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56個民族介紹
中國有56個民族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56個民族裡面分別有那些民族嗎?下面就詳細的介紹一下。❷ 五十六個民族特色介紹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2)如何介紹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擴展閱讀:
服裝特點:
人類「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稱「服飾」,因為人們穿衣,不僅是為了遮體的保暖,而且還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維吾爾族的服飾當然也不例外。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服飾不僅花樣較多,而且非常優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的更亮,綠的更翠。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
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綉花帽,著的是綉花衣,穿的是綉花鞋,扎的是綉花巾,背的是綉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
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古樸,工藝精堪,其發展演變規律清楚,有些服飾款式與新疆出土衣物頗為相似,體現了一個地區、一個文化的歷史沉澱。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審美接受範式,從中窺見民族服飾的傳承性與地域性的習俗。
❸ 中國有56個民族,都是哪些每個民族的習俗和特點都是什麼
中國有56個民族,包括: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3)如何介紹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擴展閱讀
民族認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民族區別處於混亂模糊狀態。為了使我國各民族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族識別。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2、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
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3、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4、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至今。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兩個特點:
1、第一,小聚居大雜居。
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l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但在這些地區同時也是漢族人民的世居地,其比例也相當高,如內蒙古、廣西、寧夏三個自治區的漢族人口都超過了當地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分別佔到79%,62%,64.58%,新疆的漢族人口也佔40%強。
同樣,在各漢族地區也雜居著許多少數民族。近20年來,少數民族雜、散居人口增長快,民族雜散居的縣市越來越多。
2、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個省區,其中29個民族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雲南、貴州、新疆4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和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遼寧、湖南、內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肅、重慶和寧夏,以上16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91.32%。
另外,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都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
❹ 五十六個民族有哪些
56個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
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佔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還有55個民族,佔8.49%(第六次人口普查)。
(4)如何介紹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分布特點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❺ 中國56個民族分別是什麼
中國的56個民族分別為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
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各民族人口
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統計,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總數為126583萬人,其中漢族11594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91.59%,少數民族10643萬人,佔全國人口的8.41%。
與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為91.59%,各少數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為8.41%。
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下同),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在百萬以上的有18個民族,他們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等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為1600多萬人。
人口在百萬人以下10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他們是:傈僳、佤、畲、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等族。
人口在10萬人以下1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他們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諾等族。
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有7個民族,他們是: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珞巴(按實地普查區域的人數計算)等民族。另外,還有未被確定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萬多人。
盡管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卻十分廣泛,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面積佔全國的60%以上。由於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沿海漢族地區的人口密度差距懸殊,例如少數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區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里1.8人。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❻ 五十六個民族的簡介10個
五十六個民族的簡介:
1、漢族,全稱大漢民族。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2、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以河北省北部最多,其次是遼寧省。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前身為女真族,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滿洲人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聖紀節、登霄節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5、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6、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朝鮮半島逃荒進入中國東北的朝鮮人和後來淪陷時期日本從朝鮮半島強制遷徙過來的朝鮮人政治移民。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確定為老人節。
8、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9、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10、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6)如何介紹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
❼ 五十六個民族指的是哪五十六個,他們的性格有什麼特點
中國共有56個民族,它們分別是: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
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由於漢族人口眾多,其他55個民族人口相對漢族來說較少,所以習慣上把除了漢族的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
我國民族的特點有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各民族歷史悠久,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
宗教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有比較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我們必須從振興中華的高度,從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度,充分認識民族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和復雜性。
(7)如何介紹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擴展閱讀:
1、中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包括漢語和藏緬、壯侗、苗瑤三個語族。漢語在語言系屬分類中相當於一個語族的地位。據1990年中國人口調查的數字估計,說漢語的人口有11.09億多。
在中國說藏緬語族語言的人口約有2200萬。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包括藏語、門巴語、珞巴語、僜語、嘉戎語、羌語、普米語、獨龍語、土家語、彝語、傈僳語、納西語、哈尼語、拉祜語、白語、基諾語、怒語、景頗語、阿昌語、載瓦語等。
在中國說壯侗語族語言的人口有2300多萬。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貴州、湖南、廣東、海南五省。包括壯語、布依語、傣語、侗語、水語、仫佬語、毛南語、拉珈語、黎語、仡佬語等。
在中國說苗瑤語族語言的人口約有940萬。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東五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包括苗語、布努語、(瑤)勉語和畲語。
2、中國少數民族中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門巴、普米、納西7個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
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撒拉、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10個民族。
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頗、傈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羅斯和鄂溫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東正教。
在獨龍、怒、佤、景頗、高山、鄂倫春、珞巴等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持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
❽ 56個民族風俗和特點是什麼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和特點,接下來編者將對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民族的風俗特點進行簡要介紹。
24、壯族:語言使用壯語,多崇拜自然和多神的原始宗教。
25、仫佬族:語言使用仫佬語,多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佛教。
26、瑤族:語言使用瑤語,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27、侗族:語言使用侗語,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編者就不一一對每個民族的風俗特點進行介紹了,但是筆者想說的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傳承,都需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