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文化漢服文化的介紹
漢服文化源遠流長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就逐步發展形成的具有漢民族文化內涵和特徵的傳統服飾。因為漢民族至秦統一,至漢朝國力強盛,從而有了"漢人"的稱呼,"漢服"也因此得名。在少數時候,"漢服"特指漢朝服飾。
東漢蔡邕《獨膽》:"通天冠,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禮無文。"意思是"通天冠"這種服飾是天子的常服,漢朝繼承了秦朝的服制。在出土文物中,最早的"漢服"記載也可追溯至漢代。《馬王堆三號墓遣冊》"簡四四"記載:"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有四個美人,其中兩人穿楚服,兩人穿漢服。
《漢書》:"(龜茲公主)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鍾鼓,如漢家儀。"
《遼史·儀衛志》: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之遺制也。"
據記載,漢朝時,龜茲公主多次來漢朝賀,喜歡漢朝的衣服制度,回到國家之後,推行漢家禮儀。宋朝時,遼國同時採用兩種服制——皇帝和漢族官員穿漢服,太後和契丹官員穿自己的民族服裝。可見,"漢服"已經成為了漢民族服飾的代稱。
㈡ 對於中國的漢服文化,你了解多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漢服,關於中國的漢服文化,我了解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漢服並不是指漢朝的衣服,這個范圍非常廣泛,既包括宋朝也包括秦朝,所以漢服的種類也非常多,其次,現在的漢服是經過改良的服裝,並不是歷史的樣子,接下來跟大傢具體說明。總而言之,我們的漢服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而且歷史悠久,漢服主要指的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既包括漢朝,也包括唐朝,在各個朝代都有著各自服裝的特點,所以漢服的種類非常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別人穿的漢服,都是經過改良之後的服裝,並不是跟真的古代漢服一模一樣。
㈢ 論述中國漢服及其界定標准
漢服,就是指漢族的傳統服飾,就像大和民族的和服、藏族的藏袍一樣,並不能用「古裝」來一概而論,大部分影視劇中的古裝都屬於影樓服裝,而非漢服。漢服主要可分為兩大類:深衣、襦裙深衣又可分為直裾、曲裾襦裙可分為:齊胸襦裙、中腰襦裙、對襟襦裙、交領襦裙、半臂襦裙、襖裙等常見的配飾有:褙子、披帛、披風等等詳見網路「漢服」詞條
㈣ 什麼叫漢服
漢服,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正名為「華夏衣冠」,因其基礎製作理念為「上衣」「下裳」,故俗稱「衣裳」,也可稱為:漢衣冠、華服、華裳等,只有漢服可以稱「衣裳」,她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1]
㈤ 漢服具體指什麼衣服,漢服有哪些種類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漢服的款式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而交領有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漢服的裁剪方法一直採用平面裁剪。沒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於覆蓋人體的最小需要,所以無論是秦漢的大袖衣還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長遠遠長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著後寬到及地。不同時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於勞動。
㈥ 你知道漢服嗎,你了解漢服嗎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稱為華夏衣冠,現代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衣、裳概念,歷經周朝代的周禮制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因推崇周禮制而趨向完善並普及,漢朝因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及光武中興,使漢朝的影響力到達鼎盛,漢人稱謂由此產生。 隨後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徵不變,均是以漢代為基本特徵。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國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權的國家概念最早、最完備、最先進、最強大的王朝,漢人的稱謂由此而來。 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漢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於世界的漢帝國為華夏兒女留下了永遠的自豪。今天,占據絕大多數的中國主體民族-漢族,就是以漢朝的名字命名的。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的某些過渡歷史階段的穿著服飾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漢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身影。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漢服的風格與特色】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歷史性 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現代漢服----------是指立志於復興華夏文明的志願者,尊崇古代漢族人一脈相承的服飾特徵,傳承漢服數千年文化基因,從而復原的華夏傳統服飾。 現代漢服須遵循的主要原則:第一,現代漢服必須具有鮮明的漢民族特色。第二,現代漢服必須是具有數千年來華夏(漢)民族一脈相承的服飾基因。第三,現代漢服要有嚴謹的著裝規范意識,體現漢族人禮義廉恥的文化要求。 現代漢服的基本定位:漢服是漢民族禮服。 現代漢服的實用要求 漢服愛好者認為,現代漢服一般實用於祭祀祭典、婚喪嫁娶、傳統節日、慶典、冠禮笄禮(成人禮)、傳統文體竟賽項目等。 漢服愛好者認為現代漢服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現代漢服要注意不要把凡是古代漢人穿的一切服飾都拿來用於現代,不要古人怎麼穿現代漢服就一定要怎麼穿。特別要注意古代漢人流行的時裝或特定的時代裝飾不要強行用於現代。如唐翻領胡服、內衣內褲等。 第二,古代漢族人具有封建官職等級的服裝,如:軍服、官服,帝王服等等特徵的服裝等不宜用於現代漢服。 第三,漢服歷經數千年,漢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自然會具有許多朝代特點,現代漢服不宜帶有朝代印記。數千年的漢服歷程里漢服有一脈相承不變的元素。提倡運用交領右衽的深衣和襦裙作為現代漢服的傳承款式。 第四,漢服與現代社會有很大反差,平常時不要有事無事隨意著漢服於公眾場所。現代漢服只適宜於特定時間地點,如:結婚、行成人禮,過年過節等時候著漢服最好。 現代漢服現狀: 目前我國最大的民族漢族服飾 ——漢服還沒有款式、布料、製作花紋、場合、發式、鞋子等統一標准,現代漢服雖然處於加快升華發展狀態,但是還是十分混亂復雜。原因: (1)從歷史上漢族發展看,由於中國歷史悠久,漢族群體廣大,朝代生活變化,漢服發展多樣化,也造成每個人喜歡的款式不一樣。 (2)從歷史上民族間關系看,清軍入關,統治中華,剃發易服,斷三百年,所以當代人們對漢服陌生,目前的民間自發組織漢服復興,沒有規劃性、組織性、統一性。 (3)現代漢服款式資料來源:參照歷史資料、網上搜尋解答,每個人對漢服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些不一樣。 (4)從國情了解,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經濟發展還比較低,國服仍沒有得到重視和發展,漢服布料還是屬於普通布料。 (5)根本原因,若想漢服得到發展,必須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與高度重視,確定規劃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