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名人名與字的關系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鍾峰白蓮居士,即位後改名煜。
李煜的名與字意思有一定的聯系
李煜的名: 煜
李煜的字: 重光
之間的關系:「煜」中有「火」,「火」則見「光」。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系,如唐代抵抗安祿山的名將顏果卿和他的弟弟顏曜卿、顏春卿共用「卿」字,和他們同輩的堂兄弟顏真卿(以書法傳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明神宗的兒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弔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禎帝朱由檢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這種情況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輩名,具體到個人身上就只有半個字了。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離騷》里自述:「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就是「平」,「靈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系。古人「名」和「字」的關系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游」也是同義。又如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學家曾鞏字子固,他們名、字中的「良」與「善」、「鞏」與「固」也都是同義。「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西晉文學家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兩顆星。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漁」(打魚)、「樵」(砍柴)常為侶,宋代史學家、《通志》的編者鄭樵字漁仲;「漁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學家李漁字笠翁。「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異之,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同」與「異」都是反義。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漢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有「非不偉其體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三國趙雲字子龍,取自《周易》「雲從龍,風從虎」;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也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元末戲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記》)字則誠,取自《禮記》「誠則明矣」;明代軍事家於謙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錢謙益字受之,則都是用《尚書》中「謙受益」的典故。
(!)名與字意思相同,戰國詩人屈平,字原,平與原是同義詞。三國時大將周瑜,字公瑾,瑜與瑾都是美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字子固,鞏與固也是同義詞。
(2)名與字意思相反。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字子明,蒙與明意思正好相反。南宋理學家朱熹,字元晦,熹與晦語義相反。
(3)名與字語義相關聯。清初戲劇理論家李漁,字笠鴻,有漁翁戴笠的意思。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字鵬舉,而大鵬展翅就是飛。
(4)名與字取自古書古典。三國時曹操,字孟德,是叢《荀子》中「夫是之謂德操」中而來的。
-----------------------------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系,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製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後果。
於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後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② 求歷史上名人關系
謝氏家族是與王家齊名的六朝顯族世家之一。族中多人身居要職。謝安有兄弟六人,謝安排行第三。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人)。少有盛名,性沉敏,氣條暢,善行書。隱居東山,與王羲之等人每日書畫悠遊。年四十始出為桓溫司馬。桓溫死,為尚書僕射,領吏部,加後將軍,居朝輔政。孝武帝太元八年(383),為征討大都督,指揮部將抗擊前秦苻堅八十多萬大軍的進攻,雙方於淝水展開決戰。晉軍取得決定性勝利,保住了東晉的偏安政權,進授太保、都督揚荊等十五州軍事,名權傾天下。後與司馬道子發生矛盾,出鎮廣陵,太元十年死,謚文靖。
長兄謝奕:字無奕。少有聲譽,初為刻縣令。與桓溫親善,為桓溫安西司馬。每日飲酒,無朝廷禮節。累遷都督豫、司、冀、並四州軍事、安西將軍、豫州刺史。
謝奕第三子謝玄:343-388。字幼度。少聰穎,為謝安所器重。及長,有經國才略,為桓溫掾屬。出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擊敗苻堅將彭超等地淮北,進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封侯。「淝水之戰」時,為前鋒,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與謝石、桓伊等率八萬北府兵擊敗前秦八十萬眾。累遷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內史。太元十三年死,謚獻武。
四弟謝萬:字萬石。才器俊秀,工言論,善屬文。放盪不羈,早有聲譽。初為司馬昱從事中郎,累遷豫州刺史,領淮南太守,監司豫、冀、並四州軍事。受任領兵北伐,矜豪傲物,輕視將士,及遇敵,畏怯棄眾獨逃,致使全軍潰敗,廢為庶人。後復官為散騎常侍。
五弟謝石:字石奴。初為秘書郎,遷尚書僕射。征伐句難,以功封伯爵。「淝水之戰」時,為征討大都督,與謝玄等破苻堅,進為中軍將軍、尚書令、封公。兄謝安死,為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卒官,謚襄。
謝安還有次兄謝據、六弟謝鐵,二人並不出名。但謝據玄孫謝朓、謝鐵曾孫謝惠連都比較出名。
謝朓:464-499。字玄暉。少好學,文章清麗。為隨王子隆文學,以文教深被賞愛。召為尚書殿中郎,應對北使。蕭鸞輔政,使其掌霸府文書,中書詔誥。明帝時,以告妻父王敬則謀反,遷尚書吏部郎。東昏侯時,始安王蕭遙光欲廢帝自立,不從,被殺。
謝惠連:407-433。自幼聰敏。年十歲能作文。以居父喪時寫情詩,為世所鄙。至元嘉七年(430)始為司徒彭城王劉義康法曹參軍。有文傳世。元嘉十年卒。
謝靈運:385-433。是謝奕曾孫,謝玄之孫,謝瑛之子。也就是謝安的侄曾孫。襲封康樂公。南朝宋降爵為侯。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為當時之冠。初為晉琅邪王大司馬行參軍。南朝宋時為永嘉太守,在郡遊山玩水,不理民事。後辭官隱居會稽。文帝時又出任臨川內史,仍遊玩自娛,受彈劾,流放廣州,被告謀反,處死。有文集傳於世
③ 歷史上的名人有什麼鮮為人知的親戚關系
李清照和秦檜是歷史上的名人,這兩位其實按輩分來說是親戚,秦檜其實是李清照的表姐夫,還有張飛和夏侯霸,都是三國的名將,夏侯霸的表妹嫁給了張飛,所以夏侯霸要叫張飛妹夫。
④ 唐代著名詩人之間的關系
孟浩然和李白以及王維都是好朋友,李白還和杜甫、王昌齡、高適都是好朋友,王維比較孤獨,但他又很推崇張九齡;再如中唐時期,白居易和元稹、劉禹錫都是知己,和韓愈關系也不錯,而韓愈呢,對賈島還有提攜之恩,也很欣賞和同情李賀。
當年李白辭職離京,暢游天下,經洛陽時與杜甫不期而遇,遂受宋州單父尉陶沔、單父主簿族弟李凝邀請,來單父遊玩。被陶沔重修後的琴台前方後圓,形似半月,故又名「半月台」。744年李白、杜甫、高適、陶沔共登琴台,吟詠唱和,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後人稱為「半月台四君子「
初唐詩人: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
陳子昂:659年—702年。
賀知章:約659年—約744年。
盛唐詩人:
張九齡:678年—740年。
孟浩然:689年—740年。
王昌齡:698年—757年。
王維:701年-761年,或699年—761年。
李白:701年-762年。
高適:704年—765年。
杜甫:712年—770年。
岑參:約715年—770年
劉長卿:約726年—約786年。
韋應物:737年—792年。
中唐詩人:
孟郊:751年—814年。
韓愈:768年—824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
劉禹錫:772年—842年。
元稹:779年—831年。
賈島:779年—843年。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
(4)中國名人關系如何分析擴展閱讀:
李白、杜甫、高適因什麼而絕交。
杜甫和李白比較有意思。當杜甫遇到李白時,杜甫還是個名不經經傳的小渣渣,李白已經是懟過唐明皇,讓高力士伺候過的大腕了......
當時他們兩人還有一個高適組了一個組合。三個人白天在雲夢澤到處亂轉,打了兔子什麼的,晚上就回去煮來吃了,再一起去逛窯子。這個搞了幾年大家厭了就散了,杜甫又去了長安,高適去了邊疆,李白繼續流浪。
安史之亂時,大家打成一團,文人也不得不站隊。李白站在了永王李磷一邊,杜甫跟了李隆基,但安史之亂結束李隆基就被架空了,高適最有政治覺悟跟了太子,郭子儀李光弼也是太子的西北軍。
先說杜甫。杜甫去四川是安史之亂以後。杜甫跟李白分手後去了長安,呆了十年的時間,考試遇到李林甫搞的野無賢遺,全部考生取消考試成績。到處找關系求官,結果到處都沒關系。這十年,杜甫真的過得很慘。
後來安史之亂前,才討了個外地小官。安史之亂時,杜甫去投靠太子李亨,結果被叛軍抓住了,關在長安。因為官太小,也沒怎麼看管,結果郭子儀收復長安之前跑了出來,在陝西找到太子,才給了個官做。
再說高適。安史之亂時高適在守潼關。玩過三國志的應該知道,潼關過了就是長安了。叛軍攻破了潼關,高適就跟皇帝一起跑,一起跑到了成都。後來討伐永王叛亂和安史叛軍,高適都參加過。等安史之亂過去,高適已經是一方大員了。
最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李白被下獄,找高適脫身,結果可能遇到了假的高適,被婉拒了。最後在安史之亂中立下大功的郭子儀給李白保出來了,據記載李白曾在郭子儀年輕的時候救過他。
⑤ 如何理解近代史中國的兩大歷史人物及其相互關系
是反封建和反侵略
總的來說是相互交織的~~只有將這兩大任務放在同等位置~~
中國革命才會勝利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太平天國都是只返侵略,不反封建
辛亥革命,護法運動都反封建不反侵略,
所以都失敗,
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既反封又反侵~~
所以勝利
⑥ 民國名人間有哪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關系
三、金庸與錢學森的關系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歷程上一段比較傳奇的歷史,因為民國時期出了許多名人,民國時期也是中國發生大動亂的時期,雖然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但並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後期社會也處於軍閥治理之下。而且民國許多名人間還有一些非常驚訝的關系,例如林徽因和冰心的關系,金庸和徐志摩的關系,金庸與錢學森的關系。
金庸不止與徐志摩有親戚關系,他與民國時期許多名人都有親戚關系,例如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中國航天之父的錢學森都與金庸有親戚關系。錢學森的夫人叫蔣英,而這個蔣英則是金庸的表姐,雖然不是親表姐,但在名義上還是喊做表姐,那麼在名義上錢學森就是金庸的表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