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有什麼特點

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2022-08-17 19:09:28

① 中國近代史的起步經歷了三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在1919年以前,中國近代化歷程由學習西方的軍事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全面啟動,並逐步深入展開。

第一階段:學習西方軍事器物
洋務運動
領導代表:在中央以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
派別:屬於地主階級洋務派。
口號>前期:「自強」。後期:「求富」。
目的: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
性質:洋務運動的性質是地主階級為維護自身統治而進行一場自救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
結果:以失敗告終
主要內容是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
主要軍事工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
主要民用工業: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湖北織布官局和漢陽鐵廠。
影響: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第二階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①維新運動
領導代表:中央—光緒帝
主要代表:康有為和梁啟超
派別:資產階級維新派
口號:變法圖強
目的:救亡圖存(想用改革來維護清政府統治)
性質: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救亡圖存」而推行的改良運動。
時間:1898 年6月-9月。戊戌變法持續103天,又稱「百日維新 」
結果:失敗
主要內容(1)政治:訓練新式陸海軍;(2)經濟:發展農工商業;(3)文化:創辦報刊,開放言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等。同時規定,今後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官職。
影響: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②辛亥革命
領導代表:孫中山
派別:資產階級革命派
口號>指導思想(革命綱領):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主義。
目的:反帝反封建
性質: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所以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結果:辛亥革命以失敗告終
主要內容:(孫中山經歷)1894年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1911年領導了辛亥革命。1912年頒布《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臨時憲法性質。
影響:清朝的統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潰,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於結束。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第三階段:學習西方文化
新文化運動
領導代表:陳獨秀、胡適、魯迅、李大釗
派別:先進的知識分子
口號:民主和科學(即「德先生」和「賽先生」)。
目的:反對封建專制的新文化運動。
性質: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時間:1915年在上海
結果: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篇章
主要內容>前期:「民主」「科學」;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影響: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

② 中國近代發展史的特點

近代化的特點:第一次鴉片戰爭使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加深,甲午中日戰爭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大大加深。中國近代化的特點就是受侵略和反侵略並行。

③ 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有什麼特點

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具有的特點:

1、從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現出層層遞進,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特點。

2、各階級都參與了探索:農民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

3、道路曲折:太平天國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先後都以失敗告終。

4、各階級的探索都借鑒了外國成果。

(3)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

①起步階段(1840~1895):主要是洋務運動。

②整體發展階段(1895~1927):包括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

③曲折前進階段(1927~1949):國民政府統治前期,近代化有所發展;抗戰時期,近代化進程被打斷;解放戰爭時期,近代化被推入絕境。

④近代化發展的新時期(1949年以後)。

聯系:

①都是先進中國人為探索救國道路的努力;

②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戊戌變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新文化運動是在學習西方技術和政治制度以後又一個層次的學習,即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④ 結合材料一,談談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有什麼特點

1、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2、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是主要依靠政權的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從軍需到民用,從國營到民營,從重工業到輕工業。
4、 發展畸形。近代工業的產業結構不協調、不配套,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重工業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石油等工業尤為微弱;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
近代化的前提: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近代化的兩大任務: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

⑤ 中國近代化進程有 什麼特點

相同點:1、產生背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危機的加深。2、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機。3、影響: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愛國和進步意義。4、實踐結果:都失敗了,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的民族危機依然嚴重。5、失敗原因:客觀原因是封建勢力的強大,都與袁世凱有關。主觀原因是本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和時代的局限性。6、兩者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運動,都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

不同點:1、代表階層:戊戌變法代表的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的是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的利益。2、變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變法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政體,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3、性質: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4、戊戌變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張用資本主義土地所有製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5、實際影響:戊戌變法的法令基本被廢除,但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⑥ 概括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具有怎麼樣的特點

特點
(一) 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二) 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是主要依靠政權的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從軍需到民用,從國營到民營,從重工業到輕工業.

⑦ 中國近代化的特點點

特點
(一) 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二) 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是主要依靠政權的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從軍需到民用,從國營到民營,從重工業到輕工業。

意義:

��近代化也叫現代化,以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為主要標志。
1. 從過程上看,它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
2. 從內容上看,它是以科技為動力,以工業化為中心,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機器工廠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場為主要標志,並引起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全方位變化的一場社會變革。
3. 在中國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的轉型,即從封建社會轉化為近代社會。
4. 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必須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礎),二是社會的繁榮富強和持續發展(目的、要求)。
二、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歷程及階段特徵
(一)起步階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主要特徵是: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
1. 洋務運動前期以"求強"為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軍工企業,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國藩創立的安慶內軍械所,最大的是曾、李主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 後期以"求富"為旗號,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主要有"三局一廠":最早的是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
3. 這一時期,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有所進展,並經歷了由重工業到輕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由國營到民營的發展過程。投資形式也由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
4. 同時,由於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就此開啟。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1927年),
是中國近代化最重要的階段。主要特徵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與變革社會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近代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 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它分為兩個時期:
1) 甲午戰爭以後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棉紡織業的發展最為突出;(背景)
2) 辛亥革命後和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紡織業和麵粉業發展最快。(背景)
2. 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實現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1) 其上層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立憲派領導了立憲運動和保路運動;
2) 其下層革命派則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成為時代潮流,有力地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3) 這一時期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呈現出波浪式推進的特點:
(1) 從清政府來看,經歷了從鎮壓維新變法到推行"新政"的失敗;
(2) 從資產階級內部來看,發生了保皇派、立憲派與革命派的斗爭;
(3) 從北洋軍閥的統治來看,對內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遇到了逆流;
(4) 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來看,制定民主革命綱領,領導工農運動,進行國共合作,開創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紀元。
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主要表現在:
1) 西方文化大量湧入,"西學東漸"達到高潮,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主張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維新思潮);
3) 革命派則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並把理論學習和革命宣傳變為實際行動,發動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 資產階級激進派(知識分子)則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中國社會的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
6) 新的教育體制開始確立。1905年廢除科舉制,為教育體制的改革掃除了障礙。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對教育的內容和學制進行改革,使民國初年的教育得到了發展。產生了新型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運動的干將。
(三)曲折前進階段(1927~1949年),
主要特徵: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艱難地進行。
1. 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有所發展的十年(1927-1937)。如從外國人手中奪回了"關稅主權",設立了國家銀行,統一貨幣發行權,發行了"法幣",進行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動了工業、商業及整個經濟領域近代化的進程。但官僚資本的形成和壟斷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擠了民營工業的發展。
2. 同時,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退讓,對共產黨和工農群眾的血腥屠殺等都影響了民主制度的正常發展。
3. 抗戰期間,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原有的工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舉侵略下遭到嚴酷摧殘。
4. 抗戰勝利後,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又把中國近代化事業推入絕境。
三、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特點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總特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與歐美各國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顯的具體特徵:
(一) 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二) 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是主要依靠政權的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從軍需到民用,從國營到民營,從重工業到輕工業。
(四) 發展畸形。近代工業的產業結構不協調、不配套,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重工業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石油等工業尤為微弱;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
四、實現近代化與完成反帝反封建兩大任務之間的關系
��在中國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與實現近代化的發展目標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進行的,兩者是雙向互動的辯證關系。
(一) 工業化的發展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近代革命又為工業化的開拓前進掃清了道路。
(二) 近代百年的歷史證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和取得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證,實現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和取得民族獨立的最終目的。不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不解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掠奪和壓迫,近代化就無法實現。
五、中國近代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及其影響
(一)鴉片戰爭後,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封建自然經濟的基礎被破壞,從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看,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經濟了,我們稱之為半封建。
1. 在這種半封建的經濟結構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等三種所有制。它們相互勾結,三位一體,嚴重地阻礙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現代化的主要障礙,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
2.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後雖有一定的發展,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落後,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3. 在中國近代多元化的經濟結構中還存在著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式,它是中國共產黨在獨立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戰爭後期,根據地已形成了個體經濟、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發展的經濟格局。在這五種經濟成分中,個體經濟比重最大,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比重最小。
(二)近代中國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對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1. 它使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復雜化。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交織在一起。
2. 使中國社會性質特殊化。中外反動勢力逐步勾結起來,使中國社會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 使中國革命斗爭長期化。由於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共同鎮壓革命,中國民主革命經過近百年的艱苦奮斗才取得成功。
4. 使中國社會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1) 形成了多元化的階級結構和復雜的階級關系。
(1) 除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外,新增加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 階級關繫上,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壓迫其他各個階級,成為中國革命的對象;
(3) 農民階級、工人階級深受壓迫,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4) 民族資產階級則具有兩重性。
2) 產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別。地主階級中有頑固派和洋務(改革)派,資產階級中有維新派和立憲派、革命派和民主派。
3) 出現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政黨,國民黨、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等。
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衰過程和歷史地位
(一)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鴉片戰爭後,在中國封建經濟分解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範和洋務派軍用工業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興起。
1. 早期著名的企業主要有"三廠一坊"。到甲午戰爭前,實存的商辦近代企業260家,大部分是輕工業,主要分布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
2. 近代商辦企業的投資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買辦手工業主),他們已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
3.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雖然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但它畢竟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實力薄弱,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同時又對它們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性。它使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兩重性。
(二)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1. 其上層維新派發動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
2. 其中下層革命派發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
(三)短暫繁榮:(1912――1919)
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處於夾縫中的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一次發展的機會。
1. 從1912年到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麵粉業。
2. 這一時期,由於辛亥革命勝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識之士的倡導,"實業救國"與民主共和並存,一起成為兩大思潮,
3. 涌現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張謇、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等。
4. 但好景不長,世界大戰的結束打斷了民族工業的發展趨勢。
這說明帝國主義侵略是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因素(特別是在近代前期),不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國民經濟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發展。
(四)日益萎縮:(1927-1937-1945-1946-1949)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由於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壓迫,中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1.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在淪陷區的野蠻掠奪,四大家族在國統區加強對工業的壟斷,尤其是鋼鐵工業的官僚資本佔有明顯優勢,中國民族工業遭到破產。
2.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為了進行內戰,空前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11月,國民黨同美國簽訂了所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充斥中國市場,民族工商業受到沉重(毀滅性)打擊。
(五)獲得新生:(建國以後)
1. 建國初期(1949-1952),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2. 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我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採取加工定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以及付償定息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成功地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3. 到1956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此,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1. 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於社會進步。
2. 從政治上看,它導致民族資產階級產生,為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 從思想上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地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4. 從發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七、影響中國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條件:
1. 資金准備不足,沒有資本的原始積累,缺乏資金儲備
2. 技術准備不足,只有手工技術,缺乏機械化操作技術
3. 人才准備不足,只有經濟型的人才,缺乏通曉國際現代化大勢和能經營管理大機器生產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 思想准備不足,中國傳統的重農輕商、重陸輕海、重義輕利等觀念,都是發展近代工業的思想障礙
(二)面臨三大政治障礙:
1. 外國資本主義的阻撓、破壞:
1) 西方列強依據不平等條約取得的關稅協定、海關管理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等特權,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使中國資本主義始終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發展
2) 帝國主義還和中國封建主義結合起來,支持反動派作為他們統治中國的支柱
2. 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中國封建專制統治長達兩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別完善,封建的意識形態特別頑強。當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後,清朝統治者並沒有從鴉片戰爭的失敗中清醒過來,反而愚昧無知,不思進取,白白延誤了20年的寶貴時間。
3. 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在中國資本中,官僚資本佔有壓倒優勢,民族工業無力與之抗衡。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日、美等帝國主義勢力和官僚資本的摧殘、壓迫下,日益萎縮。
(三)缺乏正確的道路、科學的決策和安定的環境。
1. 從道路上來看,歐美各國的工業化一般是從輕工業開始,而後延伸到重工業。在工業化的同時,農業都有一個相應的較大變化,給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中國的近代化在從重工業領域中開始後,農業始終沒有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化,拖了工業化的後腿。無論是歐美還是日本,工業化開始之前,資產階級都通過政治革命掌握了統治權,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中國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才最終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業化的規模和速度。
2. 從決策上來看,歷屆統治者都沒有把知識結構的變革放到極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國在長時期內一直是一個文盲半文盲的國家。缺乏現代知識的推動,使中國的近代化一直為缺少人才、技術而困擾。由於歷屆政府都代表了反動落後的階級,違背廣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從發展生產力的主觀願望出發來制定內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中國近代化的正常進行。
3. 從環境上來看,戰爭和革命不斷,使中國政局(社會環境)長期動盪。
八、中國近代化的啟示
(一)中國近代化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不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任務,要想實現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後,中國的近代化才迎來新紀元。
(二)從閉關自守到對外開放,這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長期的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也正是對外開放,使中國得以吸收和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一切先進的生產技術、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國走向世界。中國要真正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堅持改革開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推動近代化的首要條件。中國近代化的啟動與發展過程,充滿著前進與倒退、革新與守舊的斗爭,每一次斗爭都是對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價值觀念得到逐漸更新。但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形態,頑固地阻礙著中國近代化的前進。清除它的影響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繁重的任務。
(四)知識結構的變革是現代化的核心和終極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識結構變革程度的基本內容。歐美等國的近代化過程貫穿著三次科技革命,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工業化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而中國近代的科學技術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沒有發展起來。日本在明治維新中一開始就宣布要"求知識於世界",確立教育作為立國之本的國策。在30年左右的時間里,造就了一個龐大的現代知識分子群體,為日本的現代化源源不斷地輸送強大的動力。而在中國,直到1905年才廢除科舉制,開始建立新式的教育體制。新中國建立前,知識結構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它仍然是一個文盲和半文盲占絕大多數的國家,仍然是一個和現代知識隔膜的國家。由此可見,國家要富強,經濟要發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興國是實現中國四個現代化的科學決策。
九、新中國的工業發展
(一)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首先沒收了官僚資本,建立了國營經濟,奠定了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隨後在國營企業開展了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
(二)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執行"一五"計劃建設,到1957年"一五"計劃提前完成,工礦業成就突出,鞍鋼無縫鋼管廠、第一汽車製造廠、飛機製造廠、沈陽機床廠等建成投產。交通運輸方面新建了寶成、鷹廈等鐵路30多條,建成武漢長江大橋,及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等。
(三) 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我國工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四)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工業發展突飛猛進,現在我國已建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⑧ 中國近代化的特點中國近代化有什麼特點

1、由表及裡:洋務運動學習器物(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學習制度(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在汲取教訓的基礎上更進思想觀念,期間民主共和觀念後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提到的民主科學。這一過程中大都借鑒西方文化成果。(其次自身文化的否認批判和西方文化的全盤接受是要深思的一個問題。)
2、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的觀念上來說,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中,處於封建社會的同時遭到了資本主義侵略。簡單點說就是中國的大環境是內憂外患。
3、參與階級:農民階級,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從馬克思主義階級觀念上來說,中國各個階級都參與促進中國近代化。跑題一下,仔細想想這個流程順序,你懂的(只有無產階級能救中國)。
4、舊有的內在生產關系不能滿足社會新生的生產力。主要還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輸出,在全球大市場下的一種推動。新生的生產力就是指大機器大企業的發展,即資本主義性質發展創造的生產力。在封建的這種生產關繫上,不能將出現的現實的發展水平性質轉變為真正實在的生產力,也沒有將積極因素發揮出最好效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隨著自然經濟的逐步瓦解,新生生產力要求生產關系進行變革。在先進階級發動的變革中表現。出現更多的工業,由農轉工,促進近代化的發展。
5、被動轉主動內部起義的爆發和外國資本主義的掠奪,被動的接受外開文化,進行近代化的嘗試。到後來民族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愛國主義民間群眾,積極主動的改變中國殘破的現狀,促進近代化的發展。
6、近代化歷程中關於資本主義性質的發展,企業的創辦等等。在中國創立了官督商辦的新形式,大都通過政權發展,沒有西方那樣的資本積累。並且多用於工業軍事等方面。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有什麼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來款對於銀行有什麼影響 瀏覽:283
伊朗馬漢航班怎麼樣 瀏覽:546
今年印尼齋月什麼時間 瀏覽:262
伊朗的星期一怎麼寫 瀏覽:7
英國和美國有多少攪屎棍 瀏覽:926
伊朗的眉毛為什麼很黑 瀏覽:880
英國留學生接機注意什麼 瀏覽:853
印度摩托車怎麼上去的 瀏覽:120
伊朗語有多少阿拉伯介詞 瀏覽:361
印度什麼河水有多臟 瀏覽:576
從哪些方面理解印度 瀏覽:319
越南什麼商品暢銷 瀏覽:694
中國進口的冷鏈食品有哪些 瀏覽:686
義大利新工業區發展條件有哪些 瀏覽:53
越南改革有哪些思考 瀏覽:669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吃炒麵 瀏覽:892
印尼國木是什麼 瀏覽:108
印尼英文簡稱是什麼 瀏覽:487
美國和伊朗的戰況怎麼樣 瀏覽:68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