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結合實際論述中國現代化之路的獨特之處和世界性貢獻有哪些
中國的現代化主要依靠中國人民自身能力。一套強大的制度優勢和領導優勢。
㈡ 社會現代化的中國進程
中國的現代化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19世紀中葉以後,經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中國開始踏上了社會現代化的進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現代化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中國的不同地區,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發展很不平衡。人口眾多與發展的不平衡性及經濟文化的落後,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作為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深深地紮根於民族的行為、心理和觀念之中。中國的現代化必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既要吸取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社會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又必須從本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它是經濟、政治、科學文化、觀念和生活的全面發展,具體表現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社會主義民主的協調發展。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是同全面的體制改革聯系在一起的,改革將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㈢ 什麼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最終選擇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逐步開辟出來的道路。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再一次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歷史和實踐都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逐步開辟出來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實現民族復興之路、國家富強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㈣ 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強國之路如何走
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強國之路:
1、執政者勵精圖治,敢於大刀闊斧力排眾議的進行政治改革;
2、國家政策具有連貫性;
3、重視經濟,大力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4、順民心合民意,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等等,堅持走群眾路線,順民心合民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5、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下去,要大力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要堅持國家政策的連貫性。
(4)中國現代化之路有哪些擴展閱讀:
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初心。中國道路的成功實踐表明,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必須把富強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價值觀決定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底色。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勇敢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大任,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創造條件。
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走中國特色的富強之路,一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民族危亡之際,其他政治力量之所以沒能力挽狂瀾、救國家於水火之中,根本原因在於沒有一個以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作為領導核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網—如何走中國特色的富強之路
㈤ 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強國之路如何走
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要從根本上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開放應當大膽探索,勇於開拓,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在實踐中開創新路。
㈥ 什麼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當中指出: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於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
(6)中國現代化之路有哪些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就是到202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進而到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是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為實現這一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形成並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形成並積極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要協調貫徹好,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㈦ 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強國之路怎麼走
「大國崛起」的說法緣起於近年我國國力的不斷強盛,「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從建國時就開始了,「強國」的夢想自1840年就有,但直到建國後才實現。本題的切入點是崛起的規律,用歷代大國崛起的事實映證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成功。首先,大國崛起有以下一般規律。1、執政者勵精圖治,敢於大刀闊斧力排眾議的進行政治改革;2、國家政策具有連貫性;3、重視經濟,大力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4、順民心合民意,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等等。其次,得到以下啟示:1、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下去。2、要大力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3、要堅持國家政策的連貫性。4、堅持走群眾路線,順民心合民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㈧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這一論斷不僅是對黨和人民百年奮斗歷史成就的總結,也是對中國探索另一類現代化模式成功經驗的凝練。要理解這條路究竟「新」在哪裡,弄明白這條路未來怎麼走,就需要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維度來把握。
1.從過去來看,它是一條艱辛求索、不懈奮斗的民族復興之路
2.從現在來看,它是一條特徵鮮明、優勢顯著的中國特色之路
3.從未來來看,它是一條發展自身、造福世界的前景光明之路
㈨ 中國近代史-現代化探索之路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1)條件: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方面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截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擴大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2)標志: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引進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投資於近代企業,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起。如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縣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2.初步發展(19世紀末):(1)原因: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03年清政府設立商部,獎勵工商,中國人民收回權利運動的推動。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1912—1919年):(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③民國初年出現各種實業團體,形成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熱潮。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都有所減少,這在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⑤辛亥革命前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⑥「抵制外貨」「發展實業」和「實業救國」的口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要求。 (2)表現: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新增資本達1.3億元以上,超過了過去的半個世紀;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麵粉業;火柴、榨油、造紙、化工等輕工業,也發展迅速。 (3)特徵: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雖然取得較大的發展,但仍然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主要表現為:①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在輕工業方面,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②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③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這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束縛。一些資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業投資的同時,並不放棄土地和其他封建剝削。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挫折:(1)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民族資本受到官僚資本的擠壓和摧殘。 (2)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形成獨佔地位,這對中國的民族資本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5.中國民族資本的歸宿:新中國建立後,合理調整工商業,使民族資本又獲得一次大發展。1953~1956年,我國完成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本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6:歷史地位和作用:①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史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它的產生和發展有利於社會的進步。②政治:它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其力量的發展,為維新變法和民主革命運動提供了社會基礎,同時也促進了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③思想: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和動搖著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④發展: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和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