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培養中國古中醫教育

如何培養中國古中醫教育

發布時間:2022-08-18 05:13:23

❶ 我想讓小孩子從小(3、4歲)就開始學中醫,應該怎樣培養

你好,首先謝謝你,對祖國文化的重視,少年強則中國強。 我認為首先應該培養孩子對中醫的興趣,有一些中醫知識的三字經,朗朗上口,並很有實用性。 附:《中醫啟蒙三字經》 作者 趙歆 甄雪燕 梁永宣 羅海鷹 序—— 醫之始,本岐黃,五千年,育棟梁; 少學醫,志昂揚,長懸壺,濟四方。 醫理篇—— 氣為元,功能強,天地道,化陰陽; 水與火,溫與涼,靜與動,升與降。 列五行,萬物綱,木火土,金水詳; 配五色,應五方,觀五氣,察五臟。 臟封官,保家邦,肝拜將,心稱王; 肺為相,脾管倉,腎作強,最需藏。 津與液,供營養,精化血,氣導航。 神調攝,臟安康,怒氣升,肝失暢; 喜氣緩,心欠養;悲氣消,肺被殃; 憂氣結,脾不壯;恐氣下,腎難防。 手足經,分陰陽,沖任調,督帶忙。 診治篇—— 求病因,首內傷,動氣血,亂陰陽; 外六淫,疫難擋;不內外,蟲獸傷。 四診法,細思量,望為神,資料詳; 聞聲氣,問症狀,按周身,切脈象。 學辨證,明八綱,表裡定,寒熱講; 分虛實,論陰陽,知綱領,治反掌。 葯百味,神農嘗,通性味,明升降。 用兵法,組成方,辨治清,配伍當; 君臣主,佐使良,司攻守,療效彰。 病已成,醫坐堂,未病時,最需防。 順自然,遵法章,得智慧,保健康。 四季篇—— 人之初,樹之苗,欲繁茂,有其招。 天人一,形神道,養生法,四時調。 春風起,防感冒,食要清,緩去帽; 夏多熱,避暑擾,食須凈,著輕薄; 秋風勁,常潤燥,食喜津,慢加襖; 冬多寒,應日照,食當溫,衣棉袍。 起居篇—— 起居事,規律找,四體勤,養莫嬌。 逸有度,量力勞,忌熬夜,宜起早; 餐應時,不過飽,五穀養,零食拋; 多飲水,蔬果好,慎油膩,糖鹽少。 衣適體,隨季調,頻曬被,枕勿高; 常潔齒,勤洗澡,護雙目,熱泡腳。 善運動,愛思考,少煩憂,戒急躁。 琴棋樂,廣愛好,游天地,樂陶陶。 善調養,病難擾;勤學業,敬師老。 名醫篇—— 憶先賢,多仁孝,濟世心,永稱道。 扁鵲游,民誇好,內婦兒,皆通曉; 漢華佗,手術早,傳古今,技藝高; 張仲景,醫聖號,著傷寒,為師表; 唐葯王,孫思邈,重醫德,精方葯; 李時珍,編本草,綱目清,後世寶。 大醫多,難細表,明日才,吾輩找。 早啟蒙,漸通曉,學醫理,知奧妙。 體強健,德學韜,揚國粹,我自豪。 還有清代陳俢源的《醫學三字經》 另外,我是學中醫出身,有問題可以一起研究。 祝你工作愉快!

❷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傳承中醫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久不衰。自改革開放起,西方的工業文化不斷沖擊中華文化,使得中華文化承受巨大壓力,日漸消逝。現如今,中國國力愈發強盛,但我們珍貴的中華文化卻逐漸消亡,我們的年輕一代應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做到中西結合,古為今用。而中醫是中華文化在醫學領域的體現,我們應當通過增設中醫專業、普及中葯材知識、提倡中醫養生處方等方式使中醫在現代社會中活躍起來,進而更好的傳承中醫。

三、提倡開立中醫養生處方

現如今,養生保健風潮在中國逐漸興起。不少中老年人都希望食用一些食物或者保健品,補充身體所缺元素,預防疾病。而中醫葯在養生以及未病先防等方面有著突出的功效。提倡開立中醫養生處方既符合了現代人對保健的需求,又可以傳承中醫文化,一舉兩得。

總而言之,中醫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關鍵就是在於讓人民群眾擺脫完全依賴西醫治療疾病的習慣,開始慢慢嘗試中西結合或者純中醫的方式治療以及預防疾病,讓中醫得到傳承和發展,而不至於消亡在歷史長河中。

❸ 怎樣重塑中醫輝煌,完善中醫理療創新療法弘揚中葯

首先中醫文化的宣傳工作十分重要。

雖然中醫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隨著西醫的發展,人們對中醫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少,我覺得主要是我國對中醫文化的宣傳不到位。最近韓國有一部電視劇《馬醫》特別流行,講的是一位韓國古代醫生通過自己的針灸療法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巔峰的故事。針灸是中國特有的中醫療法,韓國的針灸從中國傳過去的,韓國特別重視中醫文化,從這部電視劇我們可以看出中醫理療在韓國醫學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除了外部原因之外,中醫的學習難度遠遠高於西醫,從一個普通的中葯師到一位優秀的中醫至少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所以很多醫學院的學生大都會選擇西醫。這就導致了中國的中醫越來越少,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想重塑中醫輝煌就必須從中醫的學習開始抓起,希望我國加強中醫的學習教育,為中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中醫人才。

❹ 中醫葯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是

中醫葯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是師承教育模式。

在中醫葯教育體系中,師承教育模式是具有中醫葯特色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醫葯師承教育模式作為獨具特色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在中醫葯衛生事業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並對我國中醫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中醫葯師承教育特色優勢

中醫葯師承教育是獨具特色、符合中醫葯人才成長和學術傳承規律的教育模式,是中醫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發展中醫葯師承教育,對發揮中醫葯特色優勢、加強中醫葯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中醫葯學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是傳承發展中醫葯事業,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之舉。

❺ 如何培養孩子學習中醫的興趣

意見建議: 您好! 家長要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樣比其他上面東西都重要!這樣孩子就會以家長為榜樣,喜歡學習了

❻ 真正傳統中醫的學習方法

中醫學習方法
在《黃帝內經》這部我國現存較早的中醫經典著作中,對學習中醫學的方法,曾作了精闢的闡述。此即《素問·著至教論》中所謂之「誦、解、別、明、彰」。《太素》卷十六脈論注稱其為習醫之道。我們認為這五個方面可以作為學習中醫學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與要求。

(一)誦
主要有兩層意義,一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使學員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定廣泛和概略的了解,這是學習的第一步。二是背誦,即對學習內容中的關鍵或重點必須熟讀牢記。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對於學習中醫學熟讀經典、背誦原文警句的確十分必要,應把背誦當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廢。《醫宗金鑒·凡例》中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可見「背誦」是為了書「熟」,書「熟」是為了理明,理明是為了識清,識清是為了准確地臨床辯證。總之背誦的目的是要實用。如果葯物的性能功效、方劑的組成配伍、經絡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讀牢記,那還能學好中醫嗎?當然強調背誦但要有選擇有重點。前人編寫的許多歌賦、口訣等正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不要死記硬背。同時在背誦中又能進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謂誦而能解也。附帶說一下許多著名的中醫專家學者,在背誦記憶上都頗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吳考教授雖已年近九旬,但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主要內容至今仍能背誦,令人驚嘆!亦足見吳老早年在背誦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曉悟、理解之謂。學習中醫學,必須深入理解每一門課程的中心內容,對如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為中醫理論的形成,大多是從直觀和長期的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中上升為理論的,並多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作為架購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思維方式。因此中醫理論的不少概念較為抽象,且其文辭多古奧、義理頗精深,所以學習時對有關內容的基本概念應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並對其之難點、疑點作出分析與解釋。

為了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除了必須對教材要勤讀、勤寫、勤思、善思而外,還應從自學是以學生單方面活動為主的特點出發,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學會使用工具書和閱讀參考書籍與資料,例如《辭源》、《康熙字典》、《簡明中醫辭典》及有關方面編寫的自學叢書或輔導資料等。藉助於這些工具書和參考資料,對深入地領會學習內容和《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精神實質,更好地奠定學員的中醫學根底大有助益。另一點是還可以通過社會助學如參加自考輔導班的學習,或求教於師友的指點及相互交流,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與分析鑒別。

(三)別
即分開、區別之意。自學者在對教材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可通過書寫讀書筆記、學習心得或閱讀自學叢書或輔導資料等方法,對其主要內容加以對比、分析、綜合、歸納,從而使學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們的共性,以利於對該章節中心內容和基本概念的總體認識和全面理解;又能鑒別分析它們各自的個性,以利於抓住某一部分內容的特點。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個性,抓住特點」十六個字來概括。另一方面通過聯系對比,歸類鑒別,就能達到區別異同,以強化記憶的目的。總之須分辨條理,方可區別主次掌握要點,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正如《內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素問·至真要大論》)

(四)明
即在誦、解、別的基礎上,能夠系統掌握、深刻理解學習內容的精微,明確其義理,謂之「明」。自學成才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談到他讀書治學的經驗時曾提出,讀書要由「厚」到「薄」。他說:「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會感到,書是那麼厚,」「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我們認為這由「厚」到「薄」的變化,正是貫串於從誦、解、別到明的全過程。而所謂「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書本的內容,並加以融會貫通領會其精神的結果和標志。

(五)彰
《著至教論》所謂之明而能彰,是指學員能夠通過誦、解、別而明了的醫學理論,用於臨床醫療實踐,取得顯著的效果,並再進一步有所闡發,此即謂之「彰」。眾所周知,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教導的:「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中醫學既有系統完整的理論,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醫理論的形成與古人的醫療實踐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可以說中醫學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學科,對它的若干較為抽象深奧的理論經,只有結合實際,才能有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不僅能有效地指導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和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而且在實踐中又能更進一步豐富充實與發展中醫學的理論。如果脫離實際,崇尚空談,則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於臨床,亦無助於中醫理論的充實與發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這兩種錯誤的傾向。所以學習中醫最忌紙上談兵。正如前人所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有不少人是在職中醫人員,這部分同志必須善於利用自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中醫學知識,特別是臨床實踐的優勢,注意在用中學、學中用,使學用結合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對於未曾涉足於臨床的初學者,即使在理論課程的學習階段,亦須注意利用一切機會如隨師抄方、臨床見習等,使理論盡可能多地與實踐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助於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還可以加強實際工作能力的鍛煉。

綜上所述,《素問·著至教論》所闡述的習醫之道的「誦、解、別、明、彰」五個方面,又是環環緊扣密切關聯的。如清代醫家張隱�所說:「由誦而解,解而別,別而明,明而彰,皆漸積曰進之功。」它們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學習中醫一方面要刻苦認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約;另一方面須理論聯系實際。我們認為這一學習方法至今仍是自學中醫者所應當做到的。

❼ 如何學好中醫學

平時我們一旦說到大學里哪個專業最難學,必定有醫學的一席之地,可見,這個令眾多學習聞風喪膽的專業是有多折磨人。

那到底怎麼去學好醫學呢?

一、形象思維

首先醫學是一個很大的范疇,我們把它分為兩大類的話,就是基礎課與臨床課這兩個了。形態學課程包括解剖學(系統、局部、斷層)、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影像學。

每一塊骨頭、每一幅切片,要學會識圖、識物。在學習這一類的課程中,學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學習地理一樣,要把知識放到圖中去記憶。同時要積極使用回憶法,就是合上書,把標本圖放在那裡,自己去寫下各部位名稱,然後再與標准答案比對。

系統性的學習是大家都非常需要的,在醫學中,從解剖、病理、診斷、內科、外科知識串聯起來理解、記憶,這樣的知識會得到整體的強化與提升,對你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中國古中醫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吃炒麵 瀏覽:890
印尼國木是什麼 瀏覽:106
印尼英文簡稱是什麼 瀏覽:485
美國和伊朗的戰況怎麼樣 瀏覽:66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瀏覽:764
伊朗在什麼大洲 瀏覽:479
在英國沒有永居身份怎麼辦 瀏覽:774
英國三五牌是什麼牌 瀏覽:613
100日元在越南能買什麼 瀏覽:362
和平精英國際主播公開賽哪裡能看 瀏覽:415
越南整條魚怎麼處理 瀏覽:653
越南疫情有什麼補貼 瀏覽:897
現在去印尼打工怎麼樣 瀏覽:1002
越南的中國煙從哪裡來的 瀏覽:757
印度服裝怎麼生產的 瀏覽:585
沉香香煙多少一條越南 瀏覽:566
4月印尼有什麼節日 瀏覽:108
印度位於亞洲哪個片區 瀏覽:890
中國本土貓怎麼分辨 瀏覽:314
英國巫婆成什麼樣子 瀏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