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戰期間,與日寇浴血奮戰的中國軍隊,都有哪些武器裝備
抗日戰爭期間,限於當時中國的國力,國民政府的統治力和有限的財力及工業實力,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既沒有足夠的錢,也沒有足夠的物資和生產能力,更沒有足夠的威信和實力全面統一國軍的裝備。
八路軍
因此,從國民政府的援助來看,比雜牌軍更慘的,就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裝備,絕大多數只能自力更生,“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位於敵後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戰隊伍的武器裝備,大多數都來源於對日寇、漢奸作戰後的繳獲。
㈡ 中國二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出現的武器都有哪些
歐洲:司登沖鋒槍,毛瑟98k,毛瑟手槍,捷克輕機槍,勃朗寧手槍。
美國:M3沖鋒槍,湯姆遜沖鋒槍,M1919重機槍,105榴彈炮,野馬式戰斗機。
日本(繳獲):三八式步槍,92mm迫擊炮,歪把子機槍,九二式重機槍。
國造:中正式,晉造駁殼槍,二八式迫擊炮,漢陽造,老套筒。
㈢ 鴉片戰爭時,中國用的是什麼武器
中國用的是冷兵器和一些簡單的火槍。最厲害的武器也就是紅衣大炮。發射一發以後很長時間才能填第二發!
㈣ 兵器是改變了中國古代戰爭史的都有哪些
兵器作為軍隊重要的戰鬥力來源,能夠為戰爭模式的革新提供強大的推動力。歷史上有不少武器都曾影響了戰爭的進行。
1、馬槊
馬槊,是槊的主要形態。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起源於漢朝,興起於以騎兵為主的戰爭朝代——魏晉到隋唐時期。這個時期騎兵是爭霸天下的決定性力量,促進了裝甲與武器的發展,造就了中國甲騎具裝騎兵的武器與裝甲的發展高峰。
㈤ 二戰時,中國軍隊用的是什麼武器
一、早期(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國軍用的是仿德國毛瑟88步槍,因為該槍在漢陽兵工廠製造,俗稱漢陽造。抗日戰爭前期國軍裝備仿德國1924式步槍,就是中正式步槍。手槍是也是德國毛瑟。後期是美國m1步槍 ,湯姆森沖鋒槍 之類的。
二、八路軍主要是繳獲日軍武器和紅軍時期的武器,漢陽造和明治三八式步槍。因槍身印有明治三八,和加裝一個防塵蓋而得名三八大蓋。機槍是日軍的大正十一式機槍,就是歪把子。手槍是日軍的仿德國盧格手槍的南部十四式手槍,因槍皮套很像甲魚個殼,得名王八盒子。
三、日軍武器:三八式,九九式步槍(是舊日本帝國軍隊以三八式6.5mm步槍為基礎改進發展的新一代軍用制式步槍),九四式手槍,十一年式輕機槍(口徑為6.5毫米,自動方式為導氣式的輕機槍,並定為制式裝備。槍的全稱為:日本6.5毫米十一年式輕機槍,此槍俗稱「歪把子機槍」。)
(5)有哪些中國武器出現在了戰爭中擴展閱讀
一、由於該槍的主要生產者為位於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同時,因前期進口的德國產1888式步槍採用了全長式槍管套筒,國內前期的仿製品也採用了全長式槍管套筒,故其早期槍型也被稱之為「老套筒」。
二、民初中國所有的戰役此槍幾乎無役不與,當年第八鎮的步槍全部是漢陽兵工廠出產。因此,1911年10月10日晚上,程定國所開的第一槍,用的應該是漢陽造,由此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傳奇的神話。
㈥ 二戰時期出現在中國戰場上的武器
步槍:數量最龐大的,應該是漢陽造<防毛瑟98>其次是三八大蓋兒<日軍三八式歩兵銃>
後期夾雜著些美國或者德國的如M1,98K之類的,不過數量不多
手槍:首推盒子炮也叫駁殼槍<毛瑟軍用手槍>,再就是王八盒子<日軍十四年式>,國軍也有般配備點45勃朗寧的,至於其他的數量太少也太繁瑣且不常出現的,就不介紹了
輕機槍:歪把子<日軍大正十一式>應該是最常出現的,後期幾乎都被捷克式<ZB26>搶了風頭,它倆外形差不多,常被人誤認為是一款槍。還有勃朗寧<M1918A1/2>也出現在中國戰場上
重機槍:中國戰場使用最廣的還是老款馬克沁,之後來出了風冷的,我忘了啥型號了,巨長總記不住,你自己查吧
狙擊槍:專業的,應該沒有吧,具體沒研究,你自己查下
頭盔:最牛莫過於比德軍還早的,提前裝備上德產M35型,第一批都被民國政府和西班牙買來了。之後就五花八門了,各國都有型號繁雜。
匕首:沒研究過,刺刀倒是知道個<日軍30式>,頭幾年在破爛市場還淘來個。
工兵鏟:實在沒研究過
迫擊炮:日軍叫擲彈筒,如大正十年擲彈筒,還有89式等,雖然比美德的重,但是精度高,還有,在電影里常看的幾個鬼子就能扛著到處跑的,放在地上一戳就開炮的那是步兵曲射炮
火炮:91式105榴,96式150榴,89式150加,14式105加,92式105加,三八式改75野炮,九四式37MM速射炮,一式75MM山炮,最常見的,能夠讓我軍直觀發現的也就75山炮了,電影里出現的也多。以上均為日軍的,其他國家我沒研究過
手榴彈:雖然殺傷力不足,但是因為製作工藝簡單,被當時中國軍隊普遍裝備,有仿製蘇聯1914/1930式手榴彈,和仿製德國的M24
手雷:有小甜瓜<93式>大甜瓜<97式>比較常見,還有萬惡的99式,日軍好像沒有裝備過手榴彈,如果有,算我孤陋寡聞吧
軍用罐頭,水壺...
坦克:二戰中國戰場滴坦克,就華麗了,十足的萬國坦克聚會,中國從英、法、意、蘇、德、美等國都買過坦克,啥型號都有,從最早購買滴維克斯水陸,到蘇聯滴T26,德國滴一號,直到內戰時期美軍援助滴M3A3,M5陣容非常滴華麗,基本上當時世界上除了幾大主流坦克之外,都在中國的土地上留過痕跡
至於日軍滴坦克就比較小巧玲瓏了,豆戰車,北滿<九五式>,九七式和八九式雖然稱為中型戰車,其實也屬於輕型,還有日本稱坦克叫戰車。總的來說,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沒投入過像樣滴坦克,僅有的些門面貨,都投入太平洋戰場跟美國死磕去了
飛機:二戰中國戰場上滴空戰,就像是一戰滴飛機穿越錯了時代一樣。日軍空軍其實和海軍差不多。都比較華麗,但是在中國戰場上都沒投入過主力,具體太多,給你地址,你去參考下http://..com/question/68080494.html
至於國軍滴飛機,還是不查的好...雖然國軍的空軍戰績不錯,但都是用人命堆出來的,裝備落後太多了。
既然話說到這了,我就說點題外話,看你要這么詳細的資料,應該是想寫關於這方面滴書吧,我也只是猜測,不過永遠不要忘記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先烈。
附帶國軍戰後統計
206位國民黨將軍戰死疆場
陸軍陣亡/失蹤321萬1419人
大型會戰二十二次
重要戰斗1117次
小型戰斗28931次
海軍艦艇損失殆盡
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架
雖然現在很少有人提及他們,但是他們也是中國人,中國軍人!
至於你後面的東西都太偏門了,我想回答,也是無能為力,就上面這么多,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PS:我比較愛研究海軍,陸戰很少涉及,知道的都是些片面的,特別是陸軍所用的武器裝備,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如果以上有哪些是錯的,請路過的高人指正,小弟在這里先謝謝了。
㈦ 伊拉克戰爭中出現的中國武器
那都是兩伊戰爭時期中國賣給他們的。8年兩伊戰爭堪稱中國軍工出口的黃金時期,挽救了當時奄奄一息的中國軍工企業。當時8年創匯300多億美元,不僅救活了自己,還為改革開放初期急需外匯的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
賣給他們最多的就是坦克和裝甲車。不僅是69式,連56式,59式這些破爛都出手了。伊拉克後來裝備有2000輛中國坦克,占其坦克總量的40%。
中國仿製蘇聯的圖-16轟炸機,折騰了20年,等最終生產出來已經落後了。最後總共才生產了9架,其中海軍服役5架,剩下的4架都通過約旦賣給伊拉克了。後來伊拉克用它從空中發射蠶式導彈襲擊油輪。伊拉克還進口了300多架殲-7飛機。
伊拉克和伊朗的主力海軍巡邏艇就是中國的捕食者-P102型。而伊朗還買了大量的導彈快艇。
中國當時也通過朝鮮當二道販子也賣了同樣大量的武器給伊朗。當時伊朗應中國要求,把原來巴列維王朝事前伊朗軍隊裝備的先進的美英法德等國的常規武器交給中國,中國進行大量仿製後再賣給伊朗和其他一些窮國。大發了一筆橫財不說,還讓幾十年除了俄國貨就買見過其它好東西的中國軍工真是第一次開了眼,見了市面,更是打開了思路。
㈧ 二戰時中國武器有哪些
首先,先明確一件事,就是二戰時的中國(中華民國)是一個農業國,軍工生產能力不強,因此從外國購買武器,由於各地軍閥喜好,條件不同,導致了武器種類繁多,中國也被冠以「萬國武器博物館」之稱。那麼我不一定說得全,盡量做到全面,從海陸空軍各軍種給你說一下中國的裝備。
首先是步兵的標配步槍,這里最主要的兩款步槍都是國產步槍,即漢陽1888式步槍(主要是列裝川軍,黔軍等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地方軍閥)和中正式步槍(主要供給中央軍,晉綏軍,桂軍,粵軍等部隊),此外,也有一些軍閥列裝一些其它步槍,比如中央軍精銳部隊(德械師)在列裝中正式時也有一部分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滇軍用的是比利時FN1935式步槍,東北軍用的是日本三八式步槍以及東北兵工廠生產的遼13式步槍,此外還有一些軍閥用著義大利卡爾卡諾式步槍(粵軍)和法國勒貝爾1886式步槍(滇軍),數量比較少,且這兩款步槍在當時已經過時。故影響力有限。在抗戰中期,由於蘇聯援助,中國獲得了一批蘇聯莫辛納甘式步槍,主要配給了中央軍,湘軍,粵軍等身處一線,比較受重慶政府「照顧」的部隊,戰爭後期,在印度的駐印軍(新1軍和新6軍)以及雲南的遠征軍(不是第一次遠征軍!主要是71軍,8軍,54軍,5軍)列裝了美國的M1加蘭德自動步槍(不知道有沒有列裝春田步槍)和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這里中國軍隊主要是中正式步槍最為經典(雖然沒有漢陽式普遍),中正式步槍是民國仿製德國毛瑟1924式的成果,口徑為7.92mm,相比之下日軍的制式步槍三八式步槍口徑為6.5mm,因此中正式的威力要大於三八式,而且工藝簡單,適合中國大規模量產,可靠性還是還不錯的,缺點還是有的,比如射程,不如三八式步槍,其次是精度,不如三八式,然後是後坐力大,中正式仿造的毛瑟步槍是一款西方步槍,它是以西方士兵的體格設計的,西方士兵普遍比亞洲士兵更魁梧,高大,使得中國士兵由於營養不良無法承受強大的後坐力導致疲憊不堪,最後是長度,中正式加裝刺刀的總長度不如三八式加刺刀長度,這會使中國士兵在肉搏戰中吃虧。總之,中正式與三八式各有優劣,三八式只要不是打到要害都不至於死,中正式只要命中非死即傷。後期隨著加蘭德自動步槍的進入,中國軍隊的輕武器對日本形成了碾壓狀態,主要得益於中國軍隊自動火器多的優勢。
第二是手槍,手槍方面,中國的德械師官兵配備了毛瑟軍用手槍(俗稱盒子炮),軍官則配備了比利時的勃朗寧手槍(高級將領)和美國的M1911(沒錯,就是這個軍用手槍之王,一般給了駐印軍將領)。相比之下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槍(日本士兵不用手槍,將領才有),穿透力極弱,連木板都不一定打得穿。手槍方面中國也是優於日本。
沖鋒槍方面,中國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首次使用了沖鋒槍,型號是德國的MP18「伯格曼」沖鋒槍(俗稱花機關),也就是一戰末期德國「暴風突擊隊」的制式武器。後來被各路軍閥列裝,其中中央軍與東北軍最多,淞滬會戰時國軍德械師中也大量列裝了MP18沖鋒槍(主要是高級將領衛隊和經驗豐富的老兵),經常將這些士兵集中起來組成花機關突擊隊使用。後期中國從美國引進了M3沖鋒槍(就是那個黃油槍)和湯姆森沖鋒槍以及英國的司登式沖鋒槍,逐漸對日本形成了火力覆蓋,而日本由於對白刃戰的迷信以及認為「百發百中(步槍射擊)優於百發一中(沖鋒槍射擊)」的觀念一直沒有考慮列裝沖鋒槍,直到戰爭末期在太平洋被美軍以及中國戰場被中國軍隊用沖鋒槍打得抬不起頭時 才弄出來一款百式沖鋒槍,不過數量不多且性能平平,因此沖鋒槍方面中國完勝。
機槍方面,分為輕重機槍,輕機槍,中國最多的輕機槍莫過於捷克ZB26式輕機槍,此外,抗戰前,中國軍隊還列裝有瑞士啟拉利式輕機槍(主要集中亮相於「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十九路軍)和丹麥麥德森輕機槍,德國MG13輕機槍(主要是中國從德國進口的坦克,裝甲車上攜帶的),法國哈奇開斯M1922式(滇軍,中央軍裝備,號稱「後勤噩夢」),芬蘭拉蒂M26式輕機槍,比利時FN1930式輕機槍(滇軍)。抗戰中期蘇聯援助了中國一部分捷格加廖夫輕機槍(DP機槍),後期中國軍隊則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英國的布倫式輕機槍(其實戰爭前中國從英國購買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上面就是布倫式輕機槍),加拿大的勃然式輕機槍,美國M1918式輕機槍。相比之下,日本最有名的輕機槍莫過於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由於編制統一,後勤比中國輕松的多,但缺點也多,比如可靠性極差,經常卡殼故障,且獨特的漏斗式供彈方式要求射手訓練有素,所以一旦射手戰死,其它士兵不會上彈,很可能造成火力中斷。因此中國除了後勤方面之外,輕機槍(主要是捷克式)性能是優於歪把子的。
重機槍方面,中國列裝最多的就是仿製德國MG08重機槍的國產24式重機槍,當然,國內還是有相當一部分MG08重機槍的,除此之外,位於雲南的「法械師」滇軍擁有法國哈奇開斯M1914式重機槍(這裝備中央軍都眼饞)。抗戰後期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利器——美國M2重機槍(俗稱老乾媽)。日本的九二式重機槍性能也算不錯,至少可靠性方面比二四式重機槍好,但是適用環境不如二四式重機槍,射速也不如二四式,總之,重機槍方面,雙方持平,如果這中國多一點哈奇開斯和老乾媽,就是絕對的碾壓了。
接下來就是輔助類支援武器,比如高射機槍,機關炮,迫擊炮,擲彈筒方面了。首先是高射機槍與機關炮,機關炮的定義一般是20mm及其以上的小型速射火炮,同時部分機關炮是高平兩用的,放高打飛機放平打裝甲。高射機槍一般指大於重機槍口徑低於20mm口徑的大型機槍。在當時,中國軍隊擁有的高射機槍很少,我所知道的似乎只有一款——法國哈奇開斯M1930式高射機槍(列裝滇軍),而且數量不多且彈葯補給困難。似乎出現在禹王山戰役,60軍用它打爆了幾輛日軍裝甲車,修滇緬公路時,也用它來防空過。日軍方面的高射機槍我不清楚。不過機關炮方面,中國還是比較多的,估計抗戰前有個三四百門。型號也是五花八門的,最多的應該是瑞士的蘇羅通20mm機關炮和厄利孔20mm機關炮,其次是丹麥麥德森20mm機關炮,義大利布雷達20mm機關炮,最少的是法國哈奇開斯25mm機關炮(滇軍有4門)。其中性能最好的,最受歡迎的是瑞士厄利孔機關炮,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七式機關炮在供彈方面,射速射程方面均不及厄利孔機關炮,但日軍裝備較多,厄利孔在中國最多不過一百多門,影響力有限。
迫擊炮擲彈筒方面,說白了,擲彈筒就是「超輕型迫擊炮」優點是便於攜帶,隨停隨射,缺點是沒有瞄準裝置,精度不如迫擊炮。擲彈筒方面,中國主要是繳獲日軍的擲彈筒加以仿製(外國人不用擲彈筒這個裝備)。迫擊炮方面,中國軍隊的迫擊炮來源有四種,一是戰場繳獲(日本89式迫擊炮),二是國外購買,三是國外購買後仿製,四是自己生產(貌似只有東北兵工廠做到了),國外購買的迫擊炮主要是法國的布朗德81mm迫擊炮(滇軍)和德國的GRW50mm迫擊炮(中央軍),後期通過租界法案獲得了美國M1型81mm迫擊炮。國內仿製的迫擊炮主要是三一式60mm迫擊炮(上世紀80年代才退役),性能上優於日本大正十式擲彈筒和八九式迫擊炮。國內自產的迫擊炮主要是東北兵工廠出產的120mm重型迫擊炮。最後說一下,日軍沒有配備火焰噴射器和火箭筒,反坦克步槍,中國則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美製火焰噴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日軍有92式步兵炮,性能優異,中國軍隊也多繳獲裝備。
火炮方面,火炮我這里分成了反坦克炮,山炮,榴彈炮,高射炮4種,反坦克炮方面,德國在抗戰前向中國竭力推薦他們的PAK37mm反坦克炮(也就是後來被德軍稱為「敲門磚」的火炮),中國總共購入500多門,主要列裝中央軍精銳德械師。雖然37mm火炮在歐洲火力貧弱,但面對日軍的薄皮坦克,37mm火炮可以輕松擊穿其裝甲。中期的蘇聯援助中獲得了蘇聯45mm反坦克炮,後期通過租界法案獲得了美國M3式37mm反坦克炮,列裝美械師。日軍的反坦克炮與(九四式37mm反坦克炮)中國實力相當,都是37mm。但中國卻有一種火炮實力優於37mm反坦克炮,它就是奧地利百祿47mm反坦克炮(也可以成為步兵炮),重量輕於PAK37反坦克炮,威力也大於它,只可惜數量沒有PAK37多,中國軍隊當時僅有100門。
山炮方面,中國軍隊當時列裝最多的火炮是瑞典博福斯M1930式75mm山炮(中央軍),其次是晉造17式75mm山炮(晉綏軍,仿造日本41式山炮,將射程提高至7km),遼十四式75mm山炮(東北軍),法國M1897式75mm山炮(赫赫有名的「義大利炮」),法國施耐德1928式輕山炮(約52門),法國施耐德M1919式75mm山炮(40門)以及滇軍少量的施耐德M1906式65mm山炮(滇軍裝備)。與之相對應的日本九四式山炮性能遠遠不及博福斯與施耐德山炮,一體現在射速上,博福斯M1930式和法國M1897式山炮極限射速達到了恐怖的每分鍾30發(兩秒一發的逆天射速)是九四式(10發/分)遠遠不及的,二是射程上,九四式山炮射程為8.3km而施耐德M1897式為8.7km,博福斯M1930更是達到的9.1km。所以質量上中國山炮優於日本,但數量少也是個硬傷。後期通過蘇援和租借法案獲得了蘇聯76mm山炮和美國M1式75mm山炮。
榴彈炮方面,抗戰前中國向德國購買了48門sFH18式150mm重型榴彈炮,這批火炮在淞滬會戰時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雖然德國貨不錯,但是問題還是有的,關鍵就在於太重了,中國的公路與橋梁承受不住,行動不便。其次,日軍的89式150mm重榴炮射程超過了sFH18式,不過好在日軍的89式榴彈炮數量比sFH18還少,不成氣候。後期通過租界法案獲得了美國的M1式105mm榴彈炮,成為了中國軍隊後期的主要重火力。此外,滇軍手上有2門法國施耐德M1917式105mm榴彈炮,後期美國向中國提供了他們自己仿製的法國施耐德M1918式155mm重型榴彈炮。此外,在抗戰前,東北兵工廠生產出了240mm的重炮,不過月產只有2門,九一八事變中也被日軍全部繳獲。
高射炮方面,中國進口的是德國88mm高射炮(好像是固定的要塞防空炮,功能有限)和瑞典博福斯的40mm高射炮,數量也不太多,不過博福斯40mm高射炮性能的確不錯,戰績也不錯。
接下來是坦克及裝甲車輛,中國最早的坦克應該是張作霖向法國購買的雷諾FT-17坦克(世界上第一款旋轉炮塔的坦克)和義大利的菲亞特3000型坦克,英國NC27型輕型坦克,美國M1917式輕型坦克,這批坦克在九一八事變中也被日軍繳獲,除了張學良此前送給南京的2輛FT-17坦克。中央軍也在戰前購買過一批菲亞特3000不過數量未知。除此之外,中國軍隊由於在長城抗戰中被日軍裝甲車打得抬不起頭,所以以徐庭瑤(中國裝甲兵之父,國軍名將杜聿明,關麟征等的老上司,長城抗戰是為17軍軍長)為代表的軍官主張發展中國的裝甲部隊,南京政府隨即開始向西方國家購買坦克裝甲車,具體型號有英國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53輛),英國維克斯MKE/F式輕型坦克(20輛),維克斯M1931式兩棲坦克(29輛),義大利CV33超輕型坦克(94輛),德國1號輕型坦克(17輛),222型裝甲車(10輛),德國豪須式(221型)裝甲車(約13輛),德國223型裝甲車(4輛),法國AMR35坦克(中央軍12輛,滇軍4輛)。抗戰爆發後這些裝甲車輛也損失殆盡,昆侖關戰役後,中國向波蘭購買了45輛仿製的雷諾坦克以加入第五軍,蘇聯也援助了中國88輛T-26輕型坦克和4輛BT-5快速坦克以及一部分裝甲車(30多輛),這些裝備和那45輛雷諾,16輛AMR35坦克,20多輛德國裝甲車以及94輛CV33超輕型坦克共同構成了中國第一支機械化軍。戰爭後期,通過租界法案,中國獲得了美國的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M2A4史都華中型坦克,M3裝甲運兵車和M4謝爾曼中型坦克,英國的「環球載具」裝甲運兵車。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五式坦克和八九式坦克名義上是「中型坦克」實際上連輕型坦克都算不上,無法在500m外擊穿這些美製或蘇制坦克裝甲,而這些外援坦克上的37,45,76mm火炮可以輕松擊穿日軍坦克裝甲(日軍坦克裝甲薄到中國重機槍都可以打穿)。所以當後期美援到時,中國在裝甲力量上就超越了日本。
陸軍完結,空軍方面,我們分成戰斗機與轟炸機兩種。首先要先明確抗日戰爭中制空權歸屬問題,首先是全面抗戰最初,即淞滬會戰剛剛爆發之時,由於日軍陸航海航(日本當時沒有獨立的空軍)沒有做好准備,且中國空軍戰機,機場多集中與華東地區,所以制空權在中國手中,這一時間,中國空軍轟炸機不斷轟炸日軍陣地與艦船,給日軍造成了不小殺傷,隨著日軍登陸,制空權開始進入爭奪狀態,雙方互有勝負,中國由於飛機少,依賴進口,處於下風,但制空權也沒有完全落入日軍手中,隨著蘇聯援助,中國空軍恢復了元氣,開始逐漸占據上風,直到日軍的零式戰機出現,壁山空戰使中國空軍損失慘重,日軍徹底獲得了制空權,這種現象持續到了1944年飛虎隊來華,中國才駕駛著美國飛機再度與日軍爭雄,1945年,中國空軍完全奪取了制空權(比如湘西會戰)。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飛機的質量,數量,飛行員素質決定了制空權的歸屬。在戰爭開始之前,中國空軍號稱600架飛機,實際上能起飛作戰的只有373架,一碼歸一碼,數量少,質量卻不差,中國空軍當時的當家主力戰斗機是美製霍克-3戰斗機(74架),其次是美國P-26「玩具槍」戰斗機(10架),霍克-2戰斗機(3架),V65C「可塞」偵察機(41架),英國「格鬥士」戰斗機(40架),義大利菲亞特CR32戰斗機(6架,最好的雙翼戰斗機),布雷達Ba27戰斗機(11架),法國第瓦汀510C戰斗機(56架)。轟炸機主要是美國A12「雪萊克」攻擊機(20架),諾斯羅普2EC輕型轟炸機(45架),B-18「道格拉斯」中型轟炸機(58架),B-10「馬丁」重型轟炸機(6架,「轟炸」日本的就是她),德國亨舍爾He-111型重型轟炸機(6架)。同一時期日軍的九二式戰斗機,九六式戰斗機性能不如這些外援貨,但勝在了數量眾多,日軍在開戰前擁有2700多架飛機是中國的近8倍。中期蘇聯援助的伊-15(347架)和伊-16(13架),斯勃3轟炸機進入中國成功抵消了日軍九七式戰斗機的威脅,與日軍不分伯仲,隨著蘇援的終止與日本零式戰機(零式機動性很好,但缺點是防護性極差)的加入,中國空軍所有型號戰機顯得十分落後,制空權喪失,直到後期美援P-38「飛蛇」,P-40「戰斧」(飛虎隊標配),P-51「野馬」(二戰最好的戰斗機之一)戰斗機和B-25中型轟炸機的加入,中國奪回了制空權。
海軍方面,中國海軍在抗戰前的總噸位是7.6萬噸,日軍則是中國的30倍有餘,中國海軍最大噸位的軍艦是「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8600噸,滿載10000噸以上,可搭載7架飛機),最大的火炮戰艦是「海圻」號輕巡洋艦(4300噸,清朝老爺艦),最先進的軍艦是采購自日本的「寧海」號輕巡洋艦和根據「寧海」號仿製的「平海」號輕巡洋艦(2958噸),此外,中國海軍其它比較有實力的軍艦是:「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2908噸,中國最早的准航母),「德勝」級水上飛機母艦2艘(932噸,「德勝」,「威勝」),「逸仙」號輕巡洋艦(1500噸),肇和級輕巡洋艦2艘(2600噸,「肇和」,「應瑞」),海容級輕巡洋艦3艘(2900噸,「海容」,「海籌」,「海琛」),以及很有名的「中山」號護衛艦(780噸)。其它軍艦多是炮艦,噸位不大,也不出名(比如「咸寧」,「永綏」,「醒獅」,「楚同」等),此外海軍還有15艘購自英國,德國,義大利的魚雷快艇,編成了「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顏杲卿」四個大隊。海軍也在江陰海戰和虎門海戰中全軍覆沒,直到抗戰結束也沒恢復,直到戰後日本賠償戰艦以及美國英國贈送軍艦,中國海軍才開始恢復。
㈨ 國產武器參加過哪些戰爭
最近的一次:殲七:2009年1月2日,斯里蘭卡政府軍攻克基利諾奇後,殲7戰機和直升機部隊繼續對向北方和東北方退卻的猛虎組織實施轟炸。斯空軍發言人透露,殲7當天重點空襲了試圖阻止政府軍追擊部隊的猛虎組織陣地,並成功地協同地面部隊攻至具有戰略意義的「大象通道」。一旦攻克「大象通道」,就意味著猛虎組織的最後領地——— 賈夫納半島對政府軍門戶洞開!92式步兵戰車也在斯里蘭卡服役也該也參加了對猛虎組織的圍剿。。另外在東南亞國家,例如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等國家都在邊界沖突或者平定叛亂中使用了中國武器。小到軍刀,手槍,步槍,火箭筒。大到飛機,坦克。越南戰爭中有85%的武器是由我們提供給北越的(哎 說到北越那是中國人的恥辱,把自己的武器送給別人,反而讓別人使用我們的武器來打我們自己。)克什米爾戰爭中巴基斯坦應該也是使用了許多中國武器,具體我也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