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其實我們需要分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對待傳統文化,我們保持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其實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也是從古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了優秀的部分來完善現在的文化,而且因為中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直在穩步的前行,我們需要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結合時代的新內容,發展現在的當代文化。
你三個方面是我們必須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對自身產生懷疑,這是人類發展所經歷的必不可少的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要保持足夠的信心,我們要相信自己可以發展下去,不要從根源上否定自己國家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只有這樣才會平穩的進行下去,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實現這個偉大夢想。
B. 論述在現代,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從前時代繼承和保留下來、存在於生產關系和上深建築中的部分或全部因素。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內容十分豐富。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史學、哲學、道德、宗教等 理論和思想方面,在安邦治國、品德修養、成就事業等 實踐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富貴的遺產。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一是分析和評價;二是批判繼承;三是使現代化。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評價傳統文化。首先,我們應當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封建的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基礎之上的,是對它們的反映和表現。其次,我們應該看到,傳統文化的許多基本觀念、基本思想,本身具有兩重性。要歷史地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性質、特點和作用。最後,對傳統文化的評價,要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判斷什麼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什麼是糟粕,真正發掘出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清除其中的垃圾。
文化的批判繼承,是文化發展中的常規。離開批判繼承就談不上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在社會發展的轉變關頭,在變革的時代,這個問題就顯得特別引人注意。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科學地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是培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的前提和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和沃土。必須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民族文化,又必須在創新中確立和發展我們民族精神民族傳統。就總體而言,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不能割斷,文化史也無法割斷。在要不要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有的人主張採取歷史虛無主義態度,用一把火饒光,說「中國傳統文化早該後繼無人」;有的人主張民族虛無主義,徹底否定傳統文化;也還有的人對傳統文化採取毫玩批判地收兼收並蓄、食古不化的態度,提倡所謂「國粹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與「國粹主義」形成了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的左、右兩個極端。事實上,不管是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還是「國粹主義」都不是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傳統文化之所以可批判繼承,根本源因就在於它是一種社會意識,有相對獨立性。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論會中的文化不都是剝削階級文化,傳統文化中包括了剝削階級的文化,又不等同於剝剝削階級文化。事實上,傳統文化中除了剝削階級文化,還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充滿革命、科學、民主精神的勞動群眾文化,人民大眾文化。在階級社會中,還存在著作為社會成員的各階級共同創造和流傳的反映共同利益的文化,如環保意識,公共交通和秩序等。社會主義是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的文化傳統當然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即使剝削階級的文化,也有不同時期的區別。當這個階級作為新興的革命階級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時,其文化也有不少體現人民性的成分可以搦批判繼承。階級斗爭的復雜性使剝削陣營里分化出一些開明派士,自覺不自覺地站在人民的一邊總結和反映人民願望的文化。作為剝削階級文化主幹的儒家文化,也有正統的矛盾斗爭,在不同時期作用也不同。只要做好批判繼承,就可以為社會土土主義服務。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是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問題的進一步深化。即進一步解決怎樣從普遍到特殊的問題。這個問題有它特殊的意義。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不是指整個傳統文化 的現代化,而是指怎樣把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轉化成具有現代內容的東西。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實質。發掘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要把眼光放得開闊、長遠。要著力於發掘傳統文化中帶有民主和科學因素的遺產。要站在現代化的高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傳統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加工、改造、冶煉、重鑄、創新,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廣泛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如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古為今用。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和發展適應社會市場經濟和時代要求的新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的現代化能植根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根深蒂固、枝繁葉茂
C.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1、對待傳統,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我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正是抱著尊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態度展開的。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非遺既是積累與沉澱,也具有開創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積累而形成傳統,傳統因積累而產生巨大能量。一個民族的傳統對本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財富和精神資源。對傳統的認同和承繼是非常有益並且必要的,對自身歷史和傳統的了解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傳統內部應該有反思和批判的聲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會導致全民性的心靈空虛和價值混亂。我們承認,傳統中也有糟粕和偏狹,需要我們理性對待,去偽存真,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
(3)談談如何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在重視加強傳統文化調研與保護的今天,非遺是我們的重要「索引」和寶貴財富。經由非遺傳承保護,我們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入發掘,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把凝結中國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來。
同時,非遺傳承保護也是正當其時、影響深遠的文化建構,通過生動講述中國非遺故事,充分展現中國非遺道路的獨特創造、中國非遺理論的獨特貢獻和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讓世界更准確、更全面地了解中國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加深對中國非遺經驗和道路的認識。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D.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1、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2、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3、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4、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
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4)談談如何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文藝精品和文藝巨匠的深刻影響。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財富。
我們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對傳統文學藝術的扶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
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中華文化綻放時代風采。
E.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加強中國傳統教育
一、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
民族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在不斷吸收和引進外來文化,外來文化充斥著我國的各個角落。然而,中西方文化不斷交融,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讓國人有些迷失了方向。當今社會忽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占據國人生活的現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大部分年輕人青睞於外來文化,不論是國外影視還是國外書籍、國外節日,已經占據了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許多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儒家思想,什麼是《三字經》,反而操著一口生硬的英語、韓語、日語,對外來文化信手拈來;嘴裡天天喊著吃肯德基、麥當勞,不喜歡吃面條等傳統中餐;他們不再重視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等,不會在傳統節日進行相關教育,反而熱衷於過西方的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還進行誇張的裝扮,舉行很多形式上的活動引人注目。許多年輕人崇洋媚外,包包、服飾、食品等偏愛於外國牌子,認為國產品牌質量低下,點滴之間把中國之根、中國傳統文化拋之腦後。此外,我國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也在逐漸減弱甚至淡化,如春節放煙花爆竹被禁止,元宵節打紙質燈籠被認為危險,清明節掃墓認為不必要,甚至感覺污染環境……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印記與標識,卻在日益發展的當今社會逐漸消亡,這是多麼可怕。
二、如何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今中國傳統文化遭受猛烈沖擊的情勢下,如果國人再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再不保護自己的本土文化,避免其遭受侵蝕,那麼我們的國家、民族將深陷萬劫不復,會給我國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一)真正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為輔,並包涵各種文化形態,如法家、墨家、兵家名家等多種思想體系,以及各種民間信仰、知識、習俗等而形成的一種文化[2]。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的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3]。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不留餘地地全部吸收,任何文化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真正領會中華文化的精神,需要學會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摒棄傳統落後文化,學會審時度勢,用發展進步的眼光去解讀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二)強化各階段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當代青年在面對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帶來的沖擊時,應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年輕的一代人。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國各教育系統和單位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起步階段,即潛移默化地對兒童階段的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和培養,讓其從小身受古代優良文化的影響,使其具有辨別鑒賞文化的能力,學會認可精華,摒棄糟粕。比如,可以在幼兒教育教學階段或者中小學階段開展古典詩文品讀誦讀,陶冶兒童的情操;可以開展以儒家典籍為主的淺顯易懂的古代文學作品的賞鑒,豐富學生的思想;也可以開展相關的系列教育活動,弘揚民族文化,突出古典教育對孩童時代的重要性。同時,對於高中及以上階段的學生,特別是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更不可因為專業課而忽視傳統基本文化課的學習。有的高校因專業性極強而忽視對傳統文化的開設和學習,忽視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塑造和培養,這是極不可取的。在大學階段我們仍然提倡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比如將其設為大學必修課,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完成相關文化的學習任務,以免年輕人不知儒學,崇洋媚外。
(三)中國各文化宣傳職能部門應職責分明,重視相關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
每年的新年之際,我們都會在各種新聞媒體上瀏覽到新一年的日歷,日歷上標紅的節假日更是吸引眾人眼球。那麼到底有多少國人真正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呢?他們僅僅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放假,什麼時候可以遊玩,什麼時候可以和同事舉行派對聯歡……而本應該引起思考的春節、清明、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僅僅被當成了玩樂的標識。大家沒有認識到這些傳統節日的關鍵點在於有內容含義的「節」,而是把它單純理解為休息的假日。清明文化的意義首先是追根溯源,銘記先輩,牢記傳承,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清明節,眾人皆知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是一個對已逝故人先賢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的節日,是一個對先人表達我們追思與敬意的節日,清明更是代表著一種感恩文化。現在的我們需要感恩先賢,感恩祖宗,正是他們用心血和智慧創造了當今燦爛的文化,正是他們留下的這些優良傳統文化讓我們有了自己的根本。這就要求中國各文化宣傳部門應該在重大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加強對節日由來、傳統歷史、文化背景等的宣傳教育或者開展趣味高雅的教育活動,使國人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接受並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有效干預國人過分重視洋節,如萬聖節、聖誕節和情人節,加深國人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和意義
教育總是伴隨著一國文化的發展而發展,文化是教育發展背後的真正推動力。不難發現,一個國家文化的消亡沒落勢必導致教育落後。只要文化不滅,文明就會延續下去。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材料,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是兩面性的,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部分起到積極導向作用,是國人精神力量的支撐,是國人行為舉止的指南。在優良傳統文化的引導下,中華兒女踐行著「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和為貴」「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兼相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格物致知」[4]等等。在優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華夏子孫演繹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頑強自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精神[4]。優秀的傳統文化賦予我們高尚的愛國情懷和道德品質,給予我們卓越的智慧和百折不回的勇氣,支撐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對現實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我國古代歷來追求同一性,這源於古代君主對政治局勢的把控,但在如今看來,盲目追求集中統一的思想嚴重束縛了思維的發散,嚴重阻隔了創新的發展。追求同一的價值取向在教育方面表現得尤為顯著,如果教育課程、種類、設置等整齊劃一,長期集中統一,勢必會造成教育靈活性的不足,教育特色的缺失,最後導致教育體系的滯後,學生缺少學習上的主動性,學習被動化,缺乏創新意識,嚴重阻礙教育事業的發展,影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
F.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利於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就可以學習,不利於社會發展的就要摒棄。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時間太長,所以有些好東西都變極端了(比如「孝道」變成了愚孝,,再比如「依法治國」變成了嚴刑峻法)。
還有一些很明顯的缺陷,比如男女不平等之類觀念,必然要拋棄。
易中天先生提出一個觀點叫「抽象繼承」。比方說「依法治國」不是學習嚴刑峻法,而是學習公平合理的精神;比方說「孝」不是犧牲自身尊嚴去侍候父母,而是學習擁有感恩的心;在比方說男女不平等不可取,但是男女工作合理分工確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他方面同理。
G. 怎樣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急速興盛的強勁精神財富與特有的思想品質。中華民族注重文化建設與文化傳承,華夏文明五千年,中國的文化歷史從未中斷,於四大文明古國是惟一一個能完備地伸延文明史的國家。
我們要極力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妥善提升理論信心、道路信心、制度信心,減弱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信心,減弱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責任感。要以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作我們的行動指南,其實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作為構建中華民族傑出復興的中國夢獲取道德支持與理論支撐。
H.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關於老子墨子孟子莊子
摘要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
I. 我們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文化多元化,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以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豐富自己。對待外來文化實行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對外來文化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同時,我們必須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不能喪失我們的文化之根,不能動搖我們的文化之基。
傳統文化其實也是持續發展變化的,我們不要拘泥於「傳統」兩字。古人尚且沒有被「傳統」束縛住手腳,奈何我等今人,要被困在「傳統」和「外來」之間呢?中華民族的文化,本來就是吸收了許許多多其他文化的營養而綜合形成的文化,這才是我們歷經數千年而一直延續下來的根本。所以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關鍵就在於「包容」。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2.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3.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有人認為: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別族文化,即外來文化。那看看我們現在的地產流行文化:歐陸文化、歐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業文化、官場文化、家庭文化,網路文化,人們的家裡又有了廚房文化、廁所文化、陽台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超越。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固步自封,辯證的分析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