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代的飲茶方式是怎樣的
宋朝人熱衷於喝茶,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對宋代市井生活有著巨大影響。宋人喝茶好「點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里,沖入滾水,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
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流行「鬥茶」。包括: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鬥茶多用白茶,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窯小黑碗,凝重古樸,看似笨重,但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鬥茶和質朴的茶具讓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層面。因而出現了曜變天目這樣的極其珍貴的茶碗。
(1)中國唐人宋人都是如何喝茶的擴展閱讀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個特色是茶坊文化。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年間的汴京,凡是鬧市區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鱗次櫛比,不僅有專供仕女夜遊吃茶的茶坊,還有商販,勞動人民拂曉前進行交易的早市茶坊。這種茶坊實際上是一種邊喝茶邊做買賣的場所。汴京更多的茶館則是從早開到晚直到夜市結束才關門的全天候茶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代茶文化
⑵ 解密古人如何制茶,喝茶
茶,離我們生活很近,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中國人用茶的歷史已經有幾千年了,我們在喝這杯茶時,不禁會想:古人是不是也像我們這樣喝茶,這樣制茶呢?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我們對茶的利用史,還是得從神農講起……
1|遠古時代:吃茶治病
這片樹葉引起了神農的注意,是因為它的解毒功能,所以最早的時候,茶葉是以葯物的身份出現的。
傳說神農有個水晶肚,能看見吃下去的東西,吃百草的過程中,不小心中了毒,結果發現,有一種植物可以解毒,以前叫做「荼」,後來叫做「茶」。
遠古先民不斷地嘗試著各種植物的花、果、根、莖、葉,一些植物是填飽肚子的,不僅好吃還可以補充營養,比如一些水果和蔬菜,而另一些則是治療疾病的,這些植物不好吃,屬於草葯類。
而茶其實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既可以當菜吃,補充營養,也能有一些解毒治病的功效,但比起葯來療效有限。不過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人們就把茶當做萬病之葯了。
2|春秋時期:煮茶做菜
到了春秋時期,人們開始將茶樹枝條和芽葉一並放在水中燒煮,可能還會添上油鹽醬醋之類。
這就是粥茶法,就是把茶葉像煮菜葉一樣煮成菜湯。這種茶葉「菜湯」味道苦澀,由此被稱為「苦荼」。《膳夫經手錄》有雲:「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這個時候,茶葉更像是一種蔬菜,煮熟了可以當菜配飯吃。
現在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吃「茶菜」,比如雲南的基諾族就會用各種調味料涼拌新鮮的茶葉,做成冷盤來吃。
古人十分地敬天尊神,所以那時候茶還被當成祭品,奉獻給祖先和神明。
3|唐代:煎茶煮飲
唐代的蒸青綠茶餅,製作方法相當復雜:分為「采」、「蒸」、「搗」、「拍」、 「焙」、 「穿」、 「封」七道工序。
煎茶在《茶經》中有詳盡的記載,茶餅要先研磨成粉狀,過羅篩。茶釜在風爐上煮水,等水微沸之後,就將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隨即用特製的竹筴攪動,等到茶沫滿溢之後,將茶汁酌入茶碗中飲用。煎茶的過程中,可以依照個人口感加鹽來調味。
唐人煮茶一度喜歡往茶湯里添加調味料,如鹽、蔥、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時陸羽極力反對這一煮茶的方式:「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屬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而習俗不已。」
陸羽將這種加了調料的茶湯視為溝渠內的廢水,煮茶的時候最多加一點鹽調味。此後唐人飲茶開始提倡茶湯的真香真味,為茶道之興奠定基礎。
4|宋代:點茶分茶
宋代的飲茶方式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到達了極致。他們在茶餅上裝飾了很多龍鳳的花紋,十分精緻,叫做「龍鳳團茶」。
先將餅茶碾成細細的粉末,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沖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融為一體,於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稱為茶筅,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
宋代當時還流行一種點茶游戲稱為「分茶」,分茶又稱「茶百戲」。分茶的方法是將茶粉放入茶盞中注入沸水,然後用茶筅擊打茶湯,使茶湯表面形成白色茶沫。與此同時,白色茶沫會幻化出各種圖案或文字,但這些奇特的現象又會轉瞬間消失殆盡。
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那麼宋代的點茶更重於意境。點茶,是一門藝術性與技巧性並舉的技藝,這種技藝高超的點茶方式,也是宋代發達的茶文化集大成的體現。
5|明代:散茶沖泡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飲茶法一再簡化。朱元璋大力推廣散茶導致了茶類的異化,以前只有綠茶,後來慢慢又出現了別的茶類。
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農民出出身,他認為宋代喝茶的玩法太奢侈了,宋朝對美的追求是有害的,最後導致了宋的亡國。於是他把很多繁復的東西都簡化了,廢除團茶,改制散茶,飲茶的方式也按民間的,抓一把散茶放進水裡泡一泡就行了。
朱元璋大力推廣散茶導致了茶類的異化,以前只有綠茶,後來慢慢又出現了別的茶類。到了今天,有六大茶類。
明朝人認為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這種沖泡法,實際上是在唐宋時就已存在民間的散茶飲用方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歷朝喝茶方式說完了,再來說說制茶。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復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製造方法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1|從生煮葯飲到曬干收藏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干或烘乾,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
2|從蒸青造型到龍團鳳餅
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復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乾,去其青氣。但仍苦澀味,於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製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
宋代,制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涌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龍鳳團茶的製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採回後,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後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乾。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於奪走真味,使茶香極大損失,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3|從團餅茶到散葉茶
在蒸青團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鑒賞方法和品質要求。
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元代王楨在《農書.卷十.百穀譜》中,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
4|從蒸青到炒青
相比於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
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後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之句,說明嫩葉經過炒制而滿室生香,有炒制時間不常,這是至今發現的關於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
5|從綠茶到其他茶類
在制茶的過程中,由於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一系列不同發酵程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律,從而使茶葉從鮮葉到原料,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1)黃茶的產生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乾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炒青殺青溫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長,或殺青後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後未及時烘乾炒干,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後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可能是從綠茶製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歷史。
(2)黑茶的出現
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後發酵,渥成黑色,這是產生黑茶的過程。黑茶的製造始於明代中葉。明御史陳講疏記載了黑茶的生產(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產地有限……'。
(3)白茶的由來和演變
唐、宋時所謂的白茶,是指偶然發現的白葉茶樹採摘而成的茶,與後來發展起來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現了類似現在的白茶。田藝蘅《煮泉小品》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現代白茶是從宋代綠茶三色細芽、銀絲水芽開始逐漸演變而來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後來經發展又產生了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其它花色。
(4)紅茶的產生和發展
紅茶起源於十六世紀。在茶葉製造發展過程中,發現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余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後,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後20世紀20年代,印度發展將茶葉切碎加工的紅碎茶,我國於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制紅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先綠茶製法,再紅茶製法,從而悟出了青茶製法。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有的推論出現在北宋,有的推定於清咸豐年間,但都認為最早在福建創制。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現福建武夷岩茶的製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
p.s.除綠茶是被公認的最早產生的茶類之外,其他茶類的產生順序存在爭議。
6|從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歷史。宋代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岳《步月.茉莉》詞註:「茉莉嶺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
明·顧元慶《茶譜》(公元1541年)中有用橙皮窨茶和用蓮花含窨的記述:「橙茶,將橙皮切為細絲一斤,以好茶五斤烘乾,入橙絲間和,用密麻布襯墊火箱,置茶於上,烘熱,凈棉被罨之三兩時,隨用建連紙袋封裹,仍以被罨焙乾收用」。「蓮花茶,於日末時出,將半含蓮花撥開,放細茶一撮納滿蕊中,以麻略扎,令其經宿,次早摘花,傾出茶葉用建紙包茶烘乾,再加前法,又將茶葉入別蕊中,如此者數次,取其焙乾收用,不勝香美」。明·錢椿年《茶譜》(公元1539年)也說:「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蕙蘭、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於制茶的花品種繁多。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現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種外,還有白蘭、玳瑁、珠蘭等。
7|從手工制茶到機器制茶
由於制茶技術不斷改革,各類制茶機械相繼出現,先是小規模手工作業,接著出現各道工序機械化。除了少數名貴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現如今,絕大多數茶葉的加工均採用了機械化生產 。
⑶ 唐代與宋代的飲茶有何不同
第一,唐宋烹茶方式、飲茶習俗的差異導致了部分茶具類型的變化。如唐代流行煮茶法,故用到煮茶的鍑、環擊湯心的竹筴、盛開水的熟盂、支撐鍑的交床等茶具。宋代時,點茶法取代了煮茶法,茶注遂取代了鍑,新出現了點茶用的茶匙、茶筅,而交床、熟盂等唐代茶具則由於無用武之地,自然消失。又如,唐人飲茶多有添加姜、鹽等佐料的習俗,陸羽雖反對往茶湯中亂加佐料,但也主張在水一沸時加入適量的食鹽以調味。而宋人則崇尚茶的本味,社會上層點茶時基本是不加調料的。蘇軾《東坡志林》卷十載:「唐人煎茶用姜鹽,……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輒大笑之。」所以,唐代盛鹽用的鹺簋和取鹽用的揭在宋代則消失於茶具之列。
第二,人們審美觀的變化、飲茶品茗的藝術化和鬥茶的興起,使茶具的樣式、顏色等發生了變化,向更有利於茶具發揮最佳功能的方向發展。如茶盞,唐代對茶盞樣式的要求比較簡單,只要容量不超過半升,上口唇不卷邊,底卷邊呈淺弧形即可;就顏色而言,唐代茶湯的顏色呈淺黃色,陸羽在《茶經》中提出青瓷盞能夠增進茶湯的色澤,越州的青瓷做茶盞最佳。宋代時,人們對茶盞的樣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既要求壁厚,又要求呈深腹、斜腹壁和敞口狀,以利於點茶;就茶盞顏色而言,因為宋代的茶湯以白為貴,而南方建窯的黑釉茶盞與白色的茶沫相襯更為鮮明,便於觀察茶色,因而倍受宋人青睞。又如,晚唐時期出現點茶的尚不成熟,人們對點茶所用茶注的要求也不甚高。唐代的茶注多半呈大盤口、短頸、鼓腹,注嘴較短,顯得古樸;而宋代時期點茶技藝已經相當成熟,為了保證點茶成功,宋人對茶注的要求甚高。如前文所言,僅對注嘴的要求就要做到不歪斜,呈拋物線形,瓶嘴與瓶身的介面要大,瓶嘴的出水口要圓小峻削。所以,宋代的不少茶注呈小口、修身狀,注嘴較長。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畫出的「湯提點」就呈修身長流、流尾峻削狀。南宋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中的茶注之流更為細長[28]。再如,北宋時的茶托比唐朝的要精細多姿,托口突起,遠遠高出下面的托盤,有些茶托本身就象一個盤子上又加了一隻小碗。茶托的托沿多作蓮瓣形,托底中凹。
第三,與唐代相比較,宋代的茶具選料更為考究,綜合考慮到原料屬性與茶性是否相配、原料屬性能否最佳發揮茶具的功能等。如茶碾,據陸羽的《茶經》記載,唐代的茶碾多為木質,而宋代的茶碾則呈現質地多樣的特色,有金碾、銀碾、銅碾、鐵碾、石碾等,但人們已經認識到黃金過軟,銅易生銹,作茶碾都不合適,只有銀和熟鐵做茶碾最佳;又如宋人已經認識到茶性宜蒻葉而畏香葯[30],所以養茶的茶焙和儲茶的茶籠皆用蒻葉編制而成,相比較而言,唐代具有近似功能的「育」則有竹、木、紙為製作原料。
⑷ 宋代品飲方式的特色是什麼飲茶方式對茶具的影響是什麼
宋代的茶葉製作仍襲唐時,蒸青制餅,不過製法上精緻許多,餅形更小巧,故唐時稱“湯餅”,宋時則稱“團片”,而品飲方面一“點”和一“煎”則是唐宋飲茶方式最明顯的區別。飲茶前仍需碾末,但不再放入鍋內煮,而是置於盞中用沸水沖點;沸水沖點末茶的品飲方式肇始於晚唐至五代,而普遍流行於宋代。
1.宋代飲茶方式,在北宋初期不是以飲用煎茶為主,但方法已較煎茶有所簡化,如碾茶之前的灸茶,已不如唐代那麼強調,主張視茶而行。以後,用煎茶法飲茶逐漸為宋人摒棄,點茶法成了當時的主要方法。
2.宋代的點茶法較之唐代有所發展。宋代“點茶”法是將研細後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沖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勻,然後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特別的竹絲子帚)去拂,調勻茶而後飲用。宋代飲茶講究欣賞茶葉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湯中...
3.宋代為評比茶的品質,興起“鬥茶”之風,當時在閩北一帶最為盛行。宋代詩人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就生動描寫了當時鬥茶的盛況是“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點茶法成了當時的主要方法點茶法步驟:
1. 炙茶:將保存的茶餅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份
2. 碎茶:將茶餅用干凈的紙密密包裹起來,放在木質茶臼里搗碎
3. 碾茶:把敲碎的茶塊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地將其碾成粉末
4. 羅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羅絹做的篩網中,細篩幾遍到“絕細”
同時,點茶也促進了飲茶方式的日益完善。為達到點茶的最佳效果,宋代對茶具的選用更講究。唐人推崇越窯青瓷茶碗,而宋人崇尚黑釉建茶盞,如點茶盞(碗口內壁有水痕線)。由於黑釉建盞適宜點茶,因此受到點茶者的青睞。宋代上層人士飲茶,對茶具的質量要求比唐代更高,宋人講究茶具的質地,製作要求更加精細。范仲淹詩雲:“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陸游詩雲:“銀瓶銅碾俱官樣,恨個纖纖為捧甌。”說明當時地方官吏、文人學士使用的是金銀制的茶具。而民間百姓飲茶的茶具,就沒有那麼講究,只要做到“擇器”用茶就可以了。宋代上層人士飲茶,對茶具的質量要求比唐代更高,宋人講究茶具的質地,製作要求更加精細。范仲淹詩雲:“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陸游詩雲:“銀瓶銅碾俱官樣,恨個纖纖為捧甌。”說明當時地方官吏、文人學士使用的是金銀制的茶具。而民間百姓飲茶的茶具,就沒有那麼講究,只要做到“擇器”用茶就可以了。
⑸ 宋朝人和唐朝人的喝茶方法有哪些不同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磚碾碎,碾成粉面狀的茶末,再用茶羅把茶末過濾一下,然後把茶末投放到滾水裡,像煮餃子一樣煮上三滾,最後喝那一鍋茶湯。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進,他們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里,沖入滾水,一邊沖一邊攪,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這叫「點茶」。點好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諾咖啡。
在宋朝的茶道中,燒水是很關鍵的一步。宋朝人點茶一般不用鐵鍋燒水,而用瓷瓶燒水。燒水的瓷瓶是特製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溫,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裝大半瓶水,一會兒就燒開了。由於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見水開,只能聽聲。聽聲辨水,是宋朝茶藝界的絕活兒。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時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會鄙視瓷器,喝茶用銅碗、銀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鐵碗,拒絕用瓷碗。後來出了一個叫盧廙的茶道高手,他說金銀太貴重,銅鐵太俗氣,這些金屬茶碗還都有腥味兒,影響茶湯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壓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參見蘇廙《仙芽傳》,該書已散佚,今存於《說郛》)。盧廙的見解非常科學,開啟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風氣。
宋朝已經可以燒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並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歡,一是因為紫砂透氣性太強,茶湯很容易滲透進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凈(現在流行紫砂壺,人們常說茶能養壺,其實就是指紫砂的細孔里填充了茶葉渣子,既不衛生,又會影響下一道茶的表現);二是因為紫砂天然有一種土腥味兒。
唐人煮茶,今人沖茶,宋人點茶。點茶無需茶壺,故此宋朝並不生產茶壺,只燒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種,南宋景德鎮燒造的茶碗屬於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這種茶碗並不受歡迎。宋朝人最喜歡的茶碗是建州窯出產的小黑碗,胎特別厚,造型古樸,看起來很笨重,但是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
⑹ 宋人飲茶烹點茶技藝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宋人飲茶,仍沿用唐人煎煮的方式,北宋劉摯詩說,「雙龍碾圓餅,一槍磨新芽。石鼎沸蟹眼,玉甌浮乳花。」「歡然展北焙,小鼎親煎烹。」描寫了煎煮御茶的情景。
宋代烹點茶技藝的一些主要形式:煎茶、烹茶、煮茶、瀹茶、潑茶、試茶、均茶、點茶、鬥茶、分茶等。
⑺ 唐宋元明清不同時代的茶器是什麼
唐代茶具
唐時茶已成為國人的日常飲料,講究飲茶情趣,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並有助於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實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緻的茶具,本身還富含欣賞價值,有很高的藝術性。所以,我國的茶具,自唐代開始發展很快。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有詳盡記述。
宋代茶具
宋代的飲茶方法與唐代相比,已發生了一定變化,唐人用煎茶法飲茶逐漸為宋人摒棄,點茶法成了當時的主要方法。到了南宋,用點茶法飲茶已大行其道。但宋人飲茶之法,無論是前期的煎茶法與點茶法並存,還是後期的以點茶法為主,其法都來自唐代,因此,飲茶器具與唐代相比大致一樣,只是煎茶的,已逐漸為點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專門寫了「論茶器」,說到當時茶器有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
宋人的飲茶器具,盡管在種類和數量上,與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講究法度,形制愈來愈精。如飲茶用的盞,注水用的執壺(瓶),炙茶用的鈐,生火用的銚等,不但質地更為講究,而且製作更加精細。
元代茶具
元代統治中國不足百年,在茶文化發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專著,但仍可以從詩詞、書畫中找到一些有關茶具的蹤影。在當時既有採用點茶法飲茶的,但更多是採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
在元代採用沸水直接沖泡散形條茶飲用的方法已較為普遍,這不僅可在不少元人的詩作中找到依據,而且還可從出土的元馮道真墓壁畫中找到佐證。在圖中,沒有茶碾,當然也無須碾茶,再從採用的茶具和它們放置的順序,以及人物的動作,都可以看出人們是在直接用沸水沖泡飲茶。
明代茶具
元代時,條形散茶已在全國范圍內興起,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這樣,一些新的茶具品種便脫穎而出。從明代至今,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無多大變化,僅僅在茶具式樣或質地上有所變化。
由於明人飲的是條形散茶,貯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時顯得更為重要。而飲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飲茶所特有的。明代張謙德的《茶經》中專門寫有一篇「論器」,提到當時的茶具有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8件。
明代茶具同樣講究製法、規格,注重質地,特別是新茶具的問世,以及茶具製作工藝的改進,比唐、宋時又有大的進展。特別表現在飲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一是出現了小茶壺,二是茶盞的形和色有了大的變化。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在這一時期,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無論是色澤和造型、品種和式樣,都進入了極精巧的新時期。
清代茶具
清代,茶類除綠茶外,又出現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所以,無論哪種茶類,飲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清代的茶盞、茶壺,通常多以陶或瓷製作,以康熙乾(隆)時期最為繁榮,以「景瓷宜陶」最為出色。清時的茶盞,康熙、雍正、乾隆時盛行的蓋碗,最負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鎮生產,除繼續生產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還創制了粉彩、琺琅彩茶具。
⑻ 您知道宋代人是如何飲茶的嗎
宋朝是個茶文化興盛的朝代,在宋朝時,除了從隋唐延續下來的煎茶、煮茶的飲用方式外,還發明了「點茶」這種飲茶方式。小約不得不說,宋代,是把「點茶」玩出花來的朝代,陸游也在《臨安春雨初霽》一詩中寫道:「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那不僅僅只是一種喝茶方式,更是一種情趣、一種志向、一種只存在於中華文明中的浪漫。
一杯上佳的點茶茶湯,要具備至少以下幾個特點:湯色純白;湯花鮮白且均細,能夠呈現出「咬盞」效果;味道「香甘重滑」,茶香「馨香四達」。這樣才能算得上品。寫到這里,小約都想重回宋時,去品一盞色香味俱全的點茶,感受那種逍遙自在的品茶氛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