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什麼時候有白糖

中國什麼時候有白糖

發布時間:2022-08-18 01:37:10

Ⅰ 中國宋朝時期有沒有供食用的白糖

我國最早的蔗糖類應該是在戰國十的楚國,唐代傳入的製糖方法只是對我們自己方法的改進而已世界上蔗糖的發源地有兩處,一處是古代的印度,這在其古籍《吠陀經》中可以知道;另一處就是古代的中國,最早的文字資料見於戰國末年愛國詩人屈原(也有人認為是宋玉)所作的《招魂》,其中有「靦鱉炮羔,有柘漿些」句,意為在烹煮鱉魚和煎炸羊羔這些美味食品的時候,還要淋上一些「柘漿」調味。所謂柘漿,也就是指甘蔗榨出來的甜汁,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少在戰國末期,位於南方的楚國不但已經有了甘蔗的種植,而且人們已經能夠懂得榨出其中的甜汁來作烹調食物時的調味品;又由於《招魂》一詩通篇描寫的是民間常見的招徠亡魂的風俗禮儀,與之同時描寫的還有稻、麥、雞、牛等民間常用的食物,這足以說明蔗類製品的榨取與食用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 到了西漢時代,蔗類製品的應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劉歆《西京雜記》曾述及「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 ,所謂石蜜,即是指以甘蔗為原料製成的固態製品,這與戰國後期的液態「柘漿」,應該是一個技術上的進步。高帝即是指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可知漢初的蔗糖製品尚是稀罕之物,否則就不會作為貢品上獻於皇帝。當然,漢代之際柘漿依然存在,不過功能又有了進展。元鼎五年(前112)十一月辛巳朔旦,漢武帝祀於甘泉宮,令司馬相如等數十人賦詩稱頌,共同製作了《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泰尊柘漿析朝酲」之句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甘蔗汁可以解去貴人們早上猶未退去的宿酒。由此可見,至遲在西漢中期,人們使用甘蔗汁,不但是一種常用的調味食品,還往往用來作解酒之用。 到了唐代,蔗糖的生產出現了新的格局。由於甘蔗的大量種植和消費的廣泛普及,原來用日光爆曬的生產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於是人們將目光移向國外,尋求更好的生產方式。《新唐書》載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一年(647)遺使至「摩揭它國」求取熬糖法,然後下詔令揚州上貢當地種植的甘蔗進行試生產,其成品的色、味均遠勝於摩揭它國 ,當時人們稱之為「沙糖」,又稱為「霜糖」。「摩揭它」(Magadha)為古印度時代的奴隸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曾一度統一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時最為強盛,至公元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時仍為印度強國。中國晉、唐僧人法顯、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產方式相對先進,它是利用火的熱能作為蒸發方式來進行生產的,因而有更快的生產周期。唐太宗不惜遠離數萬里之遙而派人前往,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來說,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經更具實際意義。
宋朝時期蔗糖早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宋人生活中出現了很多零食性的糖。
下班回家給你查查資料吧,看看宋朝糖的種類。

Ⅱ 白糖是哪個國家最先發明出來好久傳入中國

蔗糖是人類基本的糧食之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蔗糖根據純度的高低可分為三種;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後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和印度。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

普通白砂糖顆粒精細,非常容易和奶油融合打發成調和蛋白或是奶油糖霜。其細小的晶體顆粒可以迅速地融化在其他配料中,對烘焙產品的質地和結構有很重要的影響。相比之下,粗糖的晶粒較大,不容易分解,需要大量的水才能將其融化。

白糖使用注意事項

白糖不可生吃:白糖中容易存在蟎蟲,如果我們生吃白糖,會導致蟎蟲進入我們的身體中,引起腹痛、咯血等症狀。

白糖不要雞蛋一起煮:不少人喜歡吃糖水荷包蛋,但是這種做法是不健康的。白糖和雞蛋一起煮的話,容易形成一種果糖基賴氨酸結合物,這種物質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Ⅲ 最早的零食糖塊出現在哪個朝代

唐朝。
從唐宋開始形成的手工業製糖以來,製糖技術逐步得到發展,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製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製糖的理論著作。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製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里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
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里「沙飴」二字,是指製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里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
唐宋年間
手工業製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製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製糖業。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說明在中、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製糖技術的經驗交流。
從唐宋開始形成的手工業製糖以來,製糖技術逐步得到發展,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製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製糖的理論著作。
公元674年,中國發明用滴漏法製取土白糖。該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藉助黃泥漿的吸附脫色製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現,標志著製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土法製糖在中國沿用了千餘年。
唐大歷年間(766~779),四川遂寧一帶出現用甘蔗製取冰糖。冰糖的製作,為製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
唐宋製糖手工業昌盛,所產之糖的品種和質量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糖產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廣泛興起的製糖手工業,擴展至全國的很多區域,如現今的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間,大量的閩、粵移民至台灣,同時也帶去了種蔗製糖技術。由於台灣氣候適宜於種植甘蔗,製糖業很快得到發展,並成為中國主要製糖基地之一。
8世紀中葉,中國製糖技術傳到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15~16世紀,中國的僑民也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製糖法。
在長期的製糖實踐中,很多製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製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製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製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製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壓榨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製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製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基礎。

Ⅳ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從哪裡進口的糖

當時國內有不少製糖廠,還有不少是土法製糖的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設中華精糖公司,機器購自英國,以土糖為原料生產精煉糖,每日能處理4000擔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廣東汕頭角石開設分廠。

此外,英國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創辦太古煉糖公司。

繼英國之後,美國、日本等商人也來中國建立機械製糖廠,製糖工藝、技術、設備均從外國引入。由於社會動盪、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這些糖廠未能長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國東北開始種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噸的甜菜製糖廠(阿城糖廠)。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噸的甜菜製糖廠(呼蘭糖廠)。

1916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成立「南滿洲製糖株式會社」,並在沈陽郊區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噸甜菜的奉天糖廠,1917年投產。1922年又在鐵嶺建成鐵嶺糖廠,這兩座糖廠都於1926年停產。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東濟南興建溥益糖廠,於1921年投產,1929年停產。

20世紀30年代以前,不論是甜菜製糖廠,或是甘蔗製糖廠,或是精煉糖廠;不論是外資興辦,或是民族資本創辦的糖廠,都沒有成功,中國的機械化製糖業未能形成,仍然處於手工業製糖階段。牛拉石轆壓取甘蔗的古老製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製糖遍布城鄉民間。糖的產量及質量都不及先進國家,尚需大量進口食糖。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嚴重經濟危機,許多公司、商人急於推銷滯銷的貨物和積壓設備。中國成為他們資本輸出的一大市場。例如,美國的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工廠,即在此時來到廣東,推銷他們積壓的製糖設備。

廣東省的軍閥企圖通過創辦糖業,充實自己經濟實力,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極力支持、興辦機械化製糖業。

廣東製糖歷史悠久,製糖原料(甘蔗)豐富,客觀上也利於製糖業的發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廠兩家廠商的承包下,在廣東建成了市頭、順德、東莞、新造、惠陽、揭陽等 6座機械化製糖廠。其設計的總生產能力為每天壓榨甘蔗7000噸,每天產白糖700噸。機器設備全部由外國進口,工藝技術、設備規模都是空前的。廣東遂成為全國機械化製糖業的重要基地。

廣東興辦機械化製糖業的熱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製糖的其他省份,繼之紛紛建立機械化糖廠。但由於時局動亂,工業基礎薄弱,這些新式的機械化製糖廠,未能得到發展和繁榮,不少糖廠被迫關閉、停業。

20世紀以來,台灣省機械化製糖業發展較快。最早的機器製糖廠建立於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機械化製糖廠。1934~1943年間,台灣糖業發展迅速,糖產量劇增,並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製糖期,機製糖產量達到137萬噸。


Ⅳ 冰糖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冰糖分為單晶冰糖與多晶冰糖,前者是以現代的工藝製作,而後者是傳統工藝製作。相信你所問的應該是後者。
冰糖用英語可以表達為Rock candy,主要是起源於印度(梵語稱為sakara)和伊朗(波斯語稱為nabaat)。在我國,古時的製作糖的技術是從印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主要是使用甘蔗製糖,所制的糖稱為「西極石蜜」或「西國石蜜」。
唐貞觀年間中國自印度傳入熬糖法後,改進了工藝,蔗糖質量有所提高。

到了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第六卷《甘嗜》篇詳細敘述了製作白糖和冰糖的方法,由此可見,我們現在所指的傳統冰糖主要是在明代的時候發明的。
也就是說,冰糖是咱們老祖宗發明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明,而非他國傳入。

Ⅵ 古人是什麼時候吃到白砂糖的

,蔗糖確實是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但那個時候只是把甘蔗榨出汁熬乾的紅糖罷了,古時的中國發明了去除紅糖中的雜質的方法,又傳回印度才是現在人們指的蔗糖。古人除了蔗糖外還有很多甜食的來源,最古老的蜂蜜,以及先秦時候的麥芽糖也就是現在很多南方方言中的飴。白砂糖之所以在現在這么便宜是因為18世紀英國種植園的興起

Ⅶ 白糖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戰國時代有兩個著名的將領,一個是孫臏,孫子(孫武)的後代,一個是龐涓,兩人同師學兵法,無論學問武藝,孫臏都勝龐涓一籌,龐涓嫉妒,總不服氣。老師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實不希望他們將來成為冤家對頭,就想方設法,啟發誘導。這一天,老師把他們叫去,給他們出了一個題目:行兵打仗,總要埋灶做飯,做飯就要燒柴,燒柴就有煙,不利隱蔽。給他們兩人七天時間,找來無煙之柴。龐涓帶著兵士,滿山砍柴,又是曬,又是烤,到了七天,弄回來一大堆乾柴;孫臏則帶領兵士挖窯,把木柴用火燒,然後在窯里悶成炭,他給老師交的是一車木炭。這下龐涓輸了,再乾的柴燒起來也冒煙,而木炭就無煙,且好運輸,更適合作戰用。孫臏拔了個頭籌。
按說龐涓該服氣人家孫臏了吧,可他越發嫉妒。老師看出了龐涓仍不服氣,就又出一道題:你們給我各造一物,「物去漿來,漿去物來」。這回給的時間長,一個月,兩人分頭回去准備。一個月滿,兩人都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向老師交差。龐涓端出一盆豆漿,加熱,典鹵,壓制,一盤豆腐做出來了。向老師說:我這是漿去物來。老師問,那物去漿來呢?我,龐涓只有狡辯了:我把豆子磨成豆漿,不是物去漿來嗎?老師笑了:你這豆腐怎麼再變成漿啊?龐涓無言了。
這時,孫臏拿出熬制的白糖,用水一泡,糖沒了,再用鍋一熬,糖又出來了。龐涓吶吶無言,心裡更氣:好你個孫臏,我非整治你不可,決不能讓你和我做對。
出師之後,龐涓先去事了魏國,又把孫臏騙去,加以罪名,給孫臏上了臏刑,就是挖掉膝蓋,其實這時孫臏才叫孫臏,原來叫什麼,我未考證出來。後來孫臏被齊國秘密救出,作了齊國軍師,通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大敗魏國,龐涓仍是孫臏手下敗將。
不過,豆腐的祖師爺當然還是龐涓,而木炭和白糖的發明人則應是孫臏。不過,這只是傳說而已。

Ⅷ 白糖是什麼時候怎樣進入中國的人什麼時候開始吃鹽鹽

白糖是在宋朝初期由大食等國家國貢而進入中國的,不過那時候的白糖是白砂糖,其實並不十分潔白,後來明朝中國人自己加工除了真正的潔白如雪的糖,就是 黃泥水淋脫色法。從明朝開始中國由糖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不僅出口到日本,更出口到來源地印度。
至於鹽,人類沒鹽活不下去,所以其實有人類就一直在吃鹽,至於你說的作為添加劑和調味料出現,中國是從春秋戰國,甚至更早,就開始了,春秋時期產鹽國家最大的是齊國,用的方法主要是曬鹽,或者鹵井。

Ⅸ 清朝時期有白砂糖嗎

古代主要是蔗糖,但基本上也算白砂糖了。

白砂糖

白砂糖、綿白糖都稱白糖,蔗糖含量一般在95%上。白砂糖顆粒均勻整齊、糖質堅硬、鬆散乾燥、無雜質,是食糖中含蔗糖最多、純度最高的品種,也是較易貯存的一種食糖。

據近代考古學方面的成果,遠在史前時代,人類就已經懂得從自然界中的物質,例如蜂蜜、鮮果等之中獲取甜味食物了,但這些甜味食物還只能算自然物質而不能算人類的加工製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糖業發展基本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等三個大致階段,這是世界糖業發展總的趨勢,而我國則是這個總趨勢的典型國家。早期的製糖工藝在我國的起源很早,據考證,早在殷商末年,我們的先民們就知道用穀物來製造甜味食品了。在西周時期的詩歌總集《詩經》之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的詩句,詩的意思是在西周遠祖的古公亶父時代,周人西遷到了周原(今陝西岐山),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即使野菜也象飴一樣的甜蜜。據此我們可知,至少在西周以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知道飴這種東西了。所謂飴,就是一種以穀物為原料製成的澱粉糖,現在一般叫麥芽糖,也稱飴糖。史實證明,早在蔗糖問世之前,作為甜類食品,飴糖的食用已經很普遍了。飴糖的製造是以穀物的澱粉摻和麥芽再經過醣化熬煮而形成的粘稠狀製品,民間流傳十分廣泛,從西周至唐代之間的史籍中都有許多食用和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餳哺》中記敘最為詳盡,乃至直到今天,一些家庭式作坊仍然沿用古老的傳統工藝進行生產並供應市場。

在甜味食品之中,蔗糖比飴糖更為重要。世界上蔗糖的發源地有兩處,一處是古代的印度,這在其古籍《吠陀經》中可以知道;另一處就是古代的中國,最早的文字資料見於戰國末年愛國詩人屈原(也有人認為是宋玉)所作的《招魂》,其中有「靦鱉炮羔,有柘漿些」句,意為在烹煮鱉魚和煎炸羊羔這些美味食品的時候,還要淋上一些「柘漿」調味。所謂柘漿,也就是指甘蔗榨出來的甜汁,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少在戰國末期,位於南方的楚國不但已經有了甘蔗的種植,而且人們已經能夠懂得榨出其中的甜汁來作烹調食物時的調味品;又由於《招魂》一詩通篇描寫的是民間常見的招徠亡魂的風俗禮儀,與之同時描寫的還有稻、麥、雞、牛等民間常用的食物,這足以說明蔗類製品的榨取與食用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

到了西漢時代,蔗類製品的應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劉歆《西京雜記》曾述及「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
,所謂石蜜,即是指以甘蔗為原料製成的固態製品,這與戰國後期的液態「柘漿」,應該是一個技術上的進步。高帝即是指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可知漢初的蔗糖製品尚是稀罕之物,否則就不會作為貢品上獻於皇帝。當然,漢代之際柘漿依然存在,不過功能又有了進展。元鼎五年(前112)十一月辛巳朔旦,漢武帝祀於甘泉宮,令司馬相如等數十人賦詩稱頌,共同製作了《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泰尊柘漿析朝酲」之句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甘蔗汁可以解去貴人們早上猶未退去的宿酒。由此可見,至遲在西漢中期,人們使用甘蔗汁,不但是一種常用的調味食品,還往往用來作解酒之用。

同樣也是這個司馬相如,他的名作《子虛賦》,其中在描述楚國的物產如何豐富時,也有「諸蔗猼且」的文字表述,其中「猼且」即是古代的芭蕉,不屬於本文的討論范疇,而「諸蔗」就是甘蔗。這可以說明,大致在司馬相如在世時的西漢中期這兩百餘年之中,對於蔗汁的食用已經成為社會上層人物比較常見的事情。

我們可以認為,在西漢中期的漢武帝時代,蔗糖的製取與食用應該是相當普遍的事情,這不但在司馬相如的文賦中屢有出現,同時也見於同時代的其它人,例如東方朔的《神異經》:「南方有??之林……促節多汁,甜如蜜,咋嚙其汁令人潤澤……多則傷人。是甘蔗能減多益少,凡蔗亦然。
」「??」一詞,後來逐漸寫成了「甘蔗」。它不但指出了蔗類植物的產地,甚至還指出了「多則傷人」這樣科學論斷,這與當代醫學之中認為糖類製品不宜多吃是相一致的,筆者據此認為,如果不是因為蔗糖食品的相應普及,當時的人們是不可能知道其「多則傷人」的醫學知識的。

值得一提的還有近代的考古成果。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所出土的簡牘中有「糖一笥」的記載,筆者認為,其物能放置於竹笥之中,當是固態的製成品而無疑。這不但與戰國時期液態的「柘漿」,在技術上可說是大大地進了一步,而且與漢初越國王獻與高皇帝的貢品石蜜,在其普及性方面也有了進一步的拓展。

到了東漢的張衡著《七辨》,其中有「沙飴石蜜」的稱謂。所謂「沙飴」,即是指結晶狀糖類製品。我們知道,澱粉糖呈粘稠狀,而要想得到結晶狀糖類食品,除了蔗糖是不可能有第二種取代物的。應該說,最起碼在東漢時期,人們已經能夠食用到具有砂糖雛形的蔗糖製品了。西漢末年劉向作《杖銘》說:「都蔗雖甘,殆不可杖,佞人悅己,亦不可相。
」在銘中,劉向將甘蔗的特性用作人們常識的類比,可見甘蔗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

二、 三國時期至唐代以前的食糖簡況

《三國志·吳志》中記載:吳主孫亮曾使黃門(宦者)取交州所獻「甘蔗餳」食用。所謂甘蔗餳,也就是蔗糖。如果說戰國時代屈原所知道的「柘漿」還是一種稀薄的液體蔗糖的話,那麼三國時代的「甘蔗餳」則已經已經是真正意義上蔗糖了,它的形態是一種特意為之的粘稠狀,其軟柔的特性更能適應人們的食用,其意義就象今天的人吃軟糖遠多於吃硬糖一樣,這與戰國時代相比確實進了一大步。此外,這則記載還明白地告訴了後人「甘蔗餳」的產地是交州,也就是現在的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一帶。由於甘蔗是一種熱帶、亞熱帶植物,三國時期的「甘蔗餳」來自於交州,這是合乎甘蔗生長特點的。

晉代嵇含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孫子,其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圍數寸,長丈余,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笮(榨)取其汁曝曬數日成飴,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
」這則記載明確地說明了當時甘蔗的產地和蔗糖的生產方法。與之同時期的古《南中八郡志》(今已佚,唐宋之際尚存)有這樣的記載:「笮(榨)甘蔗汁,曝成飴,謂之石蜜。」這與《南方草木狀》和記載是基本相同的,「南中」一詞,古代泛指南方的的廣大地區,最早出現在《魏書·李壽傳》中:「封(李壽)建寧王,以南中十二郡為建寧國」,今考當時的建寧國,即為今天雲南的曲靖地區。至於它的具體生產過程,則是藉助於太陽的曝曬。這樣的生產方式,也許受到了食鹽生產方式的影響。液態的蔗漿在太陽曝曬的光合與蒸發作用下,形成了固態的結晶體,這與後世以蒸煮方式製糖,在生產原理上還有其本質上的差別。

東晉盧諶著《祭法》一書,其中有「冬祀用甘蔗」的記載
,這是中國古籍中第一次使用「甘蔗」這一名詞,它與西漢時代的「諸柘」一樣,都是由嚼食甘蔗時的嘴部動作「咀咋」一詞變化而來的。與盧諶同時代的著名畫家顧愷之嗜食甘蔗,但吃的方式與眾不同,總是從尾吃到頭,每逢有人因驚訝而相問時,他的解釋是「漸入佳境」
。顧愷之的吃法我們今天雖然無可非議,但卻使我們知道東晉時期人們對甘蔗的直接食用也相當普遍。

另一位東晉大學者陶弘景著《名醫別錄》,其中有這樣的記載:「蔗出江東為勝,廬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最起碼在公元六世紀的古代中國,已經能夠製作「沙糖」了。所謂沙糖,即是指外表呈砂礫狀的結晶糖,這與今天我們日常食用的砂糖在本質上已經沒有多大的區別。

到了唐代,蔗糖的生產出現了新的格局。由於甘蔗的大量種植和消費的廣泛普及,原來用日光爆曬的生產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於是人們將目光移向國外,尋求更好的生產方式。《新唐書》載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一年(647)遺使至「摩揭它國」求取熬糖法,然後下詔令揚州上貢當地種植的甘蔗進行試生產,其成品的色、味均遠勝於摩揭它國
,當時人們稱之為「沙糖」,又稱為「霜糖」。「摩揭它」(Magadha)為古印度時代的奴隸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曾一度統一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時最為強盛,至公元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時仍為印度強國。中國晉、唐僧人法顯、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產方式相對先進,它是利用火的熱能作為蒸發方式來進行生產的,因而有更快的生產周期。唐太宗不惜遠離數萬里之遙而派人前往,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來說,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經更具實際意義。

當摩揭它的製糖法取來之後,揚州生長的甘蔗成了製糖的最好原料。但應該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揚州,並不是今天地理上的揚州地區,而是指唐初屬於揚州管轄范圍下的嶺南東西兩道,即今天的廣東與廣西。由於嶺南甘蔗味甜而多汁,其質量遠比西域摩揭它國的好,所以生產出來的蔗糖在味與色的方面都遠勝於摩揭它國產品。

「沙糖」一詞,從上文可知,出自於唐初,由於其呈河砂狀,故名。今天一般寫作「砂糖」。又由於其色澤為白色霜狀物,因而當時又稱為「霜糖」。我們知道,今天的砂糖有白砂糖與赤砂糖之分,從製作工藝上來說,白砂糖遠比赤砂糖復雜,既然唐代的蔗糖已被冠以「霜」名,其色當為白色或接近的白色,因此可以認為,唐代的製糖工人們已經掌握了一整套的蔗糖提純及脫色工藝,其生產流程應該與今天的現代法生產流程相去不遠,在沒有一定的化學工業知識為前提基礎下是不可能生產出來的。「霜糖」的生產關鍵是脫色,據《新唐書》載,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國內的製糖工匠發明了「滴漏法」為蔗糖脫色。其法是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一個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從上淋入黃泥漿,以現代技術觀點而言是把黃泥漿作為吸附式脫色劑來製取白糖。這種辦法的出現,標志著我們古代的蔗糖生產已經能夠採用接近於現代化學脫色的生產方法而進行生產了。

綜上所述,我國的蔗糖生產,源於戰國而定型於唐初,這是史有明文的記載,應該成為基本的定論。

三、宋代以後人們對於蔗糖的食用及生產

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載:「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至此中國方有沙糖。」此後一些述及中國蔗糖歷史的人,往往以此為據,認為中國的砂糖始於唐初。但此論其實並不確切,早在漢代以前,「沙糖」一詞就已出現了。東漢名醫張仲景曾以「沙糖」調制「青木香丸」;而南北朝是陶弘景作《本草經集注》又有「取(蔗)汁為沙糖甚益人」之語,可見遠在唐初之前中國已有了原始的結晶狀砂糖,只不過唐太宗派人從西域摩揭它國學習相對較先進的製糖技術後,使中國的砂糖生產得到了一個比較大的躍進罷了。

可以認為,中國蔗糖的生產,真正取得較大發展的是在唐、宋兩朝之際,其中宋代的成就可能更大一些。據宋代洪邁所作《容齋隨筆》載,宋代蔗糖的產區主要在福唐(今福建福清縣東南)、四明(今浙江寧波)、番禺(今屬廣東)、廣漢、遂寧(均屬今四川)等五個地區,其中就質量而言以遂寧所產的為最好。遠在唐代大歷年間,有個姓鄒的和尚來到遂寧(今屬四川)北二十里的繖山居住,教當地的居民黃氏製造霜糖。到了北宋時期,繖山一帶民眾廣植甘蔗,致使這一帶居民以種植甘蔗為生的佔十分之四,而以製糖為業的佔十分之三,也就是說,宋代遂寧的居民中,絕大部分的居民就業都與蔗糖有關。遂寧所產的蔗糖當時稱為糖霜,可知當為白色結晶狀。

在遂寧當時所種的甘蔗之中,主要有四個品種,其名稱分別是杜蔗、西蔗、艻蔗和紅蔗。其中,紅蔗又稱為「昆侖蔗」,主要用於生吃;艻蔗又稱為「獲蔗」,可以用來製作沙糖;西蔗能夠製作糖霜,但由於顏色並不純白而略帶淺色,因而在當地價格並不高;只有杜蔗最好,味甜而厚,用來製作糖霜,顏色雪白而似霜雪,因而價格最高。

在種植甘蔗方面,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甘蔗的種植最損耗地力,因而凡頭年種過甘蔗的田地,第二年一定要改種五穀,用以休息地力,否則便得不到好的收成。

在蔗糖生產方面,據記載已經有了專業化較強的生產工具:削砍甘蔗的有蔗削和蔗鐮;堆垛甘蔗的有專用的蔗凳;榨甘蔗汁的有蔗碾、榨斗和榨床;每一種工具都有其特定作用。

北宋宣和初年,王黼創應奉司,專門管理各地上貢朝廷的貢品,其中遂寧就以糖霜為主,每年要進貢數千斤。宣和末年應奉司停辦,當時的京城汴京才不太見到遂寧所產的糖霜產品。

宋代遂寧所產的糖霜,在當時有極高的知名度,這可以從宋人的詩作中得到反映。北宋蘇東坡有一次游潤州(今江蘇鎮江)金山寺,有遂寧僧名圓寶者為寺中住持,於是東坡作詩贈之雲:「涪江與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蓋因東坡知圓寶為遂寧人,於是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遂寧的特產糖霜,由於可見當時遂寧糖霜具有極高的知名度。

與蘇東坡同時代的黃庭堅也有一首極具風趣的糖霜詩,這是詩人在戎州(今四川宜賓)時因品嘗到遂寧糖霜,感覺到其味極其鮮美而特地給好友梓州雍熙長老寄去一包並在信中所作的一首詩:「遠寄蔗霜知有味,勝於崔子水晶鹽。正宗掃地從誰說,我舌猶能及鼻尖。」在這里,黃庭堅採用了極具誇張的修飾手法,用舌尖舔舐鼻尖的描寫,突出了糖霜的美味。

到了明代,宋應星作《開工開物》,其中的《甘嗜》篇也詳盡地記敘了種蔗和製糖的各種方法,某些地方的敘述甚至比王灼的《糖霜譜》更為詳盡。例如其中的牛拉石轆多次壓榨取汁法,與現代製糖業所採用的多重壓榨原理是相一致的;此外,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所敘的石灰法,其生產原理在現代製糖中仍然沿用。

至遲在唐宋之際,中國的蔗糖生產技術開始向海外傳播。據日本鳥倉龍治所作《沖繩一千年史》載,公元754年鑒真和尚東渡扶桑,為日本帶去了製糖技術。而元代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也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中提到中國的福州、泉州一帶製糖業十分發達,遠銷至海外。又隔了大約二、三百年,大約在明代中期,從中國移居海外的僑民將製糖技術傳到了東南亞的菲律賓,然後再傳至遠隔重洋的夏威夷等地。至於西歐各國的蔗糖生產技術,則是公元七世紀時由印度經阿拉伯人所傳入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的


西方各國對於糖的研究,據記載始於十六世紀中葉,1747年德國化學家A·馬格拉弗首次從甜菜中分離出單糖,但並受到重視;直到1786年,馬格拉弗的學生F·阿哈爾德由於其在柏林近郊試種甜菜獲得成功,才促使他利用其老師的科研究成果而實現了從甜菜中提取單糖成為現實。從化學結構而言,這種單糖與蔗糖是相一致的,是以人們認為,阿哈爾德從甜菜中提取到了蔗糖。1799年,阿哈爾德正式發表論文,宣告了這一消息。到了1802年,阿哈爾德在西里西亞的庫內恩建成了第一座甜菜糖廠。1822年,法國化學家佩恩採用脫色吸附劑用於甜菜糖的精製
,也就是說,直到此時,國外才開始用自己發展起來的生產工藝製造糖類製品,與中國唐代初年就能生產純白的蔗糖相比,在時間上晚了一千多年。

至於中國近代的機械化製糖,基本上沿襲了一條拿來主義的道路。清光緒四年(1878),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設中華精糖公司,這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化製糖企業,機器購自英國,以土糖為原料生產精煉糖,每天能處理土糖4000擔。第三年,該公司又在廣東汕頭的角石鎮開設精糖分廠,以適應內地的需求。除此之外,由英國商人管理的香港太古洋行也創辦了太古煉糖公司,其後美、日等國商人相繼來中國建廠製糖,但由於社會動盪等多方面原因,這些糖廠不久都相繼倒閉。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中國的東北開始有人種植製糖用甜菜。光緒三十四年,阿城糖廠建成投產,能日加工甜菜350噸,這是中國第一座近代機械化製糖的民族企業。1915年,另一座同等規模的呼蘭糖廠建成。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前,可以認為不論是甜菜製糖廠,還是甘蔗製糖廠;不論是外資興辦,還是民族資本,都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而國內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製糖方式仍是遍布城鄉。

從30年代開始直到建國之前,廣東、廣西等地的軍閥企圖通過創辦糖業,充實自己實力,對興辦機械化製糖業不遺餘力。僅以廣東一省而言,就能日產蔗糖7000噸,但由於時局動盪,再加上民族工業基礎薄弱,多數糖廠都最後走向破產的歸宿

Ⅹ 關於中國的甜食是哪個朝代發明的古代的糖是通過絲綢之路引進中國的嗎

當我們去了解某一種事物的時候,一般來說都會先去了解這個事物的起源,而探究事物起源這種事卻是非常有意思的,不僅能對事物的發展過程有大致的了解,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許多的知識,同時對於事物發展的規律也會有清晰的認識。作為一個糖企公眾號,今天我們的主題還是圍繞糖展開,而作為一個嚴肅的公眾號,我們今天的嚴肅主題則是關於糖在古代中國的發展起源。

從公元8世紀中葉開始,製糖技術開始向周邊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傳播,同時在不斷的實踐中,中國的製糖技術也日臻成熟,在宋朝也出現了專門的著作來記載甘蔗製糖技術,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對於甘蔗的種植和蔗糖的製作做了更為系統和詳盡的描述,其中的很多技術一直沿用到至今,成為現代機械化製糖工藝的基礎。

到這個階段,中國的製糖技術已經趨於完善,接下來幾百年一直到工業革命都是在其原有的基礎上發展,並沒有太多大的革新,而到了工業革命之後,機械化生產則為糖的發展掀開了歷史新篇章。

閱讀全文

與中國什麼時候有白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瀏覽:764
伊朗在什麼大洲 瀏覽:479
在英國沒有永居身份怎麼辦 瀏覽:774
英國三五牌是什麼牌 瀏覽:613
100日元在越南能買什麼 瀏覽:362
和平精英國際主播公開賽哪裡能看 瀏覽:415
越南整條魚怎麼處理 瀏覽:653
越南疫情有什麼補貼 瀏覽:897
現在去印尼打工怎麼樣 瀏覽:1002
越南的中國煙從哪裡來的 瀏覽:757
印度服裝怎麼生產的 瀏覽:585
沉香香煙多少一條越南 瀏覽:566
4月印尼有什麼節日 瀏覽:108
印度位於亞洲哪個片區 瀏覽:890
中國本土貓怎麼分辨 瀏覽:314
英國巫婆成什麼樣子 瀏覽:87
義大利人簽證被拒怎麼辦 瀏覽:121
中國球員有多少人去nba 瀏覽:821
義大利好的學校在哪裡呢 瀏覽:735
中國四大行哪個行免費辦不收費 瀏覽: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