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如何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繼中國經濟崛起在世界成為焦點之後,中國文化以軟實力也開始在世界顯示獨特影響力,它引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注視,褒貶意見紛陳,然而,美國也有不少輿論指出,不能對中國文化的崛起採取抵制態度,而應該以接納態度支持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說中國文化構成威脅,顯然是出於冷戰思維的說法,也是不願意看到中國文化深遠意義,只憑政治意識或需要而隨意做出的定論。事實上只要對中國文化稍有理解,或者願意對中國文化加以探討,就完全可以得出中國文化絕對不是一種沖擊以英文為主的世界文化潮流結論。中國文化精深博大,教導後來者如何求取世界大同,完全沒有霸氣,因而,慣性思維提出的中國文化將為一種軟實力,對世界文化造成沖擊的言論,很容易解讀出刻意針對中國的意識。
核心是儒家思想
積極對外傳揚中國文化固然重要,因為這是中國責無旁貸的責任。但是,以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感受而提出發揚中國文化,其影響力就更加巨大,也有一份特別的號召力。「美中教育聯合會第十七屆國際學術年會」最近在中國西部城市成都舉行,來自美國的四十多位學者,對中國的儒家思想持一致肯定看法,認為它是創造世界和平的基石。對於世界上還存在著以攻擊為主調的情況,與會學者們均表示,那是因為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不深入,甚至由於對中國文化內涵的誤讀而造成。
簡單來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和為主線,勸導人以和為貴,在和的觀念之下達致家庭團結、睦鄰友好、社會協調。然而,繼續持冷戰思維的人不願意看到中國文化這種核心價值,只把中國文化置於敵對位置上,因此便有了中國文化軟實力隨著經濟發展向世界輸出的威脅言論,並且以此作為另類武器,打擊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聲譽。
『貳』 如何開發中國城市文化產業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雖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有強勁的發展勢頭,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支持;各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特色定位不強,與城市資源特點聯系不夠密切;缺乏高層次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等等。
針對這些可提出以下發展對策:
對策一:加強文化傳創意產業的集群發展與規模效應。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當今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作為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其較強的產業融合性決定了其發展過程中需要整合各種資源,集群化發展趨勢非常明顯。如美國聞名於世的曼哈頓「蘇荷(SOHO)藝術聚集地」、好萊塢影視娛樂業及群等,都是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範例。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剛剛起步,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聚集區建設初具規模,但特色還不明顯。未來發展需要加強對特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培育,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園區,打造較為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條,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規模效應的充分釋放。
對策二: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本土化,打造優勢品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由於受經濟、科技等條件的制約,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好相對較弱。加之我國文化創產業發展中,來自國外的資本特別是跨國公司的投資佔有重要地位,對我國本土文化創意產業構成了威脅。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我國要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品牌,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本土化發展,避免出現由跨國公司引領、控制甚至壟斷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局面。
對策三: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人才是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還相對缺乏,創意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不能夠適應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今後應調整人才教育結構,加強對創意產業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營銷人才的培養;積極舉辦各種大型創意設計展覽,打造設計師們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發創意人才創造原創文化產品的激情和動力。
對策四:重視政策法規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作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雖然是以市場為基礎作用的,但政府通過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規的制定,為文化創意產業營造一個適宜發展的外部環境,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叄』 在城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中,如何對特色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和旅遊開發
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價值是提升城市文化品牌、構築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主脈、定位旅遊主題的關鍵,更是吸引遊客的核心動力所在。在中國,成功創造以城市文化品牌並引領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成功模式的範例並不多,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曲江新區,其成功運作和發展模式已成為國內各級政府紛紛效仿的示範和標桿,曲江新區的成功,在於其盛唐文化資源在全國首屈一指的核心獨特性,但是,全國各地歷史、地理情況不盡相同,歷史文化資源差異頗大,對熱衷於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而文化資源一般的地域而言,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路數是相當有限的。
『肆』 如何做好城市文化產業規劃
在對現代城市文化產業制定戰略發展規劃時,往往需要建立一個合理的分析框架,從而對城市定位、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錨定,進而制定相應的戰略措施。在城市文化產業規劃分析中,前瞻產業研究院建議使用「十字錨定法」,通過4個維度的分析,以明確城市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首先,構建縱向時間維度(歷史、現狀與未來)和橫向寬廣視野(環境、背景與參照)維度的坐標體系。其次,通過縱向軸城市的資源與基礎、未來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與橫向軸消費需求和市場情況、競爭與標桿案例分析,4個方面的分析交匯錨定出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定位和方向。
通過對城市的梳理,分析和了解其資源、基礎、優勢、潛力和局限等方面,尋找未來的發展空間。
『伍』 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1)大力實施文化產業空間戰略。鼓勵和支持我國東部地區,也就是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優先發展高科技的文化創意產業,完善專業化、富有創新活力的產業集聚,加快創新型城市的升級和功能再造,建設世界性的文化創意中心城市。為又好又快的實現這一目標,政府應重點扶持文化產業的高端部分,促進高科技和創意結合的新興數字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於我國中西部地區,政府應促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涵養文化生態,重點發展依託於獨特地方文化的文化旅遊、文藝演出和文化產品生產。
(2)借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結合之機實施我國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戰略。雖然這些年來我國政府積極致力於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將網路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等諸項新技術引入文化產業,但是這種行動並沒有上升到戰略高度,人們並未意識到這些高新技術為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迅速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甚至超越世界先進水平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這種認識上的不足,勢必體現為對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結合的投入不足,體現為投入行動的無系統性。為此,我國政府應該盡快制定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戰略,以戰略引導文化產業的技術升級。
(3)設計科學高效的財稅信貸支持體系。
第一,提高政府對文化消費的財政支持力度。國際經驗和國內實踐證明,文化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常常離不開政府對於文化消費活動的補貼。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沒有文化市場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而且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政府補貼是拓展文化市場的重要手段。我國文化市場空間受制於民眾有限的購買力水平,難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提高文化消費的財政補貼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界的一致認識與心聲。
第二,鼓勵文化內容出口,建立文化內容出口退稅制度。
第三,對文化企業、文化園區和文化基地實施優惠性的土地政策。
第四,鼓勵金融機構為文化企業提供貸款支持。
(4)深入推進文化產業的行業結構優化工作。大力推動以市場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產業兼並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打造規模大、專業化、實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促進龍頭企業的形成;以政資分開、政企分開為手段,促進文化企業的跨地區並購和經營,改變文化產業和市場的地域分割和地域壟斷的局面。
(5)針對不同產權類型和規模的企業實行不同的政策。具體而言:
第一,加大對中小型文化企業的支持力度,將扶持中小型文化企業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戰略措施來抓。近幾年來,我國以製造「文化航母集團」為目標,將大量資金投放在大型國有控股企業上。但是,正如德國的經驗所顯示的,在文化經濟中,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部門。不僅如此,文化產業還有其特殊之處。由於文化產品和服務既有標准化、規模化、大眾化的要求,也有區域性、差異性、小眾化的特點,比起一般產業,文化生產單位更為豐富多樣,文化企業、社會組織、個體都能成為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而且相互不可替代。那些為不同的受眾群體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企業,小而精幹反倒是其優勢所在。此外,文化產品對獨創性要求很高,很多情況下一些文化生產單位常常以個體或人數很少的創意團隊完成。在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在當前乃至未來若干年裡都將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但是對於第三產業——尤其是文化產業而言,大學生正是產業發展的巨大資本,是我國的優勢所在。不過,想要發揮這部分人力資源的巨大潛力,政府必須加大對於中小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為這類企業的創辦和發展保駕護航。倘若政府能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那麼不僅能顯著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而且將會化負擔為優勢,借機迅速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和文化的大繁榮。就這個取向而言,國際經驗和我國香港地區的經驗都證明,企業孵化器是達到扶持中小企業成長的有效方式,借孵化器為中小文化企業提供財政資助和服務資助。因此,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應該尤其關注中小型文化企業,首先要賦予中小型文化企業以合法地位,然後通過建立企業孵化器的方式,向這類企業在政策、資金配置和服務方面給予廣泛和有效的支持。另外,政府可以通過建立文化企業的稅收優惠制度來鼓勵文化小企業發展。具體來說,我們建議,對於雇員5人以下,或者銷售收入50萬元以下的文化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
第二,在財政扶持上打通體制內外。政府要跳出國有、民營的界線,不再將做大做強文化企業的目標僅僅寄託於國有文化企業,而是從更廣闊的范圍內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要具備做大做強的實力,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政府都可以扶持。民營文化單位其實是中國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市場培育的最基礎的群體,面對壟斷的渠道,民營企業的議價能力非常弱。在財政對產業資金進行分配的時候,應該有所傾斜。為此,政府應該改變扶持對象遴選標准,一方面不再強調產權的國有屬性,另一方面強化對企業實力的要求。由於目前一方面國有企業集聚了大量優勢的資源,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更具活力和發展潛力,作為一項臨時的平衡性措施,在「十二五」早期,政府還應該適度偏向民營企業,給予民營企業更多的支持。也就是說,在設計扶持對象的遴選指標體系時,給予民營企業更高的權重。
第三,加強對國有文化企業的監管。國有文化企業是行業壟斷的主力軍,因此加強對這類企業的監管,構成在文化產業避免壟斷、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重點。對於「事業體制,企業運營」的國有文化事業單位,堅決剝離其經營性業務,使其轉變為純粹的事業單位。
(6)設立創意產業扶持基金。建立國家和省市三級文化發展基金,文化發展基金占政府支出比例的1%~3%左右。鼓勵企業、機構和個人設立文化發展基金,按非贏利機構進行注冊和管理。鼓勵文化風險投資。研究和建立促進文化投資的稅收和融資機制。
(7)延續《「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的措施,繼續促進數字技術、網路技術、智能化技術在文化產業的應用,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
(8)針對不同的文化產業領域,除了實施技術改造升級工作之外,我們還建議:在電影和舞台表演領域,應盡快打造中國自己的全國票務網路系統,盡快制定和實施電影分級制度。建設覆蓋國內大中城市的票務銷售網路,可以把對國家文化安全具有戰略意義的終端市場把控在我們自己手中,有利於中國文化產業鏈的健全與發展,有利於扶持國有院團增強市場能力、擴大市場份額,有利於整合集成中國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生產力,從而形成中國文化產業的強大國際競爭實力。電影分級制度的實質是對電影審查標准化、透明化的期待。長期以來,我國都沒有實行電影分級制度。雖然已經多次有人提出應該建立這樣一套機制,但是這一制度遲遲不見出台。我國對電影的審查就是通過對電影中某些鏡頭的刪減以達到讓所有年齡觀眾都可以觀賞的目的。所謂「眾口難調」,這種「老少咸宜」的要求對電影創作構成顯著的制約。由於目前電影內容的貧乏直接導致觀眾對影院的冷淡態度,如果分級實行,則電影創作會有更大的空間,畢竟分級制度能照顧到更多層次觀眾的口味。
『陸』 如何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一、在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時,要結合產業發展的整體要求來把握特色優勢。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但要在現代市場需求和技術製作的背景下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就必須將這些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文化產業具有綜合性極強的特點,人才、品牌、資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場需求和拓展水平對原創產品的規模孵化能力等,都將在其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起到綜合性的作用。必須優化配置各種有可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准幾個重點突破口。經過努力,在若干領域獲得突破之後,再利用它們所具有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其他領域的良性發展,進而逐步實現整個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
二、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在於必須在堅持各種基本准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場這一巨大的杠桿,以市場為導向來生產和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從而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引導消費,拓展文化市場,應遵循市場法則來組織和運作文化產業這一系統工程。很多有發展前景的產品和服務之所以遲遲未能取得相應的業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場開拓能力,特別是本土以外的市場拓展能力。提高市場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場,關鍵是要科學地認識和把握目前文化產品的消費構成和市場的近、中期需求,並使之與本地區的優勢文化資源相結合,選准近期發展的突破口。
三、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規范化。立法機構和相關行政部門應盡快制定完善相應的法規和政策,規範文化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能和各類文化企業的經營行為,積極引導合法經營,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保障合法經營者的權益,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各地各行業自發自流開發的狀況。同時,要在行政審批、土地使用、市場准入、投融資、市場管理、稅收等各個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措施,盡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包括外資在內的各種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參與發展文化產業,壯大文化產業的發展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政策法規體系的建立健全,有助於文物古跡的保護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最終推動文化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柒』 中國應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強引導調控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3、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