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各省哪些最清廉

中國各省哪些最清廉

發布時間:2022-08-12 07:18:57

❶ 中國最清廉的省份

中國最清廉的省份應該是西藏 地區因為相比較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是比較高的,現在由於地理原因和經濟情況相對比較落後,所以在清廉這一塊也是非常好的

中國哪個城市的政府最清廉

深圳,我覺得吸收港澳理念和外國理念比較好,南方比北方清,沿海比內陸清

❸ 哪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最廉潔

據我所知作為國家政府,清廉指數比較高的是北歐,丹麥 瑞典 芬蘭 瑞士等國
中國一般排名靠後。
每年國際都有政府清廉指數排名。你可網上搜索。
2012全球清廉指數榜公布,176個國家中中國排名80。2012全球清廉指數榜:丹麥排第1,朝鮮倒數第1,中國位居80。全球反腐敗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公布了2012年全球清廉指數榜,該調查統計了176個國家,滿分100分。丹麥、芬蘭和紐西蘭得分為90分,並列第一,阿富汗、朝鮮和索馬里均只有8分,並列倒數第一。相比之下中國得 分39分,176個國家中排名第80位

❹ 全國最清廉的城市排名

廣元市、深圳市、上海市。

廣元市、深圳市、上海市等發達地點最為清廉。是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建設「廉潔城市」的重大意義。建設「廉潔城市」, 是進一步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對反腐倡廉建設新期待的現實需要,是進一步深化反腐倡廉建設的必然選擇。

是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經濟文化生態強市」深刻內涵的內在要求,是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建設川陝甘結合部經濟文化生態強市的重要保障。

全球清廉國家排行榜:

紐西蘭景色非常迷人,而且政治非常清廉。政府堅決抵制腐敗,只要發現官員腐敗,就會受到非常嚴重的懲罰,對於紐西蘭人說,腐敗對於他們絕對是得不償失,因此他們都不會選擇腐敗。

丹麥這個國家對於財產管理設有專門的制度,對於每個人獲得的財產都有明確的記錄,他們的財產都能在網上查到,這讓丹麥減少了很多的腐敗;此外,丹麥還專門設有審計部門,就是為了方便查看官員的個人財產。

而且輿論媒體的影響力很大,只要發現腐敗行為,就會遭到全國人們的唾棄。盧森堡地處歐洲陸地,國家面積非常小,和中國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由於面積小、古堡很多,所以被稱為「袖珍小國」、「千堡之國」。盧森堡的經濟發展很快,國家人口特別少。

人均經濟水平非常高,國家政策也非常好,人們很少失業,國泰民安,國家非常有錢,人均經濟水平在世界上居首位,很少有人失業,人們的生活水平很好,居民平均壽命都在80歲。盧森堡是全世界最太平、居民生活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所以根本沒有腐敗。

❺ 誰是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官員

"最"清的沒聽過這種說法,倒是有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5.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8.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10.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❻ 請問從歷史上看,中國哪個時期的政府最清廉

高薪養廉從古至今都是清廉的必要條件,所以要清廉必須是所在朝代富強,國家富強,人民富有。
中國最鼎盛時期一個漢武帝時期:總體比較清廉,但也出個田汾這種貪官。
貞觀時期:中國真正最鼎盛的時候,長安夜不閉戶,所以那時候的人民安康,唐太宗對貪污也有著很嚴厲的刑法,凌遲。
宋朝:真正歷史上中國最富有的一個朝代,只是國家重文輕武,導致最後失敗。
但宋真宗趙恆時期國家財富達到了一個頂峰,宋真宗趙恆也是第一個在書面上提出高興養廉的皇帝。
在後面還有明朝永樂年間,清朝康熙年間都算比較清廉。
但都沒有絕對的清廉,哪個時期都有著那些個貪官。

❼ 中國最清廉,最善解民意的官員是誰

子罕,公儀休,劉寵,楊震,包拯。

不貪為寶」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

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念樓曰】 魯襄公十五年即公元前五五七年,距今已二千五百五十八年。那時的大官對來行賄者的態度,比今之成克傑、胡長清輩為何如?亞里士多德雲:「德性生於天成,成於習慣。」若不相信人性越來越壞的說法,那麼社會習慣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風氣」,影響可就太大了。

【《左傳·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公儀休

常常見人在文章中感嘆,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公僕,覺悟怎麼還沒有某某古人高呢?我對這種感嘆向來就不以為然,所謂「覺悟」,指的是一個人由模糊而認清,由迷惑而明白,都是就具體的人對具體的事而言的。相對於某件具體的事情的認識,今人並不一定就比古人高明。不信,我們就來看一個例子。
《淮南子·道應訓》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公儀休在魯國為相,這個公儀休在飲食方面最大的愛好就是吃魚。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給他獻上了一條魚。按咱們今人的「理解」,一個堂堂相國,收人一條魚算什麼,讓人直接拎到廚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堅決不受。他的弟子們都勸他,你老人家最喜歡吃的就是魚,如今人家送上門來了你怎麼反而不要呢?公儀休解釋說:「我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才堅決不接受這條魚的。你們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這條魚而導致有朝一日丟了相位,雖然我喜歡吃魚,卻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如果我不收這條魚,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夠長久地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
就公儀休拒魚這件事來說,這公儀休相國的「覺悟」還真比今天的有些「人民公僕」高。(換成今天的某些領導,你那條大魚就是用純金打造的他也敢收!)公儀休的「覺悟」之高,首先高在他的明智上。
「魚我所欲也,相位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相位也。」公儀休在拒魚時念沒念叨這段話我們不清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公相國終究為自己的前程果斷克制了愛魚之念,他的這一抉擇無疑是明智的。無論今人古人,總有許多人一旦利益障目,就變得是非不明鼠目寸光,被眼前利益牽著鼻子走,以致做了眼前利益的犧牲品。而公儀休始終沒忘記凡事要權衡利弊得失,懂得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貪圖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的道理。公儀休面對眼前利益的清醒和明智,和今日官場那些一朝大權在握,便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謀私,迫不及待大撈特撈,最終身敗名裂、身陷囹圄的短視之徒相比,是不是要勝出多多?
公儀休的「覺悟」更體現在他老人家對法制對規則的敬畏上。實事求是地說,公儀休並不是不愛人家送上門來的這條魚,他之所以沒有收下這條送上門來的不義之魚,是因為他不願意冒丟官棄職的風險;也就是說,作為相國的他還有所畏懼。收下一條魚,也許還不至於被免官去爵,公儀休卻把它看作是對法制和規則的破壞。有了這樣的開頭,以後的事情就難以預料了。正是對法制和規則的敬畏,促使公儀休行事謹慎,利益當頭時能三思而行,自覺用法制和規則來約束自己。「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公儀休於此論大概是深有體會的。「欺公」的人也許能得逞於一時,卻往往難有善終。「懼法」的人也許會有諸多的牽絆,卻能生活得坦坦盪盪,不必時時懼怕法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抵禦種種誘惑,最終順利繞過人生路上諸多私慾的陷阱。
今人說的「覺悟」,常常與「階級」結合起來,被想當然地加了太多的意識形態的東西,彷彿一說「覺悟」,就上升到了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的高度。如此一來,當然就以為今人的「覺悟」要比古人高了。其實,在共產主義道德還只是一種美好追求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應回到「覺悟」的本義上。做到不被眼前利益蒙蔽心靈、敬畏法律和規則是最高的「覺悟」。

劉寵

劉寵,字祖榮,東漢牟平人。是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後代。青年時期,劉寵因「明經」被舉薦為孝廉,出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政績有聲。後升任豫章、會稽太守,簡除煩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政績卓著。後升職入京,山陰縣(會稽郡首縣,今浙江紹興)有五六位須眉皓白的老人,特意從鄉下遠來給他送行,每人帶百文錢贈他。劉寵不肯接受,只從許多錢中挑選一個最大的收下,以作紀念,後人便稱他為「一錢太守」。清代監察御史楊維喬在詩中寫道:「居官莫道一錢輕,盡是蒼生血作成。向使特來拋海底,莒波贏得有清名。」
劉寵入京後,歷任宗正大鴻臚、司空、司徒太尉等職。一次他出京到外地,路經亭舍,想進去休息片刻,管亭舍的官吏拒而不納,說:「我們這里特意整頓灑掃一番,專門等待劉寵大人的到來,你有什麼資格來住呢!」劉寵聽了,一言不發,悄然離去。時人稱頌他是一位忠厚長者。
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劉寵被免職,返回鄉里。後卒於家中,葬牟平莒島(現養馬島)。其一生清廉儉朴,在《後漢書·循吏傳》中被奉為楷模。清代著名文人宋克智在詩中寫道:「冷落東牟漢室親,堅持清節作名臣。到今千有餘年後,佔得吾鄉第一人。」

無私無畏的楊震

提起東漢人楊震,不少人感到陌生,有些人只是對他的卻金「四知」熟悉。這個史料,在反腐敗的文章里是經常被引用的。
還是從這個史料入手,來認識楊震吧。楊震在出仕東萊太守期間,因公務途徑昌邑。縣令王密本是荊州的茂才,曾得到楊震的推薦。這天已夜裡,王密謁見楊震時,從懷里取出金10斤相贈。楊震毅然拒絕,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還是推卻不受,嚴肅地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見他如此廉正摯誠,只好羞愧地出門而去。
楊震是宏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曾執教講學20餘年,年50始出仕,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他是大器晚成,雖50歲才當官,但官運亨通。按說,這么大的年紀才當上官,是很不容易的,用今天某些貪官的話講,有權不用就會過期作廢。但他卻為政清廉,無私無畏,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敢於同邪惡勢力斗爭,直至被誣自殺。
在廉潔方面,卻金說「四知」,只是楊震不接受私人饋贈的一個例子。是不是他的薪水很高?非也。楊震的生活並不富裕,他的家人,經常吃青菜和粗糧,出門皆以步代車。親朋故舊誠意勸他,要他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著想,趁當官之際開辦私人產業,從中牟取利潤。但是,楊震始終沒有同意。他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意思是不給子孫購置產業,而是留下了清白廉正的名聲,不也是十分豐厚的遺產嗎!
無私方能無畏。盡管楊震謂位列三公,但他從不阿諛權貴,也不願慷公家之慨去討好他人,而是正色當朝,糾偏糾妄。漢安帝的奶母王聖,仗著撫養安帝有功,不但自己為非作歹,而且慫恿女兒佰榮在宮里恣意驕淫,行賄受賄。楊震為此上疏安帝,要求「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斷絕佰榮,莫使往來」。但是,由於安帝的屁護,王聖阿母和女兒佰榮更是肆無忌彈。佰榮又與朝陽侯劉護的堂兄劉瓌私通。劉瓌娶佰榮為妻以後,也因而得以襲劉護之職而擢位侍中。對此,楊震義憤填膺,再次上疏諍諫,指出劉瓌拜官封侯「不合經義」,要求將侍中之位傳襲給劉護的同母弟劉威。但安帝不僅置之不理,反而在中常侍樊豐和侍中周廣、謝惲等人的煽動下,為王聖阿母大修第宅。
延光三年,樊豐等人趁安帝東巡泰山的機會,偽詔爭相修建住宅。不久,樊豐等人聽說楊震在調查此事,害怕真情泄漏,便共同造謠中傷楊震,又奏請安帝收回楊震的太尉印綬,將他遺返原籍。當楊震行之城西幾陽亭時,慷慨地對子侄和隨從們說:「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家次,勿設祭祠。」說罷,飲鴆酒而死,年70有餘。可以說,楊震的自殺,不是自身有罪的畏罪自殺,也不是走投無路的無奈自殺,而是以自己的死來抗爭社會的不公。
好在歷史是公正的。順帝時,楊震得到平反。朝廷為嘉獎他的忠貞,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今陝西潼關關西大道北),並立於石上,其碑至今猶存。楊震雖然已死了1876年了,但他和他的卻金「四知」,仍被世人所傳頌。

❽ 至今,中國的十大廉政清官是哪些

十大清官: 1。 西門豹 2。 趙廣漢 3. 黃霸 4. 徐有功 5. 狄仁傑 6. 陳希亮 7. 包拯 8. 況鍾 9. 海瑞 10. 湯斌
希望採納

❾ 中國現代最清廉的官員 是誰

有官貧至無官日;離任榮於到任時。誰做到誰最廉。

閱讀全文

與中國各省哪些最清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只有番茄醬和黑胡椒醬怎麼拌義大利面 瀏覽:517
英國公爵爵位無後代怎麼辦 瀏覽:498
印度的音樂漢字怎麼哼 瀏覽:555
義大利留學去哪個城市好 瀏覽:268
英國塔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62
越南相當於中國哪個省的大小 瀏覽:550
如何評價越南小伙 瀏覽:381
中國房地產高價持續多久 瀏覽:695
驚喜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31
英國留學什麼年齡好 瀏覽:455
印度粗糖怎麼熬 瀏覽:386
中國移動卡如何增加流量 瀏覽:689
義大利的警察是什麼 瀏覽:618
晚安的印度語怎麼寫 瀏覽:54
印尼巴士怎麼看全程 瀏覽:611
越南有多少人姓馮 瀏覽:687
中國外交部能提供什麼幫助 瀏覽:723
英國人有多少國籍 瀏覽:986
印尼的駕駛本過回國內得多少錢 瀏覽:784
越南國旗為什麼模仿中國國旗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