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製造的劣勢是什麼

中國製造的劣勢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5 16:32:12

『壹』 製造業的優勢劣勢

(1)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領域占優勢,競爭力強。而且中國的勞動力素質也比較高,比如,在廣東、浙江一帶的勞動力一部分是農村出來的高中生,這些人的素質相當不錯;
(2)我國潛在消費市場大,能夠容納這些產品,促進這些產品很快地形成規模經濟。通常,一個國家的產品首先要在國內銷售,取得了一定的經驗,達到一定的產量規模以後,再走向國際市場。中國這么大的國內消費市場為產品的開發、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
(3)製造業基礎比較完善。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性產業,製造業為今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製造業的發展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進入到一個更加廣闊和深層次的階段;
(4)製造業生產比較集中,大部分分布在相關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國家十分重視製造業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國好多大型製造業的生產資源基礎比較好,並且在經濟調控中的市場導向作用也很有利於製造業的發展。 (1)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薄弱;
(2)企業缺乏活力;
(3)管理機制、管理思想落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4)市場機制不完善,競爭不完全;我們不具備市場經濟所需的基本的法律;
(5)重製造,輕研發;我們許多產品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做得雖然很大,但是研發很多都是從國外引進來的。比如彩色電視機,我們的顯像管都是買進的,雖然對買進的技術作了改進,不會在知識產權方面產生糾紛,但是我們沒有原創技術;
(6)產品缺乏世界品牌;
(7)機械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


『貳』 中國製造業有哪些劣勢

1、人口老齡化,人口帶來的紅利逐漸消失,工資上漲,用人成本增加。
2、大多做代工、加工缺乏創新。
3、國有企業壟斷,阻礙經濟發展。

『叄』 中國工業生產的優勢和劣勢

外部環境:機遇大於威脅內部環境:劣勢大於優勢

市場潛力與經營風險共存市場潛力主要從行業生命周期、市場前景和市場波動性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研表明,絕大多數的企業認為國內機械行業目前正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總體上處於上升態勢。相比之下,國外機械工業大多處在成熟期,部分行業已經進入衰退期。

由於中國機械工業具有更大的市場增長潛力,所以國外機械工業優勢企業將會搶占我國機械工業不斷增長的市場空間。而當市場總量趨於穩定時,企業競爭便會進入白熱化的狀態。

大多數企業認為,我國機械工業目前正處於市場波動性較大的階段。分析表明,我國機械工業的市場波動性與國外機械工業的市場波動性特徵基本相同,是企業經營風險的主要來源之一。3種競爭格局分割市場

中國機械工業行業的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三種格局,其中處於完全競爭的佔59%,壟斷競爭佔15%,寡頭壟斷佔26%。

中國機械工業行業雖然在總體上以完全競爭為主,但在具體行業中卻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在農業機械製造和重型礦山機械企業中,分別有57%和50%的企業認為,他們處於一種寡頭壟斷當中;在機床工具製造業中,認為行業處於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的企業各佔三分之一;電工電器製造業則有77%的企業認為他們處於完全競爭格局當中。國際化沖擊國內企業

行業的國際化趨勢能夠體現行業的吸引力、成熟度和競爭狀態。從國內機械製造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方面看,趨勢已經比較明顯,表明我國機械工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和技術實力,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而隨著進入我國的門檻越來越低,國外企業正大舉進入我國機械行業,並對國內企業形成較大沖擊,尤其是在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市場上。5種競爭力量強弱不均。

在此次調研中,使用5種競爭力模型對機械工業的5種競爭壓力進行了分析。這五種競爭力分別是:行業中現有競爭者、替代品、潛在進入者、供應商和客戶。

分析表明,在機械工業行業中,最大的競爭力量來自於客戶,可見我國機械工業買方市場的格局業已形成。

第二大競爭力量來自於行業中的現有競爭者。對企業來說,增強技術實力,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戰略定位已經刻不容緩。

第三大競爭力量來自於供應商。供應商對企業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否根據企業的要求按時、按質、按量地提供所需的生產要素,它影響著企業生產規模的維持及擴大;二是其所要求的價格,這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生產成本的高低,從而影響企業的獲利能力。

競爭力較弱的是潛在進入者和替代品,這兩種競爭力量對我國機械工業沖擊不大。宏觀經濟政策影響巨大

調查顯示,目前對機械工業企業影響最大的宏觀經濟政策是國家的宏觀調控,然後依次是國企改革、入世、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價格不再是競爭焦點

競爭優先權也稱為競爭要項,指的是在贏得客戶訂單的過程中,企業或其產品各類要素(特徵)的重要程度。調查中共設定競爭要項11項,它們的重要程度依次是:產品質量、企業的品牌和整體實力、服務、產品設計、按時交貨、更快交貨、新產品、產品品種、環保產品、訂單柔性、售價。

以上調查說明,在我國低勞動力成本的條件下,售價通常都能夠符合消費者的預期,已經不再是企業間競爭的焦點。同時,這也表明靠規模經濟來進行低成本大量生產的模式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時代的需要。

另外,對未來3年裡企業競爭要項的調查表明,重要程度變化不大,以質量、服務和品牌為主。國內外企業優劣勢明顯

調查共涉及16項競爭優勢與劣勢,重點分析了我國機械工業優勢企業與國外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較的競爭優勢和競爭劣勢。

在勞動力成本、售價、售後服務、客戶關系和供應商關系5個方面,我國企業處於明顯優勢;在市場營銷能力、采購成本和交貨期3個方面,我國企業與國外競爭者基本持平;在品牌價值、產品技術含量、產品質量、規模效應、生產效率、技術水平、研發能力和員工素質8個方面,我國企業處於明顯劣勢。總體上看,我國機械工業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處於明顯劣勢。

戰略態勢

低成本戰略受青睞緊縮型戰略遭排斥

為在某一特定競爭領域形成並利用某種競爭優勢,企業通常會在3種基本競爭戰略中進行選擇: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一點戰略。

調研樣本中,運用成本領先戰略的企業佔68.5%,未來3年將升至75.2%;運用差異化戰略的企業佔69.4%,未來3年將升至72.6%;運用集中一點戰略的企業同樣佔69.4%,未來3年沒有變化。3種戰略模式相比,未來最受重視的仍為成本領先戰略。

國內外企業戰略差異大戰略態勢即在目前的戰略起點上,決定企業的各戰略單位在戰略規劃期限內的資源分配和業務發展方向。企業及其戰略單位可以採用4種戰略態勢,即穩定型戰略、增長型戰略、緊縮型戰略和混合型戰略。在我國機械工業企業中,4種戰略態勢的採用程度差異很大。採用增長型戰略的佔71%,穩定型佔13%,緊縮型佔2%,混合型佔14%。

在國外企業中,混合型戰略的運用比例相對較高,單純增長型和穩定型戰略運用程度相對較低。在運用混合型戰略的企業中,有近40%的企業對其一些業務單位應用了緊縮型戰略,遠高於我國。這一方面說明國外機械工業企業的市場不甚樂觀,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外企業的戰略行為較為理智。

未來3年,我國將會有更多的機械工業企業運用混合型戰略,採用穩定型戰略的企業將會大量減少。混合型戰略比例的提高是對市場波動性較大的必然反應。因為對於大型企業來說,業務單位可能較多,不同的業務單位所面對的市場環境不盡相同,所以必須針對各個業務單位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總體上便表現為混合型戰略。一體化與多元化戰略共存。

機械工業優勢企業應用一體化戰略的佔56.5%,應用程度相對較高,而且未來3年應用的比例將進一步提高,達到62.6%。在現階段,向後一體化、向前一體化和水平一體化等3種基本的一體化戰略應用比例大體相當。未來3年3種一體化戰略的使用比例都將有所提高,而水平一體化戰略增加比例最大。

由此可以看出,在從成長期向成熟期過渡的階段,機械行業面臨著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大企業要通過兼並同行業小企業的方式,擴大自身規模和市場份額。

目前多元化戰略總體應用程度很高,達到88.7%。盡管未來3年多元化戰略的應用程度會略有下降,但仍在較高水平。在水平多元化、相關多元化和非相關多元化3種多元化戰略中,水平多元化戰略應用程度最高,達73.9%,而非相關多元化應用程度最低,僅為14.8%。這是與我國機械工業企業的實力相對應的,因為水平多元化層次較低,是目前我國機械工業優勢企業多元化戰略的主要選擇。

戰略誤區
戰略誤區將影響中國機械工業健康發展

戰略定位存在偏差調查結果顯示,有49%的企業把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定位在領導者和挑戰者的位置,只有51%的企業把自己定位在跟隨者和補缺者的位置。而在發達國家,只有少數幾家企業把自己定位在行業領導者和挑戰者的位置,大部分企業都把自己定位在跟隨者和補缺者的位置。

有這樣多的企業認為自己是行業的領導者和挑戰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企業在戰略定位上的一種誤區。這對一個企業來說,可能引導其採取不正確的競爭戰略和不合理的資源配置。就行業來說,則會導致同業企業競爭加劇,打亂適度競爭的格局。基本競爭戰略陷入多項選擇區。

包括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一點戰略的競爭戰略是企業戰略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戰略。基本競爭戰略的成功實施需要不同的資源、技能、組織安排、程序控制和創新體制。因此,基本競爭戰略的選擇具有顯著的惟一性。也就是說,三者之中只能選其一。以成本領先戰略和差異化戰略來說,要麼致力於降低成本,同時降低價格,以擴大產品市場佔有率;要麼提供技術水平最高、質量最好的產品和上佳的服務。

而在此次調查中,只有26.9%的企業採用單一的競爭戰略,有33.3%的企業採用兩種戰略混合,有39.8%的企業採用3種戰略混合。未來3年,採用三重戰略混合的企業還將超過樣本的半數。

之所以會出現多種基本競爭戰略組合使用的情況,是因為在一些企業中還存在「基本競爭戰略的多樣化能更好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的認識誤區。雖然在實踐中也有幾種戰略混合使用而成功的企業,但那隻是個案。實踐證明,同時採取多種基本競爭戰略的企業,一般都會在市場競爭中失敗。

戰略選擇的趨同性國內機械工業的很多企業並沒有認真考慮自己的市場地位、行業的競爭格局、競爭要項的要素,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相同的戰略。這種戰略選擇上的趨同性,必將對行業的競爭帶來巨大的不利影響。

在調查中,農業機械製造業和石油化工機械製造業的企業,未來3年都准備實施成本領先戰略;機床工業製造業89%的企業將在未來3年實施成本領先戰略。戰略選擇的趨同帶來的結果將是惡性競爭、行業利潤銳減。戰略基礎與戰略模式錯位。

戰略模式的選擇通常要以戰略環境、競爭優先權的變化、企業內部競爭優勢等為基礎,然而,我國機械工業企業在制定戰略過程中卻存在極大的矛盾。

認為企業主營業務未來3年市場穩定或下降的企業中,還有77.1%的企業採用增長型戰略。將低成本的重要程度在競爭要項中列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企業中,仍有60%的企業採用成本領先的競爭戰略。

客戶並沒有把售價作為選擇供應商的主要目標,而企業仍舊以低成本、低價格的方式去參與市場競爭,又如何能夠取得好的銷售業績,增強市場競爭力呢?排斥緊縮型戰略。

我國機械工業企業往往偏重於「進入」的增長型戰略,少有「退出」的緊縮型戰略選擇。這固然與我國機械工業的持續高速增長有關,但企業經營者的「惜退」心理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他們認為採取緊縮型戰略就意味著經營者的失敗,卻看不到一味「進取」的長期風險。不少企業對未來的市場前景並不看好,卻依然選擇採用增長型戰略,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排斥緊縮型戰略的心理。非相關多元化戰略認識存誤區。

我國機械工業企業中有14.8%的優勢企業採用了非相關多元化,但實施效果卻不盡人意,46%的企業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在未來3年實施非相關多元化的企業只增加了0.9個百分點。相比之下,水平多元化和相關多元化則收到較好的效果。

實施非相關多元化戰略,企業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具有進入新的產業所必需的資金和人才;二是有機會收購一個有良好投資機會的企業。我國實施非相關多元化的企業中,一半以上並沒有實施並購戰略,並且不具備相應的資金和人才儲備。因此,機械工業企業實施非相關多元化失敗似乎有其必然性。

建議
建立並完善戰略管理體系
機械工業企業的戰略管理,除了對外部環境的認識、對戰略模式的選擇及重視戰略實施的各個過程之外,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克服:要善於藉助「外腦」。

在制定戰略過程中,藉助「外腦」被證明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據調查,國外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有超過90%的企業聘請外部專家和咨詢機構,而在我國這一比例還不足20%。

我國機械工業企業戰略的制定者基本上都是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和戰略管理部門,只有15.7%的企業聘請外部專家,17.4%的企業聘請專業咨詢公司、高校或研究所。缺少外部專家和咨詢機構參與制定的企業戰略,容易形成制定者、實施者、監督者三位一體的格局。同時,企業戰略構思也難以突破原有經驗的束縛,或不恰當地解讀市場與環境的信息。要有合理的規劃期限。

國內外學者通常都認為,戰略規劃年限一般應該在4年以上10年以內。而在我國機械工業優勢企業中,23%的企業戰略規劃年限少於3年,不符合長遠性的要求;9%的企業戰略規劃年限超過10年。企業戰略規劃的時間跨度如果太長,就會喪失了實際意義。要有全面的職能戰略。

企業的總體戰略要得到貫徹實施,必須把它分解為各種更詳細、更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職能戰略和計劃。我國機械工業優勢企業在這方面仍有很多欠缺。如果不能准確、全面、科學地將企業總體戰略細分成職能戰略,總體戰略的執行就會遇到很多困難,戰略目標很難實現。適度控制戰略實施過程。

戰略控制包括事前控制、即時控制和事後控制,被調查企業的應用程度只分別達到64.1%、81.2%和66.7%。未來3年雖然會有所改進,但離目標要求仍有差距。

報告認為,機械工業優勢企業戰略管理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源於企業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戰略管理體系。為此報告建議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參照以下3方面的內容對企業戰略管理體系進行建立和完善。

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明晰的企業戰略管理總體組織框架,各個層面的戰略職責具體明確。設立專門的戰略管理職能機構,負責企業戰略制定的組織、監督實施、評價以及戰略領域的相關研究工作,為企業高層決策發揮智囊團的參謀作用。

在制度流程方面,對企業總體戰略和職能戰略的制定、實施及評估與調整均要做出規范性要求,明確企業總體戰略與經營單位戰略、職能戰略的關系,使戰略管理每個環節的具體責任都能落實到相關的機構和部門。

在機制保障方面,建立與企業戰略管理相配套的人、財、物等相關資源合理配置的機制,實施企業內部資源圍繞戰略整體聯動,確保戰略有效實施並達到預期戰略目標。

『肆』 中國製造和其它國家製造區別

我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或劣勢,可以發現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均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一些加工程度比較淺,技術水平和附加值都不太高的產業。形成這樣的產業格局,原因是我國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促成的。這些比較優勢產業的最大優勢在成本優勢,而在國外市場營銷及產品品牌方面的優勢卻比較弱,因而,現有產業比較優勢的發揮對我國企業競爭優勢的培育效應目前還不是很明顯。
第二、比較劣勢產業中除因資源短缺的造紙業外,其餘均是附加值較高的技術密集或資本密集型產業,而且,我國的有一些支柱產業也屬於比較劣勢產業。從我國目前製造業的現狀看,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業,既是我國目前的工業優勢之所在(占製造業的比重較大),又是政府扶持的產業,如支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等,可是,這些產業目前在國際上並不具有比較優勢,加入wto後首當其沖要遭受沖擊,這將是我國製造業面臨的非常嚴峻的挑戰。
第三、把我國製造業的產業比較優勢或劣勢與企業競爭優勢結合起來看,我國大型企業的產業分布,除了紡織服裝行業外,大多數集中於我國的比較劣勢行業之中,主要是石油和石化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以及電力行業中。從發達國家來看,在國際競爭中擁有明顯競爭優勢的跨國公司大多數集中在一些寡頭壟斷或壟斷競爭型產業中,不完全競爭的產業或市場環境是其產生的主要源地。可是,目前我國這些產業仍處於比較劣勢,因此,我國企業要在國際競爭中形成能與國際跨國公司相匹敵的能力尚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

『伍』 你覺得我國中國境內的製造業與國際上製造業比較來看比較差,劣質現象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個人認為我國境內的製造業尤其是民族製造業,確實與國際上先進的製造業還有較大差距,比如在管理制度上,在精密機床的研究何時用上,甚至在其他的核心技術和精細製造上都有差距,當然也不能否認我們自己的製造業一無是處。其實我們的製造業在緩慢的發展,在某些方面取得較大的成就,但是我們應當認清形式不能滿足於現狀,應當向國際高端製造業發展!工信部部長肖亞慶日前表示,自2010年以來,我國製造業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表明我國製造業大國的地位非常穩固。不過,「大而不強」一直是我國製造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要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關鍵基礎軟體、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基礎問題。這有待補短板鍛長板,加強基礎技術創新,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製造業不斷向高端躍升
我國製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體現在體量大。2012年到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0.9萬億元增長到31.3萬億元,其中製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26.6萬億元,佔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
其次,體現在體系完備。我國工業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健全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再次,體現為產品競爭力強。目前,我國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能手機、消費級無人機等重點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通信設備、工程機械、高鐵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製造業不斷向高端躍升。中國製造業為何能夠連續11年位居全球第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表示,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營商環境有利於製造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特別是發揮了人力資源優勢,也充分發揮了我國經濟和人口規模大帶來的產業配套優勢。與此同時,我國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下,充分參與國際競爭,較好地統籌協調了國內外資源。
繼續增強產業鏈韌性「產業門類齊全,企業配套好,將是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重要優勢。」許召元認為,我國在絕大多數產業的中低端環節都具備很強的生產能力,部分高端產品也有較強生產水平,目前短板主要集中在高端環節和基礎能力方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我國製造業存在短板,一方面表現在供應鏈關鍵節點的技術能力比較薄弱,另一方面表現在工藝精度有待提高,這兩個問題最終都需要通過技術突破實現「補鏈強鏈」。怎麼補?肖亞慶表示,一方面要推進產業技術再造工程,針對弱項短板比較集中的領域,通過應用牽引、整體帶動、揭榜掛帥等新機制組織攻關。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設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如何強?「既要推動傳統產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也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以及航空、航天、海洋等新興產業領域,大力發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說。「隱形冠軍」是決定中國邁向製造強國的關鍵點。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認為,需要注意培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因為產業鏈中可能被「卡脖子」的某些關鍵產品、核心技術、重點環節,往往都是由這些中小企業提供的。智能製造是突破方向
在智能化技術支撐下,三一集團的生產節奏越來越快,下線一輛泵車的時間為45分鍾,從下單到交貨只需要20天。藉助京東工業品智能供應鏈決策體系,三一集團實現了工業品物料的數字化統一調度,縮短履約交付周期,讓供應鏈高效運轉,確保了高效生產。智能製造是製造業由大到強的重要方向。數據顯示,我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提速,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73.5%和524%。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是關繫到生存和發展的「必修課」。肖亞慶介紹,一方面,要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技術在製造業全流程、全領域深度應用,培育發展網路化研發、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等新業態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快5G網路部署,構建基於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培育壯大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產業。許召元表示,要推動「互聯網+製造業」,引領製造業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通過互聯網與製造業的聚合裂變,實現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

『陸』 中國製造網與阿里巴巴的優劣勢比較

現在國內來說,最大的就是中國製造網和阿里巴巴了。不過兩個平台各有千秋。
判斷一個平台的好壞,我們要看的就是流量,專業程度以及平台本身性價比,平台自身的整體走向等等
關於名氣,兩個平台在國外的名氣基本差不多,Made-In-China具有先天性的優勢,因為但凡出口到國外的產品都必須貼Made-In-China的標簽。阿里巴巴旗下有眾多傳媒公司,國內呼聲高,支付寶淘寶等等名氣高,讓大量國內供應商入駐其中魚龍混雜。
阿里巴巴國際站目前來說有點朝著C端市場進軍。
關於交易額這塊,直接忽略就可以了。作為商人,誰願意將自己的交易量,成交額,以及成交客戶拿出來分享???中國製造網山東分公司張經理18660235798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兩個公司的客戶經理都叫過去,讓他們給你講講各自的優劣勢。局內人看門道,局外人看熱鬧
下面的內容是摘抄自網路:簡單來說,就是每天有多少人來看你的平台,上這個網站的人越多,說明這個網站知名度越高,那在這個網站上做推廣的話效果就會越好。全球權威的亞馬遜公司旗下子網站ALEXA,是對全世界范圍內網站排名及流量進行第三方統計的有效工具,它可以非常直觀的反映出一個平台的優劣,下面的就是對阿里巴巴以及中國製造網進行的最新的統計數據,它包括了兩個平台的整體流量統計,以及每個不同站點流量的百分比分布: 海外流量分析(數據來源 www.alexa.com www.alexa.com ): 阿里巴巴:Alibaba 優 點:全球第一的B2B平台:訪問量高! 因為中國人多,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 缺 點: a.會員混雜,不僅有中國的供應商,還有國外的供應商;比如說有很多印度供應商,沒有排名保障,誰花錢多誰排前面:當你用某一關鍵詞去檢索時,會看到N多個China Gold Suppliers的信息;可是買家沒有耐心一頁一頁看過去的,一般看個3頁,看到第5頁就非常了不起了。試問哪些同樣花了5-8萬不等RMB的China Gold Suppliers排在很後面,那92%的Money是不是白花了呢?老阿有句話:只要你給錢,我就給你服務;想要有好的排名嗎?那就給更多的Money吧;想一直都有好的排名嗎?那就要不斷的給更多的Money吧。 b.訪問cn.alibaba.com 和 china.alibaba的居多(誠信通會員),達80%以上;(可以參 www.alexa.com www.alexa.com ,先打 www.alexa.com www.alexa.com ,然後在搜索欄里輸 www.alibaba.com www.alibaba.com ,點擊搜索按鈕,就可以看到排名,再點擊See Traffic Details就可以看到非常具體的訪問情況) c.阿里買家詢盤是群發的:即某個買家發一個詢盤,老阿的系統會給這個行業的所有的China Gold Suppliers發送,詢盤沒有針對性;舉個例子:國外某買家發了一條關於采購服裝的詢盤,收到詢盤的客戶有做服裝的、帽子、手套、圍巾甚至於布料的China Suppliers,有時候乃至於風牛馬不相及的行業也能收到采購服飾的詢盤。 d,阿里價格是5萬基本會員費起步,但基本上排在很後面,要想排在很前面要花每個關鍵詞3-9萬不等的價格。 Reach for alibaba.com alibaba.com : Where do people go on alibaba.com alibaba.com ? ? china.alibaba.com china.alibaba.com - 63% 中文 ? cn.alibaba.com cn.alibaba.com - 17% 中文 ? alibaba.com alibaba.com - 6% (訪問英文站點比例) ? my.alibaba.com my.alibaba.com - 3%(訪問英文站點比例) ? en.alibaba.com en.alibaba.com - 3% (訪問英文站點比例) ? realname.alibaba.com.cn realname.alibaba.com.cn - 2% 中文 ? vip.alibaba.com vip.alibaba.com - 1% ? importer.alibaba.com importer.alibaba.com - 1% ? alibaba.com.cn alibaba.com.cn - 1%
中國製造網:Made-In-China 優 點: a.起步早,是國內最早的BTB,而且專業做海外,從96年到現在的十二年在海外積累了400萬國際買家,域名獨特好記,中國製造,已經深深在老外心裡紮根。 b.是一個專業的B2B平台:上面所有的供應信息全部來自於China Suppliers; 保證國內供應商利益。 c.訪問www.made-in-china.com c.訪問www.made-in-china.com 的高達83%以上,國外買家瀏覽率非常高;(可以參 www.alexa.com www.alexa.com ,先打 www.alexa.com www.alexa.com ,然後在搜索欄里輸入 www.made-in-china.com www.made-in-china.com ,點擊搜索按鈕,就可以看到排名,再點擊See Traffic Details就可以看到非常具體訪問情況) d.Made-in-china的Toprank服務,可以使你的產品信息隨機排在前10名,因為每個關鍵詞只賣前10名;當然也會根據你的需求,可以為你提供不同級別的高級會員服務,同時也會幫你的產品信息向國外買家推薦。 e.價格適中,效果不錯,詢盤郵件具有針對性,Made-In-China的詢盤系統是一對一的發送方式:即國外買家看到你的產品信息後發的詢盤郵件只會發到你的Mail里,不會再轉發給你的同行或競爭對手。 缺 點:國內知名度比不過阿里,因為只做海外,中國製造網主要是擴大在海外的知名度,同時我們也在國內參展打廣告。 Reach for made-in-china.com made-in-china.com : Where do people go on made-in-china.com made-in-china.com ? ? made-in-china.com made-in-china.com -79% (訪問英文站點比例) ? cn.made-in-china.com cn.made-in-china.com - 19% ? big5.made-in-china.com big5.made-in-china.com - 1% ? Other websites - 1% 所以按照性價比來說,中國製造網made-in-china-geng 更適合做外貿,建議做內貿一定要選阿里巴巴。

『柒』 中國製造業的弊端是什麼

個人認為是科技含量不高,光有量不行,但要有領先的科技

『捌』 中國製造的過去。現狀。優點。缺點。 未來的發展形勢都是什麼

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製造業在世界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份額。下面是對2015年中國製造業現狀分析。
一些知名外資企業,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計劃進一步推進製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則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2015年,進入了製造業發展的真正考驗期。
據媒體報道,春節前夕,日本知名鍾表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餘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限期離廠。與此同時,微軟則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和北京工廠,並加速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微軟在東莞和北京兩地的關廠,將總共裁員9000人。
其他一些知名外資企業,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計劃進一步推進製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則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更多相關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製造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曾經的世界製造工廠、製造高地,為什麼會面臨如此嚴峻的外企撤離問題呢?如果說2008年的那次外企撤離,還可以用外企本身發展遇到了困難,投資出現了問題來解釋和說明的話,此次外企撤離,則有著更多現實的原因。一大批國際知名企業撤離中國,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些不太輕松的東西。這些因素給2015年的中國經濟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採取了一系列的穩增長措施,特別是投資,可以說一輪接著一輪,但經濟增長不如人意。特別從2014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又步入了下行通道。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不僅不能為穩增長提供支撐,反而成為了經濟穩定增長的拖累。
以製造業為支柱站立起來的中國經濟走到製造業成為拖累的地步,與最近十餘年來的經濟戰略失誤有關,推行以房地產業為主的虛擬經濟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嚴重失衡。雖然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經濟的基礎是非常薄弱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犧牲環境、資源和壓榨勞動力價值推動經濟增長,但只要遇到成本優勢的消失,出口導向型經濟就沒有生命力。
以房地產和城市建設為代表的投資拉動方式,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也只能起到階段性、短期性作用,而無法使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中國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依靠實體經濟、依靠製造業,但在房地產業泡沫式發展的十餘年裡,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升級換代被耽擱了,中國經濟出現嚴重的「空心化」狀態。
外企大量撤離中國,與製造業能夠提供的利潤和回報急劇下降有關。想一想,中國的民間資本都不願再在製造業呆下去了,外資憑什麼要在製造業呆下去呢?更何況,東南亞和印度等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很低。
雖然有一些外企撤離中國,但也不要過度擔心,因為外資撤離也與中國的經濟轉型有關。一方面,微軟諾基亞、松下等國際知名企業撤離中國的生產能力絕大多數都是低端製造,也是中國下一步需要調整的產業;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在這些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土企業已經完全有能力與這些國際知名企業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的盈利空間和市場競爭能力大大下降了。這些外企看到這種情況,及早作策略調整,反映了它們的靈活經營策略,從這個層面來看,外企撤離中國的負面後果也不必過分誇大。相比之下,在中國的外企迴流到其母國的現象更需要引起重視。迴流的外企,特別是美國、日本、德國等製造強國的企業主要是生產高端產品,這也是下一步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它們如果大量撤離後果會更加嚴重。
雖然從事低端製造的外企撤離中國,從長遠來看影響不大,但就眼前特別是2015年來說,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不能忽視的。中國經濟正處於困難狀態,如果外企再大量撤離,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新的沖擊。所以,如何通過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重視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發展,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2015年,進入了製造業發展的真正考驗期。尤其是作為製造業重點地區的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更應當把戰略重點放在振興製造業上,不要再沉迷於通過負債進行城市建設的發展模式了。

『玖』 聶光輝:中國製造業的「劣勢」有哪些

信息斷層,管理不合理,存在安全憂患等等。

閱讀全文

與中國製造的劣勢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外交部能提供什麼幫助 瀏覽:721
英國人有多少國籍 瀏覽:984
印尼的駕駛本過回國內得多少錢 瀏覽:782
越南國旗為什麼模仿中國國旗 瀏覽:261
印度攪棒是什麼 瀏覽:307
伊朗有什麼厲害球員 瀏覽:986
快遞從中國送到菲律賓多久 瀏覽:950
如何給英國的小夥伴寄東西 瀏覽:896
在中國燃氣業務員工資如何 瀏覽:1002
英國的君主怎麼產生 瀏覽:679
小孩中國字怎麼寫好看 瀏覽:593
shopee印尼站價格怎麼這么低 瀏覽:830
伊朗核協議德國為什麼參與 瀏覽:400
委內瑞拉為什麼離開伊朗船隊 瀏覽:364
義大利食品的保質期怎麼看 瀏覽:925
印度芒果為什麼降價 瀏覽:395
中國家訓共同點有哪些 瀏覽:898
匡威越南產怎麼辨別 瀏覽:360
越南芽庄可以帶什麼吃的 瀏覽:511
義大利發生了什麼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