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和諧中國,我能做什麼"的論文
和諧中國我做實踐者
關鍵詞: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實踐者 實現途徑
摘要:
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重要內容。它標志著我們黨在執政治國方略和認識上的深化,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執政理論的新貢獻。要求我們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本文就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中國,我能做什麼進行了論述。
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諧指的不是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樣性的有機統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創造性地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與我們黨治國理政追求的完美結合。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我們黨從來都強調,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我們黨領導的各項改革的著眼點就是要從政策上促進、從制度上保證整個社會的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要要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堅決破除各種障礙,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都得到尊重、創造活動都得到支持、創造才能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都得到肯定。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利益關系協調的社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成員之間出現了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突出的問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包括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協調利益關系,首先要把堅持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其次,要建立健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和社會利益協調機制。依法及時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引導群眾以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自覺維護安定團結。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穩定有序的社會。一個社會要和諧發展,必須有良好的秩序、穩定的機製作保障。穩定是壓倒一切的方針。要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有效發揮司法機關懲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維護穩定的職能作用,加強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成員和睦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成員之間的關繫上,必然要求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必要的,但競爭離不開合作。競爭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競爭推向極端,就會造成人心的淪喪,道德的敗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應當重視科學理論的學習,尤其要學習好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夠解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只有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幹部和人民,才能引導人們緊緊抓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個精髓,堅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念;只有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才能統攬全局,更好地推進建設中的各項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這些政策概括起來,就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實踐已雄辯地證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是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歷史性決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在鄧小平理論和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忠誠積極地為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奮斗。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要增強全局觀念,樹立大局意識,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系,自覺做到局部服從全局,小局服從大局,在政治上、思想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隨著建設工作的開展,必然會影響到部分人的實際生活,必然會觸及到部分人的利益調整,在個人家庭和親朋好友利益受到損失的時候,要正確認識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影響,顧全大局,自覺服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每個黨組織都成為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堅強堡壘,每個黨員都爭做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先鋒模範,始終保持先進性。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開拓進取,絕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每個黨員幹部都必須著眼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勇於創新。要擺脫落後的領導方式、工作方式的束縛,破除自我封閉、地方保護、部門利益至上的錯誤意識,樹立變革創新、求真務實的精神,摒棄不願承擔風險和責任的錯誤榮辱觀、得失觀,樹立敢定事、肯幹事、干好事的正確政績觀,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犧牲一切的奉獻精神。廣大黨員領導幹部要身先士卒,身體力行,確立起強烈的發展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機遇意識、效益意識,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立足崗位、無私奉獻。立足崗位,無私奉獻,為了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殫精竭慮,頑強拼搏,這是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是成就大事業的先決條件。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大力發揚立足崗位,無私奉獻的精神。無論所在崗位、職責、性質有什麼不同,都要堅持對黨和人民負責的原則,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立足崗位,無私奉獻,就要對工作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做到熱情不退、作風不松、干勁不減。立足崗位,無私奉獻,就要破除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的思想,樹立干大事業、求大發展的創業精神,致富思源,富而思進,以先進為目標,向標兵看齊,樹一流標准,做一流工作,創一流業績。立足崗位,無私奉獻,就是要破除貪圖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發揚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扎扎實實地抓好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認認真真辦事。立足崗位,無私奉獻,就是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意志不消沉,不怨天憂人,不等不靠不要,而是克難求進,艱苦創業,勇往直前。立足崗位,無私奉獻,還要求我們正確地看待政績,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做表面文章,不圖一時風光,增強責任意識,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牢記黨的宗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就是要集中力量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共產黨員作為先進分子,就必須始終站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前沿,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認真研究經濟工作,努力把握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和必然趨勢,順應生產力發展的最新要求,使自己成為經濟工作的行家裡手,提高各項工作的成效。提倡務實的作風,求實的精神,就是要有落實的能力,踏實的苦幹,做到貫徹上級指示不當「放像機」,結合實際進行再創造;學習外地經驗不當「模擬機」,為我所用進行再提高;調查研究不當「錄像機」,去粗存精進行再升華;出現問題不當「滅火機」,總攬全局進行再思考,卓有成效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自覺學習科學技術。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全黨、全社會形成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善於運用當代最先進的科技文化成果,高效率、高速度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科學技術與高素質的人才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作為社會先進分子的共產黨員肩負著組織人民群眾提高素質、發展經濟的重任。只有順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掌握和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成為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每個共產黨員都要特別重視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重視科技知識的掌握,善於將新知識、新經驗應用於決策和管理,不斷提高自身知識層次和領導水平。根據工作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有關專業知識,特別是財稅、信息網路、外經貿、現代金融、法律以及領導科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的庄嚴使命和神聖職責,需要全體共產黨員一起去努力。作為共產黨員也唯有保持先進性,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做好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者,始終站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前沿,為促進經濟騰飛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B. 美麗中國 健康中國 還有什麼中國
和諧中國,感動中國,文化中國
C. 全運會精神是什麼
全運會的根本宗旨就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是中國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的比賽項目除武術外基本與奧運會相同,其原意是為國家的奧運戰略鍛煉新人、選拔人才。全運會每四年舉辦一次,一般在奧運會結束後一年舉行。為了更加調動各省市區的積極性,國家體育總局在1996年奧運會前出台了"將奧運會獎牌帶入全運會"的舉措。
首屆運動會於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在北京市舉行。前九屆全運會由北京、上海、廣東三地輪流舉辦。2001年初,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了《關於取消全國運動會由北京、上海、廣東輪流舉辦限制的函》,取消了由北京、上海和廣東三地輪辦全運會的限制。2011年8月16日,經過三輪不記名投票,天津市獲得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主辦權。
全運會之外的全國綜合性運動會有:全國冬季運動會、全國青年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全國學生運動會。
D. 全運會標代表著什麼
十一運會會徽取名為「和諧中華、活力山東」。會徽圖案特點鮮明、風格獨特、內涵豐富。會徽以「競技人形」為主要構成元素,圖形中含有多種運動項目,形態之間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和諧共存,體現了第十一屆全運會「和諧中國,全民全運」的精神和理念;同時,以「運動人形」作為會徽主形態,充分體現了 「以人為本」的時代特點。
會徽整體結構創意來源於中國古代文字小篆中繁體「中華」的「華」字,代表此次運動會是全中國人民的一次體育盛會;同時,會徽由11個運動人形組成,其中造型語言借鑒中國傳統吉祥飾物「四喜人」的手法,共用人形,巧妙地完成了11個運動人形的組合,在點明「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的同時還具有吉祥美好的象徵意義;會徽整體圖形創意還融合了中國傳統紋樣「同心結」的概念,寓意此次全運會將是一次「團結、和諧、圓滿」的體育盛會!
會徽設計中巧妙地融入了具有山東文化傳統特色的特徵元素,延展出「和諧中華、活力山東」的寓意。會徽中的幾何形構成元素來源於山東濟南出土的戰國時期「錯綠松石銅豆」上的「幾何勾連雷紋」和西漢時期「規矩紋銅鏡」上的規矩紋飾,文化內涵深厚;會徽選用的色彩取材於山東傳統木版年畫中的顏色,蘊含了山東民間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其中的「紅、黃、藍、綠、黑」五種顏色,還分別代表了體現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的五環色彩,將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給予延伸;同時,會徽表現手法輕松、活潑、現代,既體現了深厚的齊魯文化底蘊,又表現出現代山東充滿活力、朝氣蓬勃,歡迎各方友人齊來匯聚的活力山東新形象!
E. 和諧中國含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把治國理政的視野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人的發展各個方面,並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和諧既包含穩定、協調,又高於穩定、協調,它是穩定和協調的本質與核心;既包含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又包含社會發展的平衡機制,它是動力機制與平衡機制的統一;既體現公平,又促進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既是一種價值目標,又是一種不斷推進的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它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各盡其能、尊重訴求、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和共生共進的社會。
F. 什麼是建設和諧中國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把治國理政的視野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人的發展各個方面,並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和諧既包含穩定、協調,又高於穩定、協調,它是穩定和協調的本質與核心;既包含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又包含社會發展的平衡機制,它是動力機制與平衡機制的統一;既體現公平,又促進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既是一種價值目標,又是一種不斷推進的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它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各盡其能、尊重訴求、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和共生共進的社會。它具有以下五個層面的特徵: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盡其能並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民提供了各盡其能的舞台,極大地激發著人們的創造活力。在這方面,我們黨從制度和政策上採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三是尊重創造,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四是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尊重人民訴求的社會。在各種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同時,各個階層和群體也必然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對於這些利益訴求,我們黨充分尊重,並積極整合他們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們當中的有效力量。這有利於形成一種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社會。尊重人民訴求必須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徵是,力求保持各種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協調與平衡,使公平和正義的理念得到體現。各得其所,指每一個社會成員按照一定的規范,能公正地得其所應得。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質,公正產生和諧,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根據有的同志的觀點,各得其所主要包括一個社會能使社會成員各得其崗、各司其職、各守其則、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各得其崗,就是人有其崗,而且使人的能力與崗位相匹配,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職,就是社會成員要具有職業精神,能夠認同並恰當地承擔自己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在其職盡其責,做好本職工作;各守其則,就是每個社會成員要具有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自覺遵循社會規則、角色規范和規章制度,以及合法的公共秩序;各得其位,就是社會成員應根據能力和貢獻來獲得相應的職位和社會位置;各享其成,就是社會成員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回報,也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只有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會成員做到和諧相處,各得其所是和諧相處的前提條件,和諧相處是各得其所的結果。「和諧相處」,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種必然要求。其基本特徵是以各種關系的和諧來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秩序。從外延來講,和諧相處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和社會的和諧相處,人和人的和諧相處,人和組織的和諧相處,人自身內部各要素的和諧相處。而人和人的和諧相處,又主要包括黨和人民的和諧相處、幹部和群眾的和諧相處、黨員幹部之間的和諧相處、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個人和他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代際之間的和諧相處等。這里,幹部和群眾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根本,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是關鍵,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是基礎。從內涵來講,和諧相處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即人們之間在人格、權利、機會、規則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機會、規則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和而不同即尊重個人、包容個性差異,並通過協商共識,使多樣性之間達到協調、合作、共贏。互惠互利,即社會各階層、群體和成員之間能保持一種互惠互利關系。
第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共生共進的社會。從使社會成員各盡其能並使社會充滿活力,到尊重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再到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與和諧相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使一切積極的社會力量共生共進,即形成一種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因而,「共生共進」應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落腳點。其基本特徵是形成合力,共促發展。我們的發展是追求和諧的發展。和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對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社會矛盾來講,達到和諧是目的;對促進當代中國發展來講,和諧又是手段。和諧社會,是一個把各種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凝聚起來、進而形成合力的社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的一切努力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以共同促進發展:既是為了使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人和組織、人自身內部的各要素達到共生共進,也是為了使黨和人民之間、干群之間、黨員幹部之間、各社會階層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各民族之間、代際之間,以及社會各要素之間達到共生共進,又是為了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之間達到共生共進。
如何建立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多樣性的統一產生和諧,以人為本既尊重多樣性,又在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這一方面增強了各類主體的主體意識和競爭觀念,從而使整個社會充滿活力;另一方面,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矛盾。作為科學發展觀本質的以人為本,就是從價值觀上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大思路:它具有諧合性,在社會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關繫上,強調在社會多樣性中追求協調合作、共贏共進;它具有公正性,要求增富濟貧;它具有親和性,在人和社會的關繫上,主張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它具有包容性,在人和人的關繫上,尊重人們之間的共同性和個性差異。顯然,以人為本有利於人們在多樣性中達成認同和共識,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二,從制度與機制上保證執政為民。把以人為本引入黨的執政活動中,必須從制度與機制上切實保障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以及執政公正和執政為民。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制度問題不解決,以人為本和執政為民難於落到實處。從當前看,應健全政府科學施政制度,確立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健全社會利益協調制度,找准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的結合點;健全以關注困難群眾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管理體制及預警機制等。執政為民,促進社會和諧,要求確立「以民為本」的幹部人事制度:開放式選人,給人們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讓人民群眾參與選人,適度擴大人民群眾參與選舉的范圍;憑能力和業績選人,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發揮和全面業績能得到公正回報;公正選人,通過「賽馬」的方式,使人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這種制度的主要目的在於把執政為民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把領導幹部的行為引向執政為民實踐中去。
第三,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公共性產生和諧,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政府行為中,就是要求政府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一要注重民主協商,尊重民眾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權利和獨立人格。二要為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提供相對平等競爭的機會與平台、政策與規則、管理與服務,使人們認識到在這樣的機會和平台、政策和規則、管理和服務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會得到公正回報,而且使自己承擔競爭的後果。成者回報社會,敗者承擔責任,從自身找原因,這有利於社會的和諧。三要注重使公共權力受法治的約束,限制公共權力運行中的隨意性。
第四,提高領導幹部正確處理復雜矛盾與防範社會風險的能力。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徹到領導幹部的行政工作中,就要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及正確處理復雜矛盾與防範社會風險的能力。目前,直接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是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復雜矛盾,而各級領導幹部大都往往處在矛盾包圍之中。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學會用能力原則揚棄權力原則。奉行能力原則,就要求領導幹部要把精力用於提高其各種能力上,其中包括:駕馭各種復雜矛盾與防範各種社會風險的能力;注重矛盾雙方的共同點,追求矛盾雙方的共贏,把矛盾一方看作另一方發展的重要環節;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制定的政策必須兼顧各方面群眾的利益;提高管理社會事務、協調不同利益之間的關系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
G. 運動會會徽設計理念是什麼
運動會會徽設計理念是富有創意,設計語言准確,設計風格簡明單純,總體把握住了「和諧中國,全民全運」的設計理念,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
會徽對中華文明、齊魯文明、現代文明內涵體現得比較准確,體現了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具有競技體育的韻味,同時符合當代審美要求。
運動會會徽設計含義:
會徽圖案特點鮮明、風格獨特、內涵豐富。會徽以「競技人形」為主要構成元素,圖形中含有多種運動項目,形態之間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和諧共存,體現了第十一屆全運會「和諧中國,全民全運」的精神和理念;
會徽設計中巧妙地融入了具有山東文化傳統特色的特徵元素,延展出「和諧中華、活力山東」的寓意。會徽中的幾何形構成元素來源於山東濟南出土的戰國時期「錯綠松石銅豆」上的「幾何勾連雷紋」和西漢時期「規矩紋銅鏡」上的規矩紋飾,文化內涵深厚;
會徽選用的色彩取材於山東傳統木版年畫中的顏色,蘊含了山東民間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其中的「紅、黃、藍、綠、黑」五種顏色,還分別代表了體現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的五環色彩,將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給予延伸;
運動人形和泉水噴涌的結合處理,給人熱烈和激情的感受,讓人們感受著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這一盛會的理想氛圍。
H. 和諧中國,幸福家園.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和諧中國,幸福家園.的翻譯是:Harmony in China, happy home.
I.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含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含義:
一是個人自身的和諧,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三是社會各系統、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四是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五是整個國家與外部世界的和諧。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是思想道德體系和先進文化建設,這都與和諧分不開。在新的歷史時期,承接和弘揚中國自古所崇尚的和為貴、和諧為美的和諧社會理想,建設各階層人民和睦相處、和諧共治的和諧社會,正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追求的目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一、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二、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三、誠信友愛
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四、充滿活力
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五、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安定團結。
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J. 什麼是和諧中國
和諧,從我做起
—
——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學校
和諧,一個多麼親切的片語,和諧,需從我做起!和諧是什麼?和諧是誠...愛心是和諧社區必不可缺的因素,把愛心獻給社會,要從的人開始,當別人感受到你的關愛後,也會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