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古代中國怎麼去泰國

古代中國怎麼去泰國

發布時間:2022-08-17 11:01:12

⑴ 泰國跟古中國有哪些關系呢

很久以前,中國於泰國的交流便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根據史書記載,早在漢唐時期中泰兩國就有友好交往。公元1~5年西漢時,中國航船就到過泰國。東漢至隋唐時期,泰國境內就有狼牙修國, 墮羅缽底 國,盤盤國等,都與中國有交往。

在這些互訪中,中泰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隨之進行。但當時這種文化交流,主要體現在代表某種文化的、雙方之間進行交換的器物上。泰國的使者和商人把泰國出產的香料、象牙、菩提樹葉、火珠等帶到中國,中國的瓷器、絹、絲綢則通過泰國使者和商人進人泰國。通過這些物品,雙方有了了解。

雙方互贈的物品成為早期中泰文化交流的媒介,不同的文化通過這些物品得以傳播。泰國的統一王國素可泰王國興起後,與中國元朝建立了密切的關系。通過朝貢貿易,雙方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在素可泰時期,素可泰王國曾邀請中國的制瓷工匠前往泰國傳藝。

泰國的工匠學習了中國的制瓷技術後,在宋加洛燒制出了類似中國浙江龍泉窯的青花瓷器仿宋瓷器。這是早期中泰文化交流結出的一個碩果。

中泰文化交流的更大發展,是在中國的明王朝,也即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以後的時期。明朝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航行中,曾到過泰國。鄭和的龐大船隊受到阿瑜陀耶朝廷的友好接待,鄭和帶去了豐富的中國產品,通過賞賜和貿易等形式,傳播了中國文化。

隨同鄭和出訪的隨員馬歡、費信、鞏珍等人回國後寫的著名游記 《瀛涯 勝 覽 >、<星 槎 勝 覽 :》、 《 :西洋番國志>,真實記錄了當時泰國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成為中國人了解泰國阿瑜陀耶王國的寶貴資料

。從一定意義上說,鄭和下西洋時出訪泰國,就是一次大規模的中泰文化交流活動。阿瑜陀耶時期,中國明王朝與阿瑜陀耶王朝的貿易頻繁,關系更為密切。為了適應雙方政治、經濟頻繁交往的需要,明萬曆五年(公元1578年)明王朝在培養翻譯人員的「四夷館」中增設了「暹羅館」,招收學員學習泰語。

阿瑜陀耶王朝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前往泰國謀生的居民不斷增加,阿瑜陀耶及周圍地區成為華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國的音樂、戲劇、繪畫、建築藝術也隨著華人移民的到來而傳人泰國。

據記載,在阿瑜陀耶王朝後期,中國戲劇在阿瑜陀耶已經流傳。曼谷王朝建立後,中泰文化交流伴隨著華人移民潮的形成而在更廣的范圍內展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建築藝術、雕塑、繪畫、戲劇、音樂等在泰國進一步傳播。

⑵ 海上絲綢之路如何連接中國與泰國

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泰國灣內的泰王國也是中國的近鄰,自古就是東西方海上交通、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泰國是一個以泰族為主體民族組成的國家。泰族是屬於漢藏語系的民族,定居於今日泰國北部的時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之初。據《漢書·地理志》「粵地」條記載,早在漢武帝時,攜帶著大批絲綢的中國海船就通過今泰國灣和泰國境內的古國——邑盧沒國和諶離國,越馬來半島,跨印度洋而至黃支國(令印度康契普臘姆)。可見西漢時,泰國就已經是中國海船航行印度洋的必經之地,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在泰國境內,有許多由各民族建立起來的互不統屬的小國,而這些小國又多與中國有著朝貢關系和貿易往來。據中國史書記載,三國時的東吳曾派朱應、康泰浮海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其所經及傳聞,有百數十國」。回國後,朱應撰寫了《扶南異物志》,康泰撰寫了《吳時外國傳》,內中都提到了當時在泰國境內受扶南控制的許多小國,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國家是金鄰國(亦稱金陳國)和頓遜國(亦稱典孫國)。金鄰國的政治中心在泰國的中部,暹(xiān)羅灣古稱金鄰灣,就是因金鄰國而得名。

公元6世紀下半葉,在今泰國南部又出現了赤土、盤盤、哥羅、狼牙修和墮羅缽底等一些小國。這些國家雖然各自為政,卻都與中國通過海上航路保持著外交和經貿關系。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命常駿、王君政出使赤土國,攜帶大批絲綢和各種絲織物以賜赤土王。常駿等自南海郡(今廣州)乘舟起航,沿今越南海岸線航行,到南海人泰國灣至馬來半島的泰國南方沿海一帶。赤土國王派船30艘迎接隋使。回國時,赤土王又遣其子那邪迦隨同常駿回訪中國井貢方物。

唐代,墮羅缽底國已經成為泰國灣沿岸的重要國家,統治泰國湄南河下游以佛統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據《新唐書·投和傳》載:「投和,在真臘南,自廣州西南行百日乃至……無賦稅,民以地多少自輸(輸:交納)……民乘象及馬,無鞍(dí,馬韁繩),繩穿頰(jiá)御之……貞觀中,遣使以黃金函(函:用匣子裝)內表,並獻方物。」可知其在唐朝時就與中國有著海上交通和朝貢貿易關系。從史書記載中還可看出,墮羅缽底國其時已有高度發展的文化,特別是佛教,已經相當盛行。正因如此,至今,佛統仍是泰國佛教的中心。

居住在湄南河上游的泰族各部落原受真臘所控制。公元13世紀,乘真臘國勢衰微之機,泰族在泰國北部地區擴張,把本屬於孟·吉蔑(miè)語系的民族排擠到山地,並逐步南下定居在湄南河流域。公元1238年,泰族首領馬哈柴柴查納親王後裔坤邦克郎刀創建了以素可泰為中心的素可泰王國(《元史》中稱其為「暹羅」),歷史上稱作素可泰王朝。

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還出現了以清邁為首府的蘭那泰王國和以帕耀為中心的帕耀王國。中國史書稱蘭那泰王國為「八百媳婦國」,傳說因國王有妻八百,各領一寨而得名。據泰國歷史傳說,蘭那泰國王孟萊歸並了附近幾十個泰族部落,建立了以景線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國家,並不斷向南擴展。公元1292年,它征服了以南奔為中心的孟人的哈里奔猜國(中國史書稱它為女王國),以清邁城為其國都,國勢日強。1338年,蘭那泰兼並了帕耀國,成為泰國北部的強國,直到19世紀初,它才被南部的暹羅所歸並。

素可泰王國在國王坤臘馬甘亨(敢木丁)時代,不斷向外擴張,其勢力到公元13世紀末已擴大到整個湄南河流域,成為統一的強國。素可泰同中國的關系十分密切,在中國元朝近百年的歷史中,素可泰遣使入元就達12次之多。據說國王坤臘馬甘亨在位時,素可泰曾邀請中國的制陶工匠到泰國宋加洛開窯燒制陶瓷,其產品曾暢銷東南亞各地。公元1282年、公元1293年和公元1295年,元朝廷曾三次遣使訪問素可泰。公元1378年,素可奉被南方新興起的阿瑜陀耶王國所征服,至公元1438年則完全被其吞並。

阿瑜陀耶(或稱為「大城」)王朝時期,正是中國的明清之際。《明史》中稱阿瑜陀耶為「暹羅」或「暹羅斛(hú)」。公元1377年,明朝正式授予該國國王「暹羅國王」稱號,從此中國史書皆稱其為「暹羅」。從15世紀起,阿瑜陀耶國力逐漸強大,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對外貿易也十分活躍,國王還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專門運載貨物與中國和東南亞各國進行貿易。據中國史書記載,從公元1370年至1643年問,明遣使者到阿瑜陀耶訪問共有19次,而暹羅遣使人明競達112次之多。中國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也曾兩次抵訪暹羅。不難看出,明代是中暹兩國友好交往的黃金時代。

從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清王朝統治中國200多年。其間,暹羅經歷了阿瑜陀耶王朝以及其後的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中暹之間的關系仍然十分密切。這200多年間,暹羅曾44次遣使入清。清政府還獎勵米商到暹羅販米。暹羅在拍那萊王(公元1656~1688年)時代,曾組織專業船隊同中國進行貿易,暹羅的各種特產也源源不斷地運到中國的許多港口。

暹羅盛產柚木。柚木質地堅硬,不易腐蝕,是珍貴的造船材料,而且造價低廉,因此18世紀時,暹羅便成了華人在海外的造船中心。公元1722年,清政府為了解決東南沿海嚴重缺糧的狀況,要求暹羅運米30萬石到閩、粵、浙沿海港口銷售,不僅給予免稅優待,而且還實行獎勵制度。這一時期,中國貨船絡繹不絕地遠航暹羅,湄南河上,經常可以看到長列的中國貨船在行駛,載重從200噸至600噸不等。停泊在湄南河碼頭卸貨並裝運大米的船隻多達150艘,船隊長約2英里。可見當時中暹大米貿易之盛。暹米的大量進口不僅緩解了中國東南沿海的糧食困難,沖破了海禁,促進了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而且也沖破了禁止中國人到暹羅造船的陳規。18世紀至19世紀之交,中國與東南亞進行貿易的帆船,都是在暹羅建造的。因其船首不像中國國內所造船隻那樣有辨別省籍的油漆標志,所以人們都稱其為「白頭船」。據統計,公元1812年,華人在暹羅投資所打造的帆船達136艘,其中82艘是從事暹羅與中國間的貿易的。

旅居暹羅的華人不僅在暹羅為國內造船,而且也為暹羅國王的造船場造船。19世紀20年代,英國東方學者克勞弗德(JohnCrawfurd:llrd,公元1783~1868年)曾率外交和貿易代表團訪問泰國和越南的宮廷,並於1828年刊印了《出使暹羅和交趾支那宮廷日記》。在這本《日記》中,克勞弗德為我們留下了這樣的記載:「暹羅國王所擁有的大造船場,每年有6至8艘大商船下水,在船塢里領導工作的,主要是一位中國工匠,下面的工人通常是暹羅人。」西人懷特(J.White)在其《航行中國的歷史》一書中寫道:「暹人造船設計,無不模仿中國。」「暹羅不但在船舶的設計和製造,而且在航海和駕駛技術的發展方面,也無不受到中國的影響。」「暹羅國王每年派出若干艘商船開往日本,這些商船全都由中國人駕駛。」

19世紀20年代,暹羅每年要向中國輸入數十萬擔大米、6萬擔胡椒、3萬擔食糖、3萬擔蘇木,此外還有象牙。鉛、錫等貨物。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一直是暹羅最主要的貿易對象,年貿易額達614000銖(合76756英鎊)。當時,西方人都公認「曼谷事實上就是中國與東南亞貿易的中心口岸」、「曼谷是好望角以東僅次於加爾各答和廣州的第三個重要港口。」

⑶ 淺析泰國古代與中國的外交關系

泰國舊城暹羅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元朝時,暹羅向元朝朝貢

明朝時,永樂元年,成祖又贈暹邏王金銀大印,暹邏王也遣使謝恩。
鄭和南下時留暹邏者甚多。明初,中國的海外活動是非常頻繁的。明成祖為宣揚國威,曾派鄭和率領艦隊,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線。暹邏位於越南至馬來西亞的海程之中,為必經之地。

⑷ 中國在古代是如何稱呼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與哪些海上貿易

一、中國古代對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稱呼:

一)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二)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三)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四)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

五)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六)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七)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八)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

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九)孟加拉國:Bengal

曾用名:East Bengal 東孟加拉 / East Pakistan 東巴基斯坦

來源:本是印度的一部分。Bengal 是印度最大的民族之一,聚居在恆河下游,於是就把這片區域稱為 Bengal,首府加爾各答。Bengal 的宗教信仰極其復雜,西邊的多信印度教,東邊的多信伊斯蘭教。於是變一分為二,東西分治。

十)尼伯爾

中國古稱:泥婆羅

來源:在當地的尼瓦爾語中,Nepal 意為「崇山之中的國家 」。

十一)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丵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

十二)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

二、中國古代海上貿易: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之前,中國已同近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商船已遠達印度東南海岸,並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貿易關系。

魏晉時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孫吳同印度支那半島諸國也經常有貿易往來。南北朝時期,中國同沿中印航線各國的貿易更為頻繁。

隋唐時期,中國商船的遠航已由印度半島延伸至波斯灣。中國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國的貿易頗為發達。唐代同日本、朝鮮的貿易也十分活躍。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

明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個亞非國家,中國船隊直達東非海岸。這一壯舉,使中國古代官方貿易達到高峰。明中葉後至清代前期,中國海外貿易因「海禁」和「遷界」而走向衰落。

(4)古代中國怎麼去泰國擴展閱讀: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

⑸ 歷史上中國和泰國接壤嗎

陸上接壤的國家: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寮國、越南。(按逆時針) 與我國海上接壤的國家: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⑹ 20年前中國人去泰國主要靠什麼交通工具

飛機,當時鐵路還沒有,船運也不像現在,還是飛機比較多

⑺ 中國各朝代與泰國在政治上往來的關系

從南宋末年起,至鴉片戰爭爆發前,潮州人赴泰國謀生,在商業、工農業及對外貿易等領域辛勤勞動,為古代泰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⑻ 古代中國與泰國、越南分別有過什麼交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越南就一直是中國文化和政治的一部分。
從文化上說,那時候中原所稱「越人」,包括今中國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安徽、湖南諸省、區和越南北部。這些越人一直被認為是「與楚同姓」,都是「祝融之後」,也有人認為是夏禹的後代。秦統一六國之後,隨即派遣五路大軍五十萬人進行統一百越的戰爭南越(粵)王趙佗並不是越族人而原是河北真定的漢人,秦朝時他是南海郡龍川令,後代行南海郡尉(秦時實行郡縣制,郡有守負責行政,尉負責治安及軍事),總之是秦朝的地方官。後來乘秦末之亂,乘機起兵割據,「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佔有整個嶺南3郡,建南粵國,與漢朝關系有時臣服,有時背叛。西甌(貴州、廣西)那時候沒有統一的政治組織,處於部落分散狀態,被秦朝征服後屬桂林、象郡,後又被趙佗征服,成為南粵的一部分。
漢文帝即位後,為趙佗在其家鄉的親置守邑,封贈其兄弟,再次派陸賈出使南粵,說服趙佗撤去帝號。漢景帝時,趙佗遣使朝請,表示臣服,說自己稱帝是「聊以自娛」,但在國中仍用帝號(這被後來的越南封建統治者也學會了)。於其地設置交趾、九真二郡。越南古史把南粵國列入正統,稱趙佗為趙武王,推尊為越南的開國之君,這是為自己封建國家獨立的合法性找一種依據,不過這種說法反而更證明越南和中國的聯系之深。

⑼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攻佔泰國

中南半島包括緬甸泰國地區,之所以中原王朝難以平定,一方面是因為中原王朝以農耕文明為主,對向外擴張缺乏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南半島山高林密,根本就難以征服。
中南半島和我國的雲貴高原相接壤,山水相連,我國境內的橫斷山脈向南延伸到整個中南半島,使中南半島地形崎嶇。再加上這里的緯度基本都在北緯30度以南,所以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在中南半島生長著茂密的森林,這使得中南半島呈現出山高林密的特點。
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不是寧古塔,而是海南島,相比於北國的冰封,南國的瘴癘更能要人命!
而中南半島,和海南島的緯度差不多,所以瘴癘只能比這里更嚴重,中原大軍南下征討,瘴癘造成的非戰斗減員更加嚴重!

抗日戰爭期間的第一次遠征軍作戰,在遠征軍穿過野人山回國途中,緬甸的原始森林給這些抗日英雄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使中原王朝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征服了這里,也難以立足。因為對於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原王朝而言,這里並不適合直接發展農業生產。
我們知道:隨著氣溫的升高,分子會更加活躍,加上多雨的氣候條件,土壤中的養分流失嚴重,土壤會呈現出酸性的特點。中南半島因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且多雨,所以土壤水分流失嚴重,土壤呈強酸性,顏色為磚紅。
這樣的土地,除了種茶樹,並不能直接發展農業生產,所以征服這里,需要對土地進行艱難的改造,將土壤中和成適合種植水稻的水稻土。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勞民傷財的過程!對於中原王朝而言,這些工作就是得不償失的!

閱讀全文

與古代中國怎麼去泰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和美國有多少攪屎棍 瀏覽:926
伊朗的眉毛為什麼很黑 瀏覽:880
英國留學生接機注意什麼 瀏覽:853
印度摩托車怎麼上去的 瀏覽:120
伊朗語有多少阿拉伯介詞 瀏覽:361
印度什麼河水有多臟 瀏覽:576
從哪些方面理解印度 瀏覽:319
越南什麼商品暢銷 瀏覽:694
中國進口的冷鏈食品有哪些 瀏覽:686
義大利新工業區發展條件有哪些 瀏覽:53
越南改革有哪些思考 瀏覽:669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吃炒麵 瀏覽:892
印尼國木是什麼 瀏覽:108
印尼英文簡稱是什麼 瀏覽:487
美國和伊朗的戰況怎麼樣 瀏覽:68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瀏覽:766
伊朗在什麼大洲 瀏覽:479
在英國沒有永居身份怎麼辦 瀏覽:774
英國三五牌是什麼牌 瀏覽:614
100日元在越南能買什麼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