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大陸提出和平統一口號是什麼時候
中國提出對台灣和平統一方針可上溯到50年代。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
國家
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庄嚴而神聖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形成。早在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一九五五年五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即提出:中國人民解決台灣問題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澤東主席又提出:「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等政策主張。但由於某些外國勢力的干預等原因,這些主張未能付諸實踐。
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中美建立外交關系,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與此同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華人,都殷切期望兩岸攜手合作,振興中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政府出於對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㈡ 問台灣歷史上是什麼時候歸中國管轄的
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台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據載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台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是時,大陸和台灣已有貿易往來。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漸頻繁。
㈢ 台灣是什麼時候回歸中國的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⑴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衛溫率軍到夷州(今台灣),加強了大陸與夷州的聯系;
⑵隋朝,隋煬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灣);
⑶元朝,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台灣和澎湖的管轄,並每年從那裡徵收鹽稅;
⑷清朝: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台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1885年,設台灣省。
⑸1895《馬關條約》簽訂,日本割佔台灣,
⑹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
今日台灣問題由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國民黨殘余部隊退據台灣,將台灣與祖國大陸人為地分離開來,造成了台灣海峽兩岸隔絕的狀態。
因此,台灣問題是我國的內政問題,不容許別國干涉。如今兩岸關系進展良好,我們期盼兩岸早日實現統一。
㈣ 台灣(夷州)歸中國的時間
夏商時期台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台灣」(漢語拼音:Táiwān)一名源於居於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台灣」一詞。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台廈道,台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台灣為一府,稱台灣府,府治設在今台南,下轄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㈤ 台灣什麼時候被佔去,什麼時候又統一
台灣在元朝時正式成為我國疆土,明朝時被荷蘭殖民者侵佔,被鄭成功收回,建立反清基地。康熙時再度統一。後1895年甲午戰敗,被割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光復。
㈥ 收復台灣在哪一個朝代
台灣,自從三國時期就成為中國的領土。
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
(1)第一次收復台灣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2)第二次收復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兩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征。鄭克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澎湖,所率兵將戰船與施琅相當。兩軍展開激戰,歷時七晝夜。施琅右眼負傷,游擊蘭理中炮「腹破腸流出,為掬而納諸腹,持匹練縛其創。理呼殺賊,麾兵進」(《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蘭理傳)。澎湖大戰,鄭軍大敗。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屍遍海,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台灣。
澎湖戰敗,鄭克等極為恐慌。施琅進行政治爭取工作,對被俘的台灣兵將,優禮相待,賞給銀米。800名傷殘者醫治之後,釋放回台,令他們宣示招撫之意,台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編者註:今作惟恐)王師之不早來」(阮錫《海上見聞錄》)。鄭氏已無抵抗能力,於7月27日向清軍奉表納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戶口土地冊籍。康熙接受投降,優待鄭氏,稱:「爾等從前抗違之罪,全行赦免。仍從優敘錄。」(《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一十一)。鄭氏人眾俱得妥善安置。台灣遂告統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設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台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築城戍守,台灣寶島得以統一於清朝政府之下。
(3)第三次收復台灣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一直到1945年日軍投降,台灣才回到中國,當然一直到現在還與大陸劃江而治。
(4)在將來肯定會發生,也許幾年以後,也許幾十年幾百年,不管怎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嘛
㈦ 台灣最早在什麼時候有大陸統治
遠古--十六世紀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吳王孫權曾派1萬官兵到達台灣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123—907年)稱台灣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
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
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㈧ 台灣什麼時候成為中國領土的
一直分分合合的有三次收復,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康熙統一台灣(1683年);國民政府光復台灣(1945年),不過近100年大陸和台灣是一體的時候僅4年。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
㈨ 台灣什麼時候正式歸入中國版圖
台灣正式歸入中國版圖是在宋朝,屬福建省晉江縣管轄。趙汝適著《諸蕃志》一書中有:「泉有海島曰澎湖,隸屬晉江縣。」趙汝適系宋朝宗室,曾任宋朝「提舉泉州市舶使」,相當於海關關長之職。元朝順帝時設立巡檢司,隸屬泉州。明朝人陳第,於1603年與明軍將領都司沈有容同赴台灣,先擊破倭寇,後又擊退荷蘭殖民者。趕走入侵者之後,他在台灣廣泛考察,返回大陸後,著述了《東番記》一書。對台灣的民情、物產、商貿情況作了細致描述。
關於沈有容擊退荷蘭入侵者的戰績,至今澎湖的馬公鎮仍矗立著紀念碑,上刻:「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碑」。
明朝萬曆年間詩人陳建勛有《諭退紅毛夷詩》歌頌此事。詩曰:「艨艟百丈勢如山,矯汛揚帆泊海灣。黑齒紅毛驚異類,輕裘縷帶破愁顏。一尊立解他年釁,寸吞能教即日還。猶戀將軍真感泣,無勞飛雁落弓彎。」
㈩ 清朝建國多少年才收復台灣的
清朝建國48年後收復台灣。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台灣府。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台廈道,台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台灣為一府,稱台灣府,府治設在今台南,下轄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
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727年,台廈道分出台灣道,道署移至今台南,設一府四縣二廳。
(10)台灣和中國什麼時候統一擴展閱讀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鮮。 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洪承疇在松山被俘,
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擊敗大順軍,進佔北京。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他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滅農民軍,北方的漢奸、官僚紛紛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南方的明朝遺臣相繼擁立皇族建立政權,史稱南明 。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
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 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1661年,延平王鄭成功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禮待南明寧靖王朱術桂,但未再擁立明朝宗室稱帝和監國。
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台灣府。清軍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佔領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