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要使自己成為國家棟梁,我們應該怎麼做
怎樣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01、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認真學習,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才能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如果整天渾渾噩噩,什麼都不學,只能成為社會的米蟲。
02、我們還要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三觀才能保證你在面臨各種選擇時,不被人性中的貪嗔欲所迷惑,能夠堅持人性中最初的善,也能夠溫暖周圍的人。
03、成為棟梁之才我們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而後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貫徹於日復一日的生活。很多人都有遠大的理想,但只是口頭上的巨人,並不會去行動,我們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
04、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我們在哪裡,做什麼樣的工作,都可以成為棟梁之才。最關鍵的,就是有一顆堅定、不浮躁的心,在自己的行業里,兢兢業業,為國家、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
⑵ 怎樣才能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1、傳統語文教育的精華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在古代,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語文學科為主體,其實質是以人倫教化為核心的道德教育。詩言志,文載道。通過學習禮樂詩書、經史典籍等「語文教材」,學生既有一定的應對、頌詩作文的能力。同時,也變得溫文爾雅、知書達禮,成為有文化有教養的人。古代語文教育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格教育原則和方法。如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從性習論原則出發,認識到社會化的重要,同時也把人看作是活生生的主體,承認被教育者的主題地位,發揮其主題作用,調動其積極性。《論語》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為明證。2、依據教材中的古聖先賢事跡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人格教育的特徵之一就是強調對人本身的尊重。人格教育必須把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放在首位,堅持啟發誘導,引發學生明理、覺悟和警醒,從而使學生逐漸形成健全的個性和獨立的人格。中學語文教材中有眾多古聖先賢、領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範事跡、精闢論述、名言警句,這些都是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正面人格教育的重要資源。而且這些內容基本上都是課文的重點,並不增加教學負擔,只是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滲透即可。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關愛社會、關愛人生的高尚情操;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格尊嚴。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追求;吟誦范仲淹《岳陽樓記》能夠領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諸如此類,俯拾皆是,不勝枚舉。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寶貴財富,可以使他們終生受用。語文教學滲透人格教育的意義在於培養學生在道德情操、明辯事理、待人接物、對待功名利祿方面,對待修身、齊家、治國,對於節操、志向、求學、事業,對於廉潔奉公、關心國家大事、孝敬父母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書育人,以德為首,教育重在育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用各種方法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以達到培養高品德、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目標。3、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人格魅力的感染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激勵人心,使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職高教材中有大量文質兼美的佳作,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可供我們因材施教,進行行之有效的人格教育,意義深遠。如拜讀冼星海《給母親的信》,組織學生認真鑒賞他的經典之作《黃河大合唱》,那鏗鏘有力、震撼人心、讓人盪氣回腸的樂曲,至今仍讓中華兒女熱血沸騰、心潮澎湃。通過賞析,引導學生體會到藝術作品為億萬人所喜愛的根源,也讓學生明白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認識植根於民眾、植根於生活的作品,才是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挖掘教材里深刻的思想內容,不僅能引導學生向善、向真、向美,而且可以觸動人的肉體與靈魂合一,開發人的心智,在接受人格教育的同時,得到感染,學會自律,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4、充分利用成功人士的成功經歷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古人雲:「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綜觀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大多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甚至經過一番艱苦磨練才取得成功的!中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經歷,讓學生明白「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曾益其所不能」的哲理。偉大的文學家巴爾扎克曾經說過:「苦難對於有些人是萬丈深淵,對於有些人則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憂患能激勵人生存發展,信念、意志是人邁向成功的催化劑。中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逆境,把逆境視為人生的一筆大的財富,並且學會在逆境中奮發向上,勤奮學習,努力崛起,做生活的強者!5、通過分析人格有缺陷的作品中的經典人物的命運,引導學生自尊、自立、自強語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道德評價,對作品真善美的由衷敬仰,都可以折射出人格美的光輝,帶給學生深沉的思索和人格魅力的感染。通過分析深入人心的經典人物形象如阿Q、孔乙己的人格特徵,來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和啟發式的教育。過去,我們一般只注重對阿Q、孔乙己等經典人物「不爭」的社會根源進行深究,而甚少涉及「不爭」的另一含義------「不爭氣」。讓學生理解這些悲劇人物的根源固然在於當時黑暗的社會與統治者。但同其自身缺乏自尊、自立、自強精神等人格缺陷也不無關系。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和反思,使之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使他們逐步走向自尊、自立、自強,克服生活的種種困難,做生活的強者,做事業的成功者。教無定法,教無定勢。學無法度,學無止境。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之材。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應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刻不容緩!中學語文教師處在學生人格教育承前啟後的重心階段,在「傳道授業解惑」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使莘莘學子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⑶ 如何才能當國家棟梁
國家棟梁首先應該是非常有才華,而且為國家做出很多的貢獻,所以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首先應該是大學畢業,而且有很好的工作。
⑷ 青春之章,一撇一捺皆為棟梁,當代大學生如何做棟梁
1、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志存高遠、忠於祖國,努力做新時代具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愛國者。「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一個人的理想只有同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相結合才有價值,一個人的追求只有同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義。
新時代青年只有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才能准確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奮斗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
新時代青年只有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自信」、持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才能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愛國奮斗中不斷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
2、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敢於擔當、勇於奮斗,努力做新時代具有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建設者。國家命運與個人前途休戚相關,民族振興與個體發展緊密相連。
在中國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廣大青年應深刻認識自身所面臨的時代際遇和歷史責任,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結合起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和民族重託,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號召,「青春是用來奮斗的」,要有「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勇於創業、敢闖敢幹,努力在改革開放中闖新路、創新業,不斷開辟事業發展新天地」。
3、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勤奮學習、錘煉身心,努力做新時代具有過硬本領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青年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期,青年要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不僅要學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學實踐中的知識。
要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大局中不斷提升體能、技能和智能,要在感悟新時代、緊跟新時代、引領新時代的新際遇中持續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通過學習使自己成為新知識、新觀念和新思維的集成體。與此同時,要注重修煉品德。
新時代青年要不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自身的言行品格,自覺按照黨和人民要求不斷錘煉自己、完善自己。自身的提高是為了成為建設國家的有用之材,而這一價值的最終體現則要通過實踐來實現,廣大青年要積極投身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努力在新時代改革開放事業的奮斗中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
(4)怎麼培養中國棟梁擴展閱讀:
在推進涉及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青年群體持續發揮著積極作用。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之後,青年人不負所望,發憤圖強爭做「四有新人」,積極為四個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在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青年人積極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爭當「青年崗位能手」、爭創「青年文明號」,積極融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潮流;在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任務之後,青年人樹立科學發展觀,與祖國共奮進,積極投身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⑸ 弘揚國學教育,培育國家棟梁講座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弘揚國學教育,培育國家棟梁講座的主要內容是說教育的重要性的, 且主要從對教育投入給整個國家民族帶來的回報的,也就是為祖國的發展培養人才這樣的角度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