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突破古詩詞教學難點
我的看法: 「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讀詩文 三、明詩意 四、悟詩情」 1、知作者是必須的.這步我贊成. 2、讀詩文也是必須的.不只要讀,而且要背誦.越熟越好. 3、至於「明詩意、悟詩情」,我感覺可能存在問題.古詩是古代文學中的精華,語言凝煉,意境優美.有時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諷詠、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對詩歌把握得當,而且要對當時的時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則,談何明意,更說什麼悟情了.當然,有些詩,雖然我們不能說清楚它到底想表達什麼,但讀著讀著就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或許,我們能明的,就是我們自己對詩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詩在我們身上或生活中的還原和體現罷了! 4、所以,三四兩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鑽.為了應試,只要逐字逐句能讓學生說出每句詩大體在說什麼就夠了. 5、我的觀點就是背誦再背誦.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其實這是很多大人的經驗,小時候讀詩,不管讀多少都只算是背下來.等長大了,突然哪天腦子里突然浮出這首詩的時候,我們就可能真懂這首詩了. 這是個人的淺見. 專家觀點:古詩詞教學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節奏強、跳躍大、文言語多、意義濃縮性大,我們要把理解古詩詞意思、體會古詩詞含義、辨析古今詞義的不同作為復習重點;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加之小學生認知層次較低,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對古詩詞的時代背景缺乏知識,因而對古詩詞理解與情的體會、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詩詞教學的難點.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初淺的認為,可以利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讀詩(詞)句,曉詩(詞)意」的模式流程進行古詩詞教學,堅持訓練學生「查、解、釋、換、猜、調、補」的古詩詞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品味和實效. 一、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中讓「查、朗」成為習慣我還清楚地記得在我讀書的時候,我的老師就是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入手開始進行古詩詞教學的.雖然當時覺得記憶非常困難,但現在回想起來,深深印在腦子里的偉大詩人、詞者卻恰恰是當時花費大功夫來記憶的.而現在,時過境遷這種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創設情景、圖畫音樂導入等方式.當然這些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詞的意境,有助於學生理解內涵,寓教於樂,但的確又是忽略了對詩人、詞人的了解程度.其實,在古詩詞教學中長期堅持「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練,有以下好處:第一可以養成查閱古詩詞資料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查閱中了解詩(詞)人的生平,寫作個性特點,了解詩(詞)的時代背景,為理解全詩(詞)作鋪墊(比如《七步詩》).第二從詩(詞)題目入手解釋,可以培養審題能力,可以感知全詩(詞),了解全詩大意(比如:《示兒》).由此看來,古詩詞教學開始,我們要堅持進行「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練,讓其成為學生學習古詩的終身習慣之一. 二、在「讀詩(詞)句,曉詩(詞)意」中讓「釋、換、猜、調、補」成為習慣. 試著新課改下古詩(詞)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師課堂,還是一線教師的普通課堂,大都利用多媒體,注釋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譯(古今詞義對譯),是先進的教學手段值得推廣.然而就我們鄉村小學,我認為古詩詞教學中,講求實效的還是堅持訓練學生用「釋、換、猜、調、補」的學習方法直譯古詩詞,讓其成為學習習慣,終身受用. 1、釋——查注釋、解注釋、看注釋.這是學習古詩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要時時提醒學生利用身邊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嘗試自己直譯詩句,通曉詩句的意思. 2、換——古今詞對換.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十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草鋪橫野六七里」中的「鋪」時,我讓學生查字典,學生找到詞條:把東西展開或鋪平!聯系詩句大致理解意思後,再讓學生給「鋪」組詞,學生很快想到了鋪天蓋地(把古代漢語中單音節詞「鋪」換成了現代漢語的多音節詞「鋪天蓋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長的茂盛、草野遼闊的意境). 3、猜——聯繫上下文推測古詩(詞)中詞語的含義.如我在教學十一冊《泊船瓜洲》這首詞.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時,我讓學生推測其含義,有的說是「隔開」.於是,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結果是既可解釋為「隔開」,也可解釋為「間隔」,兩個意思都能表現出京口和瓜洲的距離. 4、調—調換順序,即古詩詞句中的詞序有時與現代漢語語句的順序不同,需要調換才能正確直譯,比如在《絕句》一詩中,理解「門泊東吳萬里船」時,應調換為「門泊萬里東吳船」,翻譯為「門前停泊著行了萬里的東吳來的船隻.」 5、補—補白,即在直譯古詩詞遇到意義跳躍性大,意義含蓄時,就需要教會學生補充意思,補充含義.如在古詩《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時,如果設有補白的話,學生可能對京口、瓜洲、鍾山這三個地名,機械地理解為「從京口到瓜洲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不會明白其含義及作者心裡的想法.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補白:這是詩人在瓜洲遙望家鄉時的所見所聞,作者的心飛過長江,飛過幾座山,就到了家鄉鍾山,心裡距離近,特別想「還」;而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山高水長,路途遙遠,不能「還」.作者通過心裡距離和實際距離巨大反差的對比,表達了詩人王安石在旅途卻心繫家鄉的強烈思鄉之情. 總而言之,古詩詞的教學要像教學其他諸如記敘文、說明文、散文、小說等一樣,既要注重知識的學習,也要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要重視學習方法,學習技能,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古詩詞學習的本質,自覺運用學法,感悟古詩詞理與情,積累古詩詞,自覺養成自讀自悟古詩詞,自我積淀古詩詞的能力.
❷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❸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
近來,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受到廣泛好評。中辦、國辦發布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本期微訪談特約請相關專家一起談談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獲得更好發展。
■最近,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少女武亦姝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很多人隨之「拿起了詩詞書,背起了古詩詞」,對此現象您怎麼看?
張全之(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認識的一些平常不怎麼讀書的人,看了這個節目以後,都開始在手機上安裝背誦詩詞的軟體,堅持背誦詩詞。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名篇佳句難以數記,長期浸淫於這些優秀作品中,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改變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也能凈化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有詩意、更有興味。
孟凡君(西南大學教授、北大文學博士):一則為喜,二則為憂。一方面,很多人對古詩詞重新關注,表明中國傳統詩教模式開始回歸。另一方面又不免擔憂「詩詞熱」只是人們頭腦一熱的產物。中國人太多,茫然從眾、無端跟風者也不少,不管出現什麼新勢頭,往往男女老少一哄而上,然後一鬨而散。中國文化世代承傳數千年不絕,應歸於世代教育之功。既然是世代承傳的教育,就不能忽冷忽熱,一會「好一似食盡鳥投林」,一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應該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武亦姝的母校特級教師黃榮華感嘆:應試夾縫傳承傳統文化很難。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選擇「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您認為傳承古詩詞該如何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呢?
張全之:這里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是冰炭不容的兩個東西,而是可以並存、相互滲透的。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命題科學性的增強、閱卷規范性的提升,通過素質教育達到應試教育的目的,已經越來越變得可行。所以教師、學生和家長應該調整思維方式,通過提升學生素質來獲取高分,才是基礎教育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背誦詩詞、大量閱讀文學名著以提升自己的整體寫作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孟凡君:要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應至少做到兩點:第一,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充分認識到詩教的無量妙用;第二,在立足傳統、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有效改良應試模式。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❹ 我家上二年級了背書和背古詩老記不住怎麼辦
如果剛剛二年級的話,背書和背古詩有些困難的話,可以嘗試循序漸進的開始,讓他逐步的理解這些古詩詞還有文章。這樣對於她的記憶也有很大的幫助。
只要他把裡面的含義理解清楚的話,對於他的際涯也有很大的幫助。
❺ 孩子背誦語文古詩一直都很費勁,該如何引導
1.表演背。古詩文不是無情物,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會增進對古詩文的理解,從而與古詩文的情感產生共鳴。此法多用於低中年級學生。例如,一年級學生背誦《望廬山瀑布》,當背到「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這些詞語時,老師除了指導他們背誦的語氣外,還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出瀑布的美麗壯觀和從高空落下的動態。恰當的語氣和得體的體態語有利了小學生的記憶與理解。同時還給學生創設了獲得成功的可能,以及表現個人的時機,一舉多得。
2.據意背。是根據詩的內容進行分門別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等等,學生在背誦匯報時,有不少詩文採用了據意背的形式。
3.據時背。是根據古詩文所反映的時令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它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序列把握古詩文的脈搏,從而達到記憶的延續和流暢。例如,三年級學生在古詩文背誦匯報時,就採用了據時背的形式。
4.創設情境背。在學生背誦時,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為他們創設一種背誦的氛圍,引導他們入情入境。
❻ 孩子背古詩背不下來該怎麼辦
中國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其中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容貌可以是天生的,但氣質卻需要修養的。
比如央視著名的主持人董卿。
在熒屏中的她,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氣質女人,談吐優雅、氣質如蘭,各種古詩詞都可以信手拈來,真的是令人羨慕不已。
董卿曾經在一次采訪之中透露過,每天她都會給自己留1-2個小的閱讀時間,而在這段寶貴的時間中,他們可以反復去閱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唐詩宋詞。
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董卿,她從認識漢字開始,就每天抄寫成語古詩詞了,稍微長大了一點,抄寫古文,中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讀起了四大名著!
古詩詞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其中蘊含了古人們的智慧和詩詞體會,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從小學習古詩的孩子,長大後無論是氣質還是知識,都會有與眾不同的地方。
我們國家對於古詩詞的教育也是越來越重視了,自從2018年開始,從語文課本上就作出了改革,古詩增加了大約到了50篇之多,佔了正本語文課本的30%
所以,很多家長們也意識到了古詩詞的重要性,但是背古詩真的是令人感到無比的頭疼,孩子背古詩非常困難,注意力不集中,每次背完之後第二天就忘記了,家長們也沒有好的辦法。
孩子學詩,有沒有更吸引的方法呢?
1、一首唐詩一段故事
用唐詩的本色魅力吸引孩子
每首古詩的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家長們可以利用古詩的解釋激發孩子的興趣,比如我們常背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知道其中意思的孩子,可能就是知道告訴我們不要浪費糧食。
但是如果家長們可以用故事化為解釋,利用簡單的語言有趣的解說這首古詩,為孩子講述唐詩後面的背景,並告訴他們,憫農的作者李紳是因為看到了貧困農民的生活而產生的靈感,從而會讓孩子明白糧食的重要性。
根據研究表示:孩子可以從故事中明白道理,還能夠增強思考能力和好奇心,從而會更好的接受故事中的知識,增長自己的見識。
2、陪伴孩子學詩
家長們要讓孩子對故事產生興趣。
孩子在學習唐詩的時候,家長們可以用簡單易懂的譯文為孩子解釋其中的意思,這樣可以讓孩子更簡單的理解古詩中的意思,同時引導孩子認識裡面的故事,可以激起孩子更多的思考能力。
當孩子出現不理解的古詩或者讀音不正確的時候,家長們可以幫助他們糾正,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去理解。不過,很多父母往往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准備古詩譯文,更不理解古詩中的背景,對此,家長們利用空閑的時間給孩子准備好古詩的繪本,因為繪本中有明確的意思,讓孩子更好的去理解。
3、利用圖像記憶法
有的孩子由於年齡比較小識字還不完全,所以背誦古詩的時候會出現一些障礙,我們不妨可以採用圖像記憶的方法,這樣可以讓孩子背誦的更快。
因為每首古詩都是一個古詩,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他從簡單的四句古詩描繪出來了一個美麗的夜晚,李白看著天上的月亮,想到了自己的故鄉。當家長們解釋了古詩會變得更加的生動形象,孩子自然也會更好的去理解。而且圖像記憶也是屬於 右腦記憶的范疇,所以在用圖像記憶的方式背誦古詩的時候,也是在鍛煉右腦的過程,有利於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❼ 我現在是初3的學生,大量的古詩詞背誦對我來說真的很困難,那麼多的古詩都混在了一起,有什麼好方法能記清楚
如果想針對中考的話,背名句吧!因為它考的就是名句,象什麼」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應該沒寫錯吧!)老師會講的,總復習的時候,或者做那種套卷的時候,都會有那些名句!再不行叫老師幫你勾!這樣就可以應付中考了!
其實古詩很美的,你以後寫文章啊什麼的,寫上兩句古詩,絕對是篇有文採的!你可以多讀,然後理解作者的情趣,在聯想一下就輕松多了,背上兩句很不錯呢!等你到了高中背的也很多,所以你可以在中考結束後,沒事了,就看上幾眼,對以後學習語文很有幫助呢!
加油哦!祝你成功!
❽ 中國古代詩歌數量眾多,有哪些加速背誦的好方法分享嗎
新的課程改革中文古詩詞的文章數量大大增加, 盡管獲得語言的人獲得世界,獲得詩歌的人獲得漢語的說法被誇大了,但自改革開放以來,古詩詞在漢語課程中的地位的確被認為是空前的高度。 古詩詞的學習是最麻煩的中小學生, 中學生有三種恐懼:一種是害怕用古典漢語寫作,第二種是害怕周書人,第三種是害怕寫作。 首先是對古典漢語的恐懼,這里提到的古典漢語也包括古詩詞, 古詩詞學習困難的原因與學習英語的困難相同, 主要原因是沒有特定的應用場景和生活實踐。
當然,最重要的是應用, 當我在小學學習詩歌時,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是後來我使用它時,我逐漸明白了他表達的個意思。 在高中時,我首先理解然後記住,但我下意識地知道這是為了測試。 實際上,這意味著測試後它並不重要,而且很容易被人們遺忘, 因此,在背誦詩歌時要避免這種情況,在背誦詩歌後學會應用它,並繼續使用知識,以使它不會被遺忘。如果對此有任何想法,可以留言。
❾ 孩子學古詩背誦困難,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14種高效背誦方法』,能夠幫助同學們不死記硬背的方法,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這樣的方法不僅僅可以使用到語文學科,其他需要背的地方都可以靈活運用。
▼▼▼
1
抄誦法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詩詞或短文時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幾句抄幾句;最後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讀再抄,抄完再讀。
2
時空法
記住要背內容中表示時間方位順序的詞語,通過時間方位詞來提示自己下一個段落的內容。
3
人物法
記住文章中依次(或分類)出現的幾個人物,這樣憶人思情,憶人思言,就有助於理解與背誦。
4
提綱法
根據背誦內容列出一個簡單的提綱,然後按照提綱練習背誦。
5
情境法
創設具體情境,根據情境熟讀容易理解和記憶。尤其是優美的詩歌與散文,運用此法效果更佳。
如《望天門山》、《江南舂》、《敕勒歌》、《錢塘湖春行》等,我們可以繪畫出多幅圖畫,根據圖回憶,圖文結合,快速有趣地借圖成誦。
6
情節法
掌握故事的起因、經過、發展、高潮、結果等具體情節,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大致的故事情節梗概,藉助梗概來回憶,背誦就容易的多了。
7
延伸法
背短文或詩歌,可從開頭逐句延伸背誦,即背會第一句,背第二句時把第一句帶上,背會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時再把第一二句帶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8
問題法
提出幾個具有連貫性、系統性的問題,根據問題答案的順序,幫助記取背誦內容。
9
對比法
把課文中具有對比的部分找出來,記住這個對比的性質、特點、作用,就容易背誦了。
如背誦《白楊禮贊》第七段,抓住先抑後揚,先否定,再肯定,最後是四個排比反問句的句式特點。
抑:沒有……沒有……:也許……(否定句),如果……那麼……(假設);
揚:但是……更……它是…(先轉折,又遞進,然後肯定)。
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則要比較對話雙方的語氣智叟的話句句是嘲諷愚公則先斥後駁。這樣,從比較中抓住了特點,背得快,記得牢,有效果。
10
列表法
記憶時先將需要背誦的內容進行列表歸納,使繁雜的內容簡單化、特徵化、條理化,一目瞭然,便於舉一反三,加深印象。
11
耳聽法
這種方法是由一個人或一部分人朗讀,大家聽。也可以自己先把要背的東西錄音,然後放音,仔細聽記,用這種方法訓練背誦,比單純反復朗讀效果會更好些。
12
關系法
背誦之前,先弄清文章的結構關系,例如先總後分、先分後總、總分總、總分等,還可以弄清楚每一段落中句子與句子的邏輯關系,如動靜關系、遠近關系等。
13
點線法
抓住文章脈絡,提煉出各層次的關鍵詞語、句子作為記憶的點,根據先後次序排列起來,再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展開快速記憶,背誦課文。
例如:《醉翁亭記》第三段的線索為: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狼》的線索為:遇狼—懼狼—御狼—殺狼—評論。
14
分合法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關鍵詞,這樣逐句背,而後合背,由詞連句,由句連段,再由段連篇。或先抓背內容的主要部分,再帶動次要部分,再合背。
例如:背誦《春》這篇課文,可按照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的順序進行背誦,然後再把這幾幅圖畫串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