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清朝古代中國人怎麼放假

清朝古代中國人怎麼放假

發布時間:2022-08-17 10:54:06

❶ 古時候沒有周六周日,古代人是怎樣如何休假的

古代的休假制度建立於西漢時期,秦朝以前的官員想要休息,只能選擇請假,稱之為「告歸」。例如《史記·高祖本紀》有載「「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自西漢之後,歷朝歷代均設立有相應的休假制度,假期長短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唐宋兩朝最為輕松,元明兩朝最為苦逼,並自清朝中後期開始逐漸向西方靠攏。

元朝被推翻之後,誰知道又遇到朱元璋這個工作狂,官員們的假期雖然相較元朝有所增加,但卻增加的極為有限,僅僅多了兩天而已,其中元正五天、冬至三天、元宵節十天,其中元宵節的十天假期,還是從明成祖永樂年間開始實行的。

朱元璋去世之後,官員們開始大訴苦水,朝廷於是重新恢復了「旬休」制度,然而即使如此,官員們每年的休息時間,仍然不過五十天左右,相較於唐宋兩朝,可以說縮水極為嚴重。

清朝時期:前期延續明朝制度,後期開始向西方靠攏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襲了明朝,主要有冬至、元正、元宵三個節日,但由於三個節日在時間上太過接近,於是乾脆以「封印」休長假的方式,將三個假期予以貫通,每年年末的臘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官衙「封印」停止辦公,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九至二十二日「開印」辦公,至於具體哪天放假,則由欽天監選擇吉日。

❷ 古代的官員是如何放假的

根據商務印書館的《古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休沐的意思是休息沐浴,指官員的假期

隋唐,直到唐代永徽之年,改為「旬休」,官員每10天休息一天,分為上旬、中旬、下旬。當時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也是洗頭洗身的意思。也就有了我們耳熟能詳來自《滕王閣序》的那句「十旬休假,勝友如雲」。

我們來做一點計算,按五日休沐法,一年起碼可以休73天,而到了旬休,一年只能歇30多天,少了一半的假。而且在唐朝請假可不是那麼好請的,要提前告假,假後還要銷假,有一個差錯就要扣一個月的俸祿。這樣一比起來,唐朝官員也是挺艱辛的,看來繁榮的背後是無數官員犧牲自己洗澡時間換來的呀

❸ 中國古代官員怎麼上班和休假

古代官員怎麼上班和休假?

或許是受了元朝的影響,到了明清兩代,政府官員就沒有漢唐宋時期寬松的休假制度了。「旬休」制逐漸削減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個假期,即春節、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具體的是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農歷七月十五)、冬至等節日可放假十八天,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


不過政府的這一措施遭到了大多數官員的反對。帝王將相,考慮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聲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在三個假日的基礎上增添了寒假,並將春節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長至一個月。但是政府的這個規定是有條件的——長假期間官員仍要不時地到其官署處理必辦的公務,涉及司法的事務更是不能停止。


清朝後期,休息制度開始發生了變化。鴉片戰爭以後,西方人大量進人中國,他們每星期休假——天,時間一長,國人產生了認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層基本上實行了星期天為公休日的制度。


在千年的休假制度里,除了法定節假日,政府也對「臨時請假」

制度作了規定。舉個例子,如果官員因為有急事而無法及時回官署辦公,晉代就規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為限,千里內者疾病中延二十日。」到了後晉時期,家居外地的官吏探親時,政府還會單給路程假。


這種「急假」在今天看來頗具人性化,當個人要執行對家庭的責任時,政府的法令有相應的假期規定。最寬大的是唐代的規定,包括: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兒女行婚禮時,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近親行婚禮,則假期分別為五天、三天、一天;父母親去世,強迫解官三年,如果是軍職,則為一百天;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可以說,節假日制度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沿襲已久,源遠流長。這可能與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農業社會的因素有關——農民可以根據自己農事活動的閑忙和節氣變化來適時安排自己的休息閑暇。而政府官員不能像農民那樣隨意規定自己何時休息——但又不能不休息。在這種情況下,休假制度誕生了。


❹ 清明假期又要到了,古代是怎麼放假的呢

秦代時候官吏告假稱作「告歸」,到了漢代就有了休假制度。根據《漢律》記載,早在西漢時就有明文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官員每五日當眾可以休假一天,所謂「休沐」就是休息沐浴的意思,公務人員上了四天的班,第五天要放假回家洗澡更衣,修發刮臉(看來漢朝的官員不是每天都刮鬍子?嘿嘿)後來這個制度又有了放寬,《史記》記載:「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可見官員不但可以洗澡休息,還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和夫妻團聚。放假時間:一年總計休息73天。

除了類似周末這樣的休假外,漢代政府也規定了節慶的假日。漢代規定:冬至、夏至為例假。古時候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祀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周代夏至祭神,意思是為了消除疫病、荒年、飢餓和死亡。漢代對於冬至甚為重視,《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在漢代這兩個節日必須放假,但是放幾天,沒有明確地記載。放假時間:不確定。

漢代時候另外規定有臨時的假日,即告假,分為「予告」和「賜告」。予告是因為有功,國家依照法律准予休假。賜告則是因病給予的假期,但是時間不能太長,漢代明確規定,請假三個月免官。放假時間:可以因具體情況來確定,但是一般不能超過三個月。
唐代《假寧令》規定:休假制度從五日休息一天改為十日休息一天,稱之為旬假,即每月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後一天,各休假一天。到了南北朝時期,官員開始編組在夜晚到官署輪流值班,從唐代開始,不值班的官員從下午以後就可以回家了。由於大部分官員和他們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沒有必要每五日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於官員留在官署的時間減少,削減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宋代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宋朝官員休假日較唐代官員增多,休假制度更加寬松。放假時間:每旬一日,合計36日,約佔全部假期的32%

唐宋時期,除了常規假日外,政府還規定官員在一些傳統節日、新型慶祝性節日、宗教性節日享受休假的權利。這些節日按照節日性質可放假1、3、5、7天。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而像春節和冬至等節日,每次可放假七天,已經相當於今天的黃金周了。在唐代有53個各類節慶假日,學生有專門的田假和授衣假。宋代共有54個各類節假日,只有18個節假日官員可以自由活動,其餘36個可能要出席相應節假日慶典活動。放假時間:由《假寧令》可知,節假日構成了唐代假日所佔比例的最大部分,約佔68%。具體為:春節,冬至各七天;寒食、清明合二為一,共四天;中秋、夏至、臘八各三天;正月初七、正月十五、正月最後一日、春社、秋社、二月初八、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三伏、七月初七、七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一天;學生田假,15日,授衣假,15日。

在唐代,婚假、喪假、探親假已經非常完備,很具有人情味。具體為:探親假,父母在3000里以外,每三年有30天,父母在500里以外,每五年有15天。婚假,兒子行冠禮時,有3天假,親戚有1天假,子女婚事有9天假,其他親戚結婚則減少到5、3、1天。喪假,父母喪事,文官強制性退職三年,武官為100天;親身授業老師去世,給假3天。特殊假日,重要人物的生日要放假,皇帝勝過老子和佛祖,唐代重要人物放假,主要是有三個人,老子誕辰,佛祖誕辰都要放假1天,皇帝誕辰放假三天。但是到了宋代,老子和佛祖的誕辰日節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而且皇帝不停的更換,所以說這個假日也是最不確定的一個假日了

到了元代,情況發生了變換。在元朝的統治者看來,生命在於運動,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休息,什麼旬假、大休都沒有了,全年節假日減少到了16天。明清時期,除了父母去世三年服喪假期,以上假期大多被取消了,少有的假日也要皇帝們特批才能獲得。這段時期全年只有三個節日假期,即春節、冬至和皇帝的誕辰,這種改變顯示了個人對於父母和皇帝的義務的強調。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工作狂,經常工作到黑夜。他可能認為與自己的經歷相比官員們很受優待了,所以有官員提出要恢復前朝休假制度的時候被朱元璋給駁回了。然後朱元璋規定了休假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別是春節、冬至和朱元璋本人的生日,但是實際實施後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後來規定從12月起放寒假,為期一個月,才算解決了部分問題。朱元璋死後假期逐漸增多,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節日可放假18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襲了明代的休假制度,但是後期開始有所變化。鴉片戰爭之後,西方人大量進入中國,他們每星期休假一天,時間一長,國人產生了認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層基本上實現了星期天公休的制度。

❺ 古代的上班族是如何休假的,他們也有周末嗎

陳東升

現代人享受禮拜、元旦、春節等節日。在春暖花開的季節,一家人踏青賞花,享受歲月靜好,那麼,古代休什麼?他們是怎麼休假的?


明代逐漸地減少或取消了「荀假」制度,全年只保留三個假期,即春節、冬至及皇帝的生日。

休沐假期僅有初一、十五;節假元旦五天,冬至三天。永樂開始,元宵節一般賜假10天,但有事立刻停止休假。

清朝時期的休假制度

到了清朝則主要沿襲了明朝的這一休假制度。這一制度使得大多數中下層官員苦不堪言,他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鑒於這一「民意」,朝廷只好做出修改,在三個假日的基礎上增加了寒假,並將寒假與春節的假期延長到一個月。但這種規定依然具有很大的彈性,比如涉及到司法部門的官員,在休假期間仍要到衙署辦公,因為司法事件是沒有假期的。

1840年後,傳統中國走向了其末路。隨著中國被納入世界秩序當中,西方的政治文化也傳入中國,對其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大批洋人來到中國,他們以星期為周期計算日期,每七天中以星期日為休息日。到了1910年,清政府在其上層也開始實行星期日為公休日的做

❻ 古代人是怎麼休假的

最近天氣太熱,很多人都請假出去旅遊避暑,學校也放假了,很多學生都窩在家裡吹空調。那麼問題來了,古代人是怎麼過暑假的?有假期嗎?

其實在秦時並不存在什麼假期。公務員若想回家,只能請假「告歸」,告歸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養,二是身體老邁需告老還鄉。也就是說你請假就不要再上班了。

可到了漢代,確立了休假制度,據《漢律》記載:「吏員五日一休沐。」所謂「休沐」就是沐浴和休息,因為當時朝廷要求各級官員集中在官衙辦公和食宿,沒有特令,平常不得回家,長期集中在官衙辦公、食宿,皇帝忍不了官員們身上的體味兒了,讓官員每五日當中可以放假一日。這個休沐大概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星期六、星期天。除了常規休息,每年冬至、夏至也各放5天假。至於官員的喪假和探親假,要根據遠近定天數,遇到特殊假日也就是皇帝誕辰放假3天,這樣算起來一年總共能休假73天。假期里大家可以擦洗、打掃衛生、走親訪友、遊山玩水,這樣的假期一直延續到隋唐。

唐代雖然把「五日休」改成了「旬休」,即工作9日才可以休息1天,但架不住唐代其他假多呀,兒子及冠禮放3天,子女結婚放9天,春節放7天、中秋3天、寒食清明4天,到5月還有田假15天,9月有備制寒衣的授衣假15天。

宋代才是假期最多的朝代,不但開創了「天棋節」這樣的新節日,而且是逢節必休,依然有「黃金周」如元旦,冬至等各7天假,聖節、夏至,臘月等各三天假,合計每年假期有一百二十多天。

不過,這個數字到了元朝被砍了一半兒,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公元1264年8月,忽必烈一道規定便將節假日改成16天,加上旬假36天共休52天。

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個工作狂,明代又比元朝進一步減少,每月5號才放1天假。而且大部分傳統節日的休假都被取消,只剩下元旦五日,冬至3日,元宵節10日,共18天。朱元璋過世後,增加了月假3天,加上原來的18天,每年休假有50天。

清朝休假制度基本照搬明朝,直到清朝後期,慈禧太後頒發新政後與西方接軌,公職人員星期天可以休息。例假由原來的每月3天旬休,變為了星期日休假制,並一直沿襲至今。

古代人都知道勞逸結合,利用假期出去玩山游水。我們也要充分利用假期親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中,盡情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快樂。

❼ 古代的官員到底是如何作息的他們一般什麼時候可以放假

其實古代人上班的時間比現代人要早多了,皇帝要上早朝,而大臣們就要提前在門外等候,經常是天不亮就收拾好行裝出發往皇宮了。而且他們也沒有專門的假期,就算有也是非常短的。

到了清朝後期休息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西方的思想傳入中國,中國人也開始逐漸的接受,官員的休假變成了每個星期休一天假。逐漸發展到了當代社會,一個星期休兩天假

❽ 古代的人也有法定假期嗎他們是怎麼放假的呢

現在的上班族最為期待事情肯定是假期啦,休息的那天總算不用早起擠公交,也不用難熬的打法上班時間,最近中秋國慶佳節又即將到來,又是一連串的長假,簡直不要太舒服,想必各位小夥伴也是非常期待吧?那麼數千百年前的古人們,也是否有屬於他們的假期了呢?

明朝和清朝的政府人員過得就沒有宋朝滋潤了,政府保留了元宵春節,清明幾個假期,其他的時間都是要統一上班的,官員們每個月也能放三天假,但是比起宋朝,終究少了很多。

知道民國時期中國才慢慢引用西方的休假制度,我們的假期比起古人還是多了很多的,比起他們我們的生活還是更為愜意自如的,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

閱讀全文

與清朝古代中國人怎麼放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來款對於銀行有什麼影響 瀏覽:283
伊朗馬漢航班怎麼樣 瀏覽:546
今年印尼齋月什麼時間 瀏覽:262
伊朗的星期一怎麼寫 瀏覽:7
英國和美國有多少攪屎棍 瀏覽:926
伊朗的眉毛為什麼很黑 瀏覽:880
英國留學生接機注意什麼 瀏覽:853
印度摩托車怎麼上去的 瀏覽:120
伊朗語有多少阿拉伯介詞 瀏覽:361
印度什麼河水有多臟 瀏覽:576
從哪些方面理解印度 瀏覽:319
越南什麼商品暢銷 瀏覽:694
中國進口的冷鏈食品有哪些 瀏覽:686
義大利新工業區發展條件有哪些 瀏覽:53
越南改革有哪些思考 瀏覽:669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吃炒麵 瀏覽:892
印尼國木是什麼 瀏覽:108
印尼英文簡稱是什麼 瀏覽:487
美國和伊朗的戰況怎麼樣 瀏覽:68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