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教育史如何學習

中國教育史如何學習

發布時間:2022-08-12 03:06:54

Ⅰ 中國古代教育史學什麼

中國古代教育發展概述

1.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

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

2. 西漢武帝時期: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3.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備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學校體制。

4. 宋代:學校制度更為完備,在中央有太學、國子學等,宋代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

書院注重依照封建倫理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在學習方法上也鼓勵討論、辯難和讓學生自講心得,風氣比較活躍。

5. 明朝:強化了前代的科舉制度。

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實行八股取士,這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

明代中期以來,書院比較興盛,明朝後期東林書院以其評識朝政的活動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舉和學校,基本承襲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

二、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幾點認識

1. 孔子的「私學」,使「學在官府」發展到私人講學,反映了奴隸制教育制度的崩潰以及新萌芽教育制度的發展。

2. 從漢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央到地方的官辦教育體系經歷了建立、完善、衰敗的發展過程。

漢武帝儒學教育加強了中央集權,隋唐教育和科舉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明清教育則具有強烈的君主專制色彩。

3. 封建教育與科技發展的關系。

教育的發展,知識的傳播必然為科技進步創造條件。

但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中國封建教育是以培養封建官吏,適應封建統治需要為目的的,「學而優則仕」,所以事實上對科技的進步作用,是極為有限的,甚至到了封建社會晚期,教育與學風對科技進步起了反作用。

Ⅱ 我的考研經驗:怎樣復習中國教育史

課堂復習有三種:講新課前,復習與之有關的舊知識,這叫做准備復習;老師講完課後,往往要趁熱打鐵做點練習,這是以消化為目的的准備性復習;一節課將結束時,將本節所學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小結,這是以吸收為目的的梳理性復習。
課後復習以消除遺忘、強化記憶為目標,不管老師是否留作業,都應當對照課堂筆記與教材進行比較性復習,然後再做作業。
單元復習是指完成了一章或一組內容後的復習,主要採取比較異同,尋找內在聯系,篩選累積的方式進行。

Ⅲ 如何教好中國教育史這門課

淺談學習中國教育史的意義

中國教育史是教育學科重要的分支學科,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從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總結了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經驗、教訓及特點,並且對教育思想和前任總結的教育規律做出了客觀科學的評價,還揭示了教育歷史上封建落後的一面,發揚了先進民主的一面。學習中國教育史,不僅可以讓我們了解中國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來源以及發展歷程,還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古今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些教育主張,這樣我們可以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從而更加方便我們做進一步研究和學習。另外,學習中國教育史還可以擴大我們的教育知識眼界。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中國教育史發揚光輝歷史,批判專制落後,也將激勵更多的人投身於教育事業,共同發展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

在我看來,不管是了解一個人,或者是學習一門學科,我們最先就應該了解他們的過去,從他們過去的經歷中來做出判斷,進而了解這個人的性格特徵個生活習慣,並從他身上學習他的優點。學習中國教育史也是一樣,我們首先可以通過讀教育史清晰的看到中國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發展歷程,從原始社會的教育起源,到孔子時期的教育,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教育景象,秦漢時期的經學教育……國民政府時期教育快速發展的景況,以及最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教育。 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各個時期的教育名家,以及主要的教育思想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還了解到中國重要的教育改革,或具有歷史意義的教育事件發上的時間和意義,這對我們學好這門學科和深入研究教育都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Ⅳ 333教育綜合大綱的中國教育史

1、系統掌握中國教育史的基本知識,把握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認真閱讀和准確理解有關中國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養嚴謹、踏實的學風,掌握學習教育歷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夠運用教育史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評價中國歷史上的教育現象,探討有益於現實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論啟示。
4、通過歷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養熱愛教育事業、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感。 一、西周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學在官府」;大學與小學;國學與鄉學;家庭教育;「六藝」。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
私人講學興起;諸子百家的私學;齊國的稷下學宮。
2、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庶、富、教」:教育與社會發展;「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教育與人的發展;「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標;以「六藝」為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行結合;論道德教育;論教師;歷史影響。
3、孟軻的教育思想
思孟學派;「性善論」與教育作用;「明人倫」與教育目的;人格理想與修養學說;「深造自得」的教學思想。
4、荀況的教育思想
荀況與「六經」的傳授;「性惡論」與教育作用;以培養「大儒」為教育目標;以「六經」為教學內容;「聞見知行」結合的教學方法;論教師。
5、墨家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素絲說」與教育作用;以「兼士」為教育目標;以科技知識和思維訓練為特色的教育內容;主動、創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禁私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7、戰國後期的教育論著
《大學》:「三綱領」、「八條目」;《中庸》:「尊德性」與「道問學」、學問思辨行;《學記》:學制與學年、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教師。
三、 儒學獨尊與讀經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以養士;實行察舉,任賢使能。
2、封建國家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經學教育;太學;鴻都門學;郡國學。
3、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論人性與教育作用;論道德教育。
四、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備
1、魏晉南北朝官學的變革
西晉的中央官學;南朝宋的中央官學;北魏的中央官學。
2、隋唐學校教育體系的完備
文教政策的探索與穩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機構確立;中央和地方官學體系完備;學校教學和管理制度嚴格;私學發展;學校教育制度的特點。
3、科舉制度的建立
科舉制度的產生與發展;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科舉制度與學校的關系;科舉制度的影響。
4、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論士大夫教育;論家庭教育。
5、韓愈的教育思想
道統說與師道觀;「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論人才的培養與選拔。
五、理學教育思想和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1、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學校教育的改革
科舉制度的演變;學校淪為科舉附庸;宋代「興文教」政策;「蘇湖教法」;北宋三次興學與「三舍法」;積分法;「六等黜陟法」;「監生歷事」;社學。
2、書院的發展
書院的產生與發展;《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書院教育宗旨;東林書院與書院講會;詁經精舍、學海堂與書院學術研究;書院教育的特點。
3、私塾與蒙學教材
私塾的發展、種類和教育特點;蒙學教材的發展、種類和特點。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明天理,滅人慾」與教育的作用、目的;論「大學」與「小學」;「朱子讀書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與教育作用;「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論教學;論兒童教育。
六、早期啟蒙教育思想
1、倡導新的教育主張
「公其非是於學校」與學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與教育;義利合一的教育價值觀。
2、顏元的學校改革思想
顏元與漳南書院;「實德實才」的培養目標;「六齋」與「實學」教育內容;「習行」的教學方法。
七、中國教育的近代轉折
1、教會學校的舉辦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華書院與馬禮遜學校;教會學校的發展;「學校與教科書委員會」與「中華教育會」;教會學校的課程。
2、洋務教育的創立和發展
洋務學堂的興辦、類別與特點;京師同文館;福建船政學堂;幼童留美與派遣留歐。
3、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
「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張之洞與《勸學篇》;「中體西用」思想的歷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體系的建立
1、維新派的教育實踐
興辦學堂;興辦學會與發行報刊。
2、「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創辦京師大學堂;書院改辦學堂;改革科舉制度。
3、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維新運動中的教育改革主張;《大同書》的教育理想。
4、梁啟超的教育思想
「開民智」、「伸民權」與教育作用;培養「新民」的教育目的。
5、嚴復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開民智」、「興民德」的「三育論」;「體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觀。
6、清末教育新政與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的頒布;廢科舉,興學堂;建立教育行政體制;確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與「庚款興學」。
九、近代教育體制的變革
1、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針;頒布「壬子癸丑學制」。
2、蔡元培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改革北京大學的教育實踐;教育獨立思想。
3、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運動
新文化運動抨擊傳統教育促進教育觀念變革;平民教育運動;工讀主義教育運動;職業教育思潮;勤工儉學運動;科學教育思潮;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4、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驗
現代西方教學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文納特卡制」。
5、1922年「新學制」
「新學制」的產生過程;「新學制」的標准和體系;「新學制」的特點;「新學制」的課程標准;「新學制」評價。
6.收回教育權運動
教會教育的擴張與變革;收回教育權運動。
十、南京國民政府的教育建設
1、教育宗旨與教育方針的變遷
黨化教育;「三民主義」教育宗旨;「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戊辰學制」的頒行。
3、學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訓育制度;中小學校的童子軍訓練;高中以上學生的軍訓;頒布課程標准,實行教科書審查制度;實行畢業會考。
4、學校教育的發展
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戰爭時期的學校西遷。
十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義教育的發端
工農教育;湖南自修大學;上海大學;農民運動講習所;李大釗的教育思想;惲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形成
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方針。
3、革命根據地的幹部教育
幹部在職培訓;幹部學校教育;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4、革命根據地的群眾教育和學校教育
群眾教育;根據地的小學教育;解放區中小學教育的正規化;解放區高等教育的整頓與建設。
5、革命根據地教育的基本經驗
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依靠群眾辦教育。
十二、現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楊賢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
論教育的本質;「全人生指導」與青年教育。
2、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
職業教育的探索;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3、晏陽初的鄉村教育試驗
「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化農民」與「農民化」。
4、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建設
鄉村建設和鄉村教育理論;鄉村教育的實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實踐
生活教育實踐:曉庄學校、山海工學團、「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體系。
6、陳鶴琴的「活教育」探索
兒童教育和「活教育」實驗;「活教育」思想體系。
主要參考書: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簡明中國教育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Ⅳ 簡答題:談談你對《中國教育史》這門課程的最初認識,以及打算如何學習這門課程

摘要 一、 學習《教育學》是提高自己的職業認識,樹立科學教育觀的需要 教育觀是對教育的根本觀點,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不同的教育觀將會影響到我們對教育的本質、意義、作用和方法的認識以及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教育觀是教育工作者的頭等大事,只有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形成正確的教育思想,才能有效的從事教育工作。通過《教育學》這門課程的學習,有助於我們對自己的職業有更深的認識,樹立科學教育觀,並且增強我們的教育信念。 二、學習《教育學》是幫助我們掌握教育規律、方法和技術及其運用原則的需要 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探索和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以更好地指導教育實踐。只有對教育的規律有了深刻地認識,才能在具體繁復的教育工作中,更有預見性和全面性,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掌握了教育的一般規律的同時,我們還要與實踐操作中具體的方法、技術聯系起來,這是我們教師專業素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且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將方法和技術用活、用好。 三、學習《教育學》是正確制定教育方針的需要 教育方針政策的科學化,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定方針政策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做為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培養國家所需要的合格成員的重任。為了培養新一代的人才,我們就必須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因此,為了正確制定和貫徹教育方針,都必須認真學習教育基礎理論,掌握教育科學規律,才能保證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學習《教育學》是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教育未來發展的迫切需要 教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隨同經濟發展和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教育只有不斷改革,才能培養出未來國家社會需要的人才,推動社會進步。教育改革是嚴肅的科學事業,我們應當堅持學習《教育學》基礎理論,認識和掌握教育規律,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探索未來教育的發展前景。

Ⅵ 如何看待中國教育史以及本學期中教史的一個學習計劃

在面對遙遙未知的教育之路時我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感嘆於名師們他們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不僅能豐富自己的人生,同時還可以賦予他人別樣的人生價值。這是在我潛心聆聽了北京師范大學名師施克燦的講課之後,又一次深深的受益和感動,這使我對中國教育史的理解更為深刻,對教育史上的名才史學的理解也更頗為深入,為此我將自己深刻的心得和體會記錄下來。
從學習中國教育史這幾天來,我都懷著研究歷史與研究現實關系的態度,從歷史人物先前所經歷的路程中,揭示教育客觀規律和發展方向,繼而為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踐服務。反思幾天來施老師對中國教育史中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原則和教育價值等的講解,我感到自己收獲了很多,不但從思想上對古代教育與當今教育的關系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學到了好多學者風范與其教育價值。首先從對孔子的認識來說,他\"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來講,規定了其辦私學的教育對象,其基本含義是不分華夷,無別貴賤,擴大受教育的對象,使那些願意學習而在學力、經濟條件和時間上又允許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權力和機會。正是這樣,他的這一教育主張順應了社會歷史進步潮流,打破了少數奴隸主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受教育的范圍,符合教育事業的發展趨勢。盂子從\"施仁政\"的政治主張和\"性善論\"出發,高度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與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教育的社會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關鍵,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認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個人雖然先天具有四個善端,但在後天的環境里,由於外物的誘惑與自身努力的不夠,可能會失掉或摒棄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發揚天賦的善端。教育家韓愈以繼承和保衛儒家道統為己任,十分重視教師問題。寫下了著名的《師說》。《師說》的基本精神就在於\"存師衛道\"。它從師與道、道與業、師與生等各方面系統地論述了教師問題。提出了卓越的見解。關於教師的基本任務,韓愈作了經典性地表述,即\"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關於教師的資格,韓愈認為教師的選擇,不應受年齡、地位、資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與業來衡量。誰先有\"道\",誰在術業上有專攻,誰就能成為教師;關於師與生的關系。韓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命題。

Ⅶ 教育史如何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種途徑,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獲得教育規律性知識為目標的一整套系統研究過程。
教育研究的含義編輯
教育研究是以發現或發展科學知識體系為導向,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以促進一般化原理、原則的發展的過程。教育研究作為科學研究的一種形式,其突出特點是富有創造性,同時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旨在解決一定的教育問題。
教育研究的意義編輯
首先,教育研究是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研究,轉變教育觀念;探索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徑、手段,並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提供決策依據。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又能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
其次,教育研究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教育研究是充實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論開拓與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後,教育研究能夠增強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養未來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徑。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廣大教師來說,通過教育科研,能夠使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由單憑經驗向依靠理論過渡,通過認識、學習和運用教育規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成為未來的教育改革家。
教育研究的類型編輯
1.教育價值研究與教育事實研究
這是根據教育研究對象及其任務所作的分類。
教育事實研究是一種「實然」研究,主要揭示「是什麼」的問題。教育價值研究是一種「應然」研究,揭示的是「為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教育研究,無論是對已存事實的研究,還是對未來事實的構建,都離不開對價值的認識和選擇。教育價值研究不僅是教育目的研究不可迴避的主題,也是認識教育事實不可忽視的因素。在教育研究中談論「應然」與「實然」的差異,只有在「理想」與「現實」的意義上具有合理性。實際上,在教育研究中是不存在超價值的事實研究的。
2.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這是根據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作的分類。基礎研究旨在揭示教育現象的一般規律,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增進人類知識。應用研究旨在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或途徑。應用研究常常依據基礎研究的成果進行探討,而應用研究的成果也有助於完善基礎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這是根據研究範式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或量的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設,進行嚴格的研究設計,按照預定程序收集資料並進行數量化分析,用數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結果,並對假設進行檢驗的一種研究範式。定量研究強調在研究設計、數據收集、結果處理與解釋上均要具備嚴格的形式。具體說,定量研究通常包含一個較為嚴格的事先設計;通過調查、測驗、實驗、結構化觀察等方式來收集資料;主要運用統計的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研究結果的呈現通常簡單明了 [2] 。
定性研究(或質的研究)通常是指在自然環境下,運用現場實驗、開放式訪談、參與觀察和個案調查等方法,對所研究的現象進行長期深入、細致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假設和理論,並通過證偽、相關檢驗等方法對研究結果加以檢驗的一種研究範式。在研究目的上,定性研究重視描述與解釋,以揭示教育現象或行為的「意義」為主;在研究角度上,注重從整體上把握現象;在分析方式上,以歸納法為主,傾向於對研究結果進行歸納分析;在角色上,研究者在當時當地收集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的視角來理解他們言行的意義和對事物的看法,研究者就是參與者。
教育研究方法主要講兩大問題編輯
一是教育研究方法是什麼的問題。具體通過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分析、歷史分析來揭示教育研究方法的性質、特點、功能、類型、層次水平,以及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和規律。
二是教育研究方法怎麼做的問題。回答教育研究所經歷的活動程序及其相應的規范或准則。具體通過教育研究的以下活動程序來展開:選定研究問題——研究的設計與制定研究計劃——實施研究並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階段——總結評價階段。
應達到的水平編輯
根據教育學綜合考試大綱,對教育研究方法的學習應該達到三種水平:
一理解:准確識記教育研究方法歷史發展的階段、關鍵人物和每個階段的方法特徵,並進行判斷;准確表述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的基本概念、操作程序,並進行判斷。
二運用:形成教育研究選題及研究方案設計、查閱文獻資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的技能,並能根據給定的問題進行教育研究設計。
三評價:能夠運用教育研究的程序和規范來對他人的研究設計、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判。
總之,對與教育研究方法的復習,建議大家採用「提綱法」。在復習每種研究方法時,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每個方法的具體操作程序如何?每種方法的規范與原則有哪些?每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如何?每種方法的優點與局限?
另外,由於教育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說是一門操作性的學科,所以建議大家可以結合一些研究實例來學習和理解。各本教材上都會列舉實例,大家可以仔細體會,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個研究方案,然後請教老師。

Ⅷ 中國教育史怎麼學習,感覺一本書都的背下來

教育學都是全國統考的,所以無論你考什麼學校哪個方向,大家的考試內容都是一樣的,即333教育綜合。
書目:
教育學基礎 十二校聯編 教育科學 30
中國教育史 孫培青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 55
外國教育史教程 吳式穎 人民教育 34.2
當代教育心理學 陳琦、劉儒德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 53
教育科學方法導論 裴娣娜 安徽教育 20

Ⅸ 如何進行中外教育史的復習

一、學科分析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學綜合統考重頭科目之一。考綱所提出的中外教育史的考查目標是:系統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認真閱讀有關中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實施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養嚴謹、踏實的學風。能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中外教育史實,揭示特點與規律,總結經驗與教訓,為現實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啟示。針對上述目標,提請各位考生注意:抓線索——考生要特別注意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縱向上,要理清按照時間順序事件發生的脈絡,橫向上可以將中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進行對比,幫助理解。重分析——研究歷史的作用往往是為了更好地指導現在,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學歷史,而應注意分析和評價,同時注意積累分析評價的思路及要點。中外教育史的內容脈絡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一、中國古代教育二、中國近代教育三、中國現代教育四、外國古代教育五、外國近代教育六、外國現代教育上述內容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分類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為「中國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國教育史」(後三章);也可以按照時間分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現代教育(三、六章);還可以從內容的角度分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這兩條線索來引領中外教育史的復習。方法指導1.從宏觀到微觀由於這部分內容屬於歷史性內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時間發展的順序,樹立回溯歷史的整體感。建議考生在復習時採用講解或口述的方法。復習的思路:整部分——各章節——各知識點。為便於大家操作,我們以外國教育史其中一章為例進行說明。復習思路舉例第一步:了解外國教育史的整體狀況外國教育史的發展經歷了古代、近代、現代三個大的歷史時期。外國古代教育包括遠古的原始社會、中古的奴隸社會、近古的封建社會(即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代)的教育。外國近代教育始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它包括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帝國主義時期的教育。外國現代教育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80年代兩個階段。第二步:章節學習以第一章為例。首先明確本章學習目的及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主要了解國外教育的起源;原始社會教育的發展及其特徵;學校教育的產生及其條件;東方文明古國的學校教育實踐及其意義。著重掌握遠古及東方明古國教育的發展特點和國外教育發展的價值。接著了解本章的基本框架。本章課程內容包括第一節、原始社會的狀況與教育:(一)教育的起源,(二)原始社會教育的演進,(三)氏族公社時期的教育活動及其內容,(四)原始社會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在框架的基礎上嘗試解釋:根據本節的敘述,我知道原始教育的特徵有如下一些:1.教育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在原始社會,教育原與生產勞動直接聯系(到了階級社會才分離開來),並為當時的生產服務;2.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在原始公社,老年人對新生一代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育,決不是盲目不自覺的,可見「無意識地模仿」之說毫無根據。3.由於原始社會不存在剝削、壓迫的現象,沒有階級,所以,教育也沒有階級性。那種教育屬於公共性質,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會,男女兩性間的教育逐漸有所差別,這是由於社會勞動的分工所引起的。4.原始社會的教育是同生活結合在一起的、是多方面的。只因當時生產力很低,社會生活簡單,所以教育的內容也較貧乏,教育的組織和方法都還處在萌芽狀態(後來才漸趨復雜、豐富);因此,我們在認識原始社會教育的性質以後,不可把它過分理想化。5.原始社會的教育為原始社會的發展情況所制約,它滿足了當時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的要求,與階級社會中把教育看成特權階級的專利品,並使教育與生產勞動脫離截然不同。因而對於當時社會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它完全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這樣的思路,繼續學習第二節、第三節……一章復習結束,再嘗試總結:通過一章的復習,我理解了古代東方國家的教育是廣大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它起源較早,內容充實,范圍廣泛,機構多樣,且尊師重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放射出人類教育的曙光,是東方民族的光榮和驕傲,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珍貴歷史遺產。考生可以仔細研讀這個復習案例,嘗試使用從宏觀到微觀的復習思路,體會這種復習方法的便利之處。2.理清知識的層次知識的層次既體現了知識在整個教育史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復習時應當傾注的關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識的層次很重要。仍以第一章為例。按照學習層次的要求我們將其具體分為識記和理解兩大類。復習時各個知識點應當把握到什麼層次,做到心中有數。(一)識記1.為什麼說教育產生於生產勞動?2.原始社會教育的基本特點是什麼?3.東方文明古國學校教育產生的原因是什麼?4.東方文明古國學校教育的類型有哪些?5.東方文明古國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徵有哪些?(二)理解1.簡述外國教育史的歷史分期和發展主線。2.怎樣正確理解「教育起源」問題?3.簡述原始社會教育的形式、內容與基本特徵。4.簡述古代東方國家學校的類型及其教育特徵。5.論述學校教育產生的必要條件。3.注重比較和聯系由於是教育史,這里大師教育需要特別提醒考生注意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縱向上,要理清按照時間順序事件發生的脈絡,橫向上可以將中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進行對比,幫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習題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發現,找到更多的可比較的「點」。題1:夏、商、西周官學的基本特點。啟示:本題以「官學」為主要考點,貫穿夏、商、周三朝,建議考生學習時抓住共通概念縱向聯系。題2:《壬子一癸丑學制》與《葵卵學制》相比較,有幾個不同點?啟示:本題以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學制項比較,問其不同點。建議考生學習時注意近似概念、近似文件條例的比較。

Ⅹ 本人想自學先讀那個謝謝,教育心理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哲學

1. 如果對文史比較感興趣或有歷史知識的基礎,建議先從中國教育史入手。
學習中國教育史的時候,各時期相關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實踐不論基礎如何都還算容易入門。然後再學外國教育史,因為外國教育家的思想和實踐比較多,人名也復雜,尤其是國外近現代的一些知名教育家和教育思潮,生記還是有一定難度。
2. 如果有心理學基礎或者對心理學感興趣,再或者對教學或學習理論感興趣,建議從教育心理學先開始。
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教與學相互作用規律,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和教師心理四大部分內容。現下流行的很多學習的觀點,都是相關教育心理學家理論的某一個部分。教育心理學讀起來很有意思,有打開新世界的感覺。但如果自學的話,我是讀到了第三遍才能少少少地記住一點,看的時候沒壓力,記的時候壓力很大。

閱讀全文

與中國教育史如何學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公爵爵位無後代怎麼辦 瀏覽:498
印度的音樂漢字怎麼哼 瀏覽:553
義大利留學去哪個城市好 瀏覽:266
英國塔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60
越南相當於中國哪個省的大小 瀏覽:548
如何評價越南小伙 瀏覽:379
中國房地產高價持續多久 瀏覽:695
驚喜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31
英國留學什麼年齡好 瀏覽:455
印度粗糖怎麼熬 瀏覽:386
中國移動卡如何增加流量 瀏覽:689
義大利的警察是什麼 瀏覽:618
晚安的印度語怎麼寫 瀏覽:54
印尼巴士怎麼看全程 瀏覽:611
越南有多少人姓馮 瀏覽:687
中國外交部能提供什麼幫助 瀏覽:723
英國人有多少國籍 瀏覽:986
印尼的駕駛本過回國內得多少錢 瀏覽:784
越南國旗為什麼模仿中國國旗 瀏覽:263
印度攪棒是什麼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