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大中國民間故事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有多個說法,但一般還是指《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與《梁山伯與祝英台》。我一直覺得4個太少了,所以這里再根據故事的經典性和知名度增加6個,即《天仙配》、《八仙過海》、《嫦娥奔月》、《孔雀東南飛》、《柳毅傳書》、《歌仙劉三姐》,成為中國古代十大民間傳說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各位都耳熟能詳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以組圖展示就是。
牛郎織女
白蛇傳
孟姜女哭長城
梁山伯與祝英台
天仙配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孔雀東南飛
柳毅傳書
歌仙劉三姐
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稱月下老、月老。傳說他有赤繩,若把它系在男女朋方的腳上,雖仇人或相隔千里,終會結成姻緣。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略雲: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固問所檢何書,雲婚牘耳。又問襄中何物,雲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稱媒約為月下老人。
明初劉總《月下老定世間配偶》雜劇,即演其事。此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況下對媒姻的宿命,論神秘觀點。元曾瑞卿《留鞋記》一:「何須尋月老,則你是良媒。」明張四維《雙烈記.就婚》:「豈不聞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緣著線牽。」《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從來說月下老赤繩系足,雖千里之外,到底相合。」《紅樓林》第五七回:「若是月下才能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王實甫在唐·元稹《鶯鶯傳》的基礎上,創作了元雜劇《西廂記》,劇中極力撮合張珙、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紅娘,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愛。後人因又稱媒人為「紅娘」。
明清時期又有「媒婆」一詞,亦用以指稱媒人。但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誇誇其談、不務正業的女人。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還沒有婆家的媒婆來到邵九娘家中:
2. 十大中國民間故事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有多個說法,但一般還是指《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與《梁山伯與祝英台》。我一直覺得4個太少了,所以這里再根據故事的經典性和知名度增加6個,即《天仙配》、《八仙過海》、《嫦娥奔月》、《孔雀東南飛》、《柳毅傳書》、《歌仙劉三姐》,成為中國古代十大民間傳說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各位都耳熟能詳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以組圖展示就是。
牛郎織女
白蛇傳
孟姜女哭長城
梁山伯與祝英台
天仙配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孔雀東南飛
柳毅傳書
歌仙劉三姐
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稱月下老、月老。傳說他有赤繩,若把它系在男女朋方的腳上,雖仇人或相隔千里,終會結成姻緣。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略雲: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固問所檢何書,雲婚牘耳。又問襄中何物,雲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稱媒約為月下老人。
明初劉總《月下老定世間配偶》雜劇,即演其事。此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況下對媒姻的宿命,論神秘觀點。元曾瑞卿《留鞋記》一:「何須尋月老,則你是良媒。」明張四維《雙烈記.就婚》:「豈不聞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緣著線牽。」《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從來說月下老赤繩系足,雖千里之外,到底相合。」《紅樓林》第五七回:「若是月下才能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王實甫在唐·元稹《鶯鶯傳》的基礎上,創作了元雜劇《西廂記》,劇中極力撮合張珙、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紅娘,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愛。後人因又稱媒人為「紅娘」。
明清時期又有「媒婆」一詞,亦用以指稱媒人。但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誇誇其談、不務正業的女人。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還沒有婆家的媒婆來到邵九娘
3. 中國科舉制度中有幾個連中三元的啊
所謂連中三元,即一人連中解元、會元、狀元,中解元後下科落第,以後再中會元、狀元,一般也稱連中三元。
一般規定逢丑、辰、未、戌之年開科。如不逢以上之年,而逢國家大慶,朝廷開科,稱為恩科。
舊時讀書人以中狀元作為終身殊榮。除三鼎甲外,進士也是仕途的進身之階。「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例如宋代,進士及第即直接授官,登第者,不數年赫然顯貴。宋真宗時的《勸學詩》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中讀。」進士及第的尊榮促進了人們的立志求學和學校教育的發展,也養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不良風氣。
科舉看似最公平不過,任何人只要讀好書就可應試做官,這不僅掩蓋了封建專制政治的階級實質,而且引導知識分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白首窮經,孜孜以求,有的舉人從青年試到白頭,中狀元時已屈就木之年。如除宋時項城人梁灝83歲中狀元外,竟還有老死於文場而無所恨的人,養成了他們極其馴服的性格,消磨了他們的不滿和反抗的思想。
到了清代末年,科舉積弊日深,成為維新的障礙,有識之士汲取了西方文化,反對八股取士呼聲日高。光緒三十一年科舉改學堂,直至宣統年(1909年)的一次貢生考試為我國科舉最後一次考試,這無異是我國對開發人才之一大改革,從此科舉制度就壽終正寢了。
歷代狀元不少,但連中三元者可謂鳳毛麟角,千多年來僅有14人。唐代2人:張又新、崔元翰;宋代6人:王曾、宋庠、馮京、王岩皮、孫何、何真;元代2人:孟宗獻、王宗哲;明代2人:許觀、商輅;清代2人:錢務、陳繼昌。這些人中,有的所中三元,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連中」。如清代的兩位:錢務,江蘇蘇州人,在乾隆十四年中恩科解元,次年落第,到乾隆四十六年方中會元和狀元;陳繼昌,廣西臨桂人,於嘉慶十八年中解元,次年落第,到嘉慶二十五年中會元、狀元,也不是連捷連中。
歷代連中三元的狀元,大多無大作為,但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連中三元」的狀元商輅,他是浙江嚴州人,正統十年乙丑科(1445年)狀元,他的軼聞不少。商輅才思敏捷,很有應變的才能。有一次他自誇家鄉嚴州文風極盛,農民都能吟詩作對,一位江西籍的大官路過梅城,見南北高峰、雙塔對峙,即興出了一對「雙峰巍巍二塔,北高南低」,請身旁一位農民對下聯,農民擺手錶示不懂,大官回朝嘲笑商輅吹牛。商輅說:「這個農民不是對好下聯了嗎?只怪你不懂,他的下聯是『一掌平平,五指三長二短』,這不是對仗工整的下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