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文化在緬甸的影響為什麼不及印度
這個應該從地理和歷史以及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國家的影響力在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封建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的因素影響,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即使是在中國國內,很多邊遠地區所受到的影響程度也不是很高,中國跟緬甸在地理上受到喜馬拉雅山系的阻隔,即使是中國雲南地區自身交通在現在也不是十分發達.地理的因素是影響古代兩個國家交往的最重要因素,由地理因素導致的長期的文化相對隔絕的狀態也直接影響了兩國的交往史,從這點來講,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與緬甸等地區的交往更加方便,由此導致兩國歷史交往的密切程度是中國不能與之相比的.而歷史上中國封建王朝更加註重的是自身統治的穩固,對外關系以宣揚天朝上國的國威為目的,即使是元朝這樣強悍的朝代也沒有對該地區進行直接的統治,而印度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對該地區的影響力向來比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強的多,即使是現在,印度也把該地區視作命運攸關的重要區域.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對其的影響程度相差很大,可以從這兩點中找到原因.
㈡ 緬甸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緬甸是一個產玉石的國家,玉石種類非常多,同樣緬甸也是一個具有特色的國家,有自己的文化和傳統。
㈢ 明清之際中國與緬甸有什麼文化交流
公元14世紀後半葉,緬甸國內的形勢比較復雜。1364年,控制了緬甸北方的撣族建立了阿瓦王朝(公元1364~1555年)。從1368年開始,阿瓦王朝與緬甸南方孟族建立的勃固王朝進行了長達40年的戰爭。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的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的明朝取代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公元1394年,明朝在阿瓦設緬中宣慰使司,與阿瓦王朝關系密切,往來頻繁。對中緬邊境一帶的各土司,明朝統治者則把他們視為自己的藩屬,冊封其為宣撫司或宣慰司。
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三月,明朝正式成立四夷館,目的是「習譯夷字以通朝貢」。四夷館內也設有緬甸館。公元1436年至1449年間,明朝政府留下隨緬甸使節來中國的緬甸人當丙、雲清等6人,在緬甸館任教,並授予其「序班」的中國官銜。他們為中國培養了不少緬語翻譯人才。1490年至1604(年間,先後在緬甸館任教的緬甸人和中國人總共有28人。人館學習的人稱「譯字生」,譯字生的課程,起初主要是專攻翻譯雜字,就是學習一般的文字翻譯技能。供譯字生研習的課本稱《華夷譯語》,內中也有《緬甸譯語》,今均流失在他國。
四夷館至清初改名為四譯館,仍沿襲明制,隸屬翰林院,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改名為會同四譯館。鴉片戰爭後,因與西方英、法等國往來增多,會同四譯館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於是清政府便於1862年在北京成立京師同文館,內有英、法、德、俄等語種,附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緬甸產的寶石舉世聞名,自古就是輸入中國的主要商品。唐代稱為「瑟瑟」的綠寶石,曾在大理風行一時,所以《唐書》中有「大理婦女多綴(zhùi,裝飾)瑟瑟」之語;同樣,中國絲綢也極受緬甸婦女青睞(lái),因此《蠻書》(又《雲南志》、《雲南史記》,唐樊綽撰)中說「驃國婦女悉披羅緞」。到了明代,中緬兩國間的玉石珠寶以及絲綢貿易更是盛極一時。
緬甸產的玉石是雕刻玉佛的珍貴材料,一向為世界佛教界所推崇。隨著兩國玉石貿易的發展,傳人中國的緬甸玉佛不計其數。至今,中國佛教聖地、古剎名寺如五台山廣濟茅蓬的大玉佛,四川峨嵋山金頂的大玉佛和上海玉佛寺的大玉佛,都是峨嵋山金頂的果迦法師自印度歸國,途經緬甸朝拜大金塔時,緬甸佛教徒贈送給他的。此外,浙江普陀山文物館、杭州靈隱寺、福州湧泉寺、北京北海團城等處,都有緬甸贈送的玉佛。這些玉佛雕刻得十分精美,巧奪天工,潔白無瑕,是中緬兩國佛教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公元1644年,清兵人關攻佔北京,取代明朝統治中國。明朝滅亡後,其殘餘力量在中國南方建立南明政權,其末代皇帝桂王朱由榔(即永曆帝)在清軍追擊下,失去了所有的地盤,並於公元1659年逃人緬甸境內,被緬甸人解除武裝後安置在草房之中,受盡了凌辱與虐待。後來,明朝將領李定國、白文選等曾率大軍幾次入緬,前去「迎駕」,想把永曆帝救出緬甸,都沒有成功。隨朱由榔人緬的官兵共有約1500人,多不願再返中國做清朝的「亡國之民」。因此不少人流落在緬甸鄉間隱居起來。公元1661年,明朝叛將吳三桂又率清兵1.8萬人人緬,兵臨阿瓦城下,要求緬王交出永曆帝,緬王因無力抵禦清兵,只好將永曆帝交與吳三桂。此次清軍往返緬甸,又有不少官兵流落其地不歸。明末清初中國大動亂,特別是這么多中國人留居緬甸,不能不對緬甸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
清緬戰爭於公元1769年結束。不久,兩國間便恢復了邦交。至緬王孟雲時期(公元1782~1819年),兩國的友好往來已經相當頻繁。據《清史稿》記載:「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孟雲遣大頭目率從役百餘人齎(jī,攜帶)金葉表文,金塔及馴象八、寶石、金箔(bó)、檀香、大呢(ní)、象牙。漆盒諸物,絨毯、洋布四種」等禮品進京,要求通好;乾隆皇帝也回贈孟雲佛像、文綺(qǐ),有花紋或案的絲織品)以及珍玩器皿。此後,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緬王又曾多次遣使入京。在1795年的緬甸來使中,有一個名叫孟乾的學者,曾多次訪問過中國,且精通漢語。他曾把中國的《康熙字典》、《淵鑒類函》(清張英等奉敕編成的類書)、《朱子全書》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大批古籍帶回緬甸,為中緬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緬甸戰敗,割地賠款。此後,緬甸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到1885年則完全被英國吞並。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緬甸遭英軍入侵、但還未完全喪失主權的情況下,緬中之間的朝貢關系仍然沒有中斷。公元1834年、1844年和1853年,緬甸仍曾三次遣使人京。緬甸最後一次來貢是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這時,緬甸的半壁河山已經被英國人佔領。緬甸使節此次帶來5隻大象和一批貴重禮品,並受到清德宗和慈禧太後的接見。隨這次使團入京擔任通事(高級翻譯官)的是旅緬華僑李枝榮。
㈣ 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哪個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
經常去東南亞旅遊的小夥伴一定會發現,這些國家有不少和國內風格相似的建築。
在越南,有完全仿中國都城而建的阮朝順化城:
也有為紀念關羽和孔子修建的關公廟、孔廟:
會安古城的關公廟
河內的孔子廟
以及河內的皇家道觀真武觀:
東南亞國家一般建寺廟多,建道觀少,作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能被輸出到越南本屬罕見,但若能聯系越南的歷史來看也就瞭然了。
越南會安
早在秦始皇時期,中國歷史上就有對越南的記錄,當時秦始皇把越南北部劃歸為象郡,後來到了隋唐,河內地區又改名為交趾,這一點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就有提到。
越南人還用漢字的偏旁造出了自己的喃字,這種字形似漢字,但發越南語音,真武觀中就有一個用漢字和喃字書寫的牌匾。
雖然如今的越南一直想擺脫中國的印記,但歷史騙不了人,文化也騙不了人。
六百多年前,三保太監鄭和率領船隊登上爪哇島,並把伊斯蘭文化帶上了這片土地,為了紀念下西洋的鄭和,印尼人將第三大口岸命名為三寶壟,並在這里修建了三保宮、三保洞、三保廟。
有學者認為東南亞的伊斯蘭文化正是從印尼傳播開來的,而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鄭和。
還有像泰國、寮國、緬甸等國家,雖然不像越南和印尼一樣直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東帝汶等國,都建有富麗堂皇的關公廟。
馬來西亞的關公
泰國大皇宮里的關公像
建築只是一種文化縮影,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符號,而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親自去到某個國家你才會發現中國文化對其影響有多深。
而且,這種影響在今天也在慢慢擴大,對於這一點,相信去過這些國家旅遊的小夥伴最有體會!
㈤ 越南 泰國 緬甸 這三個國家,哪個受中國文化影響大從古到今
越南受到的影響最大,大約從東漢開始,漢字(越南人稱之為「儒字」)開始有系統和大規模的傳入越南。到了越南陳朝以後,漢字已經成為越南政府以及民間的主要文字,此時大量的漢字著作開始出現,最著名的就是15世紀編撰的《大越史記全書》。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以漢字寫成的文章基本上並不按照越南語的文法規則書寫,也不採用越南語的詞彙,而是純粹的用古漢語的文法寫成。現在的越南語使用拉丁字母書寫,叫做國語字,它是由17世紀到越南的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1591年-1660年)根據先前傳教士的拼寫原則整合而成。在19世紀法國佔領越南時期,這種書寫體系流行起來,並於20世紀全面開始使用,這樣算起來,越南現在使用的文字只有100年左右的歷史,在這之前一直都是使用繁體中文,直到現在越南還在用中國文字中的雙喜,還有福、祿、壽等字。現在在越南的很多家庭中還有懸掛中國字畫作為裝飾的習慣,現在他們的寺廟裡面的芊語(解芊用的文字)還在使用中文的。緬甸有他自己的文字,雖然它的書面語從公元1058年鐫刻的緬文「雷德榭碑」算起,到現在已經有九百多年歷史。緬文是拼音文字,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記載。從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到,緬甸語言在近一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無論是語音、詞彙還是語法,各方面都起了不少變化。其中,輔音韻尾的變化就是一個重要的語音變化現象。近年來,對緬甸語中的輔音韻尾變化作了一些研究,發現緬甸語中輔音韻尾的變化過程及其變化規律與漢語以及中國部分少數民族的語言變化規律極為相似。對緬甸語的歷史演變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找出緬甸語言本身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研究親屬語言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但是他們基本都行成了自己的文化體系。從現代來講,緬甸是一個軍政的國家,是中國外交上最友好的鄰國之一,這主要從軍事戰略角度上考慮的,中國可以通過滇緬公路進入緬甸然後直接進入印度洋,對中國的國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文化方面來說滲透並不是最重要的。泰國從地理位置上,還有他們在歷史上受中國的影響都是比較小的,他有自己的文明和宗教,從古至今受中國的影響都比較小。
㈥ 元代中國與緬國有什麼文化交流
公元13世紀後半葉,元朝與緬甸之間發生過三次較大的戰爭:第一次是在1277年,第二次是在1283年至1287年,第三次則是在1300年。戰後,中緬兩國官方的聯系逐漸增多,據統計,整個元代,緬甸至少有13次遣使入元,而元朝也曾派人6次出使緬甸。政治上聯系的加強,很自然地促進了兩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歷法、習俗等都曾傳人緬甸,並對緬甸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直到今天,緬歷的節氣,仍與中國的農歷相類似,同時也有閏年,緬語稱「瓦塔聶」。同樣,緬甸新年的潑水節也盛行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帶。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並進行拜佛、賽龍舟等活動。潑水節同兩國的歷法、農業節令密切關聯,反映了兩國勞動人民在春耕農忙前的歡快心情;同時,潑水又含有灑水洗塵、免禍消災和助天降雨、祈望豐收的寓意。
公元1285年,元朝大軍壓境,緬王便派遣高僧信第達巴茂克為使節,前往大都(今北京)與元議和。由於信第達巴茂克是德高望重的佛教領袖,又有外交才能,終於用佛教教義說服了虔誠的佛教信徒——元朝皇帝忽必烈中止對緬國用兵,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回國後,因其出使有功,緬王降旨,賜給他水旱地各400畝以及耕畜和農奴。信第達巴茂克把這些賜予作為功德全部捐給了敏格拉悉提佛塔(亦稱吉祥塔),並將出使中國的詳細情況,鐫(juàn)刻在《信第達巴茂克碑銘》上。碑文中,中國被稱為「德盧」,「德盧」是蒙古語「達嚕嘎」亦名「達魯花赤」(即治民官吏)的對音。從此,「德盧」也就成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專稱。
在《信第達巴茂克碑銘》的記載中,還提到公元1286年,元世租忽必烈派他的王子雪雪的斤率大軍進入緬甸時,曾帶有一個龐大的僧侶使團(由70多個寺廟的僧侶組成),入緬後駐於太公城。看來,忽必烈是深知緬甸國情的:一個信奉佛教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並不能征服民心,所以他想用宗教的力量去征服緬甸的佛教信徒。而緬王選派高僧信第達巴茂克為出使中國進行和談的首席代表,也是想利用佛教教義達到和談的目的。結果,雙方都取得了勝利,這是兩國將佛教文化應用於軍事和外交的罕見範例。當時隨使團人緬的,也有西藏的喇嘛教徒,至今緬文中的「喇嘛」一詞,就是元代從中國傳人的。
元代統治者對於商業和對外貿易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他的《島夷志略》中,對元朝與緬甸之間的海上貿易情況,有比較詳細的記述:來自福建泉州等地的中國海船在下緬甸的一些海港城市停泊並從事貿易活動,以中國絲綢、瓷器、樂器、金銀、銅鐵換取緬甸的象牙、胡椒、稻米等特產。由於到該地經商較易獲利,且可在那裡較為安定地生活下去,所以「販其地者,十去九不還也」。這些留在緬甸的中國人與當地人雜居一處,婚娶繁衍,是為緬甸華僑的先祖。當然,他們也就成了漢文化的傳播者。至今,緬語中仍有許多漢語借詞,如筷子、豆腐、油炸鬼(油條)、荔枝、帆船、舢版等,多是用福建音拼寫而成的。
㈦ 歷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比較深的國家有哪些
文化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字、語言、記年、制度等方面。中華文化圈,我們先定義為以漢文明為主的儒家文化圈。依據這個標准,以下國家受中華文化影響比較深。
1、韓國、朝鮮:用漢字直至七八十年代。太監制度、官品制度、科舉制度都,學自中國。而且大量保持了明代衣冠,直接用中國年號記年,明亡後依然用明崇禎記年。
2、日本:用漢字至今,建築、衣冠、制度等大量師從中國,但自己改的比較多。
3、越南:用漢字至法國殖民者禁止,經常性的名義上臣服於中國。
4、琉球:17世紀前,正式文件用漢字。
5、新加坡:中國移民建立的國家,但除語言、文字以外,是直接學習西方的。
以上五個國家或地區,屬於第一文化圈。在古代世界,漢文明的對這些地區的影響甚至遠超今天的新疆、西藏、東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