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中國首都定在北京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表決《國旗、國都、紀年、國歌決議草案》前,沈雁冰匯報了第六小組的研究討論意見,提出了定都北平的理由:
「國民黨反動派過去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此外,在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干線,連絡全國各地。總之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我們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當晚電台播出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後,北京城鞭炮齊鳴,熱烈慶賀。
(1)中國首都為什麼是北京擴展閱讀
名字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後,在堯封帝,此後在蘇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首都
B. 首都為什麼定在北京
理由如下:
1、國民黨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2、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3、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干線,連絡全國各地。
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北京(Beijing),簡稱「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截至2020年,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893095人。
C. 為什麼選擇北京做首都
一、選擇有限。在經歷了100多年的內亂和持續的戰爭之後,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主要城市擁有可支持政府運作的現有基礎設施。中國當時的選擇是北京、西安和南京。沒有定都在南京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曾經的國民黨民國政府曾將首都設立在南京,選擇南京或許會給人帶來一種的印象,即新中國的建立是國民黨政府的「延續」。
西安是首都的有力競爭者之一。像北京一樣,它曾是許多朝代的首都。但是,西安已有1000多年沒有成為首都了。它位於中國的西部,此時的中國,經濟重心早已移到了東南地區。選擇西安作為首都有可能使新政府與較富裕、較發達的東部地區隔離開來。
二、合法性。北京不僅是清朝的首都,它也是至少五個朝代的首都:遼,金,元,明,清。它已經連續三朝成為首都,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最古老的首都之一。北京在中國人心目中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化分量。紫禁城(以及周圍的皇宮建築群)仍然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力量。
三、實用性。作為很少遭受戰爭破壞的極少數城市之一,北京保持了其大部分基礎設施完好無損。新政府相當於「拎包入住」即可。而且,北京通過現有的公路、鐵路系統,與當時工業發達的東北各省以及世界其他地區保持了良好的聯系。
中國歷史上的首都:
1、南宋都應天府南京(今商丘),遷行在臨安府(今杭州)。
2、元都大都(今北京)。
3、明都應天府(今南京),後遷順天府(今北京)。
4、清都京師(今北京)。
5、民國都南京,後遷北京,最後又回到南京,抗戰時期陪都重慶。
6、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北京。
D. 中國首都為什麼要建在北京
中國首都建在北京有三種原因:政治意義、現實情況、北京的建都歷史。
1、政治意義
北京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時離海近,而且渤海是中國近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
2、現實情況
首都應當選擇現代化的大城市,而且當時中國大城市不多,且位置合適,滿足建都條件的大概只有西安、北京、南京。西安距離革命時期的共產黨政治中心近,群眾基礎最為可靠,位置較為安全,但是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東移,西安位置太偏西,交通並不便利,不利於新首都的建設與擴張,因此北京更適合做首都。
3、北京的建都歷史
歷史上的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朝舊都。自古「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視庭宇」。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確獨特,它為中原北方門戶,有人講它是中國的「龍眼」所在。
E. 為什麼中國首都定在北京
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首都定在北京,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北京為歷史文化名城。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開始,先後又有遼、金、元、明、清等朝代在此定都,並不斷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為後人留下了大批文化古跡。其次北京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北京離出海口——渤海灣很近,交通干線南北貫通,東西交錯,使北京成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