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分別是什麼
【主回答】
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秦嶺-淮河。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北緯22度緯線。
【(1)中國溫帶熱帶怎麼分擴展閱讀】
一、簡介
中國南北跨緯度廣,各地接受太陽輻射熱量的多少不等。根據各地≥10°C積溫大小的不同,中國自北而南有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溫度帶,以及特殊的青藏高寒區。也可細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南亞熱帶、邊緣熱帶、中熱帶、赤道熱帶、高原亞寒帶、高原溫帶。
二、分布特徵
㈡ 中國溫度帶的劃分
高原氣候區:主要是青藏高原
熱帶季風區:分布范圍小,主要是廣東南部和雲南南部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從南嶺到秦嶺淮河一線,以橫斷山為界,
溫帶季風氣候:以大興安嶺、賀蘭山為界的東部
溫帶大陸性氣候:以大興安嶺、賀蘭山為界的西部地區
溫度帶
≥10℃積溫
生長期(天)
分布范圍
耕作制度
主要農作物
熱帶 >8000℃
365
海南全省和滇、粵、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膠等
亞熱帶
4500℃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麥、棉花、油菜等
暖溫帶
3400°—4500℃
171—218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
冬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溫帶
1600°—3400℃
100—171
東北、內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麥、玉米、亞麻、大豆、甜菜等
寒溫帶
<1600℃
<100
黑龍江省北部及內蒙古東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麥、馬鈴薯等
青藏高原區
<2000℃
(大部分地區)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區一年一熟
青稞等
中國的溫度帶 中國採用積溫來劃分溫度帶,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氣溫連續≥10℃的天數叫生長期。把生長期內每天平均氣溫累加起來的溫度總和叫積溫。一個地區的積溫,反映了該地區的熱量狀況。根據積溫的分布,中國劃分了5個溫度帶和一個特殊的青藏高原區。不同的溫度帶內熱量不同,生長期長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種類也有明顯差別。
㈢ 中國溫度帶劃分
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中國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少部分位於熱帶。其中分為寒溫帶(黑龍江北部,內蒙古東部),中溫帶(東北,內蒙大部分地區,新疆北部),暖溫帶(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新疆南部),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熱帶(滇的南部,雷州半島,台的南部和海南省)和高原氣候。
熱帶是劃分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地處赤道兩側,南北跨緯度46°52′,佔全球總面積39.8%。
㈣ 我國的溫帶劃分的依據和類型分別是什麼
根據各地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人們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一年當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北緯23°26ˊ和南緯23°26ˊ之間來回移動.只有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才能見到太陽直射頭頂的景象.這個地區獲得的太陽光熱是全球最多的,稱為熱帶.南極圈以南、北極圈以北地區,太陽高度很小,可以觀察到極晝和極夜現象,得到的太陽熱量極少,氣溫很低,稱為寒帶.南北回歸線到南北極圈之間的地區,得到的光熱介於熱帶和寒帶之間,氣溫也較適中,一年四季分明,稱為溫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是溫帶的一個分支,沒有具體的劃分依據.亞熱帶是把比熱帶冷而比溫帶熱的地方稱為亞熱帶.我國對於 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 亞熱帶、熱帶劃分:我國根據≥10℃積溫自北向南劃分五個溫度帶,即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同時另有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氣候區.溫度帶 范圍 ≥1000℃積溫 作物熟制 熱帶 瓊全部和台南部、粵南部(雷州半島)、滇南部(西雙版納) >8000℃ 一年三熟,我國熱帶作物和熱帶經濟林的重要產區 亞熱帶 秦淮一線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青藏高原以東 4500-8000℃ 一年兩熟到三熟.稻麥兩熟或雙季稻.雙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麥.我國水稻、油菜及亞熱帶水果、經濟林的重要產區.暖溫帶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即魯全部和陝、晉、冀大部分和南疆 3400-4500℃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我國冬小表、玉米、穀子及溫帶水果(蘋果、梨、葡萄等)的主產區.中溫帶 吉全部和黑、遼、內蒙古大部,北疆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麥、大豆、甜菜、玉米、穀子、高粱 寒溫帶 黑、內蒙古的最北部 <1600℃ 一年一熟.生長期較短的早熟作物為主:春小麥、大麥、馬鈴薯等 高原氣候區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2000℃ 一年一熟.青稞等
溫帶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我國溫帶有:溫帶季風氣候(如:北京);溫帶大陸性氣候(如:吐魯番)
㈤ 我國氣候帶的劃分是怎麼樣的
我國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特點是季風性明顯,降水變化與季風同步;大陸性強,氣溫年變化與太陽高度角緯度變化同步;氣候類型多樣;農業氣候災害頻繁。
我國自南向北,氣候跨越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溫帶,還有許多山區高寒氣候。由於地形錯綜復雜,地勢相差懸殊,致使我國氣候類型多種多樣,氣候帶的劃分非常困難。但全國大體上可劃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青藏高寒區三個大區和約八個氣候帶區。
東北地區主要為濕潤、半濕潤溫帶氣候區。此區的氣候特點是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較短,有時出現低溫冷害和乾旱。
華北大部分地區為半濕潤暖溫帶氣候區,部分為半乾旱暖溫帶氣候區。此區的氣候特點為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溫多雨,且暴雨較多,春季和初夏旱情嚴重。
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為濕潤亞熱帶氣候區。此區的氣候特點是冬季冷濕,春雨較多,初夏多雨,盛夏高溫伏旱。
海南島、南海諸島、雷州半島及台灣和雲南南部地區為熱帶濕潤氣候區。此區全年暖熱,降水量多,干濕季分明。冬季乾旱少雨,夏季暴雨和台風較頻。
內蒙古屬於半乾旱氣候草原地區。
西北地區主要是乾旱氣候區。此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冬季乾冷,夏季乾熱,春旱低溫,秋雨較多;氣溫四季明顯,降雨少而不均。
青藏高原,大部分寒冷少雨。地區氣候差異很大,從寒帶到熱帶氣候都有。
㈥ 中國劃分為哪五個個溫度帶
在我國,從北到南習慣上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1、秦嶺淮河線以南,主要是我國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一般亞熱帶位於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亞熱帶的氣候特點是其夏季與熱帶相似,但冬季明顯比熱帶冷。最冷月均溫在0攝氏度以上。
2、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廣東省的雷州半島、海南省以及台灣省的南部屬於熱帶;
熱帶太陽高度終年很大,在兩回歸線之間的廣大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現象,回歸線上,一年內有一次太陽直射,而且,這里正午太陽高度終年較高,變化幅度不大,因此,這一地帶終年能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氣候炎熱,稱為熱帶。
3、其餘均屬於亞熱帶.秦嶺淮河線以北的塔里木盆地、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以及遼寧省的南部屬於暖溫帶;
暖溫帶包含廣義的溫帶。年平均溫度介於8-13℃左右,以落林闊葉林(laurisilvae)為主。日本本州北部屬於這一帶。暖溫帶南部向亞熱帶、北部則向中溫帶過渡。
4、大興安嶺的北段及其兩側地區屬於寒溫帶;
寒溫帶是年平均氣溫低於0℃,同時最熱月的平均氣溫高於10℃的地區。與寒帶的區分在於寒帶的最熱月的平均氣溫低於10℃。此溫度帶亦被稱為"亞寒帶"。
5、中溫帶是暖溫帶和寒溫帶之間,是東西延伸、面積廣闊的中溫帶地區,包括准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等。
中溫帶地區夏季溫暖、冬季寒冷,冬季長達5個月。年均溫約2-8° C左右,干溫濕季分明,全年濕度較大。
㈦ 中國氣候帶劃分
中國氣候類型有5種,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山高原氣候。
1、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雷州半島、海南島、南海諸島、台灣南部。最冷月的平均溫高於15°C,最熱月平均溫高於22°C。
2、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秦嶺淮河線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區以北,橫斷山脈3000米等高線以東直到台灣。最冷月平均溫在0°C-15°C間,最熱月平均溫高於22°C。
3、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也就是秦嶺淮河線以北,賀蘭山、陰山、大興安嶺以東以南。最冷月的平均溫低於0°C,最熱月平均溫高於22°C。
4、高山高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高寒缺氧。
5、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在廣大內陸地區,降水一般低於400mm,年溫差大。
根據氣候要素的緯向分布特徵而劃分的帶狀氣候區域。在同一氣候帶內,氣候的基本特徵相似,與土壤風化和形成密切相關。太陽輻射是氣候帶形成的基本因素。
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取決於太陽高度角。太陽高度角隨緯度增加而遞減,不僅影響溫度分布,還影響氣壓、風系、降水和蒸發,使地球氣候呈現出按緯度分布的地帶性。
(7)中國溫帶熱帶怎麼分擴展閱讀:
氣候帶的形成不僅受制於太陽輻射,而且受地表特性和大氣環流的制約。所以這三個基本因子的綜合作用也是氣候帶劃分的基礎。
由於海陸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和大氣環流等因素影響,實際的氣候帶界線並不完全和緯度圈平行,尤其在較高緯度上,有些同緯度地區的氣候差異較大。綜觀全球,在下墊面均勻的海洋和平原上,氣候帶表現清晰而有規律;在高山和高原地區,氣候帶雖有反映,但是不完整、不連續。
氣候帶概念還可應用到山地自然景觀上。在水分供應充分的情況下,由於氣溫的垂直變化,在熱帶赤道地區的高山上,從山麓到山頂,可出現從熱帶雨林到終年積雪,即類似於從赤道到極地的各種氣候帶。這種氣候帶結構稱為垂直氣候帶譜。
地質時期,由於冰期和間冰期的變化,氣候帶有較顯著的南北位移。
㈧ 中國溫度帶劃分為什麼溫帶劃分三帶和亞熱帶
因為中國南北跨緯度廣,各地接受太陽輻射熱量的多少不等。
根據各地≥10°C積溫大小的不同,中國自北而南有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溫度帶,以及特殊的青藏高寒區。也可細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南亞熱帶、邊緣熱帶、中熱帶、赤道熱帶、高原亞寒帶、高原溫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