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什麼辦法能把中國男足提高到亞洲二流水平
中國足球的基本出路是青訓!但青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需求大氣、擔任任、有擔當的足協指導規劃青訓,需求國度鼎力支持,這是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絕非三言兩語能闡明白。
資本然後又籌劃規劃,一地雞毛!
⑵ 為什麼民國時期的中國足球是「亞洲第一」,現在卻不行了
提起中國男足,雖不至於讓人嗤之以鼻,但難免會叫人皺眉。實際上,中國男足也曾經歷過一段相當繁盛的時光。
不過,即便中國隊已落敗,但中國球員的表現仍為全場球迷乃至全歐洲體育迷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的歐洲媒體給予中國隊一致好評,認為中國隊的實力不亞於任何一支歐洲球隊,且有成為頂尖球隊的潛質。中國隊之所以惜敗英國隊,還是因為中國球員在體力上有所不足。
不論如何,民國時期的中國足球隊為中國足球的興盛開了先河,最輝煌的時候,27場24勝3平,一躍成為亞洲的霸主。但遺憾的是,中國男足沒能繼承前人之志將國足發揚光大。希望不久後國足能重拾信心,像民國的老前輩一樣為國足增光添彩,以嶄新的姿態再戰世界盃。
⑶ 中國足球卜能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原因。請一條一條答,卜要太多。我需要精煉的話。
中國足球是大環境問題。教育體制,孩子只會讀書,踢球太貴。聯賽環境,一系列負面的東西,聯賽水平不高。文化氛圍,巴西大街小巷都有人踢球,中國大街小巷都有人罵足球,中國除了大城市,有個地皮都要蓋房子,上哪去踢球。國家經濟水平,物質消費還不足,娛樂消費少,足球俱樂部以大城市為聚落體現了這一點。還有過去存在的許多假賭黑的問題。大環境是決定性因素,就像土壤一樣,不是三五年能解決的。但目前國足的這個團隊很年輕,沒有大牌,大家都很盡心盡力,場上場下非常團結和睦,職業素養都很高。因此應該看到他們積極的一面,多給予支持~~
教練高洪波為人低調,隨和,工作盡心盡力,態度認真務實,自費留洋求學,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長期擔任阿里漢助手,有一定經驗。球員時代被稱為中國史上最用腦踢球的前鋒,速度不快,但意識和把握能力非常強。因此戰略和戰術方面不存在太大問題。很有頭腦。大膽使用新人,發掘出許多很有特點的球員,如榮昊,鄧卓翔,馮仁亮,於漢超,楊旭等等。缺點是年輕,44歲,大賽指揮經驗不足。不善言辭,不樂於面對媒體,對於媒體的各種瞎扯不予回應,不過,他也只能這樣。
國足最有前途球員、
鄧卓翔、22歲、任意球和盤帶能力足以留洋站穩、對韓國連過兩人打進世界波,對法國落葉球絕殺
蒿俊閔、23歲、雖然沒有多少上場機會,但在德甲訓練提高明顯、對德國小角度進球
張琳芃、21歲、身體素質國內一流,態度認真場上沉穩
李學鵬,22歲、有速度有力量,技術全面、對勒沃庫森進球
於漢超、23歲,盤帶出色,門前冷靜,對勒沃庫森一分鍾進兩球
於海、23歲、意識和門前感覺不錯、有速度
榮昊、23歲、有速度有技術有體能、還有一腳
趙旭日、25歲、國內最歐洲式身體素質的球員、有拼勁、技術出色經驗豐富
馮仁亮、22歲、C羅式的單車、啟動速度驚人、傳中質量很高、助攻郜林逼平巴拉圭
姜寧、24歲、有速度、有技術、有力量、有盤帶、有前途!可惜受傷半年多了
王剛、張呈棟、葡超中國元素、有沖擊力、有速度、21歲、有前途
馮瀟霆、23歲、中衛位置最有前途的球員、
曾誠、22歲、門將位置的未來之星、
武磊、18歲的天才前鋒、
還有周燎、張稀哲、譚天澄、王雲龍、王彤等等……
入選過高家軍的成員、
前鋒、郜林、楊旭、韓鵬、於大寶、朱挺、毛劍卿、武磊、談楊、鄭龍、王剛、張呈棟、
邊前衛、於海、蒿俊閔、姜寧、於漢超、曲波、劉健、譚斯、馮仁亮、
前腰、鄧卓翔、汪嵩、黃博文、邵佳一、鄭智、陳濤、陳星、
後腰、趙旭日、於濤、楊昊、周海濱、王永珀、崔鵬、王新欣、雷騰龍、馬沖沖、
後衛、杜威、馮瀟霆、榮昊、張琳芃、劉建業、趙鵬、李學鵬、李建濱、李春郁、萬厚良、孫祥、曹陽、成亮、曹添堡、買提江、
門將、楊智、曾誠、張鷺、關震、程月磊
⑷ 中國足球的問題到底出在那怎麼樣才能讓中國足球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來,怎麼會不存在未來呢?只是時間上的等待,其實人人都知道,我們是個泱泱大國,真正踢球技術意識好的人並非不存在,組成一個有競爭力的球隊完全不成問題。
現在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球迷的壓力,教練的水平,也不是某位足協官員的態度,我們缺失的是一種合理科學的體制。對於目前的情況,我不對我們的中國男足報任何希望,但是我們不能說未來就是黑暗的,現狀總是會改變,光明總是會到來,中國足球也肯定會在某個時期踏上正規大踏步前進。
一切事物都在發展,一切事物也都有未來,只不過,看當前的中國足球,未來確實比較遙遠,甚至說遙遙無期罷了。
另外,大多球迷都會相信中國足球隊目前的球員絕對不是中國真正最好的球員,最好的球員也許由於種種原因(可能是不能告人的原因)甚至根本沒有進入一線球隊。看中國隊的比賽,奉勸各位,必要抱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相反,如果沒有希望,或許還能偶爾得到一些驚喜。
⑸ 中國足球為何難以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一)外部環境 亞洲球隊在德國世界盃上被修理得灰頭土臉,對於中國足球可不是好消息。個大洲球隊在本屆世界盃上的表現,會影響到國際足聯下屆世界盃的名額分配,「亞洲四強」齊刷刷地在打完小組賽後回家,基本決定了下屆亞洲(包括澳大利亞)的出線名額將維持在4.5個。看到這個數字,朱家軍就已經失敗了大半。「亞洲四強」打世界盃不行,但在亞洲的世界盃預選賽中,卻有絕對實力鎮壓可能的犯上作亂者。從心理上,中國也屬於四強的挑戰者,但中國隊把出線的希望寄託在沒見過大世面的國產教練身上,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而更大的錯誤在於,以為一次次的撞大運,總有被垂著的一天。而事實上,如果不發揮「後發優勢」,中國隊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充當世界盃的看客。 (二)「中庸之道」 中國隊上一任主教練阿里·漢憑自己在中國生活了兩年的親身經歷和體會說出的「不高不低,不上不下」的感覺,恰恰折射出就是中國人日常為人處世中所體現的「中庸」哲學。中國的足球運動員是中國人,一個中國的「社會人」生活在中國這個社會大環境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因而,他們踢球時,潛意識里總會體現出中國人的諸多特徵,這恰恰就是中國足球的定位,為什麼只能走「中國之路」的原因。由此,也就可以理解歷史上為什麼只要打平就可以出線,最終卻無緣出線的情況了。關鍵時刻「豁不出去,想守又守不住」這恰恰是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在足球場上的具體表現,也正是「足球民族性」在中國足球上的最好表現,但是足球比賽關鍵時刻,就必須分出勝負,沒有什麼中間之路可以選擇,「中庸之道」在足球上沒有市場,這也許就是中國人踢不好足球的症結所在。在球隊受到傳統文化中「中庸」思想影響的同時,作為足球管理者,更無法擺脫這種「中庸」之道,因而像中國足協當初作出的諸如「每傢俱樂部擁有國腳人數不能超過4人」等一系列決定,何嘗又不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因為「中庸」,所以要搞平均主義,誰也不得罪。 (三)自大與自卑 多少年以來,單就中國足球的理論體系和訓練模式而言,我們一直在沿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東歐等國引進的那一整套體系,雖然這些理論體系在俄羅斯以及其他東歐國家早已被淘汰,但中國足球卻依然未能更新。即便是職業化,十多年來,中國足壇請來了那麼多的外籍教練,也依然未能總結出一套完整的適合自己的和適合新形勢下提高與發展的理論體系。中國作為一個地理大國,同時又是一個歷史大國,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因而中國人骨子裡一方面比較自卑,另一方面又比較自大,這種雙重性決定了「外國的月亮要比中國的圓」,但同時又始終強調「中國人的事情最終要靠中國人自己去解決」,而且最難以容忍的就是別人說自己不行,或者受挫心理極強。 (四)沒有團隊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個人思維方式而不是團隊思維方式。站在中國媒體的角度,報道的恰恰是最典型的個人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一場比賽取勝之後,我們總是把進球者描述成一個英雄,一旦失利,總要找一個「替罪羊」。球迷在這種思維導向下,怎麼可能有團隊思維方式? 中田英壽作為近年來日本足壇崛起的標志性人物,在日本球迷心目中有很高的聲望和人緣。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些年來,中田英壽代表日本國家隊出場次數並不多,這其中必然有在海外效力的緣故,但兩任日本主教練特魯西埃和濟科都曾公開批評過中田英壽,批評他在場上太「獨」,不注重與隊友配合,而且不少隊友也抱怨中田英壽在場上的表現,也正因為此,特魯西埃和濟科在指揮球隊參加比賽時,經常棄用中田英壽,但日本媒體和球迷很少出現類似我國的情況(在我國,不讓大牌上,教練就下課!),這或許就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吧。 (五)沒有層次感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中國當今社會上的種種惡習,臟、亂、差始終是我們想要解決但未能做到的。從整個社會來看,走後門和找熟人等一系列情況更是司空見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吃虧的往往是那些守規矩的人。反映在足球場上,作為社會人的足球運動員,又怎能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呢?中國球員沒有層次感,位置感。從我們自身來看,是我們從小的基礎訓練有問題,教練教的不好,但是又何嘗不是我們社會生活中沒有規矩的具體體現呢? (六)不敢負責 責任兩字好沉重,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教會了中國人如何人去迴避這個問題。作為中國人,我們平時最顧忌或者最害怕的就是承擔責任,每每遇到爭議時,我們常常會聽到或者自己常常也說的一句話是:「到時候出了問題誰負責?」最終的情況往往是無人負責,因此就產生了「替罪羊」。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否則我們也就沒有必要推行「問責制」。 在中國,有個普遍現象,年齡小的隊員在一起踢球時,他們很大膽,敢於作動作,也敢於在比賽中盡情發揮,即使是丟了球之後也願意積極回搶。可當他們回到國家隊後就不敢再像青年隊訓練和比賽時一樣了,他們在比賽中總有些擔心,究其原因,就是隊員因為害怕在場上承擔責任,拿球後總想盡快處理掉。而這個所謂處理掉,常常是漫無目的,恐怕球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麼。 (七)要面子 人們常用「死要面子活受罪」來形容有些中國人。 足球圈這么大,不管是哪個教練或者哪位運動員,絕對不能承認自己不如對手,否則就要面子全無。因此,當球隊輸球的時候,隊員會找出一大堆理由,教練更是有諸多的說法,但絕對不會承認對方教練員的水平比自己高。 外籍教練到中國執教的有很多,不管是聽老外講課亦或是在場上直接教授,我們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老外說的那些東西我們全懂,沒什麼新鮮的。」因此「老外」在中國足壇永遠都是不過爾爾。深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一個面子問題。 (八)太在意外界說法 中國球員對球場內的事情考慮的不多,而更樂意談論場外的事情,就像2004年11月7日中港之戰中,中國隊究竟要打進香港多少個球才能獲得出線權?不少球員連這個最起碼的情況都不是很清楚,如何能在比賽中去主動爭取呢? 多少年來,中國人活著其實不僅僅是為自己活著,更多是為別人而活著,因而活得特別累。盡管嘴上可以經常掛著「無所謂」但內心深處卻是甚為看重。因為太在乎外界的說法,常常無法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外人是怎麼想的,怎麼說的,隊員也一樣,根本就無法去改變它。但是,隊員們卻可以在場上改變形勢,而且有這樣的可能。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嘗試著去努力把握住場上的形勢,爭取贏球呢? (九)不敢說話 沈祥福曾這樣說過:「我從組建國青隊開始就一直在告誡隊員,到了球場上,大家一定要叫喊出來,只有這樣,大家的行動才能統一。可等到這支隊伍解散了,隊員在場上依然不會叫喊。」在2000年初組建國青隊時,沈祥福曾安排後來淡出球隊的梁明和杜威一起擔任中後衛,但兩人在訓練和比賽中居然撞到了一起,而且還是多次出現。訓練中尚且如此,一旦在比賽中出現這一情況就將是致命的。 顯然,隊員在場上不會叫喊或者說是不敢叫喊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這個問題恐怕還是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有很大關系。中國傳統文化里一再強調「明哲保身」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不再提「與世無爭」了,但「多聽少」仍是當今這個社會的生存之道,所謂「言多必失」嘛,而且還要學會「察言觀色」。 當然,中國球足在場上不會說話、不敢說話還有一個普遍存在的論資排輩問題,這是東方文化中的傳統。國家隊中,老國腳可以「數落」年輕國腳,而年輕國腳甚至不敢吭氣。在賽場上,年紀小的球員如何敢叫喊「老大哥」? (十)中國足球看熱鬧的多 一個中國就相當於整個歐洲的面積,而且有13億人口。僅在荷蘭1500萬人口中踢球的就有12萬人,在德國8000萬人口中有61萬人踢球。中國相當於多少個荷蘭,多少個德國?在歐洲任何一個地方,你很容易就能見到一個足球場,而且相隔不遠,很快就能見到第二個球場。不管到哪裡,隨處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們在一起踢球。中國這么大,有那麼多人,我始終想不明白,那麼多小孩子究竟在干什麼?那麼多城市為什麼連一塊像樣的足球場都找不出來?可在中國就很少能見到的場景。 迄今為止,13億中國人中,真正從事足球運動的人有多少呢?根據《1996年全國足球工作會議文件》透露的數字,1996年在中國足協注冊的足球運動員人數僅為7675人,其中職業、半職業球員有1037人,占注冊球員的13.75%,也就是說,每8名球員中就要產生一名職業球員!而到2003年,在中國足協注冊的足球運動員人數也只有13000多人。 歐洲足球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足球水平的高低與人口多寡無關,決定一個國家足球水平高低的是「足球人口」的多少,而不僅是總人口。足球人口(即從事足球運動的人數)所佔人口總數的百分比越高,表明這個國家的足球開展基礎越廣泛,這也就為職業足球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為足球人口多,無疑會為選拔人才和人才流動等創造了有利條件,更便於展開競爭。 但遺憾的是,中國足球卻是旁觀者,看熱鬧的人居多,真正踢球的人很少。於是,由於踢球者少,真正理解足球,從足球內涵出發去談論足球的人就很少。雖然沒有「足球思想」,缺少「足球文化」,但起鬨者卻是絡繹不絕,中國的足球水平提高又從何談起呢? (十一)拜金主義 中國足球步入職業化之後,以蘇永舜等為代表的眾多老教練均發出過這樣的感嘆:現在的運動員錢多了,腰包鼓起來了,但吃苦精神太差了,無論是訓練還是自我約束力,根本無法與上世紀80年代初的那些運動員相比,他們甚至在報紙上公開呼籲「不要慣壞了足球運動員」。眾多在中國執教過的外籍教練在離開時均忠告說「如果中國足球運動員的職業素質不提高,光想著錢,中國足球水平永遠上不去!更有人數年前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有一天,連錢都不管用了,中國足球還怎麼踢?」而國家體育總局領導在反思沈祥福率領的國奧無緣雅典奧運會,總結中國足球陷入低谷的原因時,就提出了「拜金足球」的問題。 但是,「拜金」問題似乎並不僅僅是足球界內的問題,恐怕是一種社會現象。而更多時候,要求中國球員像生活在「真空」里那樣不考慮收入問題,恐怕是不現實的,更何況足球運動員是吃「青春飯」的,比起許多歪門邪道的掙錢法,中國球員還是干凈的。但是像「賭球」之類的「黑色收入」確實可以徹底毀了中國足球。 回答時間:2011-10-23 21:17:56
⑹ 以目前中國足球的水平來看,未來是否有希望沖出亞洲
中超被擊敗,最終上海在上海奪得聯賽冠軍,吳磊以27球奪得聯賽金靴。最近在粉絲為吳磊和上海歡呼的時候,又來了一個好消息。中國足球這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真的有希望!中國足球迎來了一個好消息:真的有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希望!
中國足球的春天來了!國外媒體公開發布積極信號,國足有望重回亞洲一流原本以為,按照中國足球的發展,國足這幾年應該很難快速推廣。但是,剛剛從國外傳來的消息中發現,國足不僅可以在近幾年迅速推廣,而且有望重返亞洲一流。據荷蘭媒體voetbal報道,萬通接手中超天海俱樂部後,天津天海和荷蘭海牙俱樂部可以加強合作,中國球員將更容易在荷蘭海牙俱樂部留學。2015年初,合力萬盛以800萬歐元完成了荷蘭海牙俱樂部的收購。隨著萬通收購天津天海俱樂部,海牙俱樂部與萬通集團在中國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因為萬通也是合力萬盛的大股東。
⑺ 中國足球走向亞洲的瓶頸在於何處
當國足能做好以下幾件事的時候,出頭之日指日可待:
1、凈化環境 沒有一個好的行業環境,就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足球的現狀。不過這個在中國做起來比較難,這需要各方面的體制改革進行配合,必須要下很大的決心。而恰恰就是這個決心,在中國包含的太多的曖昧;
2、正視自己,戒驕戒躁 每當有一點成績,不但行業自身膨脹,媒體也煽風點火,牛皮吹的滿天飛,似乎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是一戰成名、功成名就。一直抱著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中國足球談何發展?
3、合理分配,論功行賞 例如不進球就從上到下不發獎金,只有底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象現在這樣勇夫懦夫、有功無功一律亂賞,人人皇帝,日日笙簫。長此以往,國足一定會把原始的那一點點上進心也消耗殆盡,剩下的只有球迷的眼淚;
4、善待球迷,知恩圖報 沒有球迷,足球連個屁都算不上!球迷才是足球的衣食父母、才是足球存在的唯一理由。好好善待他們,讓球迷高高在上吧,把自己的不可一趕緊收起來。另外,足球這個行業如此富裕,在物質上也好好回報球迷們吧,該免票就免票,哪怕發給現場球迷每人一瓶水,他們的心也是甜的。因為,最可愛的球迷是最容易知足的,而不知所謂的「球星」才是最貪婪的。
國足啊,快醒醒吧,球迷們會回來的,你們也會強大起來的(很遺憾,這里無法用「再次」這個詞語)!到那時,世界盃的大門才會真正向中國打開,而中國的球隊和球迷,也才能真正的昂首挺胸站在世界的面前!
⑻ 曾經中國男足也是「亞洲前三」,為何如今淪為亞洲「二流球隊」
因為球技得不到重視,也因為利益交織。前面是為了榮耀,而後來裡面大多數利益的交織,球隊自然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