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禮樂制度,禮樂制度是誰制定的,禮樂制度的利弊
禮樂制度起源於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創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後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㈡ 禮樂是什麼意思
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
禮樂制度起源於西周時期,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後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
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禮樂起源
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諸侯國林立,為維護其以周天子為中心的有秩序的統治。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開始制禮作樂,即周禮。
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則,成為維護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禮樂制度在這一時期,得到非常完善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
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弱,諸侯爭霸,禮壞樂崩,禮樂制度受到嚴重沖擊,進而造成儒家創始人孔子,將致力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作為了自身的畢生追求。
以周代禮樂為工具來維護周天子的宗法統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禮樂制度、禮樂文化和禮樂文明,對後來歷代中國社會發展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㈢ 禮樂制度的概念、內容及歷史意義。
1.概念: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
2.內容: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禮樂制度主要用來維護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荀子·禮論篇》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族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所說「禮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權,先祖代表族權,君師代表君權。後來統治者以天、地、君、親、師作為禮拜的主要對象,就是根據這個理論。
3.歷史意義:禮樂制度盛行於中國的商周時期,是維系奴隸制等級觀念的規范,也是奴隸主階級藉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其次也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反對「淫樂」,採取「節樂」措施。
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展。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並逐漸趨於僵化。
(3)中國的禮樂制度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孔子對禮的解釋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發乎情,止乎禮」
孔子不但主張和提倡恢復禮樂制度,還身體力行。傳說他曾向老子問禮,又曾痴迷於樂,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地。
樂與禮的關系其一: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關於音樂的產生有四種說法:
1.音樂產生於同自然界的斗爭
2.音樂產生於同自然界的模仿(《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戰國·呂不韋著]中記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
3.音樂是原始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呂氏春秋·季夏紀·音初篇》中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漪!」實始為南音)
4.音樂產生於勞動生活中(《吳越春秋》中有首相傳為黃帝時期所作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㈣ 周代維護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禮樂制度,它的概念、內容及歷史意義是什麼
概念: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
內容:
1、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的不同,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2、周公制禮作樂,規定了吉禮(祭禮)、凶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3、春秋時代貴族講究的禮是比較多的,有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朝禮、聘禮、祭禮、婚禮、喪禮等等。
歷史意義: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展。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並逐漸趨於僵化。
(4)中國的禮樂制度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周朝初期,天下仍處於紛亂不安的局面,經過周公平定內亂、創立封建制度及制禮作樂後,才奠定了周朝強盛的基礎。
周公深知要鞏固政權,除了武功之外,還要文治,因此就開始制禮作樂。所謂制禮作樂,就是通過禮樂的形式,把社會中各等級的權利、義務制度化。
他制禮作樂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如君位繼承采嫡長子制,還有井田制、刑制、樂制等,幾乎涵蓋了整個國家的各個層面。
周公創立的禮樂制度,除了對周朝的社會秩序起到積極的作用之外,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㈤ 什麼是禮樂制
禮樂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既是典章制度的總匯,又是人們各種行為的准則。周武王滅商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
建立:
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就連如何稱呼「死」,不同等級的貴族也不一樣。相傳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五六百年以後,孔子提到周公制禮作樂的事,還贊賞不絕!
起源與發展:
禮作為階級分化的象徵,自部落時期的貧富差距就已有所形成,這里按下不表。單談一下樂。早在部落時期,中國的古代人民就發明了諸如骨笛等樂器,還創造了音律,為音樂的出現作出了巨大貢獻。山海經中就有夏後啟得天樂改九招的神話記載。到了商朝,樂作為祭祀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現在了歷史的舞台,貴族之間也開始盛行音樂。到了周王朝,周公為了鞏固統治,集前朝之大成。從禮鞏固階級分化,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輿論,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的階級區分。樂則被升華成了一種待遇,對於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待遇,也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和鞏固階級統治。禮樂制也是在這個時候才正式定型。
秋時代所講究的「禮」,是貴族根據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制階段的風俗習慣加以發展和改造,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貴族內部關系的一種手段。目的在於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當時許多經濟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貫串在各種禮的舉行中,依靠各種禮的舉行來加以確立和維護。
㈥ 什麼是禮樂制度,西周時期為何要實行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是維護貴族階級秩序的一種規則。禮樂制度是西周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建立穩定的政治王朝設立的,按道理是禮樂制度是當時的統治者制定的。
西周所講究的禮儀,也是用作統治人民的一種方法,也用來維持貴族之間的秩序,對各種禮講得特別詳細。卿大夫擁有不同的禮儀,先祖代表各種不同的禮儀。禮樂制度主要用來維持對人民的管理和保持統治者權力,是貴族根據早期階段的風俗習慣加以發展和改造。
㈦ 孔子提出的"禮樂",禮是什麼意思,樂是什麼意思
「禮」包括人的行為准則、道德規范、尊卑秩序以及禮儀規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惡,都由禮來節制。在古人看來,人與動物的不同就是因為懂得禮。禮與法有點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強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禮則是有溫情的,是與道德、教養相聯系的。
「樂」是指音樂。「禮」負責規范人的行為, 「樂」則負責調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樂之情,都可以通過樂來表達,同時也可以在樂聲中化解。
「禮樂」的目的在於教化,誘導人向善,讓社會處於平和的狀態中。現在一提到「教化」,人們就會與「政治」、「封建」聯系起來,這顯然存在著很大偏見。所謂「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將仁義禮智信等社會道德內化為自己的心靈,從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7)中國的禮樂制度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禮樂文明」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標就是「禮樂制度」的實現。
《禮記•哀公問》說:「夫禮所以制中也。」意思是說,禮要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調節到合適的程度。
其中還說「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禮,就不能調節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就不能辨別君臣上下長幼各自應處的地位,不能區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疏,不能區別婚姻遠近的交情。
㈧ 禮樂制度是什麼
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起源於西周時期,相傳是周公所創。
㈨ 禮樂制度其實就是等級制度,這種說法對嗎
文: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中國一直以「禮儀之邦」的形象屹立於世界之林,一直以溫文爾雅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示人,這和從西周開始實行的禮樂制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正是因為古代的禮樂制度,中國像是一個在良好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禮儀規范,其厚重的底蘊早已深入人心。
一、中國禮樂制度的內涵究竟是什麼?「禮樂制度」顧名思義拆可以分為「禮」和「樂」兩個部分來論述。古時候的「禮」和現代社會從小教育我們的「禮貌」是不一樣的概念,但是和「遵紀守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強調的都是對人的約束和自我約束。
「禮樂制度」中所強調的是「等級的劃分」,直白點呢就是將人按照身份的高低劃分為三六九等。「禮」發展到後來分類越來越詳細,有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朝禮、聘禮、祭禮、婚禮、喪禮等等。其中籍禮是為了約束百姓在「籍田」上的勞動;冠禮則是關於古代男子在及冠之年(成年)所舉行的儀式,在早些時候男子的冠禮多是用於貴族;朝禮是用於顯示一國之主威嚴的禮儀,我們看古裝劇時經常會聽說外來使者要朝見天子,便是源於朝禮。綜上所述,不同階級的人遵守著不同的禮。
「禮」的提出是周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配合「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對人應該遵守自身等級規范的強調。
但是等到硝煙彌散之後,我們才慶幸,慶幸有那麼一個人的堅持使禮樂制度在戰爭中,在沒有君主的支持下,憑借著一己之力還得到了發揚和傳承,至此之後,禮樂制度似乎和孔子又掛上了鉤。到了漢朝,漢武帝聽取董仲舒的建議效仿西周以禮儀馴化百姓的做法,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的思想成為中國幾千年的統一思想,而禮樂制度得以依靠儒家文化繼續繁衍。
禮樂制度不僅是在西周,更是在日後的歷代王朝中都發揮了規范社會秩序和人們行為活動的作用,在古代音樂方面更是奠定了整個音樂格局,(《易》、《詩》、《書》、《禮》、《樂》都是建立在這制度上的禮樂文化典籍)不得不說禮樂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尤其重要的地位。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禮記.文王世子》
而在現代,禮樂制度仍然在人們心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對於這些文化,我們更多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我們歌頌以「禮」交友,以信待人;在生活中遵紀守法,各司其職,致力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所以禮樂制度對於當今社會,有助於教育和引導人們行為規范,以禮樂內外兼修,才能養成溫文淡然的性子,情操也由此修煉。所以禮樂於人重在養心,禮樂於社會重在秩序。
㈩ 禮樂制度是什麼
西周禮,在西周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
西周樂,在西周,以五聲八音為樂,五聲為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八音為器樂之分類,即塤、笙、鼓、管、弦、磬、鍾、柷等。
周公深知要鞏固政權,除了「武功」之外,還要「文治」,因此就開始「制禮作樂」。所謂制禮作樂,就是通過禮樂的形式,把社會中各等級的權利、義務制度化。
(10)中國的禮樂制度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周公制禮作樂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如:君位繼承采嫡長子制,還有井田制、刑制、樂制….等,幾乎涵蓋了整個國家的各個層面。
他制定的中國的宗法禮樂制度,更是為3000多年來國人的行為作出了規范,建立了思想道德基礎。
禮,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在這種儀式上,獻祭、頌神、祈福的各項活動都按照一定的規程進行。
西周初年,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禮便從宗教的制度轉換成了基本的社會典章制度,規定著貴族社會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樂,原本也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以舞和樂的形式「送達天聽」的手段。
周初,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樂便成了人們在宗廟之中、在族長鄉里之間、在父子長幼閨門之內等等社交場合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