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叫做皇帝不叫國王
因為皇帝是由秦始皇起的,由三皇五帝取一個皇一個帝,代表功蓋三皇五帝,自稱皇帝! 秦朝被推翻後,一直被沿用!
② 為什麼古代最高統治者叫皇帝
秦代以前,國家最高統治者只稱「王」,沒有「皇帝」的稱呼。「皇帝」二字是秦始皇自己定下來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秦始皇本人)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在秦以前,「帝」不是人,是人對天神的稱呼。秦始皇不接受臣下稱為「泰皇」的建議,自定尊號為「皇帝」,這就把人間的君主變成了一個半神半人的怪物。他自稱定尊號為「皇帝」的理由,是因為自己「功蓋三皇,德邁五帝」。其實《史記》中只有《五帝本紀》,並無《三皇本紀》,「三皇」只是傳說人
③ 宋代為啥叫皇帝不叫皇上而叫官家
宋代之所以叫皇帝官家,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宋朝“第一任”皇帝,即宋太祖趙匡胤使用這個稱呼“開頭”開的好,所以才逐漸被沿用,甚至“專用”,所以才變得更流行起來。接下來詳細說明。
原來,官家這個詞很早就出現了。在中國《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 《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就有記載說:“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答主簡單翻譯過來就是:現在的皇帝稱不起,我想取而代之,你跟著我不?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起,官家就有代表皇帝的意思了。但它一直沒有廣泛的使用。因為皇帝作為九五之尊,天之驕子,從更早期到宋朝之前,皇帝的代名詞有很多,比如寡人,比如陛下等等。
而在宋仁宗前面的宋真宗,即“第3任”,其實也為“官家”的繼承和發展作出過貢獻,比如他有次和和侍讀學士李句容喝酒聊天的時候,直接就問李句容:“何故謂天子為官家? ”那麼不愧是侍讀學士,他當即回應,“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回答的太漂亮了。所以像這樣的精闢總結,無疑對“官家”這個稱謂又是一次推廣,讓皇帝們使用起來既有“太祖遺風”,又無限榮耀,還很親切近人。
所以,綜上就是我所理解的,宋代皇帝之所以叫官家的一些原因。
④ 中國歷代對皇帝的稱呼
在秦朝以前,是沒有皇帝這個稱謂的。夏朝時期的統治者生前被稱為「後」,死後被稱為「帝」。商朝時期對統治者的稱謂也有了變化,商朝前期統治者仍被稱為「後」,到了後期「王」這個稱謂出現了,那時候的統治者基本都被稱作「王」,如「商紂王」。到了周朝時期,最高統治者都被稱作「王」如「周文王」,「周武王」。
周朝以後就是春秋戰國亂悠悠的五百多年,在這期間大大小小的諸侯都選擇稱「王」。直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華夏,結束了五百多年的割據混戰,廢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政權。
嬴政統一華夏以後,覺得如果再用「王」這個稱謂已經不合適了,畢竟春秋戰國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都稱「王」自己在用這個稱謂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於是李斯諂媚地向嬴政進言「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以泰皇最尊,願大王號曰泰皇。」嬴政聽後覺得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於是便取「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自稱「皇帝」,其意為自己的地位至少和三皇五帝是平等的,甚至已經超越了他們。自此後世統治者皆稱為皇帝。
雖然後世的統治者都被稱為皇帝,但是後世的歷朝歷代臣下對皇帝的稱呼還是不同的。秦朝時稱呼皇帝為「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後世雖然有許多不同的尊稱,但是「陛下」這個稱呼還是一直要用下去。
漢朝時最高統治者是皇帝,但是臣子都不會直接稱呼為皇帝。西漢時期後宮和近臣稱呼皇帝為「大家」這個稱呼是只有和皇帝關系比較親近的人才能稱呼的,可以理解為「在國家這個大家裡地位最崇高的人」。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唐朝「大家」是用來稱呼婆婆的。而西漢一些普通的文武百官只能稱呼皇帝為「天家」。當時臣下對皇帝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稱呼「縣官」,因為當時的首都又被稱為京畿縣,而王者官天下,所以皇帝又被稱作「縣官」。而當時的一縣之長被稱為「縣令長」。
到了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又被稱為「國家」東漢時期的其他皇帝還是被稱為「天家」。隨著東漢覆滅,又迎來了一個亂世——三國。三國時期的主角並不是皇帝,而是魏蜀吳曹劉孫三人,他們都是後期才稱帝的。在他們沒稱帝之前,臣下一般都稱呼他們為「主公」。稱帝以後都是被稱呼為「陛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都稱皇帝為「陛下」。
到了隋唐時期,皇帝被稱為「聖人」。聖人在唐朝專指皇帝聖人的稱呼,最早記載於《易經》里,是君王的意思。(《易·說卦》: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老子》、《莊子》等著作也有專門的描述。聖人在這類著作中,被譽為人間最高的統治者。聖人,還有「與聖比肩」、「見賢思齊」的意思。皇帝們喜歡「聖人」的稱呼,是因為人間的最高統治者——皇帝,希望與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等諸位聖賢「平起平坐」,享有人們至高無上的贊譽與崇拜,進一步地樹立皇帝為「天下第一」的無上權威。唐朝時的後宮稱皇帝為「宅家」,意為四海天下盡屬帝王宅、天子家,國就是皇帝的家,充分體現了「家天下」的理念。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官家」一詞開始頻道使用。像後弦趙武帝石虎就被稱為「官家」。「官家」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朝,意為官府和朝廷。到了宋朝「官家」就變成皇帝的專屬稱呼了。
明朝嘉靖帝後期,開始崇信道教,給自己加封了一個萬壽帝君,所以當時的近臣稱呼他為「帝君」或者「道君」。到了清朝時期漢臣稱呼皇帝為「皇上」,而滿族大臣覺得自己和皇帝更為親近,則稱呼皇帝為「皇帝主子」或者「萬歲爺」。
⑤ 「皇帝」是什麼意思
■「皇帝」一詞的來歷
中國古代最早所稱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來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自認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將「皇」、「帝」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為自己的帝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
■皇帝的別稱
在封建社會時代,「皇帝」雖是一個無比尊貴的稱號,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卻不能直呼「皇帝」二字,稱呼皇上常常只用皇帝的別稱。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時稱皇帝為「國家」,這是由於古代稱諸侯為「國」,稱大夫為「家」,人們便以「國家」作為國的通稱,皇帝是國的化身,因而稱皇帝為「國家」,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襲這種稱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稱皇帝為「聖人」,在皇宮裡面稱皇帝為「宅家」,因為皇權至高無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廟、祖稱皇帝,如稱宋神宗為「神祖」,稱宋仁宗為「仁廟」。還有稱「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宮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別稱還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飛龍、乘輿、車駕、駕、萬歲、萬歲爺、至尊、人主、聖、家家(北朝)、郎主(遼、金)等,也有以年號作為皇帝別稱的。
⑥ 宋朝為什麼稱皇帝為官家
官家出處是自漢朝時的蓋寬饒的一篇給皇帝的奏章,其中就引用《韓氏易傳》:「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成功者去。」 自後稱天子為官家。
官家◎ 官家 guānjiā
(1) [emperor]∶天子
(2) [the government]∶指朝廷、官府
(桓溫)於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 劉越石( 琨)妓女。一見 溫入,潛然而泣, 溫問其故,答曰:「官家甚似 劉司空。」——《太平御覽·裴氏語林》
(3) (按:「潛」是否為「潸」之誤)
(4) [official]∶尊稱作官的人
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唐· 白居易《喜星郡》詞語解釋
1.舊時對皇帝的稱呼。《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 冒頓 之事,卿從我乎?」《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康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稱天子為官家,始見於此。 西漢 謂天子為縣官, 東漢 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一○七:「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水滸傳》第三五回:「你這鳥男女,好不識人,欺負老爺獨自一個,要換座頭。便是 趙官家 ,老爺也別鳥不換。」清 感星 《斷頭台·餘情》:「咳!我那慘死的官家呵!熱騰騰血填腔,應湔脫沉寃孽帳。」
2.公家;官府。《三國志·魏志·張既傳》「斬首獲生以萬數」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牢獄之中,非養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老也。」唐 白居易 《秋居書懷》詩:「丈室可容身,斗儲可充腹。況無治道術,坐受官家祿。」宋 王安石 《河北民》詩:「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老殘游記》第五回:「那有什麼法子呢!民家被官家害了,除卻忍受,更有什麼法子?」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三:「從古以來,都是人隨王法草隨風,官家說了算。」
3.舊時對官吏、尊貴者及有權勢者的尊稱。《太平御覽》卷三九六引 晉 裴啟 《語林》:「〔 桓溫 〕於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是 劉越石 妓女。一見 溫入,潸然而泣。 溫 問其故,答曰:『官家甚似 劉司空 。』」 熊正國 《高爐邊的彝家》:「原來娃子們在官家時,各自沒有家,總是一群人睡一個草窩。」 孟左恭 《草原的兒子》:「媽媽叫道:『大官家,我犯了什麼罪?』」
4.舊時 吳 地婦女對公婆的稱呼。參閱 宋 王茂 《野客叢書·稱翁姑為官家》。
⑦ 皇帝為什麼要叫皇帝
「皇帝」一詞的來歷
中國古代最早所稱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來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自認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將「皇」、「帝」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為自己的帝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
朕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里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余」、「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余」、「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攙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後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後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⑧ 為什麼皇帝 叫皇帝
皇,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 皇為上,帝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皇」的起源 自公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神農。還有一說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傳說伏羲氏,又稱皇羲,以通神明之德創八卦,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後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葯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弦琴,開始蠟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 「帝」的起源 『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記�6�4五帝本紀》 黃帝姬姓、公孫氏,號軒轅、有熊,原居於西北,後遷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一帶。炎帝傳為神農氏,姜姓,號烈山氏或厲山氏。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蚩尤率領之下,和炎帝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串,向黃帝求救,並結為聯盟。黃帝統帥炎、黃二部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下,大敗蚩尤,結果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戰爭,黃帝擊敗了炎帝。從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素自承為『黃帝後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皇帝」的由來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趙政滅掉六國,平定天下。趙政自認為這是亘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兼采「帝」號,稱為「皇帝」,以彰顯自己的尊貴。 另一種說法: 秦滅六國後,秦王政覺得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號,顯不出他的偉大,更不能讓後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們商議改帝號之事。 丞相王綰稟奏:「三皇五帝的名稱,是天下共主,實際上本身所佔有的領土,不過方圓千里,而自商周稱王後,才真正擁有天下,而且周維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認為王的稱號最好。」 秦王政不高興的說:「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萬世永傳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內都已成為郡縣,法令由中央統一,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業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認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貴,臣建議稱泰皇。」 秦王政一聽,高興的說:「泰皇仍與以前分別不出來,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號,稱「皇帝」。我稱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另追尊庄襄王為太上。」就這樣,趙政自稱「始皇帝」,後世通稱「秦始皇」 。 「陛下」的由來 人們在文藝作品中,經常會看到臣民把皇帝稱為「陛下」的情況。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台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太上皇」的由來 秦朝末年,楚漢爭霸,漢高祖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劉邦十面埋伏,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突圍不成,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後,每天都去參拜自己的老父親。誰知有一天當他又去參拜父親劉太公時,卻見父親穿著一件舊襖,手拿掃帚,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大吃一驚,急忙上前攙扶父親,而劉太公卻連連後退。劉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您的父親,也只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殺頭的。我也不想為這事壞了天下的法紀。」漢高祖犯了愁,對於怎樣才能不失禮度地對待自己的父親,他一直想不出個好辦法。後來,有個大臣說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親為太上皇,建議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了這話大喜過望,馬上舉行大典,將劉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親從此就被稱為「太上皇」,這一叫法歷代沿襲下來。 皇帝是專制政治體制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中文「皇帝」一詞相傳為秦始皇所創,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趙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創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為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2232年的皇帝制度時期。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皇帝自稱「朕」,其他人則稱皇帝為「陛下」、「萬歲」或「聖上」等。秦朝時,秦始皇試圖將國家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但由於統治國家的事務繁多,這種制度實際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後,皇帝的權力和職能逐漸由一個中央政府輔助完成,漢朝時這種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開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運作,但同時由於中央政府長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權力可能過重,有可能威脅皇帝的權力,甚至通過政變自己當皇帝,比如王莽篡政。 歐洲 西方的「皇帝」一詞來自拉丁語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為羅馬軍隊的最高統治者、元首、皇帝。古代歐洲國家君主通常稱為國王,只有神聖羅馬帝國因為自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延續,所以其君主稱為皇帝。 法國 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恢復君主制,因為國王(roi)這個頭銜在大革命後的法國已經極不得人心, 拿破崙象徵腐朽、專制、蠻橫,所以拿破崙不稱國王而稱皇帝。從這個時候起,「皇帝」這個稱號有一種冠冕堂皇的、比國王高一級的味道在里頭。所以,1804年,奧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國國王弗朗茨二世宣布採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並於1806年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1867年,奧地利帝國實行二元君主制,改為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國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 俄國 1721年,俄國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Imperator)的頭銜,以與其更加強大的君權和更加龐大的國家相對稱。俄國元老院直接把古羅馬帝國皇帝的拉丁文頭銜拿來獻給彼得。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國最高統治稱者稱「沙皇」(Tsar),也就是「愷撒」的意思。 普魯士 德文「皇帝」是Kaiser,凱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德文寫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寫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羅馬人的皇帝」。 到了18世紀以後,歐洲許多國家變為君主專制國,皇帝這個頭銜大多作為專制君主的頭銜使用。當時歐洲的皇帝只有法國(拿破崙)、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個。1850年,德意志邦聯議會曾經給普魯士國王加皇帝的尊號,但是被拒絕。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普魯士國王才接受這個頭銜。 英國 英國本土一直是王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繼承莫卧兒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頭銜是「天佑大不列顛、愛爾蘭及海外領地女王,國教保衛者,印度女皇」 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而英文皇帝稱emperor,女皇稱empress。 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國王大皇帝」。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 其他 自從彼得一世和拿破崙使得「皇帝」的尊號成為偉大帝王的頭銜和象徵之後,一些小國的君主也稱自己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稱墨西哥皇帝的奧地利馬克西米連大公等等。海地獨立之後,還曾經有一個奴隸出身的黑人皇帝——亨利一世。衣索比亞也有皇帝,不過更確切的翻譯是「萬王之王(國王們的國王),猶太人的雄獅」。因為在衣索比亞,國王也是一種和公爵伯爵一樣的貴族頭銜。中非共和國總統博卡薩也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加冕為皇帝。 匈奴採用單於,突厥和蒙古採用可汗。日本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隋朝時期,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記載是673—688年前後天武天皇的《飛鳥凈御原令》。中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大約是在清朝的同治、光緒時期。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君主對內自稱皇帝,對中國則稱國王。朝鮮在1896年後改為帝國,其國王李熙也改稱皇帝。 當今世界上仍有不少王國,而政體絕大多數是君主立憲制,皇帝只是象徵性,沒有多少實權。曾做個小統計,目前尚存的王國共有29個,其中亞洲14個,歐洲11個,非洲3個,大洋洲1個。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已死了四十年,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於前年在法國病逝,世界上到底還有多少皇帝的後人? 唐太宗李世民開國、治國、亡國,朝代之興衰起落,都和皇帝分不開。君王已成了歷史名詞,中國再不會有皇帝,留下大量史料讓後人去挖掘。要研究中國歷史,就必須從「皇帝學」入手。 中國歷代皇帝到底有幾位?各說不一,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