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古代有測溫度的儀器嗎
冰瓶,中國最原始的溫度計
《呂氏春秋》:「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已出現了一種可以觀察溫度變化的「瓶子」:瓶子中裝上水,如果水結冰了,氣溫即低於零下,進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則氣溫回升。這種瓶子稱「冰瓶」,也叫「水瓶」,可謂是中國最原始的一種溫度計,被視為現代溫度計的雛形。
冰瓶到底是什麼形狀的測量工具?現代考古中尚未發現實物,但從文獻上可知,先秦時中國人已在使用。呂不韋《呂氏春秋 慎大覽 察今》中有這樣的說法:「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看到瓶子里的水結冰,就知道天氣已經寒冷,魚鱉已經潛藏了。這是古人利用水在不同溫度下的「水 冰 水」的形態變化,來推測溫度下降和升高的技術。
類似的說法,在漢劉安《淮南子 說山》中也有記載:「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對於《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中所說的「瓶子」,到底是不是一種「溫度計」,文中沒有具體交代。可能正因為如此,「冰瓶」這種原始溫度計未被現代學術界重視和認同,被誤認為是一種普通的生活器皿。
筆者認為,如果是普通的器皿,那為何不說「碗中之冰、「缸中之冰」、「池中之冰」?結合西方早期的溫度計也是一種細長的瓶子,可以想像先秦時的冰瓶並非普通之物。如果進一步聯系《淮南子 說山》中的上一句話「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以小(明)大」,更可以側證冰瓶是一種原始的溫度計。
清順治年間傳教士南懷仁製作的溫度計
❷ 古代怎樣測定溫度變化
對溫度的觀察、測定更有多種方法,在節令、體溫,以及冶煉和制陶等工作中,各自摸索出一套觀測溫度的方法。
古人對自然規律缺乏了解,認為反常節令是上天對帝王卿相失德的「告誡」。所以,要把節令記錄下來,寫到官修的史籍中去以占驗吉凶。同時,對一些特定日期例如冬至時的氣候狀況,古人也比較注意記錄。
至遲從11世紀起,官方就已經習慣記錄冬至後9個九天當中每日的天氣,這叫做「數九寒天」。在明清時期,人們常會把這些日子的天氣每天都記錄下來。
有關這方面的記錄在清代匯編的《古今圖書集成》中,有4卷之多。現在,我們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氣候的溫度變化情況。
占卜圖
❸ 古人沒有溫度計,當時是如何感受溫度以及如何避暑的
現在正處於一年之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基本上一出門就是一身汗,人們在口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這條命都是空調給的,那麼,我們以前在沒有空調的時候,是怎麼度過三伏天的呢?在我們的印象里,小時候家裡還沒有安裝空調,冬天還好,一到夏天,我們就會想到很多關於夏天的降溫避暑的方式,比如,晚上睡覺的時候不關門或者帶上一個折疊桌睡在天台上,但這樣難免保不齊會有蚊子光顧你。
古代女子執扇避暑
建造含涼殿含涼殿是唐朝時期所建用來避暑的一個宮殿,其製冷能力與現在的空調房不相上下。比如漢武帝的避暑甘泉宮、唐太宗的避暑九成宮以及清朝所建的承德避暑山莊。這類避暑含涼殿都是建在有水有蔭的地方,利用水車將山泉水送到屋頂,然後水會沿著屋檐緩緩流下,源源不斷的涼水在整間宮殿循環,使得其宮殿內溫度大大降低。不僅如此,皇帝還會下令讓人在宮殿內部放入大量的冰塊,冰塊放在房內的通風口處,風一吹,房內涼意淅淅,別提多涼爽。比如唐宋時期,夏季的街頭就會出現買賣冰塊的現象,當然,這樣的條件只有古代皇帝及後宮的寵妃才可以享受的到,平常人還是只能依靠扇子度過炎炎夏日。
❹ 古代為了測量溫度與濕度製造了哪些儀器
溫度與濕度是熱學中兩個很重要的概念。溫度與濕度的變化使物體形狀發生變化,但不同物質的變形程度又是不同的。所以古人在此中也得到了不少有關的知識。
我國古代不僅對溫度和濕度有了一定的觀察和記載,而且製造了一些測溫、測濕儀器,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溫、濕度計量的熱忱。
❺ 中國古人如何測量溫度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已出現了一種可以觀察溫度變化的「瓶子」:瓶子中裝上水,如果水結冰了,氣溫即低於零下,進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則氣溫回升。這種瓶子稱「冰瓶」,也叫「水瓶」,可謂是中國最原始的一種溫度計,被視為現代溫度計的雛形。
至於這種「瓶子」到底是不是一種「溫度計」,文獻中沒有具體交代。可能正因為如此,冰瓶這種原始溫度計未被現代學術界重視和認同,被誤認為是一種普通的生活器皿。
【出自騰訊網,作者網路知識倪方六】
❻ 中國古代沒有溫度計,人們是怎麼計量溫度
在古代中國,對有用的溫度才計量。主要表現在「看病治病得出的人的體溫計量」;「武器及農耕需要的金屬物品的冶煉溫度計量」;「以及看天吃飯農耕為主的天氣溫度計量」。
中醫學發展的人體體溫計量:
傳統中醫以「望聞問切」為診斷的基礎,而其實對於人的恆定體溫,中國人也早就發現了,這就是現代醫學設定的人的體溫是37攝氏度。而古代中國人也就將這健康人的體溫設為標准溫度,以此評斷體表溫度是高還是低,即中醫所說的「發熱」與「發寒」。在中國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了測體溫診病:「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這里的「尺熱」和「尺不熱」,就是指是否發高燒。中醫把脈的主要方法是醫生用手指點測病人位於手腕的脈搏,分為「寸」「關」」尺「,也就是「望聞問切」中的切。而其中的「尺」就是古代醫生能通過這個部位的端脈來測定體溫,因此而得。相傳「望聞問切」指法最早是戰國名醫扁鵲所創,其著作《扁鵲內經》和《難經》中就有記載。因此自先秦起,人的體溫衡量就已經在中國有了一套系統的方法,而正常人的體溫也成為一種溫度計量的標准。
到了南北朝時期,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開始記載有用人體「腋下溫度」作為計溫標準的記載。《齊民要術》是一部中國古代綜合性的農學著作,其中典型的有「作豉法」,即製作豆豉翻曬的時候,就是以腋溫為標準的,即「大率常欲令溫如人腋下為佳」,「候:看如人腋下暖,便翻之」。所以,腋溫也是中國古代溫度計量的標准之一。
金屬冶煉的計溫:
中國古代的金屬及武器冶煉技術都成熟較早的,而從「冶煉」兩個字中就能看出,冶煉要用到水和火。對於水的溫度計量沒有特定,但是冶煉對熱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古人對於一把好的寶劍,寶刀的鍛造,加火熱到什麼程度都是有講究的,因此出現一個專用名詞「火候」。
火候古人又稱為「火齊」,是借燃燒時火焰的變化來推測溫度高低的技術。不過這只能是一種「目測法」及「經驗計量」,《荀子·強國》中提到了這種方法,強調要鑄造出精美寶劍,得掌握恰到好處的溫度,即「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
古人得出經驗,在冶煉金屬火熱的時候,當火焰沒有了雜色並呈現青色了,那就是溫度最高的時候,成語「爐火純青」講的就是這個。春秋戰國時期的關於手工業技藝著作《考工記》中就記載有火焰呈不同顏色時候的冶煉操作規則,也就是說通過火焰顏色來定高溫計量,不同火焰顏色代表不同的溫度。
這種經驗經過現代科學驗證,還是相當精準的,因為不同物質的汽化點不同,金屬加熱時會生成不同焰色的氣焰。戰國時期的金屬主要是青銅器,其主要成分就是銅、錫、鋅等,火熱到不同程度的時候顏色確實不同,當火焰青色的時候就是其中汽化點最高的銅到了可以澆築的時候了。
農作物耕種的氣候計溫:
中國古代是農耕大國,農作是看天吃飯的,而對氣候、溫度等變化的關注則是必然的。而古人通過時序輪換及自然氣象的變化,來判斷和預測氣溫的走勢,這種方法稱為「物候」測溫法。「二十四節氣」就是以此標準的體現。
例如「小暑」到了,人們就知道將進入高溫天啟,「小暑過,一日熱三分」;例如這個夏天很熱,那麼秋冬氣溫就偏高,「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等。其他判斷熱的有「夏至無雲三伏燒」、「夏至無雨三伏熱」等;而判斷冷寒、低溫的則有「冬至暖,烤火到小滿」、「霜前冷,雪後寒」等。
❼ 中國古代是怎樣對溫度進行測量的
溫度與濕度是熱學中兩個很重要的概念。溫度與濕度的變化使物體形狀發生變化,但不同物質的變形程度又是不同的。所以古人在此中也得到了不少有關的知識。
我國古代不僅對溫度和濕度有一定的觀察和記載,而且製造了一些測溫、測濕儀器,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溫、濕度計量的熱忱。
冷熱的概念自古已有,古人以寒、冷、涼、溫、熱、燙等術語所表示的溫差范圍,會隨人而異,有極大的主觀性。即使如此,古人還是找到了一些較為客觀地判別冷熱程度的辦法。
在溫度計出現以前,人們常憑自己的感官的感覺。例如用手觸摸物體來判別物體是冷是熱,冷熱的程度如何等。這種以體溫為基礎的觸摸感覺法,只能判斷一定范圍內的溫差,而不是特定的溫度概念。
還有通過觀察水的結冰與否來推知氣溫下降的程度。如《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就記載:「見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這種做法被後世人們所認可。
漢代的《淮南子•兵略訓》就有幾乎同樣的記載:「見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這是因為,通過觀察瓶中水結冰或冰融化,確實可以大致知道氣溫的寒暖變化。
古代人們想了不少隔熱保溫的方法,把冬天的自然冰保存至次年夏天。從周代開始就有「夏造冰」的說法,但當時怎麼造法,還有待研究。
至於對溫度的觀察、測定更有多種方法,在節令、體溫,以及冶煉和制陶等工作中,各自摸索出一套觀測溫度的方法。
古人對自然規律缺乏了解,認為反常節令是上天對帝王卿相失德的「告誡」。所以,要把節令記錄下來,寫到官修的史籍中去以占驗吉凶。同時,對一些特定日期例如冬至時的氣候狀況,古人也比較注意記錄。
至遲從11世紀起,官方就已經習慣記錄冬至後9個九天當中每日的天氣,這叫作「數九寒天」。在明清時期,人們常把這些日子的天氣每天記錄下來。
有關這方面的記錄在清代匯編的《古今圖書集成》中,有4卷之多。現在,我們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氣候的溫度變化情況。體溫又是古代最恆定的「溫度計」。因為正常人的體溫基本相同。古代人就充分地認識了這種特殊的「溫度計」,並在制乳酪、豆豉、養蠶、茶葉的加工工藝中應用。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曾指出,牧民制乳酪,使乳酪的溫度「小暖於人體,為合時宜」;他又指出,做豆豉,「大率常令溫如腋下為佳」,「以手刺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宋代農學家陳旉在論及洗蠶種的水溫時說:「調溫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熱,但如人體斯可矣。」
宋代茶學專家蔡襄曾說過,茶葉「收藏之家,以蒻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溫則御濕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
元代農學家王禎在論及養蠶的最佳室溫時指出,養蠶人「需著單衣,以為體測:自覺身寒,則蠶必寒,使添熟火;自覺身熱,蠶亦必熱,約量去火」。
古人還通過觀察發熱物體的火焰顏色,掌握了高溫目測技術。「火候」一詞最初的本意是,觀察發熱物體的火焰顏色。
在金屬冶煉或燒制陶瓷過程中,歷代工匠都以火焰顏色來判別爐體內溫度的高低。因此,火候實際上是古人創造的一種經驗的高溫目測技術。雖然,它具有很大的經驗性,也不能標出溫高的具體數值,但它有充分的科學性。
戰國時著作《考工記》,最早記述了冶鑄青銅的火焰顏色:在熔爐中加入銅礦和錫礦而進行熔化的過程中,首先熔化揮發的是那些不純雜物,它們的燃燒呈現黑焰色;然後,熔點較低的錫或雜物硫熔化並揮發,呈現黃白焰色;隨爐溫升高,銅熔化並揮發,銅與錫成為青銅合金,呈現青白顏色,進而爐火純青,便可開爐鑄造。
歷代冶鑄、陶瓷等工匠常用火候觀察法,煉丹家和葯物學家對此也有所發展。
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物質的火焰顏色的記載,這些記載表明通過觀察火焰顏色來判斷溫度的高低以及爐內氣氛,確實是古人常用的判別溫度高低的方法。這與近代物理學中用光譜學原理,對不同物質的不同特徵火焰及其所對應的溫度,來鑒別物質的方法是一致的。
在西漢時期,有人曾試圖製作一個測溫裝置。《淮南子•說山訓》記載:在瓶中盛了水,當它結冰,可以說明氣溫低,如其溶解為水,又可以說明氣溫之升高。這個觀測或許可以認為是一種關於測溫器的設想的萌芽。
真正稱得上溫度計的發明,是17世紀的事。1673年,北京的觀象台根據傳教士南懷仁的介紹,首次製成了空氣溫度計。但我國民間自製測溫器的不乏其人。
據清代初期文學家張潮編輯的短篇小說集《虞初新志》記載,清代初期的黃履庄曾發明一種「驗冷熱器」,即溫度計。
據記載,「此器能診試虛實,分別氣候,證諸葯之性情,其用甚廣,另有專書」。只是驗冷熱器的「專書」和實物都已失傳,我們難以判斷其具體原理和結構,估計是氣體溫度計之類的裝置。但它的結構與原理沒有被記錄下來,也可能是毛發式或天平式濕度計,但也有可能是氣壓計,因為空氣的濕度與氣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清代光學家黃履也曾自製過「寒暑表」,據說頗具特色,但原始記載過於簡略,難知其詳。
由於原始記載過於簡略,我們對於這些民間發明的具體情況,還無從加以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活動,表現了我國人對溫度計量的熱忱。
❽ 以前是怎麼計算溫度啊
會不會是後人翻譯錯誤。。。。
中國古代的溫度測量
粗略地說,溫度是指冷熱的程度。冷熱的概念自古已有,在溫度計出現以前,人們常憑自己的感官的感覺,例如用手觸摸物體來判別物體是冷、是熱,冷熱的程度如何。這種以體溫為基礎的觸摸感覺法,只能判斷一定范圍內的溫差,而不是特定的溫度概念,古人以寒、冷、涼、溫、熱、燙等術語所表示的溫差范圍,會隨人而異,有極大的主觀性。
觀察自然現象知寒暖
即使如此,古人還是找到了一些較為客觀地判別冷熱程度的辦法。戰國時人們已經知道通過觀察水的結冰與否來推知氣溫下降的程度。例如,《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就記載道:「見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這種做法被後世人們所認可,漢代的《淮南子·兵略訓》就有幾乎同樣的記載:「見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這是因為,通過觀察瓶中水結冰或冰融化,確實可以大致知道氣溫的寒暖變化。
古人對自然規律缺乏了解,認為反常氣令是上天對帝王卿相失德的「告誡」。所以,要把氣令記錄下來,寫到官修的史籍中去以占驗吉凶。同時,對一些特定日期例如冬至時的氣候狀況,古人也比較注意記錄。至遲從十一世紀起,官方就已經習慣記錄冬至後九個九天當中每日的天氣,這叫做「數九寒天」。在明清時代,人們常把這些日子的天氣每天記錄在一種圖上。有關這方面的記錄在清代匯編的《古今圖書集成》中有四卷之多。現在,我們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氣候的溫度變化情況。
以人體體溫為標准測溫
雖然以體溫判別周圍物體的冷熱程度,會因人而異。然而體溫又是古代最恆定的「溫度計」。因為正常人的體溫基本相同。古代人就充分地認識了這種特殊的「溫度計」,並在制乳酪、豆豉、養蠶、茶葉的加工工藝中應用。
北魏賈思勰曾指出,牧民作乳酪,使酪的溫度「小暖於人體,為合適宜」;他又指出,作豆豉,「大率常令溫如腋下為佳」,「以手刺(豆豉)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宋代陳旉在論及洗蠶種的水溫時說:「調溫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熱,但如人體斯可矣。」元代王禎在論及養蠶的最佳室溫時指出,養蠶人「需著單衣,以為體測:自覺身寒,則蠶必寒,使添熟火;自覺身熱,蠶亦必熱,約量去火」。
宋代蔡襄曾說過,茶葉「收藏之家,以蒻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溫則御濕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
觀察發熱物體的火焰顏色———高溫目測技術
「火候」一詞最初的本意是,觀察發熱物體的火焰顏色。在金屬冶煉或燒制陶瓷過程中,歷代工匠都以火焰顏色來判別爐體內溫度的高低。因此,火候實際上是古人創造的一種經驗的高溫目測技術。雖然,它具有很大的經驗性,亦不能標出溫高的具體數值,但它有充分的科學性。
戰國時著作《考工記》,最早記述了冶鑄青銅的火焰顏色: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氣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
這段話可用現在科學知識解釋:在熔爐中加入銅礦和錫礦而進行熔化的過程中,首先熔化揮發的是那些不純雜物,它們的燃燒呈現「黑濁」焰色;然後,熔點較低的錫或雜物硫熔化並揮發,呈現「黃白」焰色;隨爐溫升高,銅(古代寫為「金」)熔化並揮發,銅與錫成為青銅合金,呈現「青白」顏色,進而爐火純青,便可開爐鑄造。
火候觀察法,不僅被歷代冶鑄、陶瓷等工匠沿用,也被煉丹家和葯物學家所發展。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物質的火焰顏色的記載,這些記載表明通過觀察火焰顏色來判斷溫度的高低以及爐內氣氛確實是古人常用的判別溫度高低的方法。這與近代物理學中用光譜學原理,對不同物質的不同特徵火焰及其所對應的溫度,來鑒別物質的方法是一致的。
清初歐洲溫度計知識的傳入
最早把歐洲的溫度計介紹到中國的是,比利時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F.Verbiest,1623~1688)。南懷仁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來華,他著述的關於溫度計的一本小冊子《驗氣圖說》於1671年刊行。該書後被收入他1674年撰成《新制靈台儀象志》一書的第十四卷中。該書中介紹了測量冷熱變化和干濕變化的概念,並描述了「測氣寒熱」的儀器即溫度計的製作方法、用法及原理。南懷仁製作的溫度計(見40頁右欄上圖),管子呈U形,管內注燒酒(或水);以一水平線為基準,將管子劃分成上半部較長、下半部較短的兩部分,對應天氣的冷熱作了一些不等分的分度,以作為測量溫度的標尺。從書中敘述看,這種溫度計只能觀察到溫度的變化,也只能測量相對的冷熱程度,實際上類似伽利略等人發明和使用的那種沒有固定點而且溫標是任意的空氣溫度計。而17世紀歐洲許多科學家致力於研究溫度計的改進和使用,他們對溫度計的玻璃泡和管子尺寸與液體含量之間的關系,做了大量實驗研究。對此,西方傳教士未能及時介紹到中國來。
❾ 中國古代沒有溫度計,人們是怎麼計量溫度呢
歡迎閱讀本期《今古縱橫》
關於溫度計量,現在的人們看起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般用溫度計就可以簡單查看,而測量的單位無非就是「攝氏度」和「華氏度」。但是在沒有溫度計的中國古代,人們又是如何計量溫度的呢?
在古代中國,沒有科學一說,只有實用技術,溫度計量和描述同樣如此,對有用的才計量。主要表現在「看病治病得出的人的體溫計量」;「武器及農耕需要的金屬物品的冶煉溫度計量」;「以及看天吃飯農耕為主的天氣溫度計量」。
中醫學發展的人體體溫計量
中醫把脈
傳統中醫以「望聞問切」為診斷的基礎,而其實對於人的恆定體溫,中國人也早就發現了,這就是現代醫學設定的人的體溫是37攝氏度。而古代中國人也就將這健康人的體溫設為標准溫度,以此評斷體表溫度是高還是低,即中醫所說的「發熱」與「發寒」。在中國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了測體溫診病:「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這里的「尺熱」和「尺不熱」,就是指是否發高燒。中醫把脈的主要方法是醫生用手指點測病人位於手腕的脈搏,分為「寸」「關」」尺「,也就是「望聞問切」中的切。而其中的「尺」就是古代醫生能通過這個部位的端脈來測定體溫,因此而得。相傳「望聞問切」指法最早是戰國名醫扁鵲所創,其著作《扁鵲內經》和《難經》中就有記載。因此自先秦起,人的體溫衡量就已經在中國有了一套系統的方法,而正常人的體溫也成為一種溫度計量的標准。
到了南北朝時期,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開始記載有用人體「腋下溫度」作為計溫標準的記載。《齊民要術》是一部中國古代綜合性的農學著作,其中典型的有「作豉法」,即製作豆豉翻曬的時候,就是以腋溫為標準的,即「大率常欲令溫如人腋下為佳」,「候:看如人腋下暖,便翻之」。所以,腋溫也是中國古代溫度計量的標准之一。
金屬冶煉的計溫
金屬鍛造
中國古代的金屬及武器冶煉技術都成熟較早的,而從「冶煉」兩個字中就能看出,冶煉要用到水和火。對於水的溫度計量沒有特定,但是冶煉對熱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古人對於一把好的寶劍,寶刀的鍛造,加火熱到什麼程度都是有講究的,因此出現一個專用名詞「火候」。
火候古人又稱為「火齊」,是借燃燒時火焰的變化來推測溫度高低的技術。不過這只能是一種「目測法」及「經驗計量」,《荀子強國》中提到了這種方法,強調要鑄造出精美寶劍,得掌握恰到好處的溫度,即「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
古人得出經驗,在冶煉金屬火熱的時候,當火焰沒有了雜色並呈現青色了,那就是溫度最高的時候,成語「爐火純青」講的就是這個。春秋戰國時期的關於手工業技藝著作《考工記》中就記載有火焰呈不同顏色時候的冶煉操作規則,也就是說通過火焰顏色來定高溫計量,不同火焰顏色代表不同的溫度。
這種經驗經過現代科學驗證,還是相當精準的,因為不同物質的汽化點不同,金屬加熱時會生成不同焰色的氣焰。戰國時期的金屬主要是青銅器,其主要成分就是銅、錫、鋅等,火熱到不同程度的時候顏色確實不同,當火焰青色的時候就是其中汽化點最高的銅到了可以澆築的時候了。
農作物耕種的氣候計溫
中國古代農耕
中國古代是農耕大國,農作是看天吃飯的,而對氣候、溫度等變化的關注則是必然的。而古人通過時序輪換及自然氣象的變化,來判斷和預測氣溫的走勢,這種方法稱為「物候」測溫法。「二十四節氣」就是以此標準的體現。
例如「小暑」到了,人們就知道將進入高溫天啟,「小暑過,一日熱三分」;例如這個夏天很熱,那麼秋冬氣溫就偏高,「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等。其他判斷熱的有「夏至無雲三伏燒」、「夏至無雨三伏熱」等;而判斷冷寒、低溫的則有「冬至暖,烤火到小滿」、「霜前冷,雪後寒」等。
以上是中國古代在沒有引進溫度計概念情況下對計溫的一些方法,主要還是用在了實際運用上的。而相對於很多詞彙,在使用上也是有特指的。例如「火、旺、冰、凍」一般指的是物體,「燒、熱、寒、冷」則一般指的是人。
感謝您的閱讀。
❿ 中國古時有度量溫度的單位嗎
沒有。
1848年開爾文勛爵(威廉·湯姆森)在其論文《關於一種絕對溫標》中寫道,需要一種以「絕對的冷」(絕對零度)作為零點的溫標,使用攝氏度作為其單位增量。湯姆森用當時的空氣溫度計測算出絕對零度等於−273 °C。這種絕對溫標稱為開爾文熱力學溫標。
1954年第10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第3號決議給出了熱力學溫標的現代定義,表明水的三相點為其第二定義點,並規定將其溫度訂定為273.15開。
1967-1968年第13屆CGPM第3號決議將熱力學溫度的單位增量由「絕對度」(符號K)更名為「開爾文」(符號K)。
2005年國際計量委員會聲稱為了闡明水的三相點的溫度,開爾文熱力學溫標中的定義適用於VSMOW標准中規定的水有同位素結構。
(10)中國古人如何測量溫度擴展閱讀
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
它規定了溫度的讀數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國際單位為熱力學溫標(K)。國際上用得較多的其他溫標有華氏溫標(°F)、攝氏溫標(°C)和國際實用溫標。
從分子運動論觀點看,溫度為物體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溫度是大量分子熱運動的集體表現,含有統計意義。對於個別分子來說,溫度是沒有意義的。根據某個可觀察現象(如水銀柱的膨脹),按照幾種任意標度之一所測得的冷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