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有哪幾個學派代表人物有哪些代表作有哪些
中國古代有哪幾個學派?代表人物是誰?代表作有些什麼?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學派。中國古代學派有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陰陽家等。
發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韓非子,管仲,商鞅。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法的學派,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思想。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等。以上內容近是小編的觀點,如果有什麼錯誤,請諒解!
Ⅱ 中國有哪些思想流派
儒家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 代表人物是孔子 孟子 荀子等。
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代表人物是商鞅 韓非子 李斯等。
兵家
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華民族燦爛的古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代軍事家對戰爭決策、指揮、統籌及其規律方面的理性認識的總和。代表人物是孫子 孫臏 吳起等。
道家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則 ,認為天道無為 ,道法自然 ,據此提出無為而治 、貴柔守雌、以柔克剛等政治、軍事策略。代表人物是老子 莊子 列子等。
墨家
墨家崇尚極其簡朴和艱苦的生活,主張非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他更有「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獻身精神。代表人物墨子。
縱橫家
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經過吞並,各諸侯國實際已經開始有了吞並天下的野心。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與爭天下之間,我國產生了以游說諸侯國施展自己才華的縱橫家,他們常常游歷於諸侯國之家,以利易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應該說,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徵賦予了他們特別的作用,同時,他們的許多思想,也是中國歷史以來的外交思想的原始出發點。代表人物是范睢 蘇秦 張儀等。
其次還有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孫龍 惠施 。陰陽家,代表人物是鄒衍。農家,代表認為是許行。雜家,代表人物是呂不韋和鬼穀子。其餘的小流派沒有代表本學派的文集,影響力非產有限比如小說家。
佛家
西漢末年傳入我國歷經東漢一朝始終不興,後來經過不斷地融合儒家等學說,逐漸被人們接受形成佛家。
Ⅲ 中國古代五大思想流派
法、釋、道、墨、儒五個"主幹"流派。
怎麼分辨特點,舉個例子。
例如一個人要打另一個人的耳光,不同的學派主張不同的方法。
法家的作法是:撲上前去,乾乾脆脆地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釋家的作法是:口中念念有詞,"四大皆空,人生是苦"——認命了吧!
道家的作法是:"好啊!好啊!『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你以為你打了我,其實不如說是我用臉打了你的手。我打了你,而你還不知道真實情況。可笑啊,可笑!可憐啊,可憐!......"
墨家的作法是:"畜生!不準胡鬧!怎麼什麼道理都不懂?大哥打了你,完全是為了你好,為了大家好!怎麼一點義氣都不講!"
而儒家的作法比較特別一點。孔子歷來強調要"身體力行"。所以他輕輕地拍打自己的厚臉,一邊打,一邊唱:"約束自己啊,回到禮的約束,這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啊。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作到了,天下就安寧啦!"所以儒家認為每個人都要這么拍打拍打自己。
Ⅳ 古代學派百家爭鳴,除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還有什麼
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
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部軍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今天此書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很多西方的軍事學校都把它列為教材。
戰國時期,孫武的後代孫臏繼承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他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這與的形勢相適應。他主張:「事備而後動」,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
名家
該派萌芽於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家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
合同異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離堅白強調事物的差異性。戰國末期,後期墨家對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糾正,提出了「堅白相盈」的觀點,荀子亦強調「制名以指實」。
陰陽家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縱橫家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農家
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可見於《管子·地員》、《呂氏春秋》、《荀子》。
(4)中國古代屬於哪些思想流派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Ⅳ 中國古代有那幾個學派
1、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2、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
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4、法家學派化人物有:韓非子。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學者一致認為其為道家分支。
5、屈宋:指戰國時期的屈原、宋玉。
以屈原為首,包括宋玉、唐勒、景差在內的楚辭、楚賦的作家群體。其中,屈原以楚辭著稱,宋玉等人皆效法屈原而以楚賦見長。而水平最高、作品最多者,首推屈原,次為宋玉,故後世或以「屈宋」並稱。
Ⅵ 從東漢到古代十國在中國古代出現哪些思想流派
從東漢到古代十國在中國古代出現的思想流派有儒教、道教、佛教、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
墨家
儒家講以德治國,崇尚模範作用;墨家走極權主義治國道路,崇尚服從上級(尚同)。(「上之所是皆是,上之所非皆非」,這話大家恐怕很熟悉,就是來自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創說,學術空氣十分活躍,涌現出了許多思想家和科學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派。
墨學在先秦時期曾為一時之「顯學」,可是到了漢代就衰落不顯了。但是,墨家精神並未失傳,漢代以後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的民間社黨「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俠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傳。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墨家思想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並不亞於儒學和道學。
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兵家
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華民族燦爛的古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代軍事家對戰爭決策、指揮、統籌及其規律方面的理性認識的總和。
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學的管理觀點,它既把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國際關系等各種客觀因素作為決定勝負的條件,並把它們看成是相互關聯的管理決策的統一整體同時又把戰爭主觀指導,即主體的決策、指揮、組織、運籌等軍事理素質(所謂的「將能」、「將才」)作為一項基本因素,並由此而引出爭取戰爭勝利的一系列戰法。
道家
在中國,儒道經常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儒家主張「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條件允許便積極奮斗,遇到阻力,便拐個彎走,退居山林。所以,道家的「避世」、「無為」,恰恰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柔韌一面,可以說對儒家思想是個補充。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則,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提出無為而治、貴柔守雌、以柔克剛等政治、軍事策略。
儒家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Ⅶ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包括哪些重要流派
儒學,道家,法家以及兵家和墨家。諸子百家有很多很多,不過這幾家是門生最多的。不過到秦漢以後基本就是儒、道、兵三分天下,宋代以後完完全全淪為儒家一門獨大的情況。
Ⅷ 中國歷史上都有什麼學派
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程朱理學、心學等。
1、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創。孔子的言論經門人整理為《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儒家學說以"仁"為中心,提倡"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仁義",倡導"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德治",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2、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是以老莊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形成於先秦時期。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該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黃帝、老子、莊子、列子、鬼穀子、張良、司馬徽、諸葛亮、劉伯溫、王通等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礎,道教是道家的繼承和發展。
3、法家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學者一致認為其為道家分支。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各家之長,兼言法、術、勢,成為法家思想。
法家學派被《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法是通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實現的。《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法家思想淵源可上溯到春秋時的管仲、士匄、子產,而實際的始祖,當推戰國初的李悝。此外還有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等,均被稱為「前期法家」,而以商鞅為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齊法家,除主張推行法治外,也主張容納禮義教化。
4、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亦稱為「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時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為大成。
程朱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等人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學,最後形成了程朱理學體系。
程朱理學在南宋並沒有多少優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學被統治者定為官學興盛以後,程朱理學在日本朝鮮琉球越南影響也頗大。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制君權,讓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持。
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
5、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至明朝,陳獻章開啟先河,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學的兩個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儒家學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家學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家學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程朱理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心學
Ⅸ 中國古代有哪些思想學派
這個問題太廣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
家,兵家,農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陰陽家
等等。
Ⅹ 中古古代哲學流派有哪些
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道家)
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儒道佛(佛家從古印度傳來的)
西方的是
古希臘:
米利都學派、愛利亞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智者派、蘇格拉底學派、麥加拉學派、埃利斯—埃雷特利亞學派、犬儒學派、居勒尼學派、柏拉圖學派、學園派
希臘化—羅馬:
漫步學派、斯多亞學派、伊壁鳩魯學派、亞歷山大利亞學派、敘利亞學派、雅典學派
概括起來說,中國古代哲學有以下的基本特徵:
1、重人生。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常常從生活實踐出發,研究各種哲學問題,因此特別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學中所講的心、性、情、氣、意、良知等都表示對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種認識;道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予人生以極大的關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遙與解脫,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飄逸灑脫、高潔絕塵的風骨神韻,歷來是道家所嚮往人生境界;佛教則把追求凈化超升,從而達到「涅 」境界,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飄逸、佛教的超脫融合起來,就可以體會出中國古代人生哲學的境界。
2、重踐履。知行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特別關注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統一,中國古代哲學家偏重於踐行盡性,履行實踐。孔子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實踐,而獲得一種樂趣。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興趣不在於建構理論體系,不只是把思想與觀念表達出來就達到目的,而在於言行一致、知行統一。自己所講的與自家身心的修煉必相符合。當然這里的踐履並非人類的生產實踐,而是偏重於個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點。
3、重道德。中國古代哲學從本質上講可以說是一種道德哲學。無論是儒家的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道家的修道積德,無不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通過道德實踐,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社會整體關系的良性互動--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婦從、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種重視道德踐履的傳統,是中國哲學中知識論不發達的原因,也是中國古代宗教不發達的原因。
4、重和諧。重和諧是中國古代哲學一貫傳統。《易傳》講「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所謂「太和」,就是至高無上的和諧,最好的和諧狀態,而張載提出:「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體和諧狀態。但這種和諧是包含著浮沉、升降、動靜等矛盾和差別的和諧,因此這種和諧是整體和動態的和諧,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和諧。與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一致,中國傳統哲學也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孟子的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的就是要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婦,乃至國家和民族的關系,從而達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要實現「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徑是「持中」,並通過對持中原則的體認和踐履,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道之間的和諧與平衡,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之一。
5、重直覺。中國古代哲學不重視形式上的精密論證,也沒有形式上的條理系統。而只注重生活的實證,或主體的直覺體驗,體驗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種種疑惑豁然開朗,日常的經驗得到貫通,這樣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記錄就是現在還可以看到的哲學著作。由於是所得所悟的記錄,因此中國哲學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學著作那樣的嚴密論證和邏輯結構,而多是一些文章斷片。這些哲學思想是哲學家們所得所悟的思維以及直覺體驗的結晶,無論是影響深遠「天人合一」、「道」,還是孟子所講的盡心、知性、知天,養「浩然之氣」,莊子講「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魏晉玄學家講「言不盡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種並不能由語言概念來確指、來表現,而只能靠主體依其價值取向在經驗范圍內體悟的思想。至於中國禪宗更是把中國哲學重直覺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所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覺與頓悟。中國古代哲學重直覺而忽視了邏輯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點,是中國哲學知識論貧乏和道德哲學發達的根本原因
概括起來說,中國古代哲學有以下的基本特徵:
1、重人生。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常常從生活實踐出發,研究各種哲學問題,因此特別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學中所講的心、性、情、氣、意、良知等都表示對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種認識;道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予人生以極大的關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遙與解脫,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飄逸灑脫、高潔絕塵的風骨神韻,歷來是道家所嚮往人生境界;佛教則把追求凈化超升,從而達到「涅 」境界,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飄逸、佛教的超脫融合起來,就可以體會出中國古代人生哲學的境界。
2、重踐履。知行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特別關注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統一,中國古代哲學家偏重於踐行盡性,履行實踐。孔子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實踐,而獲得一種樂趣。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興趣不在於建構理論體系,不只是把思想與觀念表達出來就達到目的,而在於言行一致、知行統一。自己所講的與自家身心的修煉必相符合。當然這里的踐履並非人類的生產實踐,而是偏重於個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點。
3、重道德。中國古代哲學從本質上講可以說是一種道德哲學。無論是儒家的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道家的修道積德,無不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通過道德實踐,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社會整體關系的良性互動--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婦從、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種重視道德踐履的傳統,是中國哲學中知識論不發達的原因,也是中國古代宗教不發達的原因。
4、重和諧。重和諧是中國古代哲學一貫傳統。《易傳》講「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所謂「太和」,就是至高無上的和諧,最好的和諧狀態,而張載提出:「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體和諧狀態。但這種和諧是包含著浮沉、升降、動靜等矛盾和差別的和諧,因此這種和諧是整體和動態的和諧,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和諧。與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一致,中國傳統哲學也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孟子的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的就是要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婦,乃至國家和民族的關系,從而達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要實現「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徑是「持中」,並通過對持中原則的體認和踐履,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道之間的和諧與平衡,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之一。
5、重直覺。中國古代哲學不重視形式上的精密論證,也沒有形式上的條理系統。而只注重生活的實證,或主體的直覺體驗,體驗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種種疑惑豁然開朗,日常的經驗得到貫通,這樣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記錄就是現在還可以看到的哲學著作。由於是所得所悟的記錄,因此中國哲學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學著作那樣的嚴密論證和邏輯結構,而多是一些文章斷片。這些哲學思想是哲學家們所得所悟的思維以及直覺體驗的結晶,無論是影響深遠「天人合一」、「道」,還是孟子所講的盡心、知性、知天,養「浩然之氣」,莊子講「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魏晉玄學家講「言不盡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種並不能由語言概念來確指、來表現,而只能靠主體依其價值取向在經驗范圍內體悟的思想。至於中國禪宗更是把中國哲學重直覺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所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覺與頓悟。中國古代哲學重直覺而忽視了邏輯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點,是中國哲學知識論貧乏和道德哲學發達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