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學》《中庸》作者是誰
《大學》作者是曾子,《中庸》作者是子思。
《大學》屬儒學經典「四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撰成。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大學》主要內容:
《大學》的哲學思想主要是在於傳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全書融合了倫理、哲學、政治為一體,闡述個人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系。宋代儒者藉此提出了三綱領、八條目理論。「三綱領」分別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分別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庸》主要內容:
《中庸》提出,「天」賦予萬物「性」。「性」是萬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賦予的使命,就是「道」。
《中庸》指出道對於人來說是各有不同的。區別,調整各種不同的使命,使之成為大家都遵守的原則,被稱為「修道」,即「教」。「性」、「道」、「教」之論指出了人被「天」賦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庸
B.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出自
《大學》和《中庸》出自於春秋曾子的《禮記》,《論語》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編寫而成,《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編寫而成。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南宋理學家朱熹 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注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後用作學習的入門書。
元皇慶 二年定考試課目,必須在「四書」內出題,發揮題意規定以朱熹的《集注》為根據。 明清相沿不改。 元方回《古齋箴》序:「近世朱氏『四書』,吾服膺焉。」參見「 四子書 」。
(2)中庸大學是中國的什麼書擴展閱讀
《四書》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的集中體現,記載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產有深遠的影響。
在二十一世紀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為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毋庸諱言,《四書》中也夾雜著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這些局限已成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這無疑是需要加以揚棄的。
《四書》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論語》在漢代即是婦孺必讀的書,《四書》自宋代以來是中國人必讀的書,作為當時人們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成為其安身立命之道。
是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間識字不多甚至不識字的勞動者,也是通過口耳相傳,蒙學讀物與民間文藝,接受並自覺實踐其中做人的道理。
其中的「仁愛」「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僅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儒家核心價值,《四書》的主要內容,又通過私塾鄉校、教書先生,通過唱戲的、說書的,從各種渠道流向社會,影響世道人心。
C.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究竟為何被稱為古代四書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的總稱。據說,它們分別來自早期儒家的四個代表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和孟子,所以...被稱為四書(又稱四書),簡稱四書。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南宋著名的新儒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單獨成書,並將四書與《論語》、《孟子》一起編為一套經文。
四書》被公認為是儒家的經典。它原本不是一本書,而是由《論語》、《孟子》和《大學》、《中庸》組合而成的一個總稱。它是由南宋的大儒朱熹編纂出版的。大學》是一部重要的啟蒙讀物。"大學》在內容上,語言簡潔明了,論證嚴密,開篇即提出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三個綱領,然後從 "明志、誠意、正心、修身、用語、平天下 "八個方面,即 "八條目",這 "八條目 "是實現三個綱領的途徑;它闡述了人們完善自我,融入社會,承擔國家責任的過程、方法和路徑。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D. 為什麼《大學》《中庸》屬於四書,有屬於《禮記》
E. 《大學》,《中庸》是哪本書中的兩個篇章
大學》與《中庸》雖只是《禮記》中的兩篇,卻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南宋朱熹將它們與《論語》、《孟子》合成《四書》之後,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諸經的普及讀物,也是諸經的代表作。《大學》相傳是孔子弟子曾參所作,《中庸》相傳為子思所作,其實它們都是秦漢之際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學思想的產物。
F. 《大學》《中庸》出自哪裡
《大學》出自《小戴禮記》,《中庸》出自《禮記》。
1、大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6)中庸大學是中國的什麼書擴展閱讀: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展。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斗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
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准;「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與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
《大學》還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與孟子的民本論,《大學》里的統治者都是以「尊長」、「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實際上他們還是站在剝削者的立場上這么說的。
他們所謂的「愛民」、「不暴戾」只是為了維護他們上層建築的經濟基礎——生產力。只有這樣,他們無生產能力的剝削生活才能得以鞏固。
G.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大學》《中庸》都出自《禮記》一書嗎
《大學》和《中庸》都出自於《禮記》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
(7)中庸大學是中國的什麼書擴展閱讀
四書五經的價值:
1、「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2、「四書五經」詳實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舉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3、四書五經在社會規范、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H. 國學《大學》《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I.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都是儒家經典著作.對嗎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都是儒家經典著作。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經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中,《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 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由於朱熹注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於世用;又由於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范圍限制在朱注《四書》之內。明、清沿襲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試制度,題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書》。《四書》不僅是儒學經典,還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在近代,《四書》還被編入小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