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人保怎麼樣
人保車險以其快、易、免、安全等良好服務承諾脫穎而出。
優勢如下:中國人保車險提供先賠付、後修車的「極速」服務,免填寫單證、免事故說明的「雙免這個」服務,萬元以下案件的一小時通知賠付等一些特色服務。
為此人保也圈粉了不少忠實客戶,除了這些特色服務,1949年成立,與新中國共成長的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國內歷史最悠久、業務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型國有財產保險公司,實力也是非常強勁的。
中國人保是一家綜合性保險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注冊資本為306億元人民幣。中國人保目前旗下有人保財險、人保資產、人保健康、人保壽險、人保投資、華聞控股、人保資本。以及人保香港、中盛國際、中原經濟和人物寶業十餘家子公司,另外中國人保持有中誠信託32.35%的股權。
相對於其他的保險中國人保的繳費時間比較長,所以每年繳費的壓力也相對來說比較小。而且當投保人是20萬元以上的用戶時,還會為投保人開辟專用的尊享綠色通道來滿足投保人的需求。
(1)保點系統中國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國人保擁有兩項保費豁免的優惠,購買保險的被保人擁有輕症以及重症豁免保費的權利。人保福會為被保人的重大疾病進行單次的賠付,因此購買保險的被保人是否擁重大疾病的豁免要參照購買保險時的具體設置,但被保人的輕症豁免小編建議大家還是要附加上的。
其次中國人保擁有三種疾病保障,分別是100種重大疾病的百分之百賠付。五十種輕症疾病最多可以賠付3次。還有額外的10中現在疾病會有額外的賠付。還有四重意外保障,以及可以個性化的按照投保人的具體需要來進行定製型的投保服務。
㈡ 北斗星定位系統怎麼樣
北斗導航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導航,定位準確。用起來也特別方便,定位迅速,精準。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和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定的供應商。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㈢ GPS系統到底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我國衛星定位系統建立 自主研製性能不輸美俄
2003年05月25日零時34分,「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上太空。火箭升空20分鍾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信息,星箭分離,衛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此次「北斗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建成。
我國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此次發射的是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前兩顆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這兩顆衛星運行至今,導航定位系統工作穩定,狀態良好,取得了顯著效益。這次發射的「北斗一號」是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與前兩顆「北斗一號」工作星組成了中國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確保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它標志著中國已建立了完善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對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衛星導航定位是指利用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提供位置、速度及時間等信息來完成對各種目標的定位、導航、監測和管理。據專家介紹,利用若干顆導航定位衛星組成衛星導航系統,綜合了傳統天文導航定位和地面無線電導航定位的優點,相當於一個設置在太空的無線電導航台。它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用戶確定其所在的地理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自主研製生產衛星導航系統。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僅具備了上述能力,而且在定位性能上還有所創新。「北斗一號」採用雙星有源定位體制,由兩顆工作衛星和一顆備份衛星組成,可以全天候、全天時提供區域衛星導航信息。據外電消息稱,「北斗一號」定位精度達數十米,還有簡短的數字報文通信功能,這將極大提高中國國防建設對衛星導航的需求。只用於中國及其周邊地區
眾所周知,GPS系統是美國的國防導航衛星系統,也為民用導航。俄羅斯的GLONASS與GPS相似,都是由空間部分、地面監控部分和用戶接收機部分組成,都是使用24顆高度約2萬千米左右的衛星組成衛星星座。GPS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4顆,GLONASS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有8顆衛星。衛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由此獲得高精度的三維定位數據。這就提供了在時間上連續的全球導航能力。GPS定位精度可達15米,測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導航定位精度較低,約為30—100米,測速精度0.15米/秒。這兩個系統都是為全球范圍內的飛機、艦船、坦克、地面車輛、步兵、導彈以及太空梭等提供全天候、連續、實時、高精度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精確時間,因此,具有極高的軍用價值和民用前景。
我國的「北斗一號」導航系統與GPS和GLONASS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使用范圍不同。「北斗一號」是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只能用於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而GPS和GLONASS都是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在全球的任何一點,只要衛星信號未被遮蔽或干擾,都能接收到三維坐標。二是衛星的數量和軌道是不同的。「北斗一號」是3顆,位於高度近3.6萬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三是定位原理不同。「北斗一號」是用戶先應發射需要定位的信號,通過衛星轉發至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解算出位置後再通過衛星轉發給用戶;而GPS和GLONASS只需要接收4個衛星的位置信息,由自己解算出三維坐標。由於「北斗一號」本身是兩維導航系統,僅靠2顆星的觀測量尚不能定位,觀測量的取得及定位解算均在地面中心站進行,衛星和用戶機需具有轉發或收發信號功能,這實際上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通信功能。這是GPS和GLONASS所不具備的。據西方媒體報道,在戰時,「北斗一號」可為中國軍隊的高精尖武器提供精確的衛星制導,為戰場的士兵提供准確的戰場環境資料,對提高中國的國防現代化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建成意義重大
據海外媒體透露,中國自行建設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除在國防建設上有著重要作用外,在國民經濟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比如,可為西部和跨省區運營車輛,沿海和內河船舶的監控、調度和遇險救援提供廉價、高效、可靠的定位和通信手段;可為水利、氣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等部門提供精確的衛星資料;可為通信、電力和交通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提供精確的相關服務。
當前,世界許多國家都在開發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如歐洲正在實施「伽利略」計劃,建設歐洲獨立自主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一名官員日前稱,印度正在開發衛星導航系統,計劃2007年投入使用,屆時印度的導航系統將與GPS、GLONASS和「伽利略」系統相連接。日本則計劃投入2000億日元,建成由3顆衛星組成的「准天頂衛星系統」,據日本海上保安廳稱,該系統可以和GPS並用,定位精度高達十幾厘米,預計在2008年投入使用後的12年內,會有6萬億日元的經濟效益。顯而易見,建設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僅經濟效益顯著,而且更是一個國家國防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
㈣ 做saas系統的公司怎麼樣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SAAS(軟體運營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復合增長率超40%
國內SAAS行業的開端大約在2004-2005年左右,個別企業在傳統C/S架構軟體之外推出B/S架構的軟體,成為國內SAAS產品的雛形。但由於SAAS的概念在國內仍屬新興事物,大多企業對此認知十分有限,實際買賬不多,國內的第一輪SAAS浪潮很快歸於平靜。到2010年後,突然被熱炒的雲計算概念將SAAS再度拉入人們的視野。隨著近些年人們對「雲」的認知不斷提升,企業對SAAS的接受度不斷提高,帶動起新一輪的風潮:SAAS的各個細分領域內都涌現出一批創業公司,雖然整體市場基數不大,服務質量也有待提高,但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我國企業呈現信息化程度較低的情況,特別是中小企業,其信息化程度為10%左右。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企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小企業對公有雲服務的需求明顯擴大。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公有雲市場規模達到382.5億元,相比2017年增長44.4%。互聯網企業需求保持高速增長,傳統企業上雲進程加快,拉動了公有雲市場規模快速增長。2019年中國公有雲市場將繼續保持高增速,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521.1億元。
由於SaaS行業景氣度、成長確定性高,國內SaaS企業通過借鑒海外SaaS企業經驗發展路徑及商業模式更加清晰,行業整體性成長機會逐步獲資本市場認可。傳統軟體公司向SAAS轉型的案例較多,其中用友網路2010年成立子公司暢捷通從事針對中小企業的軟體及雲服務業務。而金蝶國際成立互聯網事業部獨立運營雲服務業務。由上可見,國內外的傳統軟體巨頭都採取了相對獨立的組織架構進行SAAS業務轉型。此舉有利於提升企業內部的業務發展效率。
㈤ 我國自己研發的北斗定位系統怎麼樣
簡介
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是由中國建立的區域導航定位系統。該系統由三顆(兩顆工作衛星、一顆備用衛星)北斗定位衛星(北斗一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北斗定位系統可向用戶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的即時定位服務,授時精度可達數十納秒(ns)的同步精度,北斗導航系統三維定位精度約幾十米,授時精度約100ns。美國的GPS三維定位精度P碼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碼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時精度日前約20ns。。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製造。三顆導航定位衛星的發射時間分別為: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2003年5月25日,第三顆是備用衛星。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它將在交通、場館安全的定位監控方面,和已有的GPS衛星定位系統一起,發揮「雙保險」作用。
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統的英文簡稱為BD,在ITU(國際電信聯合會)登記的無線電頻段為L波段(發射)和S波段(接收)。 北斗二代衛星定位系統的英文為Compass(即指南針),在ITU登記的無線電頻段為L波段。
北斗一號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定位、通信(短消息)和授時。
北斗二代系統的功能與GPS相同,即定位與授時。
[編輯本段]系統工作原理
「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出用戶到第一顆衛星的距離,以及用戶到兩顆衛星距離之和,從而知道用戶處於一個以第一顆衛星為球心的一個球面,和以兩顆衛星為焦點的橢球面之間的交線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統從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數字化地形圖查尋到用戶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戶出於某一與地球基準橢球面平行的橢球面上。從而中心控制系統可最終計算出用戶所在點的三維坐標,這個坐標經加密由出站信號發送給用戶。
「北斗一號」的覆蓋范圍是北緯5°一55°,東經70°一140°之間的心臟地區,上大下小,最寬處在北緯35°左右。其定位精度為水平精度100米(1σ),設立標校站之後為20米(類似差分狀態)。工作頻率:2491.75MHz。系統能容納的用戶數為每小時540000戶。
[編輯本段]與GPS系統對比
1、覆蓋范圍:北斗導航系統是覆蓋我國本土的區域導航系統。覆蓋范圍東經約70°一140°,北緯5°一55°。GPS是覆蓋全球的全天候導航系統。能夠確保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能同時觀測到6-9顆衛星(實際上最多能觀測到11顆)。
2、衛星數量和軌道特性:北斗導航系統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設置2顆地球同步衛星顆衛星的赤道角距約60°。GPS是在6個軌道平面上設置24顆衛星,軌道赤道傾角55°,軌道面赤道角距60°。航衛星為准同步軌道,繞地球一周11小時58分。
3、定位原理:北斗導航系統是主動式雙向測距二維導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統解算,供用戶三維定位數據。GPS是被動式偽碼單向測距三維導航。由用戶設備獨立解算自位解算在那裡而不是由用戶設備完成的。為了彌補這種系統易損性,GPS正在發展星際橫向數據鏈技術,使萬一主控站被毀後GPS衛星可以獨立運行。而「北斗一號」系統從原理上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一旦中心控制系統受損,系統就不能繼續工作了。
4、實時性:「北斗一號」用戶的定位申請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統,中心控制系統解算出用戶的三維位置數據之後再發回用戶,其間要經過地球靜止衛星走一個來回,再加上衛星轉發,中心控制系統的處理,時間延遲就更長了,因此對於高速運動體,就加大了定位的誤差。此外,「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也有一些自身的特點,其具備的簡訊通訊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備的。
綜上所述,北斗導航系統具有衛星數量少、投資小、用戶設備簡單價廉、能實現一定區域的導航定位、通訊等多用途,可滿足當前我國陸、海、空運輸導航定位的需求。缺點是不能覆蓋兩極地區,赤道附近定位精度差,只能二維主動式定位,且需提供用戶高程數據,不能滿足高動態和保密的軍事用戶要求,用戶數量受一定限制。但最重要的是,「北斗一號」導航系統是我國獨立自主建立的衛星導少的初步起步系統。此外,該系統並不排斥國內民用市場對GPS的廣泛使用。相反,在此基礎上還將建立中國的GPS廣域差分系統。可以使受SA干擾的GPS民用碼接收機的定位精度由百米級修正到數米級,可以更好的促進GPS在民間的利用。當然,我們也需要認識到,隨著我軍高技術武器的不斷發展,對導航定位的信息支持要求越來越高。
[編輯本段]雙星定位不同於「多星」定位
「一代『北斗』只用雙星定位,比GPS等投資小、建成快,」範本堯說這是我國國情決定的,也對一代「北斗」的技術路線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所以我們的定位系統具有自己的特點。」
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都是使用24顆衛星(GPS還另有3顆備份衛星,GLONASS則因經費問題損失了幾顆衛星)組成網路。這些衛星不中斷地向地面站發回精確的時間和它們的位置。GPS接收器利用GPS衛星發送的信號確定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並根據無線電波傳送的時間來計算它們間的距離。等計算出至少3~4顆衛星的相對位置後,GPS接收器就可以用三角學來算出自己的位置。每個GPS衛星都有4個高精度的原子鍾,同時還有一個實時更新的資料庫,記載著其他衛星的現在位置和運行軌跡。當GPS接收器確定了一個衛星的位置時,它可以下載其他所有衛星的位置信息,這有助於它更快地得到所需的其他衛星的信息。
「1983年,『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和合作者提出利用兩顆同步定點衛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經過分析和初步實地試驗,證明效果良好,」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黃秉英研究員說,這一系統被稱為「雙星定位系統」。
一代「北斗」採用的基本技術路線最初來自於陳芳允先生的「雙星定位」設想,正式立項是在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戶終端等3部分即可完成定位。一代「北斗」與GPS系統不同,對所有用戶位置的計算不是在衛星上進行,而是在地面中心站完成的。因此,地面中心站可以保留全部北斗用戶的位置及時間信息,並負責整個系統的監控管理。
有源無源是關鍵不同點
「一代『北斗』採用的是有源定位,GPS和GLONASS等都是無源定位,」範本堯說,「這是它們質上的不同點。」
所謂有源定位就用戶需要通過地面中心站聯系及地面中心站的傳輸,通訊就不必通過其他的通訊衛星了,一星多用符合我國國情。GPS和GLONASS沒有設計通訊功能,主要原因就在於不需要地面站中轉服務的無源定位不能提供通訊服務。
區域性基於技術水平
北斗定位導航系統是覆蓋中國本土的區域導航系統。中國衛星導航工程中心副主任冉承其介紹,北斗定位導航系統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並有一些GPS系統所沒有的長處,如在靜態地圖的基礎上,可以把道路擁堵的實時情況在導航儀上反映出來。
一代「北斗」是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只能全天候、全天時用於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而GPS和GLONASS都是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在全球的任何一點,只要衛星信號未被遮蔽或干擾,都能接收到三維坐標。「區域性是我國雙星定位的技術特點、水平以及國家需求決定的,」範本堯說。
GPS和GLONASS的空間部分是高度在2萬千米左右的衛星組成的網路。GPS的衛星平均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GLONASS衛星平均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不停地繞地球旋轉。這樣,在全球的任何位置、任何時間都可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通過它們就可以獲得高精度的三維定位數據。
「北斗」一號是雙星定位,軌道偏高,距離地面3萬6千千米,是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之所以要在這么高的高度是因為我們只有兩顆定位衛星,不能覆蓋整個地球,如果在較低軌道上繞地運行,每天就要有一定時間不能監控我國所在區域。
二代「北斗」可稱「中國的GPS」
「我國發展二代『北斗』不會採取一步到位的方式,也不會停掉一代,另外發展二代,」範本堯說,「我們會在一代的基礎上不斷補充衛星數,增加其功能,提高其整體水平。」這位將繼續承擔二代「北斗」設計工作的科學家說:「二代『北斗』可以稱為『中國的GPS』,不過它仍然會比GPS多一個通訊為發展我國二代「北斗」的關鍵技術提供了准備。範本堯舉例說,此次定位的「北斗」一號備份衛星上新裝載了用於衛星定位的激光反射器,能夠參照其他星,把自身位置精確定格在幾個厘米的尺度以內。這顆衛星已定位成功,表明這種技術是有效而可靠的。這樣,當我們不斷發射新的衛星構建二代「北斗」體系時,眾多衛星就會找准自己的位置,構成符合標準的網路。此外,「北斗」一號的3顆星壽命都是8年,專家正不斷研究,預計下一次發射的衛星壽命就能達到10年左右了;而目前GPS衛星的壽命都是12年左右,GLONASS衛星的壽命則是3到5年。
「20世紀原子鍾最輝煌的應用莫過於由它構成了全球定位系統的核心,」黃秉英說,導航星和地面站全離不開它。目前的原子鍾主要有3種:銣鍾、銫鍾和氫鍾。結構緊湊、可靠性高、壽命長的原子鍾正是發展全球定位系統必需的。在結構方面,銣鍾最小體積已達到6立方厘米;在頻率穩定度方面,氫鍾最好;而在長期頻率穩定度和准確度方面,則以銫鍾最佳。目前,設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國家授時中心使用的就是被稱為「激光冷卻-銫原子噴泉頻率基準」的銫鍾,我國的授時基準---UTC(NIM)都是由它提供並不斷同國際基準校正的,而「北斗」將建成,屆時,國民經濟各領域都將從中獲得更大的效益。
2003年5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上太空,標志著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完善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第一代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它由兩顆工作星和一顆備份星組成。前兩顆「北斗一號」衛星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以為船舶運輸、公路交通、鐵路運輸、野外作業、水文測報、森林防火、漁業生產、勘察設計、環境監測等眾多行業以及其他有特殊調度指揮要求的單位提供定位、通信和授時等綜合服務。
2000年,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兩顆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對於滿足我國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的需要,促進我國衛星導航定位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由北斗導航定位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分、北斗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
北斗導航定位系統服務區域為中國及周邊國系統可廣泛應用於船舶運輸、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海上作業、漁業生產、水文測報、森林防火、環境監測等眾多行業,以及軍隊、公安、海關等其他有特殊指揮調度要求的單位。
[編輯本段]北斗系統三大功能
快速定位:北斗系統可為服務區域內用戶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實時定位服務,定位精度20—100m;
短報文通信:北斗系統用戶終端具有雙向報文通信功能,用戶可以一次傳送40-60個漢字的短報文信息;
由於對包含車輛的位置和狀態信息的數據要求有一定的實時性。同時車輛與調控中心之間的信息溝通實際上也是一種數據的通信方式,其信息量一般也不會超過GSM簡訊息的長度范圍。因此利用GSM的短消息業務基本可滿足系統通信的需要。 其次,通過簡訊息方式發送數據其成本代價遠遠低於其它方式(如通過話音信道)。
與其他無線電台等傳統方式比較,採用GSM簡訊息網路系統具有以下優點:
1、 速度快,實時性好,不掉線;
2、 可以雙向通信,及時返回終端信息;
3、 設備體積小,操作簡單;
4、 由於控制中心無須專門設置大功率發射電台,將大大降低安裝費用;
5、 覆蓋面廣受地理環境
精密授時:北斗系統具有精密授時功能,可向用戶提供20ns-100ns時間同步精度。
㈥ 中國的數據統計系統和國外的相比怎麼樣
1994年7月20日,國務院以國發[1994]42號文發出《國務院批轉國家統計局關於建立國家普查制度改革統計調查體系請示的通知》。通知說:
國務院原則同意國家統計局《關於建立國家普查制度 改革統計調查體系的請示》,現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統計是實行科學決策和現代化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必須盡快建立同期性的普查制度,並逐步改革和完善統計調查體系。各地區各統計部門要大力加強對統計工作的領導,切實幫助統計部門改善工作條件,並在人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支持。
國家統計局關於建立國家普查制度,改革統計調查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國有經濟發展壯大的同時,我國鄉鎮企業以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三資企業等多種經濟成分迅速發展,給現行的統計調查工作帶來許多新的問題。一方面,統計調查對象的規模迅猛擴展,僅工業企業就由34萬多家增加到860多萬家。另一方面,統計調查對象的構成日趨復雜,不僅多種經濟萬分同時並存,而且國有經濟中也出現了承包經營、租賃經營等多種經營形式;特別是隨著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產權的流動與重組,不同所有制的經濟主體投資於同一企業的狀況將日趨擴大,財產混合所有的經濟單位越來越多。由於利益格局的變化很大,被調查者對統計調查的合作與支持程度大為降低,統計信息在運行過程中的人為干擾現象日益增多,信息失真的危險性逐步增大。
根據上述情況,必須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參照國際成功經驗,從根本上改革我國統計調查方法,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為基礎,經常性的抽樣調查為主體,重點調查、科學核算等為補充的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國家統計調查方法體系。為此:特請示如下:
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實行周期性的普查制度。普查項目包括:人口、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和基本統計單位等。人口普查、第三產業普查、工業普查、農業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分別在逢0、3、5、7的年份實施。建立基本統計單位普查,每5年進行一次,逢一、六的年份實施。
這些普查都屬於重要的國情國力調查,必須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政府統計部門會同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同負擔,並列入相應的財政預算。
二、大力推廣應用抽樣調查技術,逐步確立抽樣調查在統計調查方法體系中的主體地位。當前,要在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產量調查、城鄉住戶調查、價格調查和人口變動情況等項抽樣調查工作的同時,抓緊在工業、商業、建築業和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中深入研究並廣泛應用抽樣調查方法,從根本上改變過分依賴全面統計報表的狀況。
為此,除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城鄉社會經濟調查隊外,急需建立一支機支靈活、精幹高效的企業調查隊伍,這支隊伍負責對遍布全國城鄉的各種所有制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以及個體經濟進行抽樣調查;開展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發展市場體系密切相關的快速專項調查;進行企事業單位的統計登記工作,建立和管理企事業單位名錄庫等。
有關企業調查隊伍的機構、編制、幹部、經費和基建投資等問題由國家統計局同有關部門另行商定。
三、加快統計信息自動化建設。隨著統計調查體系的改革,計算工作量將大量增加,因而對統計信息自動化系統建設的要求會更高、更迫切。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統計信息自動化系統的建設工作,並增加投入,以便於大規模、高效率、全方位、深層次地開發利用統計信息資源,為各級黨政領導決策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四、健全統計機構,穩定幹部隊伍。為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日益繁重的統計工作的需要,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從組織上保障統計任務的完成。在這次機構改革中,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的要求,切實加強各級政府統計機構和業務主管部門統計機構的建設。
㈦ 什麼是導彈防禦系統中國有嗎
戰區導彈防禦系統類型
依據防禦區域、攔截高度和被攔截導彈所處飛行階段的不同,國外現在已經部署、正在研製或研究中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可以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
一、低層點防禦系統
這類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用於保護比較小的區域(半徑在十幾公里至幾十公里之內),如機場、港口、指揮與控制中心或機動部隊。由於它們的保護區域小,人們通常稱其為"點防禦"系統;又由於這類防禦系統只能在大氣層內低層(30公里以下的高度)攔截處於彈道末段飛行中的戰區彈道導彈,所以也被稱之為"低層防禦"系統。這類防禦系統是目前技術上較為成熟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世界上已經部署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如美國的PAC-2型"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以及改進的"霍克"導彈防禦系統,俄羅斯的S-300(SA-10)、S-300V(SA-12)和剛剛部署不久的"安泰-2500"系統等等,都屬於這類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正在研製中的點防禦系統主要包括美國的PAC-3型"愛國者"與"海軍區域防禦"(NAD)系統,俄羅斯"凱旋"中程地空導彈系統,美國與德國和義大利合作研究的"擴大的中程防空系統"(MEADS),法國與義大利改進的"阿斯特-30"防空導彈,印度改進的"藍天"防空導彈以及中國台灣當局改進的"天弓"防空導彈系統等等。這類系統的突出特點是,都兼有反戰區彈道導彈、反巡航導彈和反飛機的能力,從而使防空與反導趨於一體化。除了PAC-3導彈以及"擴大的中程防空系統"將採用先進的動能殺傷攔截彈之外,其它系統都是採用改進的防空導彈,依靠破片殺傷彈頭攔截目標。
二、高層區域防禦系統
這類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設計用於保護半徑在100-200公里以上的大范圍地區,如大城市或分布范圍廣的設施。由於其保護的區域大,人們常常稱其為"區域防禦"系統,而要想保護較大區域,防禦系統的攔截並摧毀來襲導彈,所以這類防禦系統也叫"高層防禦"系統。正在研製中的區域防禦系統主要有三種型號:一是以色列與美國合作研製的"箭"式導彈防禦系統,其最大攔截高度為40公里(也具有低層防禦能力,最低攔截高度為10公里);二是美國的"戰區高空區域防禦(THAAD)系統,其最低攔截高度為40公里,最大攔截高度要求達到150公里,即兼有大氣層內高空和大氣層外的防禦能力;三是美國的"海軍全戰區防禦"(NTWD)系統,它只能在大氣層外攔截目標,最低攔截高度為80公里,最大攔截高度可以達到500公里。這類系統都是專門為防禦戰區彈道導彈而研製的,除了"箭"式導彈防禦系統之外,其餘系統都是利用先進的動能攔截彈作為防禦武器。"箭"式導彈防禦系統已經進行了3次攔截試驗,2次成功,有可能在1999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THAAD系統已經進行過5次攔截試驗,均以失敗告終,而"海軍全戰區防禦"系統尚未進行攔截試驗。預計,這兩種系統至少也要到2005年之後才有可能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三、助推段防禦系統
戰區彈道導彈的飛行全過程通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助推段、中段和末段。實施助推段防禦有許多獨特的優點:由於助推飛行中的導彈拖著明亮的尾焰,飛行速度較慢,火箭與彈頭還未分離,因此易被探測和攔截;由於助推飛行中的導彈剛剛起飛,如果能將其攔截,碎片將落在發射這種導彈國家的領土上;攔截助推飛行中的彈道導彈,能保護這些導彈所要攻擊的任何區域。但是,戰區彈道導彈的助推飛行時間非常短,攔截它們將是非常困難的。目前,只有美國和以色列正在積極研究助推段防禦系統與技術,重點研究的方案有兩種:一是美國空軍正在研製的機載激光武器;二是美國與以色列合作研究的無人機載動能攔截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