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些領域能體現出中國製造業「硬核」的實力
然後就是在生物醫葯等高性能醫療器械方面,我們國家也是體現出了非常強的製作水平,對於重大疾病的中葯和生物技術葯品的開發和生產。我們國家都已經擁有非常完善的體系,提高了醫療器械和產業化水平,尤其是新冠病毒侵襲的這幾年,我們國家在新型疫苗的研究和臨床成果上做出了突出貢獻。
Ⅱ 中國製造與中國創造如何理解
中國製造的東西可以是別人設計的,中國人只是把東西製造出來而已別的國家擁有該東西的知識產權,中國創造是中國自己設計的東西,知識產權屬於中國自己
Ⅲ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
這是個非常好的提問,有利於我國的實體經濟建設和發展。我就中國製造的發展背景、現狀、發展說說我的觀點。
中國製造的發展背景,有利於發現我們的優勢、機遇、缺陷,所以要說一說。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非常成熟,表現在過去我們說的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和文明的發展,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競爭與人力成本、社會福利等已經成為利潤的主要障礙,使得普通的製造業產品,在沒有技術門檻的時候,市場競爭力主要來自價格,這就導致普通產品,只好尋求更低廉的成本市場為其提供產品。另外象日本,他的製造業矛盾是,有訂單、沒有地方、沒有工人,所以他也看中了中國,在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早期,許多磨具技術(製造業的基礎)就是從他們引入的。所以我國的製造業發展背景的外部因素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在競爭的壓力下,尋求低成本的生產市場。而內部因素是,我國剛剛改革開放,相比東亞國家我國人民勤勞、智慧 ,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與非洲、西亞、南美相比,我國工業基礎、原材料、政治穩定性上有優勢,所以整體世界製造基地,無疑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缺陷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基本上工業的基礎和工業管理水平是民族資本主義的和蘇聯模式的底子,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整體的市場秩序、管理水平都只有十幾年的水平,底子非常薄,所以我們只有人力成本的優勢,設備折舊的優勢。
Ⅳ 你是怎樣理解中國製造簡短一點!幫忙啊!
為何盯上"中國製造"
那麼,到底美國人最後又看到了什麼?在人們對美元貶得已近失去希望的時候,美國盯上了中國。原因是來自中國的商品太便宜了!他們認為,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出在"中國製造"身上。他們看到,美國市場上處處充斥著中國製造的紡織品、傢具、家用電器,甚至於美國飯桌上的對蝦和真菌類農產品。
當然,這也只是直觀感受,美國政客要的是具體數字。按美國商務部的統計口徑計算,2003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為1241億美元,佔美國對外貿易赤字總額的25%左右。2004年中國對美順差有望突破1300億美元大關。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國,比第2位的日本多了近500億美元。
由此,中國就被當作美國經濟界人士以至於政客們拿來說事兒的由頭,中美貿易糾紛連年不斷。美國使出了特保申請、配額保護、產品設限等種種手段,先是以 "市場擾亂"為名,後來感覺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又搞了個"市場擾亂威脅"。這就是說,"市場擾亂"原本是基於已經發生的事實,而"市場擾亂威脅"只是"可能的擾亂",美國人只要認為有這種可能,中國產品也有可能獲"罪"。商務部10日發文稱,美方在301調查報告中指責「中國製造2025」,認為中方在其中設定了市場份額和政府支持措施,構成不公平競爭。這沒有事實依據,是對「中國製造2025」的曲解。中國秉承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提出「中國製造2025」,是公開透明的,也是開放、非歧視的,相關政策措施適用於中國境內所有企業,當然也包括美資企業。中國製造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步伐,不會因美方關稅措施而停滯不前。
Ⅳ 如何理解「中國製造」和「中國智造」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程伯群表示:『智造』就是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環節做到工業大數據的資源整合和聚合,同時要把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個性化定製這些技術在工業製造行業當中應用起來。『智造』的特點就是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的先進製造系統和模式。其主要特徵以智能工廠為載體,以全流程的智能化為切入點,以端對端的信息流為基礎,以網路互聯為支撐。」
從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中的薄弱環節與內在矛盾日益凸顯,產業結構調整已是刻不容緩,也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中國「智造」水平,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不僅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而且需要知識產權在其中發揮應有的支撐作用。——常識科技篇。
Ⅵ 如何看中國製造業
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幾乎人人皆知,但是只知道「大而不強」似乎還不夠,我應該知道造成「大而不強」的深層次的原因。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標准差,二是自身質量控制不嚴。
中國製造業的各種標准,來源有二,一是西方標準直接翻譯得到,二是在西方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然而,修改的標准雖然為制定者得到了「非抄襲」的名譽,但是卻不能註明等同對象,或者不能等同代用,這為使用者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標准中的質量要求其實是一個調控工具,當你提高要求,增加相關考核項,那麼相關產品整個行業的水平門檻就會上升,如果降低要求,那麼整體質量就會失去控制。
造成這些現狀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標準的不理解,本來對國外的標准就一知半解,據此制定的國標自然問題百出。另外,國標的制定不是由國家背景的機構來主導,卻是由政府的一個部門來制定發布,那麼,這些標准制定完後由誰來考核,是市場還是另外的某個機構?誰來推動標準的更新,標准更新的動力來自哪裡?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企業自身質量控制不嚴。中國從國外引進了ISO 9000、ISO 9001、ISO 14000等等,這些質量控制體系在國外經過市場的檢驗,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但是,這些質量控制體系引入中國後,其從認證到管理完全變了樣。中國的工廠,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原則性不強,很多都是渾渾噩噩在處理,因此生產的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很難保證。
很多人有一種觀念,認為中國製造業成本很低,其實不然,在一些原材料、中國鑄造件和鍛造件等方面都不見得比西方低,造成中國製造業成本低的印象的原因是中國的人工和設備的工時成本相對來說很低。
所以,各種因素綜合起來以後,就會發現,中國製造業的成本並不沒有想像中的低。中國由於受工藝水平低的限制,往往在加工過程中耗費的工時相對來說較長,因此,如果不去改進工藝流程,就會無形中增加製造業成本,降低自身的競爭力。
我們在談競爭力的時候,不要光考慮費用問題,應該考慮在保證高質量的前提下的低費用,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中國目前在產品研發方面,大部分處在體制內,因此大多人以拿到項目圈到錢為主要目的,本身其實缺乏歷史數據,導致沒有研發基礎,缺乏工具,導致缺乏質量保障和積累,缺乏考核,導致研發項目成了一個群體做PPT騙錢的手段。
製造業水平,更多地應該體現在量產上以及經過無數檢測、檢驗的產品上。當下中國的製造業不容樂觀,如何從標准、產品的質量控制等方面提高自身競爭力是企業家亟需思考的問題。因此,當下人們應該去腳踏實地做點實事,而不是歌功頌德、誇誇其談。
Ⅶ 談談你對「中國製造」的理解
中國製造,這個詞語一度成為中國製造業的代名詞。近些年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承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為世界經濟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製造」一詞曾經成為了時代的代名詞與中國人的驕傲。
工業4.0引進中國後改為「中國製造2025」,但其不能劃為等號。這些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中國製造業現狀:仍然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與發達國家的製造業仍有較大差距:製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設備對外依賴度高,製造業的創新體系是不完善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品牌;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的融合不夠深入;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運營能力不足。「中國製造2025」計劃應運而生施!
「中國製造2025」其本質是工業信息化的智能化,可以用一串數字概括它的內容:「一二三四五五十」。
一個目標: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
兩化融合實現目標:信息化、工業化。
三步走:第一步,力爭用10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國成立100年時,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四項原則: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全面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合作共贏。
五條方針: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
五大工程: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能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十大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個重點領域。
中國製造業該如何緊隨全球工業進入4.0階段實現「中國製造2025」計劃:
企業需要轉型升級,製造業要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大規模定製。
其一,需要轉變思想:從以產品為中心低價獲取市場的方式,轉向以客戶為中心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方式;
其二,在生產模式上:預測生產產品轉向按客戶訂單安排生產;
其三,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取得競爭優勢,轉向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滿足客戶特定需求快速提供服務;
其四,在流程上要提供變成多樣化、定製化生產等服務。
Ⅷ 你對中國的製造有哪些了解
中國的製造能力非常強,世界上到處都有中國製造的產品,從高端科技產品,到日用小商品,能很好的反應中國的製造能力,世界離不開中國的製造。
Ⅸ 什麼是當今的「中國製造」怎樣理解它
為何盯上"中國製造"
那麼,到底美國人最後又看到了什麼?在人們對美元貶得已近失去希望的時候,美國盯上了中國。原因是來自中國的商品太便宜了!他們認為,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出在"中國製造"身上。他們看到,美國市場上處處充斥著中國製造的紡織品、傢具、家用電器,甚至於美國飯桌上的對蝦和真菌類農產品。
當然,這也只是直觀感受,美國政客要的是具體數字。按美國商務部的統計口徑計算,2003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為1241億美元,佔美國對外貿易赤字總額的25%左右。2004年中國對美順差有望突破1300億美元大關。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國,比第2位的日本多了近500億美元。
由此,中國就被當作美國經濟界人士以至於政客們拿來說事兒的由頭,中美貿易糾紛連年不斷。美國使出了特保申請、配額保護、產品設限等種種手段,先是以 "市場擾亂"為名,後來感覺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又搞了個"市場擾亂威脅"。這就是說,"市場擾亂"原本是基於已經發生的事實,而"市場擾亂威脅"只是"可能的擾亂",美國人只要認為有這種可能,中國產品也有可能獲"罪"。
Ⅹ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現象
我認為,我國政府在提出創新產品,這個提法是正確的如果從發展的動力因素看,但是從真正走向製造強國,還是要修煉內功,猶如創新是打天下的,管理是保天下的;所以國外的產品設計、製造工藝、質量控制這些都已經完成了,他們競爭的是產品性能、營銷模式,所以我們可以創新一時,但是最終是被別人佔有。從國際製造業競爭歷史上看,管理的競爭是根本,創新只是一時之快。所以我國製造業還要扎扎實實的從製造管理、製造工藝、製造質量、製造設計入手,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才能結合我們的地緣優勢、時代給我們的機遇,實現真正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