地獄統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爭。
2.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到西晉初年三國歸晉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蜀魏吳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
3.水滸傳:作為中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水滸》生動的描寫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再到最終失敗的全過程,特別是通過寫眾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經歷和反抗道路,鮮明的表現了「官逼民反」的主題。
4.紅樓夢: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揭示現實社會、宮廷、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對封建的科舉、婚姻、奴婢等級制度及社會統治思想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且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總之:這些小說都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超現實主義。
建議大家把這些小說的原文看看,效果會更好。
⑺ 關於中國四大理論成果
從理論成果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產生了四大理論成果,分別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這四大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根據時代特徵探索不同重大問題做出的獨特理論貢獻,其中每一個理論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對於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為毛澤東思想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黨的建設等許多方面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二是因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於上述各個方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中,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所指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
從理論體系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兩大理論體系,一個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獲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論,它的主線是革命和奪取政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它的主線是發展。[1]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命題,這在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還是第一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中國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的開始。
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做了准確的界定。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2] 這就把改革開放背景下形成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整合為一體,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大范疇之內。這種整合,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個重大創新。首先,這種整合不僅僅是表述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這種整合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獨特的時代背景和實踐主題。這個時代背景就是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展開,這個實踐主題就是改革開放所要完成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其次,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開放性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理論體系,還要隨著實踐和探索的發展不斷實現與時俱進。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簡單相加。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進一步拓展,還會有新的理論和新的觀點來指導新的實踐,這些新的理論和新的觀點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仍然可以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大范疇之中。
⑻ 中國古代建築的四種具體思想有哪些
中國古代建築的四種具體思想有天人合一的觀念;敬天祭祖的禮制觀念;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以族長為中心的家族思想。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
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
(8)中國四大思想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築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單體建築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築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著重要作用。由於採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牆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並有了重檐頂。以後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為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採用較大的出檐。
但出檐有礙採光,以及屋頂雨水下泄易沖毀台基,因此後來採用反曲屋面或屋面舉拆、屋角起翹,於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為輕盈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