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運用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關系原理分析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
1.材料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從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後,迄今共執行了100多次發射任務,從1996年10月至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更是連續60次成功發射。
材料二:人類探月分「探」、「登」、「駐(住)」三大步,中國目前的嫦娥奔月工程是人類三大步中的第一步,這步又分為「繞」、「落」、「回」三小步。等到這「三步」走下來,我國接著將開始中華民族千年夢想的載人登月計劃。
運用哲學道理,並聯系實際回答以下問題:
(1)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說明「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60次成功發射以及我國成功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體現了哪些唯物論哲理。
(2)結合材料二,簡析我國嫦娥奔月工程的「三步走」戰略所體現的辯證法道理。
參考答案:
(1)①「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60次成功發射以及成功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充分說明了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②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人們改造自然的每一次行動中都包含著自己的意志、願望、目的,都凝結著自己的探索、思考和智慧。③規律是客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時,只有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取得成功。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統一,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2)①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我國「嫦娥奔月」工程「三步」戰略,體現了我國航天事業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從「神舟六號」到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展示了新時期中國探索宇宙的卓越成就。②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既要重視量的積累,又要不失時機地促成質的飛躍。
2.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我國將在未來幾年裡陸續發射系列北斗導航衛星,計劃2008年前後滿足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對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並進行系統組網和試驗,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運用政治學的有關知識,分析我國為什麼要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參考答案:
(1)國家有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我國正在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為交通運輸等行業提供高效的導航定位服務,將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國家有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建設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它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巨大推動力。
(3)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捍衛本國利益、實現國家目標和影響別國的能力,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3.材料一:中國必須登月的七大理由:維護我國月球權益的需要,月球是人類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台、促進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載體、為開發利用月球資源做准備,促進深空探測、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的平台、推動經濟發展。開發月球,可以產生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而且其他技術的二次開發應用,勢必促進工業的發展與提升。如美國研製和發射「阿波羅」號載人飛船時,就產生了3000多項專利,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阿波羅計劃」中,每投入1美元,就會帶來5美元的效益。
材料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關起門來獨自發展航天技術,國際合作無疑是必然的選擇。但歷史也一再證明,尖端技術從來不可能從國外直接「拿來」,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將發展與合作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材料三:國防科工委主任、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張雲川說,繞月探測工程(即探月工程一期)作為國家的重大工程,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高新科技工程,是中國實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動。2004年1月立項啟動繞月探測工程以來,各研製單位突破了奔月軌道設計、三體運動控制、遠距離測控通訊、月食影響應對等多項關鍵技術,完成了月球衛星研製和發射場改造等工程的研製與建設工作。
(1)結合材料一,談一談我國啟動「嫦娥工程」的經濟意義。
(2)結合材料二、三,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知識說明怎樣才能加快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3)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產。當前在主要航天國家正組織加緊實施月球探測計劃的情況下,我國開展月球探測,有哪些政治意義?
參考答案:
(1)我國啟動「嫦娥工程」的經濟學意義有:①提高國民經濟的綜合效益,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②促進我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對推動我國高新技術和尖端科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③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我國的產業層次。④增強我國獨立自主的能力,把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
(2)①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加快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講,要依靠我們自己,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開發、研究、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②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加快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尋求更多的合作夥伴。③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我們必須把加強合作與獨立自主統一起來,這樣才能將發展與合作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①我國開展月球探測,有利於提高開發月球的實力,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捍衛國家主權。②探月工程的實施,既需要國家履行經濟職能和文化職能,又需要履行加強國際合作的對外職能,這樣既發展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又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4.材料一: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我國首次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活動。「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實現多人多天飛行。我國繞月探測工程進展順利,2007年10月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中國目前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衛星通信、導航定位、氣象預報、減災防災、遠程教育等方面服務於生產和生活。
材料二:《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指出,中國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項強國興邦的戰略舉措。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之一,就是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
(1)運用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關系原理,談談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認識。
(2)簡要指出我國發展航天事業的經濟和政治意義。
參考答案:
(1)規律是客觀的,但人們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繞月探測工程進展順利,大量的空間技術成果運用到國民經濟各部門,服務於生產和生活,說明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2)經濟意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航天事業,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政治意義:發展航天事業,有利於增強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於提高國家威望,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增強國防實力,維護國家安全;有利於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5.材料一:50多年來,我國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肩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滿懷為國爭光的雄心壯志,團結一心,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無私奉獻,建成了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取得了以「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為代表的輝煌成就。我國航天工作者創造的非凡業績,已經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材料二:雖然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結合當今世界航天活動的特點,提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四個原則」。其本質是以國家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對外開放,實現跨越式發展,但強調更多的還是自主創新。
(1)材料一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2)結合材料,從經濟學角度談談應怎樣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答案:
(1)①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國航天工作者正是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無私奉獻,才建成了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②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走的是一條自主創新之路,正是航天工作人員充分發揮了內因的作用,勇於創新,才取得了以「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為代表的輝煌成就。③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航天人頑強拼搏,歷經艱難曲折,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④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創造的非凡業績,已經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2)①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②加強科研攻關,突破核心技術,擁有關鍵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構建科技創新體系。③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符合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規律的科研、生產、應用體制。④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2. 奔月工程所體現的辯證法原理
1.材料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從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後,迄今共執行了100多次發射任務,從1996年10月至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更是連續60次成功發射。
材料二:人類探月分「探」、「登」、「駐(住)」三大步,中國目前的嫦娥奔月工程是人類三大步中的第一步,這步又分為「繞」、「落」、「回」三小步。等到這「三步」走下來,我國接著將開始中華民族千年夢想的載人登月計劃。
運用哲學道理,並聯系實際回答以下問題:
(1)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說明「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60次成功發射以及我國成功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體現了哪些唯物論哲理。
(2)結合材料二,簡析我國嫦娥奔月工程的「三步走」戰略所體現的辯證法道理。
參考答案:
(1)①「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60次成功發射以及成功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充分說明了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②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人們改造自然的每一次行動中都包含著自己的意志、願望、目的,都凝結著自己的探索、思考和智慧。③規律是客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時,只有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取得成功。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統一,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2)①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我國「嫦娥奔月」工程「三步」戰略,體現了我國航天事業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從「神舟六號」到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展示了新時期中國探索宇宙的卓越成就。②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既要重視量的積累,又要不失時機地促成質的飛躍。
2.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我國將在未來幾年裡陸續發射系列北斗導航衛星,計劃2008年前後滿足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對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並進行系統組網和試驗,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運用政治學的有關知識,分析我國為什麼要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參考答案:
(1)國家有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我國正在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為交通運輸等行業提供高效的導航定位服務,將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國家有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建設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它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巨大推動力。
(3)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捍衛本國利益、實現國家目標和影響別國的能力,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3.材料一:中國必須登月的七大理由:維護我國月球權益的需要,月球是人類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台、促進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載體、為開發利用月球資源做准備,促進深空探測、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的平台、推動經濟發展。開發月球,可以產生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而且其他技術的二次開發應用,勢必促進工業的發展與提升。如美國研製和發射「阿波羅」號載人飛船時,就產生了3000多項專利,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阿波羅計劃」中,每投入1美元,就會帶來5美元的效益。
材料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關起門來獨自發展航天技術,國際合作無疑是必然的選擇。但歷史也一再證明,尖端技術從來不可能從國外直接「拿來」,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將發展與合作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材料三:國防科工委主任、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張雲川說,繞月探測工程(即探月工程一期)作為國家的重大工程,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高新科技工程,是中國實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動。2004年1月立項啟動繞月探測工程以來,各研製單位突破了奔月軌道設計、三體運動控制、遠距離測控通訊、月食影響應對等多項關鍵技術,完成了月球衛星研製和發射場改造等工程的研製與建設工作。
(1)結合材料一,談一談我國啟動「嫦娥工程」的經濟意義。
(2)結合材料二、三,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知識說明怎樣才能加快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3)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產。當前在主要航天國家正組織加緊實施月球探測計劃的情況下,我國開展月球探測,有哪些政治意義?
參考答案:
(1)我國啟動「嫦娥工程」的經濟學意義有:①提高國民經濟的綜合效益,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②促進我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對推動我國高新技術和尖端科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③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我國的產業層次。④增強我國獨立自主的能力,把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
(2)①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加快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講,要依靠我們自己,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開發、研究、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②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加快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尋求更多的合作夥伴。③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我們必須把加強合作與獨立自主統一起來,這樣才能將發展與合作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①我國開展月球探測,有利於提高開發月球的實力,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捍衛國家主權。②探月工程的實施,既需要國家履行經濟職能和文化職能,又需要履行加強國際合作的對外職能,這樣既發展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又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4.材料一: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我國首次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活動。「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實現多人多天飛行。我國繞月探測工程進展順利,2007年10月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中國目前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衛星通信、導航定位、氣象預報、減災防災、遠程教育等方面服務於生產和生活。
材料二:《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指出,中國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項強國興邦的戰略舉措。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之一,就是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
(1)運用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關系原理,談談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認識。
(2)簡要指出我國發展航天事業的經濟和政治意義。
參考答案:
(1)規律是客觀的,但人們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繞月探測工程進展順利,大量的空間技術成果運用到國民經濟各部門,服務於生產和生活,說明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2)經濟意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航天事業,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政治意義:發展航天事業,有利於增強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於提高國家威望,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增強國防實力,維護國家安全;有利於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5.材料一:50多年來,我國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肩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滿懷為國爭光的雄心壯志,團結一心,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無私奉獻,建成了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取得了以「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為代表的輝煌成就。我國航天工作者創造的非凡業績,已經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材料二:雖然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結合當今世界航天活動的特點,提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四個原則」。其本質是以國家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對外開放,實現跨越式發展,但強調更多的還是自主創新。
(1)材料一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2)結合材料,從經濟學角度談談應怎樣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答案:
(1)①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國航天工作者正是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無私奉獻,才建成了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②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走的是一條自主創新之路,正是航天工作人員充分發揮了內因的作用,勇於創新,才取得了以「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為代表的輝煌成就。③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航天人頑強拼搏,歷經艱難曲折,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④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創造的非凡業績,已經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2)①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②加強科研攻關,突破核心技術,擁有關鍵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構建科技創新體系。③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符合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規律的科研、生產、應用體制。④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3. 嫦娥四號是如何體現意識能動作用的
也就是嫦娥四號的建設,它就體現了人的意識的主觀能動性
4. 說明我國載人航天技術是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的
首先人能能動地認識世界。我們的載人航天技術是有計劃,有步驟,有創造性的開展的。
其次,人能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能夠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載人航天工程是人們樹立正確的意識,在正確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活動。
然後人的意識對人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在正確的意識的激勵下,航天人充滿決心,意志干勁推動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
5. 從意識的本質角度談談你對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形象標識的認識。我想知道答案
(1)意識 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富有創造力的人腦是產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形象標志的生理基礎。
(2)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形成的主觀映像。現實生活中的「圓月」、腳印等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形象標志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總之,中國探月形象標志是客觀存在通過探月實踐進入人腦,並在人腦中加工創造而形成的。
6. 運用辯證唯物論有關哲理說明為什麼我國在探月工程上能取得重大進展
1.物質決定意識,一是對物質有反作用.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國探月工程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才取得重大進展。
2.物質世界運動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這要求我們要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中國探月工程經過十年的醞釀,按規律辦事,才取得重大進展。
3.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革命的熱情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我國的探月工程才能取得重大進展。
4.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奮進,使人向上,探月工程人員發揚三個特別能精神,取得重大進展。
7. 結合材料二,談談在載人航天事業發展中,我國的航天工作者是怎麼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
滿意勿忘採納,謝謝支持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以上內容純手工敲打^_^
若沒有問題請及時選為【滿意答案】
如有不詳之處可以繼續向我【追問】
————————來自【憂樂美!】團隊只為莫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