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

中國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

發布時間:2022-08-16 23:11:08

Ⅰ 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過程分幾步,每一步結局怎樣

第一步學習西方器物,結局時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第二學習西方制度,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結局失敗;第三步學西方的文化,結局是新文化運動在五四以後轉型中國進而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開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Ⅱ 概述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

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面臨國破家亡,亡國滅種之際,中國人民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擺脫民族困境,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中,曾把中國人學習西方,追求近代化的歷史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器物技術上感覺不如西方,遂有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第二階段,從制度上感覺不如西方,遂有維新變法;第三階段,從文化心理上感覺不足,遂有新文化運動。

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就是這樣從承認「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一、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

很久以來,西方人來華都被稱為到天朝上國朝貢。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統治面臨危機,而歐美列強崛起,加緊對外擴張。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敗在了英國的手下,被迫簽訂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大清朝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先後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化進一步加深;在此期間,沙皇俄國趁火打劫,割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從此,洋人的教堂建在了中國的土地上,洋人的軍艦開進中國的江海,洋人的士兵在中國領土上執法,原來好似楓葉一片的萬里國疆變成了一隻背上長瘤的肥雞。在中國有的人依然麻木,但有的人卻驚醒了。

天朝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塗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在官署中設立譯書館,還仿製西方戰艦,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軍事科學技術。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進一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此外當時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還有姚瑩的《康輶紀行》和徐繼畲的《瀛環志略》等。這些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准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2、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狀。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

「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

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即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強行嫁接到落後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做法註定要失敗。

二、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資產階級學「制度」

1、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以後,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的傳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產生。早期維新派認識到向西方學習不能僅僅局限於「器物層次」,必須上升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但是,早期維新思想沒有上升到系統完整的理論,更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1894年與1895年,中國遭受了無法忘懷的奇恥大辱。1894年,堂堂「老大帝國」在於彈丸小國日本的戰爭中被打敗,苦心經營多年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1895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寶島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在這一時期,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台。甲午戰爭的慘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人感到亡國滅種的危機近在眼前,新的民族覺醒被激發,而站在救亡圖存前列的,正是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

曾經無比孱弱的日本為何能如此迅速地崛起,他們發現,日本國內發生了明治維新,封建的幕府統治被徹底推翻,之後建立起了一套模仿西方的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與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文化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要救國就要維新,想維新只有學西方。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施政綱領。他們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

他們通過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著名思想家嚴復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達到救亡圖存,自強保種的目的。雖然後來的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就告失敗,但它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產生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2、革命派:學習民主共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用民主革命思想來改造中國,提出了三民主義,要求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發展資本主義。1905-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展開激烈論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結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雖然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第三,陳獨秀、李大釗:學習「民主」和「科學」

辛亥革命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大搞尊孔復古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

而以前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時,都沒有徹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對封建專制和封建道德思想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陳獨秀的「民主」是指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既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補課,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曲。

運動中「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樹立,使中國社會許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乘著俄國革命勝利之風,在中國廣泛傳播。

三、從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1915年《新青年》的創刊,請來了西方的兩位先生——德先生與賽先生,要讓這兩位西方的先生來改造中國的國民性。

在這場運動的前期,向西方學習的是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與資產階級的自然與社會科學,目標是建立一個西方式的資產階級現代國家。設想是美好的,但脫離了中國的實際,而不可能實現。

新文化運動後期,隨著十月革命的發生,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大力宣傳俄國十月革命,歌頌社會主義革命,號召人民向俄國學習。

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發展到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例如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來等在對西方傳入的思潮進行分析對比、激烈論戰和與中國實踐經歷進行比較後,堅定地放棄了資產階級的思想主張,放棄了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1920年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成立以後,有計劃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1年7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的必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45年的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最終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在這一百年中,近代的中國始終沒有放棄過對自救道路的探索,也始終沒有停止過向先進學習的步伐,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時代在不斷發展,走在學習探索前列的階級與派別也在不斷改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但是他們都是可敬的,而當年這些先進中國人的救國熱情,對祖國的拳拳愛心,前仆後繼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總結

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呈現以下三大特徵:

第一,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

第二,學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不斷深化的復雜歷程。

第三,中國人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了一個由被動接受(例如林則徐等萌發新思想、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2)中國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最大的存在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觀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從實踐開始,實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縛,哪怕是曾經認為是正確的,後來被證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時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們的目標不變,採取何種形式都不重要。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是一種對社會的預測或規范,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時不應當先入為主的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某種社會制度的代言人。

馬克思主義觀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則無往而不勝。

Ⅲ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主要經歷了西方學習哪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器物技術上感覺不如西方,遂有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第二階段,從制度上感覺不如西方,遂有維新變法;第三階段,從文化心理上感覺不足,遂有新文化運動。

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面臨國破家亡,亡國滅種之際,中國人民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擺脫民族困境,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中,曾把中國人學習西方,追求近代化的歷史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就是這樣從承認「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3)中國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的本質:

第一個時期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統治的最後幾十年中試圖挽救其衰亡命運而從事的現代化努力,大體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即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和清末「新政」,屬封建主義現代化類型;

第二個時期是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誕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民國時期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發展階段。

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帝制,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邁出了中國的政治從獨裁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開創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先河。

但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卻因軍閥混戰與政治紛爭等原因而倍遭摧殘,而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又打斷了國民黨主持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推進。

第三個時期(1949年至今),共產黨在取得了現代化主導權之後,開始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從此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動員全體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運動的新時期。

Ⅳ 晚清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歷程

先是「洋務運動」學習科技,後來又「維新變法」學習制度。

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者鑒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

當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隨後的北洋通商大臣負責對外關系與自強運動的策劃與推行,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建立現代銀行體系、現代郵政體系、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網。

建立翻譯機構同文館、新式教育(新學),培訓技術人才並派遣留學生到歐美日等先進工業國家,其中較為出色的有唐紹儀、詹天佑等人才。

此外,還開設礦業、建立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總局與漢陽兵工廠等等製造工廠與兵工廠。同時也建立新式陸軍與北洋艦隊等海軍。洋務運動使得中國社會出現較安定的局面。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後清朝國勢大墜,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分成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

1901年,立憲派康有為、梁啟超推動立憲運動,梁啟超發表《立憲法議》,希望讓光緒帝成為立憲君主。而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

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憲、建立清朝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對清廷的改革失望,他們主張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4)中國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擴展閱讀:

取得成果:

1、洋務運動

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

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1885年設立的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

清軍隊戰鬥力有所提高,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

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在「自強」口號興辦軍事工業之後,洋務派又在「求富」口號之後開始興辦民用企業,著重點在於采礦、冶煉、航運、鐵路等一系列配合軍事工業的項目。

在洋務派的倡導下,許多達官顯貴以興辦洋務為榮,深深的動搖了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概念,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長,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維新變法

戊戌變法後,新式文化事業勃興,國內出現辦學熱,創辦新式報刊熱,出版新書熱。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

維新運動失敗後,白話報刊更多出現,白話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說界革命」外,維新派繼續倡導「詩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學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洋務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戊戌變法

Ⅳ 大一近代史考試: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

最早向西方學習的是魏源,在鴉片戰爭失敗後,編成《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1859年太平天國干王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為中國近代第一個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主張學習一系列的西方先進科技與管理經驗,但當時缺乏實施條件,所以並未實施
在圍剿太平天國中,清政府也加大了與西方列強的合作力度,後於19世紀60年代掀起了洋務運動,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業,但沒有涉及到政治領域的改革,加之清政府內保守派的阻攔,在1895年失敗了
嚴復在學習西方進化論思想後,將《物種起源》譯成《天演論》,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康有為、梁啟超於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提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即君主立憲制)。後1898年清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後僅進行了103天就失敗了
孫中山於1905年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後於1911年發動辛亥革命,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三權分立原則和責任內閣制
1915年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志》(即《新青年》),新文化運動由此掀起,主張學習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

Ⅵ 簡述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

歷史進程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一)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主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先聲。雖然他創新對西方的認識和學習只停留在「堅船利炮」這一西方文明的表層——物質外殼上,而且學習的目的既是為了「制夷」,更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在當時要邁出這一步,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超人的膽識。它使國人沖破了閉關鎖國的牢籠,啟迪探索外界的新風,成為一代代先進中國人的強國禦侮而尋求外夷、平內患的雙重目的,懷著「中學為體,西方為用」的矛盾心理,發起求富求強的洋務運動。

(二)甲午戰後——辛亥革命:主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紀六七年代,早期維新派就提出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成為19世紀末康、梁倡導維新變法運動的先導。康、梁把向西方學習的目標從經濟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謀求政治體制的變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但在封建頑固派的鎮壓下,變法運動夭折。隨後的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運用西方國家學說,實行王權分立體制和責任內閣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北洋軍閥的專制使民國成為一塊招牌。

(三)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主要學習西方思想文化並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陳獨秀、李大釗等把斗爭鋒芒直指封建正統思想,宣傳西方民主科學。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宣傳社會主義,以俄為師,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國知識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國、改造社會的科學思想武器。

特點:①經歷了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遞進嬗變過程;②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相互統一;③充滿進步與保守的斗爭(洋務派與頑固派、維新派與頑固勢力、革命派與保皇派斗爭。)

Ⅶ 中國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

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和特點 1、近代前期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三部曲(階段特徵) ①第一階段:自雅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20多年 這一時期中國思想界探索西學的熱點在「師夷長技」的「技」上,即學習西方製造堅船利炮的工藝技術。 ②第二階段:從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 探索西學的熱點轉移到「格致之學」上,即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70年代以前主要是圍繞軍事技術,70年代以後開始超出軍事技術的范圍。其主要原因是洋務派為了制器不得不翻譯西學,近代著名的科學家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的科學事業都與譯書有不解之緣。 ③第三階段:從19世紀90年代以後 向西方學習開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層次。先是維新派思想家日益認識到西學體系不僅包括自然科學,還包括社會科學和政治制度,主張既要學習「西藝」也要學習「西政」,此後革命派也主張如此,激進民主主義者則更進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層次。 2、中國人民學習西方的時代特點 ①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魏源提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成為中國人看世界的開端。 ②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洪仁玕發表《資政新篇》,第一個在中國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③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提出中學為本,西學為用,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習西方科學技術。 ③早期維新派:主張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技,更應該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④資產階級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儒家傳統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 ⑤資產階級革命派: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主張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改變封建土地制度,並以此為指導發起了辛亥革命運動。 ⑥資產階級激進派:以民權、平等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指導思想,徹底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封建正統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學,發起了新文化運動。 ⑦俄國十月革命後,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在中國宣傳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思想; 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並最終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最終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最後勝利。 3、近代前期中國思想文化的特點 ①從內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學習,特別是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其實質是追求民主和科學; ②從主題上看:救亡圖存是主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在文學上多有反映,中國的思想界更是顯示出面對危局不斷探索的特點; ③從廣度和深度上看:經歷了一個由「器物層次」到「制度層次」再到「思想層次」的過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現出新舊過渡的特點。如三次思想解放運動。

Ⅷ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期間,中國先進分子們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結果如何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文化歷程:


一、1840年鴉片戰爭後,國門被打開,西方社會的物質、精神文明進入古老的中國,在史無前例的屈辱面前。有些人作出了反擊: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


他們的行動突破了傳統的封建觀念束縛,為中國思想界的進步提供了路徑。但是他們的行動很大程度上是立足於封建主義,通過借取西方物質文明,以謀求清王朝的自強。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來的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其基本主張:經濟方面主張摒棄「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工商業;政治方面,宣傳西方的議會制度,主張實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憲制;文化方面,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二、19世紀末,維新變法思想逐步發展起來,表現為嚴復積極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康有為則把中學和西學融合起來,宣傳變法主張;梁啟超發表文章,指出只有變法才是救亡圖存的惟一出路。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三、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章炳麟、鄒容和陳天華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


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具體表現為三民主義。這是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思想,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


四、1915年,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在思想領域展開了深刻的反封建斗爭,極大地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西方的民權、平等和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民主、科學等近代思想都在中國廣泛傳播。


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成為20世紀中國社會思潮的主流。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氣質出現較大變化。中國思想開始走上了近代化。



(8)中國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一、五四運動凝聚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是五四運動的核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列強把持的巴黎和會,悍然要求將德國在中國山東攫取的利益轉讓給日本。消息傳來,群情激憤,久積在中國人民心中的怒火,率先在青年學生中噴發了。


五四運動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我國幾千年來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二、五四運動開啟了思想解放的先河。


面對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治和社會的黑暗混亂狀況,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懷疑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方案對中國是否適合,堅持不懈地繼續探求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三、五四運動孕育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五四運動以前的中國革命之所以經歷曲折、屢遭失敗,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一個能夠科學把握革命規律、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充分代表人民意願的先進政黨來領導和推動。

閱讀全文

與中國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的手機是什麼版本 瀏覽:623
義大利申根簽證自己怎麼辦 瀏覽:332
中國a股是什麼意思 瀏覽:221
印度人如何治療鼻炎 瀏覽:510
印度戰爭怎麼爆發的 瀏覽:690
越南最窮的國家有哪些 瀏覽:556
伊朗來款對於銀行有什麼影響 瀏覽:283
伊朗馬漢航班怎麼樣 瀏覽:546
今年印尼齋月什麼時間 瀏覽:262
伊朗的星期一怎麼寫 瀏覽:7
英國和美國有多少攪屎棍 瀏覽:926
伊朗的眉毛為什麼很黑 瀏覽:880
英國留學生接機注意什麼 瀏覽:853
印度摩托車怎麼上去的 瀏覽:120
伊朗語有多少阿拉伯介詞 瀏覽:361
印度什麼河水有多臟 瀏覽:576
從哪些方面理解印度 瀏覽:320
越南什麼商品暢銷 瀏覽:695
中國進口的冷鏈食品有哪些 瀏覽:688
義大利新工業區發展條件有哪些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