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會學是什麼具體
社會學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社會學類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社會學理論基礎、熟練掌握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具備科學認識、研究社會的基本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在黨政機關、教育、科研、文化等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從事社會調查研究與數據分析、政策研究與政策評估、社會管理與社會規劃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中國社會學最早由嚴復和章太炎分別從英國和日本引進。孔德一系的社會學是經嚴復從英國引進的。章太炎將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翻譯成漢語,1902年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等也為社會學的傳入中國做出貢獻。
1927—1937年間中國思想界、學術界掀起的中國社會性質論戰,中國社會史論戰、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在學院系統中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學者如李達、瞿秋白、許德珩等人的研究活動,毛澤東的調查研究及對中國社會狀況的分析為中國社會學重建指明了方向。李維漢、陳翰生等人的調研分析也有突出的貢獻。
1922年,瞿秋白到上海大學創辦社會學系,陶孟和在北大,許德珩在廠州、上海,李達在暨南大學辦系或開設課程。
1949年解放前已有22所高校設置了社會學系,許多高校已開設社會學課程,擔任社會學任務的講師以上140人,學制、課程設置已逐步定型化,學會、雜志、教材已達一定水平。
1952年,中國開展高等學校院系和專業調整,社會學專業被取消。
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學學科開始了恢復、重建的歷程,社會學專業逐步發展。
1980年,上海大學成立了重建後的第一個社會學系。
1980年秋,南開大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同意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支持下,舉辦了為期一年的社會學專修班,1982年成立社會學系,並招收研究生。之後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相繼成立社會學系,華南理工大學首先突破文理分立的模式建立高校第一個社會學研究所,並創建社會學系。
1985年,北京成立了中國社會學函授大學。[2]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社會學專業代碼由030201更改為030301* 。[3]
截至2006年,全國共計有72所高校設置了社會學本科專業。[4]
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2012年)》中社會學專業代碼由030301*更改為030301。
㈡ 被認為是中國鄉村社會學誕生的標志一書是()
《農村社會學》
㈢ 社會學原理是誰的著作
社會學原理 - 斯賓塞代表作
《社會學原理》(Principles of Sociology),英國社會學家、哲學家H.斯賓塞的主要代表作之一。1876~1896年出版。在這部3卷本的社會學著作中,斯賓塞深入地闡發了社會有機體論和社會進化論的思想。
內容簡介
第1卷主要論述各類支配和影響社會現象的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地肥沃程度、動植物等外部因素和社會成員的體質、耐力、情緒、知識水平、思想趨向等內部因素,以及社會人口、語言、法律、風俗、制度等其他因素。斯賓塞認為,在各種因素中,社會成員的體質和智力對於社會的影響是主要的。在該卷中斯賓塞花了很多篇幅探討社會是什麼,比較了社會和生物有機體的異同,闡明了他的社會有機體論觀點。
在第2卷,斯賓塞著重研究政治組織的起源和發展,把它看作是總的進化的一部分。他認為,政治組織處理公眾事務,同時又限制各分子的關系。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圍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以及國家的職能。在本卷的第5篇中,斯賓塞集中討論了從軍事型向工業型轉變的社會進化問題。他列舉了兩種社會的不同點,認為原始社會是軍事型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個人的生命不屬於自己,個人也沒有地位,當社會需要他們時,他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公眾的意志,為社會作出犧牲。當社會進化到工業社會時期,個人不必為了公共利益無條件地犧牲自己固有的利益;相反,社會分子的利益還要受到社會的保護。社會進化的結果是工業型社會取代軍事型社會。
第3卷在對職業制度的研究中,論述了社會上各種職業如醫生、舞蹈家、音樂師、演員、史學家、教師等的演化情況。在對工業制度的研究中,分析了功能分化和勞動分工、生產、分配、交換,以及工會、合作、社會主義等方面的問題。
㈣ 什麼是社會學(第一章)31
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
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醫療、軍事或刑事制度、互聯網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在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
類型
眾多的定義概括起來,主要分屬於三大類型:第一類側重以社會整體為研究對象。這類觀點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賓塞、É.迪爾凱姆等人。其中孔德、斯賓塞在研究整體社會時,強調的是一般社會現象,而迪爾凱姆則強調特殊的社會現象,即「社會事實」。這種觀點形成社會學中的實證主義路線。
韋伯
11.埃米爾·杜爾凱姆主要著作《社會分工》、《社會學方法論》、《自殺論》等。
12.吉登斯,主要著作《社會學》、《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社會的構成》等
13.彼得·路德維希·柏格,主要著作《社會實體的構建》等。
㈤ 簡述社會學作為科學學科形成的歷史背景
社會學作為科學學科形成的歷史背景
社會學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它不同於中國社會思想史,是從社會學在中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研究活動開始的。產生於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學,在19世紀末從國外逐步引入中國。中國社會學的歷史與中國社會的變遷密切相關。社會學的傳入適應了改造中國社會的需要,又在中國重大的社會變革中形成與發展。中國學者立足於中國社會的現實,將國外社會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相結合,為創建「中國的社會學」做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社會學重視社會學理論的探討,但更側重於應用社會學的研究、實地研究和社會調查。
關於中國社會學史的起點與分期,尚無一致的看法。對於1949年以前的中國社會學史的劃分,主要有這樣幾種觀點:①分為4個階段,即輸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芽期(1926~1930)、建設期 (1931~1949);②劃成3個階段,即萌芽期(1840~1918)、開始期(1919~1930)、建設期(1931~1949);③亦分 3個階段,但起始有別,即萌芽期(1903~1911)、發展期(1912~1928)、比較發達期(1929~1948)。對中國社會學史總的劃分另有一種觀點,即5階段論:發軔期(1891~1910)、萌芽期(1911~1918)、幼苗期(1919~1927)、成長期(1928~1948)、改革期(1949以來)。我們認為,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學的發展可分為3個大的階段:①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19世紀末~1929)。以1919年為界,前期可視為傳入期,後期可看作傳播期。②中國社會學的建設(1930~1949)。以1937年為界,前期稱為成長期,後期可視為建設期。③中國社會學的調整與重建(1950~1989)。以1979年為界,前期為調整與停滯期,後期為重建期。
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時期
社會學的傳入
傳入時期大體以19世紀末至1918年為界。
傳入的歷史背景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文化滲透,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日趨腐敗,中國處於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之中。洋務運動的破產,在客觀上促進了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同時,在中國社會動盪時期,西學東漸已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轉變,其間起橋梁作用的是今文學派。今文學派既是儒學的一支,又不是正統的。他們思想活躍,比較容易吸收西方的先進思想。該學派的觀點新舊混雜,中西融合,在傳統文化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內容。今文學派的另一個特點是,關心社會,參與政治,鼓吹變法。他們強調變革和通經致用,將創新變革的思想運用於社會變革。其代表人物有龔自珍、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等。其中康有為、梁啟超又是改良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譚嗣同、嚴復等人主張中國應走維新變法的道路,認為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向西方學習。
中國開始向西方學習時,先是學習其船堅炮利的技術,即學習自然科學技術,同時保持中國的倫理綱常。甲午戰爭及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使中國人認識到,學習西學不但要學自然科學,而且還要學西方的社會科學,並偏重於後者。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的進化論和天賦人權說被介紹到中國,起了啟蒙的作用。
傳入的主要途徑與活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社會學從創立階段進入形成階段。中國思想學術界根據中國社會的實際,通過不同的途徑,引進和吸收了西方社會學的有關理論和觀點。
維新派的貢獻 西方社會學中的社會進化論、平衡論、社會有機體論及同類意識等理論,對中國維新派的影響較大。他們在維新變法的社會改良運動中為社會學的傳入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康有為在其著作中,融合了中西社會學說,指出人類社會歷史是向前發展進化的。他將社會進化分為「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 3個階段,從根本上打破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封建傳統思想,並系統地闡述了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觀點,其中涉及社會發展、民主制度、國家、家庭和婦女等社會問題。梁啟超繼承和發揮了康有為的觀點和理論,提出「以群為體,以變為用」的「治天下之道」。他說「群」是天下之公理,萬物之公理,同樣「變」也是古今之公理,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指出「群學」(社會學)是貫通天人之際的根本學問。他把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學結合在一起,並以此來論證變法。在維新派的激進派人物譚嗣同的社會思想中,吸收了西方的社會學說。他在《仁學》(1896)一書中,最先明確採用「社會學」一詞,並說:「凡為仁學者,於佛書當通華嚴及心宗、相宗之書,於西書當通新約及算學、格致、社會學之書,於中國當通易、春秋公羊傳、論語、禮記、孟子、莊子、墨子、史記及陶淵明、周茂叔、張橫渠、陸子靜、王陽明、王船山、黃黎洲之書」 (《譚瀏陽全集》第4冊)。章太炎則十分贊賞H.斯賓塞的社會有機論和F.H.吉丁斯的同類意識論。他翻譯的日本社會學家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即綜合了這兩家的學說。他在所著《訄書》一書中,對不同社會制度進行了對比,提出了從政治到經濟制度的社會改造設想,並從社會學的角度考察了中國人口、語言、文學、心理、宗教、風俗等社會問題。
中國社會學的先驅者嚴復首先引進了社會進化論,並根據中國社會和思想界的情況,特別強調3點:①宇宙是發展進化的,社會也是發展進化的;②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其中存在著激烈的斗爭;③民主和自由是社會變法的主要內容。嚴復還翻譯了大量社會學名著,其中最著名的是夾敘夾議地翻譯了斯賓塞的《社會學原理》,中譯名為《群學肄言》(1903)。嚴復不但介紹了社會學的理論,而且介紹了西方的科學方法。他指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富強的關鍵是科學的發達,而科學發達是由於經驗主義的科學方法論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認為西方文明和科學技術的發達在於運用了歸納法和演繹法。嚴復所介紹的西方的科學方法,就是中國早期社會學所採用的主要方法。
維新派不但把社會學作為變革的理論依據,而且還用社會學的理論培育人才。康有為早在1891年就將「群學」列入萬木草堂的教學大綱中。嚴復曾指出《群學肄言》與《大學》、《中庸》有相通之處,並把社會學作為教育的基礎課程。
傳入的主要途徑與活動 社會學傳入中國,主要通過外派留學生、外國學者來華講學、國人辦學等多種途徑。中國留學生主要被派往歐美和日本,其中以留日生最多。1905年以後派出及自費留日學生每年竟達1萬~1.5萬人之多,留學生中學習師范、法政、經濟者居多。19世紀末,日本的一般學校均已開設社會學課,尤其在法政學校和師范學校更為普遍,留學生中有不少人學過社會學。這些留學生回國後成為傳播社會學的先導,中國第一位講授社會學的教授康心孚就是學法政的留學生。留日學生翻譯了大量的日文書和講義,其中不少含有大量社會學的內容。早期社會學書籍多譯自日文,如1902年章太炎譯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同年另一日本學者有賀長雄的《族制進化論》的中譯本問世。1903年吳建常轉譯市川源三日文譯本(原為吉丁斯所著)《社會學提綱》,1911年歐陽鈞譯遠藤隆吉的《社會學》講義等。
中國學生大批去歐美留學是1909年設立庚款獎學金之後。留美學生朱友漁較早主修社會學課程,191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哲學博士學位,其論文題目是《中國慈善事業》。回國後任上海聖約翰大學社會學教授。社會學家陶孟和早年留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1915年與梁宇臬合著《中國鄉村與城市生活》,從社會學角度對中國社會做了深刻的分析。他回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並主持社會調查所和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的工作。早期留學生中的許多人後來成為社會學界的先導。
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辦的教會學校中相繼開設社會學課程,或設置社會學系。教會學校也成為社會學傳入中國的重要場所。1908年上海聖約翰大學開設社會學課,由美國人A.孟教授任教,採用W.白芝霍特的《物理學與政治學》一書為課本。1913年上海滬江大學由美國學者B.葛學博創立社會學系,由葛學博、H.S.白克令、J.Q.狄萊等任教。清華學校於1917年開設社會學課,由美國人C.G.狄特莫等來華短期任教。教會學校在中國開展一系列社會學調查。滬江大學1917年成立的滬東公社,在上海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並進行社會調查。1917年清華學校狄特莫教授指導學生,對北京西郊 195家居民的生活費進行調查。1918年他又指導清華學生,對校役的生活費進行調查。1918~1919年,燕京大學社會學教授J.S.伯吉斯(又譯步濟時)與美籍教士S.D.甘博,對北京社會狀況進行了廣泛的調查,調查結果於1921年用英文發表,書名為《北京——一種社會調查》。
在社會學傳播的過程中,1913年成立的北京社會實進會是較早傳播社會學的團體,瞿秋白、陳長蘅、陶孟和等是其主要成員或負責人。該會宗旨是:「考察舊社會的壞處,以和平的、實踐的方法,從事於改造的運動,以期實現德莫克拉西的新社會」。該會會刊《新社會》圍繞社會改造登載有關提倡社會服務、討論社會學說、研究平民教育、記載社會事件、批評社會缺點、反映社會實況的文章。特別突出的是大量討論了社會問題,如知識分子、婦女、婚姻、勞工、自殺等。
傳入時期的特點 社會學傳入中國主要是適應了中國社會本身的需要。在帝國主義入侵,封建統治腐敗,國家危亡的形勢下,中國社會需要變,中國社會思想需要更新。在西學東漸中,中國從西方社會學中吸取養料,吸收了社會進化論、社會有機體論、平衡論以及同類意識等學術觀點,為中國維新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中國傳統思想向近代文化轉變時期注入了西方社會學思想的新內容。
㈥ 中國社會學最早提出者是誰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1898年,嚴復在《國聞報》撒謊能夠第一次翻譯並發表了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第二章,它標志著中國引進西方社會學的開始,但中國社會學的真正開端應該是1930年,上海成立中國社會學社
㈦ 社會學的名著有哪些
西方社會學名著
一 迪爾凱姆:《社會學研究方法論》(1895年)
二 迪爾凱姆:《社會分工論》(1893年)
三 韋伯:《經濟與社會》(1921~1922年)
四 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1902年)
五 舒茨:《社會世界的現象學》(1932年)
六 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1934年)
七 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1923年)
八 霍克海默:《批判理論》(1968年)
九 馬爾庫塞:《理性與革命》(1941年)
十 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年)
國內社會學名著
費孝通:《鄉土中國》《江村經濟》《生育制度》
孫本文:《社會學上之文化論》《社會變遷》《現代中國社會問題》
陳達:《人口問題》《中國勞工問題》
潘光旦:《中國家庭之問題》《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
嚴景耀:《中國的犯罪問題與社會變遷的關系》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國封建社會》
林耀華:《金翼》《義序的宗族研究》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人類的視野》
非常抱歉,沒能一一找到提要!
㈧ 中國古代有哪些社會學書籍
最偉大的社會學書籍一個是《金瓶梅》一個是《紅樓夢》
類似三言二拍,儒林外史之類的只是片面性的社會探討
綜合性和政治性都比較好的是《資治通鑒》表面看是供君主參政,其實他是對過去國家形態社會發展一次比較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