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哪些詩人因為鬱郁不得志而自殺
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代表性人物有三個,詳解如下:
1、首屈一指是屈原:
屈原是中國詩人當中自殺的第一人,他懷石自沉汩羅江,「寧赴清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以皓皓之日,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屈原忠心憂國,獨一無二,不是每位詩人投水而死,都會有相同的重量。
2、盧照鄰
盧照鄰身世坎坷,生不逢時,不受重用,又長年飽受疾病折磨(有一說是麻風病),別人送他一種葯,令他口服,但他卻因父親去世,悲傷過度,將吃的葯全吐出來。晚年的他被病魔折磨,手足俱殘。後來,他在茨山腳下,買了幾十畝地,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就讓人挖了一個墳墓,睡在裡面。但是他最終並沒有死於自己挖好的墳墓,他寫了一篇《釋疾文》,相當於給親人留下一封遺書吧,就自沉於潁水之中。
3、宋海翁
明朝有一位叫宋海翁的文人,也算是一個自殺的例子。宋海翁能詩善畫,才高嗜酒,當世之人誰也不放在眼裡。有一天,他喝酒之後泛舟海上,仰天大笑:「堂堂七尺之軀,哪裡是世間那些普通的塵土所能掩埋的,就應該用大海來葬我啊!」說完,瀟灑地從船上跳入波濤之中。
2. 古代被貶的著名詩人有哪些
古代被上級貶謫過的著名詩人盤點:
韓愈:因上書勸阻獲罪,被貶為潮州刺史.
陸游:受到南宋政權內部的反戰派的排擠,一心憂國憂民的陸游卻一直沒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蘇軾:中國歷史上被貶時間最長,被貶路程最遠,也是最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因得罪了朝廷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
李白:因王叔文改革集團的失敗而被貶到南方。
王昌齡:唐代詩人,因" 不矜細行,謗議沸騰" ,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屈原:因奸臣誣陷而被貶到湖南.
王福畤:因為教子無方,被貶到交趾做縣令.
杜審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時曾被貶到南方極偏遠的峰州.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永州.
秦觀:被貶湘南.
劉禹錫:因參與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到安徽和州當通判.(也有一說是因為他性格放盪不羈,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
沈銓期:被貶.
3. 中國古代的文人多磨難~舉幾個失意詩人例子,再介紹一下!
柳永
白衣卿相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屬福建)人。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於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託。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製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柳詞內容有三類:
描寫城市的繁榮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風尚,《望海潮》最為有名。這是一首最早出現的,由文人創作的長調慢詞,它形象地描繪出錢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華富庶。
描寫男女情愛。這類詞中有表現下層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對他們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風波》,有寫妓女悲苦和她們對輕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寫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愛情生活的,如《迷仙引》。
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詞作的另一重要內容。
生平
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員外郎,又稱柳屯田。詞作極佳,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極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煙花柳巷裡親熱唱和,大部分的詞誕生在笙歌艷舞、錦榻綉被之中,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並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軼事
奉旨填詞柳三變:柳永《鶴沖天》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評他:「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將名字抹去。柳永自稱:「奉旨填詞。」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據說完顏亮讀罷柳永的《望海潮》一詞,稱贊杭州之美:「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隔年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
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雲:『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並且柳詞可分俚、雅兩派。
風流才子柳永的沉淪
評說柳永,不管你怎樣看待,也得承認他是中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風流才子。李白有才氣,蘇軾也風流。若要也才子,也風流,且把才氣與風流玩得出雲入畫,游刃有餘。恐怕李白與蘇軾是難以望及柳永的項背。
柳永不僅是個風流才子,還是個屢試不中的補習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沒秦樓楚館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詞」的專業詞人,浪跡江湖的遊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樓妓女的鐵哥,放盪不羈的花花公子,市井街頭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邊幅的小丑,敢恨敢愛的漢子,無室無妻的光棍,創新發展宋詞的巨匠。
想起柳永,自然會想起那流傳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彷彿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煙柳畫橋下水天一色。風簾翠幕里十萬人家。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雲樹繞堤沙,有蘭舟催發。斜陽里,寒蟬凄切。滿腔離愁的柳永正對著前來送行的兩三個姑娘惜惜話別。淚眼看著淚眼,柳永低吟長訴:「斷續殘陽里。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盡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地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
寫得漂亮極致,情抒得極致漂亮。柳永的筆頭流淌著陽光、春雨、丹青。他描繪的江南有聲有色,有情有韻有味,讓身處江南的才子也心馳神往。柳永的心頭有天真稚氣,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聲里,如杜鵑啼血,如秋雨打萍,濺得宋詞好婉約。
也許是應了「文章憎命達」的條律,柳永的一生太倒霉。第一次赴京趕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說,補習補習,完全可以東山再起。可不服輸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氣,由著性子寫了首牢騷極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姿狂盪?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卻要說皇帝沒有發現自己,政府遺漏了賢才。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說自己是才子詞人,是沒有穿官袍的高官。特別讓當局難以容忍的是結尾的一句話:「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年輕人真有些狂。自己落了榜,不知丟人傷面子,還故作清高,換什麼「淺斟低唱」。
發牢騷的柳永只圖一時痛快,壓根沒有想到就是那首《鶴沖天》鑄就了他一生辛酸。落榜後的後生寫了幾句調皮的詩句本沒有什麼。問題是你不是一般的後生,你是柳永,你柳永的詞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歌,就有人吟。柳永不知自己的名字和詞作已經覆蓋了遠近的市井巷陌,樓堂館所;不知道那帶有磁性的詞句和清新的韻律已經征服了天下的歌迷和追星族。更不知道,在某些陰暗的角落,有人在窺視他的行跡,有人在分拆他詞作中的不安定因素。
幾本關於柳詞的書
沒有幾天,柳永的《鶴沖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復看者,吟著,越讀越不是滋味,越讀越惱火。特別是那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真是 刺到了宋仁宗的痛點上。三年後,柳永又一次參加考試,好不容易過了幾關,只等皇帝朱筆圈點放榜。誰知,當仁宗皇帝在名冊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時,龍顏大怒,惡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對手太強大了。被除名的柳永咽淚裝歡,玩世不恭地扛著「奉旨填詞」的御批招牌,浪跡江湖。深入歌樓舞場,堂而皇之地貫徹落實仁宗的聖旨,夜以繼日地「淺斟低唱」。這一招,也夠毒。他玩得皇帝羞辱難堪,喘不過氣。
「奉旨填詞」的柳永,玩著御批的「淺斟低唱」,竟反打正著的玩成了走紅的大腕級巨星,玩出了響當當的名牌效應。最難得的是,歌舞場的辛酸和旅途的風雨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詞的輝煌,奠基了他獨樹一幟的悲壯人生。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國文學的大幸。
秦樓楚館,舞女歌伎,是個很資深又很敏感的話題。達官顯貴,正人君子們憑著權勢紙醉金迷在秦樓楚館,醉生夢死在舞女歌伎群中。因為權力,這一切都是合法的,應該的。可轉過身,回到殿堂、公館,穿上官袍,帶上烏紗,他們又以傳統道德守護者的身份,污衊,漫罵自己曾經作踐過、蹂躪過的舞女歌伎,以顯自己的文明儒雅,正人君子。柳永不同,也可能惟有柳永不同。他以善良、真摯的同情心體察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婦女,他放下傲視權貴的「白衣卿相」的架子,以心換心,和舞女歌伎做朋友,以滿腔的真情溫暖那些冷冰冰的心、滴血的靈魂。在世人潑滿污水的地方,柳永看到了大宋王朝骨子裡的污濁,看到崇高掩蓋下的卑鄙。最骯臟,最卑鄙的地方,不是秦樓楚館,而是富麗堂皇的宮殿。
直面生活,柳永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口無遮攔地唱出了自己的心聲。在《晝夜樂》中寫到:
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早知憑地難拼,悔不當時留住。其奈風流端正外,更別有系人心處。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
《御街行》有句:朦朧暗想如花面,欲夢還驚斷。和衣擁被不成眠,一枕萬回千轉。唯有畫梁,新來雙燕,徹曙聞長嘆。
《鳳梧桐》寫到:獨倚危樓風細細,望及離愁,黯黯生無際。草色山光殘照里,無會得憑欄意,也擬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飲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況伊銷得人憔悴。
……
真情,真愛,真詞,真男人。
敢寫,敢唱,敢為,敢叛逆。
堂堂正正,坦坦盪盪,甜甜蜜蜜切切綿綿,難得的真情,傳奇般的故事。在那充滿著污濁,虛偽,欺騙,殘暴的社會里,莫要說柳永為舞女歌伎們寫詞寫曲,他們就是熱烈地擁抱,瘋狂地相愛,也是崇高的,清潔的,燦爛的。要說這就是柳永的沉淪,那麼,這種沉淪太美了,太精彩了。它足使天下那些在權勢和金錢的床單上進行的男歡女愛黯然失色。
「正人君子」們罵柳永沉淪,是因為柳永愛煙花巷。那麼「正人君子」們真的就沒有去過煙花巷嗎?他們又是何等的德行,何等的禽獸。確實也有沒去過煙花巷的正人君子。那麼,他們在煙花巷之外就沒有干過煙花巷的事嗎?或者說,他們靈魂深處就沒有對煙花巷的嚮往嗎?有幾個「正人君子」敢說不。
是清是濁,是黑是白,問題不在事情的本身,關鍵是要看是誰所為。權勢,是權勢者的魔杖,它可指鹿為馬,可化腐朽為神奇。它對絕大多數的男人和女人都有著強大的誘惑力。憑柳永的智慧和才華,完全可以為自己爭得一些權勢和名利。可犯傻的柳永就是不開竅,偏偏背離權勢而親近下層的歌女舞伎。
藐視權貴的大詩人李白,靈魂深處太想當官了。在《與韓荊州書》中肉麻地寫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拍馬拍到如此精湛和富有藝術色彩,真是非李白莫屬了。後來跟著永王鄰起事,差點丟了詩人的命。詩聖杜甫,看起來老實巴交,心裡也非常想當官。冒著安史之亂的槍林彈雨,穿著麻鞋,跋涉幾百里,追趕逃難的唐玄宗,其忠實,其理想可見一斑。就是高傲的王維先生,雖棲身終南山,心卻在長安城中,時刻窺視著吏部的動靜。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曲線的官場捷徑。也清高,也實惠,也不用行賄。牛耳級的詩人,文人,端著酒杯,揮起筆墨,慷慨激昂地蔑視權貴,驕傲清高得像雲中的白鶴,把世人玩的高山仰之,眼花繚亂,稱仙稱聖。壓根看不到仙們聖們六根未凈,抵不住權勢名利的誘惑,砸不爛世俗紅塵的枷鎖,割捨不了長在自己心頭角落裡的毒瘤贅疣。鏗鏘而清高的言詞下潛藏著比普通老百姓更大的官癮和對權勢的貪婪。
應該承認,屢試屢敗的柳永也無法結扎了自己對仕途的嚮往之情。然而,與李白、杜甫的執著賣力,完全徹底地願意搭著性命而獻身官場的狀態相比,柳永本能的「嚮往之情」也就微不足道了。在名利的試金石前、李白、杜甫、王維、韓愈等一流的,口碑很好的大師、大家們絕對輸給了沉淪者——柳永。
對官場自作多情,千方百計想擠進官場的文人,若不脫胎換骨地去無恥,去污濁,是很難與官人為伍的,也很難登上自己的理想之舟。一廂情願地想當官的李白,官沒當上,反而被流放夜郎。人死後,身邊連一個處理後事的人都沒有,夠凄涼,夠慘。終生效忠於朝廷,任勞任怨的杜甫最後竟死在一葉小船上,夠可憐,夠悲。而遠離官場的柳永,雖無兒無女,卻死在市民百姓和歌女們斷腸的哭聲中。歌女們把柳永的喪事辦得很隆重,也很氣派。為了紀念柳永,每年逢柳永的忌日,歌女們還要集中在一起召開「吊柳會」。柳永的死,雖沒有人說他重如泰山,卻是難得的幸福和溫馨。風流才子,生生死死都風流。
千百年來,敢如此沉淪的惟有柳永,沉淪到如此精彩的也只有柳永。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贊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跡。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庄》、《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贊嘆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皮日休則稱:"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澹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於毫釐也。"(《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歲暮歸南山》、 《早寒江上有懷》、 《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藉深微,挹之不盡。嚴羽以禪喻詩,謂浩然之詩"一味妙悟而已"(《滄浪詩話·詩辨》)。清代王士碌推衍嚴氏緒論,標舉"神韻說",宗尚王孟,曾舉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範本,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分甘餘話》) 盛唐田園山水詩,在繼承陶、謝的基礎上,有著新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詩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輩最長,開風氣之先,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簽》引《吟譜》語)。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聯,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並列,成為摹寫洞庭壯觀的名句。清代潘德輿曾指出:"襄陽詩如'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卧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養一齋詩話》)然而這在孟詩中畢竟不多見,不能代表其風格的主要方面。總的說來,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蘇軾說他"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陳師道《後山詩話》引),是頗為中肯的。
孟襄陽雖為唐山水詩之始作俑者,然其成就卻居王維下,何也?一 因其才氣不殆,二因其詩意常未若王維高遠。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發之於詩,令其詩每有寒儉處。而王摩詰一生出仕入仕,幾 經周折,於世情之變體味頗深,此情發之於詩,則往往意趣清遠,無跡 可尋。
雖則,孟詩亦自有其過人處。其詩之淡遠處,既上繼陶潛余緒,又 不減王維。如"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謂"清空自在,淡然有餘",不愧山水詩中之佳制也。
天寶四載(745)宜城王士源輯錄孟浩然詩,得218首,其書已佚。現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較王本多45首,其中竄入有別人的作品。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
生平
李商隱唐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47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後李黨的王夢元愛其才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從此,李商隱便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鬱郁不得志,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窮水盡的下滑趨勢,而李商隱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
家世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張采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系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過,這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的現實的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恆(一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縣(今河南獲嘉縣)令。
早年
在李商隱10歲前後,他的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親、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困,要靠親戚接濟。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後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佣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
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實上,他也確實努力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成年後,李商隱曾利用為母親守孝的時間,將寄葬在各地的親屬靈柩遷葬到滎陽。陳貽焮認為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還由於從小孤貧,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經歷使他養成猶豫、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徵既大量地從他的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隱的啟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面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16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贊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駢體文的專家,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借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在這一時期(太和四年,830)的《謝書》中,李商隱表達了對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躊躇滿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仕途
在唐代,缺乏門第背景的知識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發展,主要的入口有兩個:科舉和幕府。前者被認為是進入官場的資格,是官方對其行政能力的認可;後者是一些有勢力的官僚自己培養的政治團隊,如果表現出色,也往往可以通過這些官僚的舉薦成為朝廷正式的官員。中晚唐時期,很多官員都既考取科舉的資格,也有作為幕僚的經歷。
李商隱青年時期得到令狐楚的賞識,並有機會跟隨他學習「四六文」(駢體文),從而自然而然地成為令狐楚的幕僚。但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經歷,使得他一生都被牽累在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
牛李黨爭源於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舉考試。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應試舉子牛僧孺、李宗閔進行打擊,因為他們在試卷中嚴厲地批評了他。由此,李吉甫與牛僧孺、李宗閔等人結怨,這筆恩怨後來被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繼承了下來。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領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在數十年中互相攻訐,爭斗不休,成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隱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屬於「牛黨」,在他的幫助下,李商隱步入政壇。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綯協助李商隱中了進士。在令狐楚去世後,李商隱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僚並受到其賞識,娶了他的女兒為妻。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成員。這樁婚姻使他被牛黨視為李黨中人。但李商隱本人可能原想置身於牛李黨爭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詩文中對兩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評。然而,在政治斗爭中想要保持中立,顯然只能是一廂情願。結果是李商隱兩邊不討好,令狐綯尤其厭惡他,認為他忘恩負義。在令狐綯官居高位後,李商隱曾多次嘗試補救,包括寫了一些詩給令狐綯(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顧念舊情,但令狐綯始終不理睬他。
在這種情況下,李商隱的仕途顯然無法順利,他曾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兩入秘書省,但只是短期地擔任過低級官職。李商隱也在基層政府做過小官(開成四年-五年:弘農縣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樣短暫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些外派官員的幕下供職。事實上,無論是「牛黨」還是「李黨」得勢,李商隱從來沒有機會晉升。他的政治生涯結束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時他追隨鹽鐵轉運使柳仲郢,擔任鹽鐵推官,當柳被調任兵部尚書時,他也隨即失去工作。在回到家鄉後不久即病故。
其晚年的喪偶和官場失意時他篤信起佛教。
4. 中國古代被貶的詩人
王福畤:因為教子無方,被貶到交趾做縣令。
杜審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時曾被貶到南方極偏遠的峰州。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永州。
蘇軾:中國歷史上被貶時間最長,被貶路程最遠,也是最偉大的詩人。
白居易:因得罪了朝廷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
李白:因王叔文改革集團的失敗而被貶到南方。
王昌齡:唐代詩人,因" 不矜細行,謗議沸騰" ,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
(4)中國歷史上憋屈的詩人有哪些擴展閱讀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軼事典故:
1、釋放奴婢
柳州沿襲一種殘酷的風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淪為奴婢。」柳宗元發布政令,「革其鄉法」,使得那些淪為奴婢者,仍可出錢贖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定已經淪為奴婢的人,在為債主服役期間,都可以按勞動時間折算工錢。工錢抵完債後立即恢復人生自由,回家與親人團聚。這一舉動受到貧困百姓的歡迎,後來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
2、興辦學堂
柳宗元上任後,親手創辦了很多學堂,採取各種方法鼓勵小孩積極念書,從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質。在政事之餘,柳宗元還耐心接受青年學子的拜訪,對他們循循善誘。針對當地百姓迷信落後的習俗,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同時推廣醫學,培養出當地自己的醫生為民眾服務。
3、開鑿水井
柳宗元不僅僅滿足於知識的傳播,更致力於改變陳舊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他使從來不敢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好幾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飯,靠喝雨水和河水長大的柳州人,從此喝上了干凈甘甜的地下水,這不能不說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變是生活方式改變的反映,從而也帶動了人們思維方式的更新。
4、開荒建設
柳州城外有著大片大片的荒地,柳宗元以父母官的身份,號召組織鄉間的閑散勞力,開荒墾地,種樹種菜,鼓勵發展生產。有了足夠的土地才能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飢餓和貧窮。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種土地面積大增。柳宗元還重視植樹造林,親自參加植樹活動。柳宗元在位期間,整治街巷,修築廟宇,並開發了不少自然景觀。
5. 歷史上遭遇最悲慘的詩人是誰
一.屈原——被殺投江。從司馬遷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憂憤而投汨羅江自沉的動人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而其中唯一的證據,就是詩人那首被放逐以後所寫的《懷沙》。詩中稱,自殺的方式已然確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躍,去擁抱(「懷」)江底柔軟的泥沙。但在海內外的學者和歷史學家當中,「屈原死於謀殺」的說法十分流行。其實屈原是秘密愛情的犧牲品。屈原在愛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寫過大量的情詩,其中《湘夫人》最令人關注,因為屈原對她投入了異乎尋常的眷戀與愛慕。屈原與湘妃的暖昧關系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其再也無法與湘妃見面。十幾年後,楚懷王駕崩,為防止屈原與湘妃的關系卷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壓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
二.李煜——喝毒身亡。南唐後主李煜降唐,被押送汴梁。趙匡胤對後主頗為優待。後主由盡情享樂的國君一變而為亡國俘虜,心情十分憂傷,每天以淚洗面度日。在他生日的七月七日晚上,於其所在的寓所里宴飲奏樂,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聲傳於外。後來宋太宗(趙光義)知道了此事,認為他懷有故國之思,很不放心。於是,就命秦王趙廷美賜他「牽機葯」,將他毒死。
三.李白——溺水而亡。民間有三種說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這絕非空穴來風,不為無因,李白恃才傲物,漂泊一生,牢騷滿腹,在懷才不遇,醉酒泛月,百感交集之下,玩月翻船,遂有捉月之說,似乎也屬情理之中。正如今人安旗在《李白縱橫探》所說:「從李白當時近乎瘋狂的精神狀態來看,這種可能是比較大的」。
四.杜甫——牛肉撐(毒)死。大歷五年,杜甫五十九歲,他到耒陽去,忽然河水暴漲,他被河水所困,回不了家,整整十天沒吃一點東西。後來,縣令派了一條小船來救杜甫,好好款待他一頓。杜甫十日未進食,餓得發昏,狼吞虎咽,吃了許多牛肉,又喝了不少白酒,結果當場暴卒。其實,多日不食,消化器官脆弱不堪。應當熱一點米粥進補,也不致撐死了。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文,說到杜甫之死的時候,是傾向杜甫因食物而亡一說的。郭沫若極富技巧地推論∶吃肉、飲酒為啥會要了杜甫的命呢?因為,杜甫吃的正是腐肉啊!吃腐肉,不中毒而死才怪 。
五.岳飛——被殺身亡。岳飛父子被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終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不見得沒有)」)。紹興十一年農歷十二月廿九除夕之夜,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岳雲、部將張憲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內被殺害。岳飛被害前,在風波亭中寫下8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後來,宋孝宗即位,便下詔平反岳飛,追封鄂王,謚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棲霞嶺,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總算對岳飛的在天之靈有所告慰。
6. 中國有哪些悲慘命運的詩人
(唐)杜甫:窮困潦倒
(唐)李白:仕途不濟
我覺得比較慘的是顧城,殺妻後自殺,不過他是近代的
7.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被貶詩人其原因又是什麼
屈原:因奸臣誣陷而被貶到湖南. 王福畤:因為教子無方,被貶到交趾做縣令. 杜審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時曾被貶到南方極偏遠的峰州.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永州. 蘇軾:中國歷史上被貶時間最長,被貶路程最遠,也是最偉大的詩人. 白居易:因得罪了朝廷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 李白:因王叔文改革集團的失敗而被貶到南方。 王昌齡:唐代詩人,因" 不矜細行,謗議沸騰" ,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 秦觀:被貶湘南. 劉禹錫:因參與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到安徽和州當通判.(也有一說是因為他性格放盪不羈,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 沈銓期:被貶. 韓愈:因上書勸阻獲罪,被貶為潮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