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專家學者、仁人志士有很多學說。山東科技大學文法系盧秀華副教在他的論文《論中國傳統與現代化》中,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概括為六方面,現特向您推薦: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
,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羅素曾說過:「中國文化的長處在於合理的人生觀」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刻認識和概括。
❷ Culture China是什麼意思
文化中國。 用法上是用名詞來做定語修飾後面的名詞了,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同位語的,只要理解這種說法就好,像食品工業:food instry
。都差不多,
culture
[ˈkʌltʃə]
來自拉丁語 colore 耕耘,因為文化修養和種莊稼一樣,必須經過辛勤的耕耘,才能獲得豐碩的果實
主要意思有:
n.
文化, 精神文明/教[修, 素]養/訓練, 培植[育], 繁殖/耕作; 造林
例子;
ancient culture
古代文化
a man of culture
有教養的人
the culture of grapes
葡萄栽培
詞性變化
culture
[ˈkʌltʃə]
vt.
使有教養
耕種
培養, 栽培
繼承用法
culture-vulture
n.
[美俚]文化禿鷹(對文化藝術表示高度興趣而近乎做作) -tural
詞性變化
culture
[ˈkʌltʃə]
adj.
耕作的, 開懇的, 栽培的
教養的
文化的 -turalize
vt.
使受文化的熏陶
cultured
[ˈkʌltʃəd]
adj.
有教[修]養的
耕種了的
人工培養[栽培, 養植]的 -turist
n.
栽培者, 培養者, 養殖者
文化主義者
習慣用語
beauty culture
[美]美容術[業]
the two cultures
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
abalone culture
鮑魚養殖
accelerating culture
催熟[促成]栽培
accumulation culture
富集培養
activated sludge culture
活性污泥栽培
aerobic culture
需氧培養
agar deep culture
瓊脂深層培養
algal culture
藻類養殖
alien culture
外國文化
anaerobic culture
厭氧培養
anther culture
花葯培養
artistic culture
藝術修養
aseptic culture
無菌培養
autotrophic culture
自養培養
axenic culture
無菌培養
bacteria-free culture
無細菌的培養
bacterial culture
細菌培養
black culture
黑人文化
broth culture
肉湯培養
bulk culture
生產用酵母培養液; 大批培養
carrier culture
帶菌體培養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細胞懸浮培養
chick embryo cell culture
雞胚細胞培養
clot culture
血塊培養
deviation culture
退化培養系
dried culture
干培養物; 干發酵劑, 發酵粉
drop culture
懸滴培養
droplet culture
小滴培養
elective culture
選擇培養
embryo culture
胚胎培養
embryogenic culture
胚發生培養
endosperm culture
胚乳培養
enriched culture
增菌[富集]培養
fluid suspension culture
液體懸浮培養
forcing culture
促成栽培
formal culture
形式陶冶[訓練]
fractional culture
分級培養法
free-cell culture
游離細胞培養
gelatin(e) culture
明膠培養基
general culture
一般陶冶; 普通文化
glass (house) culture
溫室栽培
gnotobiotic culture
限菌培養
gravel culture
砂礫培養
hanging drop culture
懸滴培養
high culture
高度文化, 良好修養
hill culture
坡地栽培; 壟作
initial culture
初始培養(體)
intellectual culture
智育
isolated culture
離體培養
liquid culture
液體培養, 液態培養物
Maitland culture
(病毒)懸浮培養法
material culture
實質陶冶[訓練]
megagametophyte culture
大配子體培養
mixed culture
混合培養
monocell culture
單細胞培養
monolayer cell culture
單層細胞培養
monospore culture
單孢子培養
moral culture
德育
mother culture
母發酵劑, 種子酵母, 種曲
multiple-strain culture
多菌種發酵劑, 混合曲
mycelium culture
菌絲培養
non-instrial cultures
非工業文明
organ culture
器官培養
pedigree culture
系統栽培; 譜系繁殖
petite culture
小農經濟
physical culture
體育(廣義的體育活動)
plasma colt explant culture
組織塊血漿固定培養(法)
plate culture
平皿培養法
pollen culture
花粉培養
pond (fish) culture
池塘養魚業
popular culture
通俗文化
pot culture
盆 栽
potato culture
馬鈴薯栽培[培養基]
pour-plate culture
注皿培養法
preparatory culture
接種用發酵劑, 預制培養液
primary culture
原始培養
protoplast culture
原生質體培養
pure culture
純(菌)種, 菌種, 純種培養
pure yeast culture
純粹酵母培養
roll plate culture
轉碟培養(法)
roll tube culture
旋管培養(法)
sand culture
砂基培養
seed culture
種子培養
selected culture
選擇培養
semi-continuous culture
半連續培養
sense culture
感覺[感官]訓練
shade culture
遮光栽培
shake culture
振盪栽培
shaking culture
搖瓶培養
silk culture
養蠶
single-cell (laboratory) culture
(實驗室)單細胞培養
slow culture
緩慢發育
smear(ing) culture
塗抹培養
solid culture
固體培養(法)
solution culture
液體培養
speech culture
言語修養
stab culture
穿刺培養
starter culture
發酵劑[起子]培養物
stationary (batch) culture
靜置培養
steady-state culture
穩定態培養
sterile culture
無菌培養
stock culture
存貯[原種]培養
streak culture
劃線培養
successive transfer culture
繼代培養
surface culture
表面培養
symbiotic mixed culture
共生混合培養
synchronized culture
同步培養
test-tube culture
試管培養
tissue culture
組織培養
two cultures
雙重文化
unsynchronizedculture
非同步培養
virusculture
病毒培養
vocational culture
職業陶冶
waterculture
溶液栽培
xenicculture
單種培養
youthculture
青年修養
❸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於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
將「傳統」與「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從縱向探析主要指本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
橫向來看主要指中國傳統社會中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育學說外,還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各個門類,如藝術、法律、哲學、道德等以及歷史、地理、醫醫葯學、天文、農學等古籍文書。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可概括為「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於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
(3)文化中國的含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❹ 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
中國傳統文化起源於遠古文化時期的神農氏 時代以前,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 ,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
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4)文化中國的含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並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
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
那質朴、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許多方面。
❺ 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
1、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2、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❻ 中國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中國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起源於華夏文明,從遠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漢朝之後,歷經在北方異族多次入侵與統治,而被鮮卑、蒙古人、滿洲人等統治中國的人影響。漢唐時期藉由絲路,亦傳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一般可以分為
1、黃河文化(北方):中原文化、胡同文化、秦隴文化
2、長江文化(南方):楚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吳文化、越文化、徽文化、贛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閩文化
3、其他地區文化:儺文化、藏文化、大坌坑文化
❼ 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可大致概括為三個方面: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易傳>所強調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崇尚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則,又是修養境界.二、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緣的家庭倫理本位的價值觀.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且精華與糟粕並存,要使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要批判地繼承,更要進行創造性的轉換.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精華;糟粕;現代轉換
❽ 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做人要有道家的境界、佛家的胸懷、儒家實踐的精神
梁武帝的時候,有一天傅大師去看他。他頭上戴著道冠,身上穿著枷沙,腳上穿著儒生的鞋子。梁武帝就問他,你這是什麼打扮?你是道、是僧還是儒?他回答說,做人要有道家的境界,佛家的胸懷,儒家實踐的精神。
這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內涵。【哲園】
中華文化的內涵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官方治政的厚黑學,一個上面說的是中國文化精神,主要反映在中國智識階層的身上( 胡適、魯迅、羅素、黑格爾等等人早都進行過分析,中華文化的劣根也不少)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季羨林
我曾經把文化分為兩類: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狹義指的是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政治、經濟、倫理、道德等等。廣義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所創造的一切東西,連汽車、飛機等等當然都包括在內。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狹義的、廣義的、深義的。對於深義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在狹義文化的某幾個不同領域,或者在狹義和廣義文化的某些互不相乾的領域中,進一步綜合、概括、集中、提煉、抽象、升華,得出一種較普遍地存在於這許多領域中的共同東西。這種東西可以稱為深義的文化,亦即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為本質或最具特徵的東西。"他舉日本文化為例,他認為日本深義的文化的特質是"苦澀"、"閑寂"。具體表現是簡單、質朴、纖細、含蓄、古雅、引而不發、不事雕飾等。
我不想從民族心態上來探索,我想換一個角度,同樣也能顯示出中華文化的深層結構或者內涵。
中國哲學同外國哲學不同之處極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別之一就是,中國哲學喜歡談論知行問題。我想按照知和行兩個范疇,把中國文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認識、理解、欣賞等等,這屬於知的范疇;一部分是綱紀倫常、社會道德等等,這屬於行的范疇。在這兩部分的後面存在著一個最為本質、最具有特徵的深義的中華文化。
寅恪先生論中國思想史時指出:"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故自晉至今,言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此雖通俗之談,然稽之舊史之事實,驗以今世之人情,則三教之說,要為不易之論。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於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轉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對中國思想史仔細分析,則不難發現,在行的方面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佛道二家。潛存於這二者背後那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深義文化是三綱六紀等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
專就佛教而言,它的學說與實踐也有知行兩個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如無常、無我、苦以及十二因緣等等,都屬於知的方面。八正道、四聖諦等,則介於知行之間,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與知密切聯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盤、跳出輪回,則完全沒有倫理的色彩。傳到中國以後,它那種無父無君的主張,與中國的三綱六紀等等,完全是對立的東西。在與中國文化的劇烈沖擊中,佛教如果不能適應現實情況,必然不能在中國立定腳跟,於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偽裝,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別強調"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義以適應中國具有濃厚綱紀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見中國深義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禦了。
這一點,中國的學者是感覺到了的。馮友蘭先生說:"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講的是'天學';佛教講的大部分是人死後的事。如地獄、輪回等。這是'鬼學',講的是鬼;中國的文化講的是'人學',注重的是人。"事實上,孔子就是這種意見的代表者。"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證明。他自己還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我認為,中國文化的特性最明顯地表現在或者可以稱為深義的文化上,這就是它的倫理色彩,它所張揚的三綱六紀以及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精神。
(節選自季羨林《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❾ 究竟什麼是文化中國
「文化中國」在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的新儒學思想中佔有一定位置,也是他近年來特別關注的課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關注於儒學的創造性轉化,謀求儒學的第三期發展,其中,便貫穿著「文化中國」的理念。然而,在國內對當代新儒家的研究中,這一命題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鑒於此,作者擬對杜維明「文化中國」的概念進行梳理和分析,從中不僅可以管窺到第三代新儒家對當代中國文化的走向與構建的深度關切和深切期待,對於21世紀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和中國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位置也不無啟發價值。
「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
據杜維明介紹,有關「文化中國」的提法可能是在1987年,當時三聯書店的董秀玉女士和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學者都希望同時在北京、香港和台北出版一個知識性比較強、文化意義深刻的刊物,而經過大家的共同協商,這個刊物就取名《文化中國》。雖說這個刊物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而擱淺,當初擬辦《文化中國》的學人後來又成了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辦的另一個刊物的編委和顧問。與此同時,美國天普大學的教授傅偉勛也非常關注「文化中國」的提法,曾把當時的一個學術論文集命名為《文化中國和中國文化》,並對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觀點。這些,可以說是「文化中國」命題的濫觴。
1990年夏天,杜維明到美國夏威夷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任文化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主持了「文化中國」與「文明對話」兩個研究項目,從而得以集中探討「文化中國」這一課題,並注重歷史回顧和社會現實的比較研究。在主持東西中心文化與傳播研究所期間,他於1990年10月24日在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主辦的「做中國人的意義」(The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的國際學術會議中正式提出「文化中國」的英文表述;又於1991年春,發表英文著作Cultural China
(《文化中國》),在英語世界造成了回應;同年2月,在夏威夷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第一次用中文進行了有關「文化中國」的學術討論會,此後兩年內又分別在夏威夷、哈佛和普林斯頓三地舉行了四次「文化中國」的座談會。自此,「文化中國」這一話語便從英文世界擴展到中文世界,影響范圍越來越大,日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新話題。
顯然,在「文化中國」概念或命題的推廣和這一研究領域的拓展上,杜維明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中國」的論述可散見於杜維明發表的一系列專著和學術訪談中,他念念不忘「文化中國」,「文化中國」成為近年來杜維明學術演講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語匯,故也成為其學術思想中的重要一環。盡管他從不同視野和角度用以不同方式表述了對「文化中國」的理解,但透過字里行間我們仍然可看到融於筆端的「一貫之道」。總括起來,杜維明「文化中國」的命題可以用他提出來的「三個意義世界」解析。
第一意義世界(或象徵世界),表述了「文化中國」最基本的內涵,按照杜維明自己的表述,這是由廣義上的漢人所組成的社會,即西方所謂的Greater
China,它涵蓋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和新加坡地區,當然也包括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廣義上的「文化中國」不只是一個政治文化的概念,也是一個精神意義世界的概念,換言之,廣義的「文化中國」就是地球上以中國人為主體組成的社會,或普適意義的「由華人做主體並運作的社會」。
第二個意義世界是指中國本土和港、台、新以外的、散布並僑居於世界各地的由華人所組成的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太平洋地帶乃至北美、歐洲、拉美、非洲等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這些華人估計約有三千六百萬,通常稱之為「華僑」。當然,「Greater
China」對於這些散布於世界各地的華人,仍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近年來,他們漸有自視為屬於中國「離散族裔」(diaspora)(即遊子的心態)的傾向。
第三意義世界是指和中國既無血緣又未必有婚姻關系,但和中國文化結了不解之緣的世界各階層人士,包括學術界、媒體、企業、宗教、政府、民間機構以及與日俱增的國際友人,例如學者、教師、新聞雜志從業者、工業家、貿易家、企業家和作家,乃至一般讀者和聽眾。他們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力求從思想上理解中國,並將這份理解帶入各自不同語系的社會中去。這個意義世界並不限定種族和語言,他們主要是用英文、日文、瑞典文、法文、俄文等非漢文話語系統來討論中國文化的。
對於這「三個意義世界」的解析,杜維明說,「我的第一意義世界只包括所有的主要由漢族組成的社會。這不是一個政治權力的考慮,也不是經濟發展的構想,而是一個文化互動的觀點,當然不是狹隘的族群意義下的文化。」
所謂「文化互動」,就是文化上的交流、學習、理解和借鑒,這就排除了從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上解讀「第一意義世界」的可能。例如,新加坡是一個華人佔多數的多種民族和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家,如果不排除狹隘的族群意義,而是一味強調「文化中國」的「中國性」,人們就會頗感憂慮,甚至擔心由此離間境內的少數民族,弄僵與鄰國的關系,所以,有的學者如余英時先生就堅持認為第一意義世界只能包括中國大陸。但杜維明卻認為在強調「文化互動」和排除狹隘的族群意義的前提下,把新加坡劃為「第一意義世界」是可取的,「因為這些社會的生活導向均以中國文化為基礎。」
❿ 什麼是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其實是指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成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簡要的說就是: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它有四種形式的文化內容: 物質、行為、制度、精神(四種文化形式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