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有哪些比較優勢在對外貿易的戰略選擇中,我國如何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
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中國人工成本低、資源價格低、交通運輸成本低(基礎設施良好),尤其是人工成本,長期以來被視為主要的比較優勢。但目前人工不斷上漲,這種優勢正在減小,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改進經濟發展模式,以期獲得持續發展。在對外貿易中,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產業鏈齊全是最大的優勢,這導致了我們的外貿競爭優勢。
拓展資料:
1.長期以來,國際貿易理論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原理基礎上的。按照比較成本理論,不同國家生產不同產品存在著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或成本差異,各國應生產各自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這樣,各國間分工從事專業化生產的產品產量就會增加,通過國際貿易,雙方都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好獲得比較利益。比較優勢理論對發展我國對外貿易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這一理論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適用程度和適用范圍是有界限的。因為,它主要是從靜態的角度來分析、說明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而從動態角度看,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教育的進步,各國的比較優勢是在變化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也不斷變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一味地單純以自己的成本和資源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貿易結構,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比較利益陷阱」。
2.其原因:一是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交換的貿易條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越來越趨於惡化;二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性加強。同時,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國際貿易中,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出口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導致自身貿易條件惡化和對發達國家依附性加強。
3.發展中國家應該在現有的比較優勢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來源於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要在對外貿易中真正獲得更大的比較利益,必須致力於調整昨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規模。為此,要著重解決以下問題:一是擴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人力資本和技術投入,提高其知識、技術密集度;二是在市場選擇上,國家要通過技術引進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徑有重點地培植一批技術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產業部門,增強其國際競爭力;三是對外資進入我國要逐步提高其技術含量壁壘,鼓勵高技術產業進入我國。
2. 中國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領導。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中國近現代史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而不是任何一種別的政治力量,能夠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2)如何看懂中國的優勢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優勢
1、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清晰標示實現中國夢的戰略步驟、歷史任務和實踐方向,呈現出步步推進、行穩致遠的歷史發展脈絡。
2、中國共產黨執政有著長遠的計劃,政策具有連續性,可以推進很多改革,這是許多西方政治家都承認的事實。
與中國相比,西方社會的改革難度和成本要大很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進行了許多重大改革,使得中國長期飛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充分證明了中國治理體制的高效和成功。
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可以按照「五年規劃」持續推進國家治理和進步,而西方政府的政策只能著眼於任期內。
3. 中國有什麼優點(要真實的)
面積大,地形復雜;人口多,分布不均;歷史悠久而不斷;民族眾多而團結;統一是大趨勢。
中國,位於東亞,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人一般以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自居,56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1] 魏晉南北朝和宋遼金元時期,各民族進一步融合,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2] ,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3] ,而到目前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4] 。
華夏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中華民族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4. 中國的優勢在哪些方面
1.人口眾多,這是建立內需市場的基礎.盡管現階段中國還是以外向出口作為國家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但經濟的發展規律決定,中國必將過渡到內需市場的階段.(美國的內需市場是最龐大的)
2.政府優勢.不象西方,政府的更替,經常造成經濟政策的轉變.在中國,國家的經濟干預(宏觀調控)是強有力的.
3.體制優勢.社會主義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西方國家做不到的.
導思想的引領優勢。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任何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總要依據一定的軌跡,這軌跡的引力就是指導思想。沒有正確指導思想引領,其行動或者是左右搖擺的,或者是無的放矢的,或者是迷失方向的。
5. 中國的比較優勢有什麼啊
比較優勢: 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也可以說,當某一個生產者以比另一個生產者以更低的機會成本來生產產品時,我們稱這個生產者在這種產品和服務上具有比較優勢。
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中國人工成本低、資源價格低、交通運輸成本低(基礎設施良好),尤其是人工成本,長期以來被視為主要的比較優勢。但目前人工不斷上漲,這種優勢正在減小,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改進經濟發展模式,以期獲得持續發展。
6. 中國在經濟方面有什麼優勢
1、第一個有利條件: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開始顯現,我過迴旋餘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大大增加,工業化又在加快推進,所以我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在大大加強。
2、第二有利條件: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會在很長時期內繼續保持,我國是人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當然我們不是人力資源強國,是人力資源大國,這就使得我國在比較長時間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會有它特有的比較優勢。
3、第三有利條件:我國有利條件就是我國儲蓄率比較高,可以保障經濟較快增長對資金的需求,我國可以利用資金供給優勢有效整合國際優勢資源,但又不會對國外資本形成過渡的依賴,這是我們的優勢。
4、第四有利條件:我國的產業和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為我國加快發展提供了很多物質技術的支撐,我國這個產業體系,可以說我國有很多產品都是第一,全世界都是第一。
我國有很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有智能化的,柔性化的,集成化的生產方式都有,你到上海通用去看,生產線上各種車,不同品牌的不同型號的車在一條線上可以組裝,它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控制。
5、第五個有利條件:我國經濟轉型加快也為經濟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我國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使國有經濟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行業和領域,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來,集中到它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這些領域。
包括基礎原材料,一些帶壟斷性的領域,帶自然壟斷性的這些領域,那麼我們進一步放寬這種電信、電力、金融、城市、公共事業、鐵路、航空、郵政這種壟斷行業的市場准入來加強它的競爭。
(6)如何看懂中國的優勢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新常態九大特徵: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後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後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7. 中國的優勢
中國的優勢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深圳的崛起就是集中全國優勢的結晶。
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哪些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它注重從客觀實際出發,立足中國國情,具有實踐基礎,不浮漂。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理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其它「主義」才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客觀實際,具有實踐基礎,因而是我們要選擇的好主義。
第二個優勢,是它注重「一元主導」,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原則,具有正確導向,不改旗。在社會思潮多樣化的背景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多樣化社會思潮的關系,這涉及舉什麼旗這一根本問題。在這一問題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一元主導」的政治原則:在基本經濟制度、分配製度上,它堅持以公有制、按勞分配為主體;在政黨制度上,它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在意識形態上,它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這種「一元主導」注重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方向,其優勢在於可以避免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問題上改旗易幟、迷失方向。
第三個優勢,是它注重「二基結合」,強調改革發展進程中基本的矛盾關系的結合、協調,具有可持續性,不搖擺。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十七大報告提升出了「十個結合」。這些「結合」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必然遇到的基本矛盾關系雙方的結合。這些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本質特徵和基本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在於,它努力實現好這種「結合」,從而使我們避免了左右搖擺。
第四個優勢,是它注重「自主創新」,實施創新驅動,具有動力作用,不懈怠。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既沒有現成的書本公式可以遵循,也沒有既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根據中國國情在實踐摸索中進行開創,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意味著自主創新。1978年以來,我們所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在追求自主創新:理論上,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是自主創新;實踐上,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改革開放,到注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矛盾雙方的結合,也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黨積累的基本經驗,是黨不斷探索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動力。與其它「主義」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在於它具有成長的內在驅動力,使我們不能懈怠。
第五個優勢,是它注重定標、定向、定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具有凝聚人心作用,不動搖。
第六個優勢,它在市場經濟、社會組織和服務型政府的框架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這一社會主要矛盾,使政府的「火車頭」帶動作用、市場經濟的「激活」作用、人民群眾的「勤勞致富」精神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使我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折騰,進而使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由此,應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9. 如何看待中國的比較優勢
如果我們從幾個其他學術分支或理論流派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比較優勢的性質則更為復雜。從經濟社會學里新制度學派的視角來看,經濟理性是被社會地建構(Socially
Constructed)出來的,它受人的認知的影響。就比較優勢而言,根據該學派觀點,只有當中國人自己和中國人的外國貿易夥伴共同認為廉價勞動力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時,它才是中國的比較優勢。目前國內和國際上對於中國比較優勢的認識存在一個認知差距。國內更多地強調勞動力廉價這一側面,而國際上看重的不僅是其廉價,而且也包括其優質。中國勞動力的優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二是比較有紀律。當然,優質廉價勞動力在這里指的是中國與他國相比時的絕對數字,並不是在中國總人口中的相對比重。這個認知差距看起來似乎很小,但在實際中,它的影響會有很大的不同。
10. 中國的優勢在哪裡
人多地廣,社會總體來說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快!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海域廣闊,腹地深!國際地位較高,目前正處於國際中國熱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