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四大菩薩分別是什麼
觀音菩薩 文殊菩薩 地藏菩薩 普賢菩薩
觀世音菩薩:
人生於世間,常遭受天災人禍種種苦難,當無情的水、火、刀、兵、病、孤等等侵害之時,令人發出痛苦掙扎求生祈命的呼號聲,一直總是不斷的。觀世音,就是時時刻刻細心地,深入地觀察著和聆聽著,尋找世界上一切苦難的呼救聲音。世上所有的男女老少,凡遇到災難的危急時刻,只要誠心稱呼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請求救助,觀世音菩薩就會實時觀察到你的苦難,聽到你呼救的聲音,以大無畏的精神,用適當的化身,救你脫離苦難。正如『法華經、普門品』中所講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說觀世音菩聖號的含義,就是大慈大悲,循聲救苦,無處不現身。
文殊菩薩:
文殊是文殊師利的簡稱。關於文殊的來歷,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即《文殊師利涅盤經》中所說:他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衛國(今印度西北)一個婆羅門貴族家庭中的公子,離家投奔釋迦牟尼學道,功德圓滿,修成菩薩身,並被尊為菩薩之首。文殊在四大菩薩中稱「大智」,常與右肋侍普賢並列於佛祖兩側,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文殊侍於佛左,專司智能,菩賢侍於佛右,司理。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普賢,遍吉。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塑像多騎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
地藏菩薩:佛滅度1500年後,地藏菩薩降跡新羅王家,姓金名喬覺,軀體雄偉,頂聳奇骨,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金喬覺二十四歲落發,渡海入大唐國。地藏菩薩金喬覺至江南池州九華山,樂此勝景,於山中覓得一石洞,靜居修持.菩薩苦修時,曾遭毒蛇咬傷,穩然不動。忽有一婦人出現,作禮饋葯雲:小兒無知,願出泉以補過。此婦人實為九華山神。地藏菩薩金喬覺向當地紳士閔讓和募化一袈裟之地,閔公許之。孰料菩薩袈裟一展,遍覆九華山山水水,閔公見其神異,遂盡舍九華為菩薩道場,並與其子雙雙出家陪侍菩薩。今地藏聖像左右侍者即閔公及其子道明。當地鄉老諸葛節率群老登高攬勝,見菩薩獨居石室,用斷足鼎煮食白土和少量米粒,驚嘆:菩薩如此苦行,我等供奉不周。遂集資建寺,延請菩薩安居.新羅僧眾得知菩薩在九華苦行顯異,相率渡海前來求法.唐開元二十六年(一說唐貞元十九年)七月三十日夜,菩薩召眾徒告別,跏趺示寂,其時山鳴石隕,扣鍾嘶嗄,群鳥哀啼,世壽九十九歲.菩薩入寂二十年,仍顏貌如生。唐至德二年,僧徒在南台建塔供奉。寶塔建成後,常見發光如火,南台由此得名神光嶺。地藏菩薩垂跡九華一千二百多年來,朝山進香者接踵而至,歲無虛日,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⑵ 中國四大菩薩是哪四大菩薩
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
1、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是大智慧的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
2、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是大慈悲的象徵。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3、普賢菩薩,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4、地藏菩薩,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
(2)中國有哪些菩薩擴展閱讀
四大菩薩含義智、悲、行、願
文殊菩薩代表聰明智慧,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應化道場為山西五台山。也叫大智菩薩。
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等名。以大悲顯現、拔除一切有情苦難為本願,循聲救苦,不稍停息。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應化道場為浙江普陀山。也叫大悲菩薩。
普賢菩薩代表菩薩行願,普賢菩薩又稱三曼多跋陀羅,意思是具足無量行願,示現於一切諸佛剎土。普賢菩薩應化道場為四川峨眉山。也叫大行菩薩。
地藏菩薩發大願的象徵,地藏菩薩又稱地藏王菩薩。因悲願持重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稱之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應化道場為安徽九華山。也叫大願菩薩。
四大菩薩坐騎:
文殊菩薩的坐騎是青獅——虯首仙
觀音菩薩坐騎的是金毛犼——金光仙
普賢菩薩的坐騎是六牙白象——靈牙仙
地藏菩薩,像以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為坐騎的,名號曰:諦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菩薩
⑶ 中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是誰怎樣區分有什麼明顯特徵
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明顯的特徵和區分方法,主要看坐騎和手中法器:
1、觀世音菩薩:站在蓮台上(也有站或坐在龍上的),一手持凈瓶,一手拿楊枝。
2、地藏菩薩:坐騎是「地聽」(也有站蓮華台),一手中持錫杖,一手托明珠。
3、普賢菩薩:騎白象,手持如意。
4、文殊菩薩:騎獅子,手持寶劍 或佛經。
5、以下圖片從左到右依次是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
四大菩薩介紹:
1、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2、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śvara),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 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3、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梵文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4、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
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3)中國有哪些菩薩擴展閱讀
四大菩薩本願:
1、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凈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凈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著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凈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2、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盡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著力的原因。
3、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4、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蓋於陰陽之間,在陰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廣度人間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見證幽冥大苦,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不造罪惡,脫離苦海輪回之苦,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
⑷ 中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是指哪幾位菩薩
我國佛教中四大菩薩分別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
1、觀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盡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著力的原因。
2、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凈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凈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著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凈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3、德行圓滿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4、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蓋於陰陽之間,在陰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廣度人間 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有一種說法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見證幽冥大苦,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不造罪 惡,脫離苦海輪回之苦,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
⑸ 有哪幾個大菩薩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
一、文殊菩薩
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
二、普賢菩薩
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三、觀世音菩薩
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四、金剛手菩薩
即金剛薩埵,又稱秘密主,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於密教中,一般認為是大勢至菩薩在密教的現身。
五、虛空藏菩薩
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求聞持聰明法觀想虛空藏菩薩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庄嚴,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美妙而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下垂,手掌向外。
⑹ 中國四大菩薩
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 智、悲、行、願「四大菩薩道場簡介如下:
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大智,從風,金五台,象徵「智慧」,坐騎青面獅虯首仙即青獅;
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大悲,從水,銀普陀,象徵「慈悲」,坐騎金毛犼賽太歲即朝天吼;
普賢菩薩道場---峨嵋山,大行,從火,銅峨眉,象徵「德行」,坐騎黃牙老象即靈牙仙。
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大願,從地,鐵九華,象徵「願力」,坐騎諦聽;
⑺ 佛門中有很多菩薩,「八大菩薩」指的是哪些
「八大菩薩」《葯王經》指的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葯王菩薩、葯上菩薩。 在《八大菩薩曼荼羅經》里記載:文殊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除蓋障菩薩。一般情況下,人們都習慣稱呼後者為「八大菩薩」。
地藏王菩薩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被稱為「四大菩薩」,深受世人敬仰。一般是把在唐朝來華的比丘認為化身,安徽九華山是應化道場,千百年來香火鼎盛。地藏菩薩讓眾生豐衣足食,身心安寧,普渡眾生遠離世間一切疾苦。他代表著「大孝」與「大願」的德行,因此又被稱「大願地藏王菩薩」。
眾人對八大菩薩的說法多不一致,以上僅僅是我的看法。
⑻ 中國有幾位大佛
1.江蘇靈山大佛(釋迦牟尼)
2.香港天壇大佛(釋迦牟尼)
3.四川樂山大佛(彌勒佛)
4.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大佛(釋迦牟尼)
5.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大佛(盧舍那大佛)
6.山東煙台南山大佛(釋迦牟尼)
7.海南三亞(觀音菩薩)
8.山西太原蒙山大佛(釋迦牟尼)
9.河南魯山大佛(盧舍那佛)
10.四川峨眉金佛(普賢菩薩)
11.安徽九華山露天銅佛(地藏王菩薩)
12.浙江奉化溪口露天大佛(彌勒佛)
⑼ 中國有十大菩薩是哪幾位
大智,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表智,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缽經》)。傳說他在過去世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的深廣銳利,可知矣。在諸大菩薩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作為輔佐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上首,被敬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大慧,虛空藏菩薩;依《虛空藏菩薩神咒經》所載,世尊對虛空藏菩薩極為贊嘆,世尊雲:「是菩薩,具諸三昧猶如大海,住菩薩戒如須彌山,忍辱之心猶如金剛,精進勇猛猶如疾風,智如虛空,慧如恆沙,諸菩薩中如大勝幢,向般涅盤之大導師,其身即是諸佛法器,…… 一切眾生無上福田,三世諸佛第一輔臣,能護法城,已具庄嚴十八不共諸佛密藏,滿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應供養,唯除如來,余無勝者。」
大慈,彌勒菩薩;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一生補處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
大悲,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
大勇,金剛手菩薩;因手執金剛杵,常侍衛於佛,故稱之為金剛手菩薩,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
大定,不動尊菩薩;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不動」,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象者。不動明王是奉大日如來教令,示現忿怒形降伏一切惡魔之大威勢明王。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
大願,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曾發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雖沒有成佛,卻已達到了佛的境界。按佛教說法,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降生前這一段無佛世界裡,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其地位相當於「代理佛」。
大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 lun、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大威,大勢至菩薩;根據《觀無量壽經》記載: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量,威勢自在,因此,大勢至菩薩被認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保護眾生,免受邪魔所害。
大愛,無盡意菩薩;又譯作無盡慧菩薩、無量意菩薩。關於無盡意的名稱,《大方等大集經》說:一切諸法之因緣果報名為無盡意。一切諸法不可盡,意即發菩提心不可盡乃至方便亦無盡。《觀音義疏》卷上則說:凡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由此得名無盡意也。這位大菩薩,運用其智慧,觀察世界時,發現有無盡世界。在無盡世界中,有無盡眾生活動。真是到一處有一處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眾生。且諸眾生,為煩惱的驅使,飄墮在業海,沉淪在輪回,受眾苦的逼迫,永無解脫之期!無盡意菩薩不忍見無窮盡的眾生,長期受諸苦惱,就從內心深處,發起無盡悲願,願度無盡世界中的無盡眾生,令無盡眾生成佛,而後自己方成佛,所以稱為無盡意。
⑽ 中國傳說中的菩薩都有哪些
四大菩薩:大行菩薩普賢;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大願地藏;
還有他們很多種變相,記不清楚了。不過,佛陀看到人世疾苦時,曾落下23滴淚水,其中有兩顆化作綠度母和白度母,她們二人是葯師菩薩的護法,綠度母保人事業有成;白度母保人身體健康;而葯師菩薩渾身散發琉璃青光,保人脫離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