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中國古代神話的演變
神話是遠古先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類自身通過幻想所作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它在開始階段是集體口頭創作,以故事的形式流傳,後來才用文字記錄下來。神話既表現人對自然的順應,由反映對自然暴力的反抗和征服,它以藝術的方式展現人間英雄的業績,同時也折射出社會內部的矛盾和斗爭,以及人類自身的困惑和理想。在經過上千年的發展中,古代神話也是在不斷的演變的,也正是由於古代神話的出現才衍生出中華民族近千年的古老文明和深邃的文化內涵。
縱觀中國古代神話的發展,按其內容劃分主要有以下幾類:
宇宙初創和再創神話。它探索了宇宙是怎樣生成的?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這是先民經常思索的問題,於是產生了盤古開天闢地、化生萬物的深化。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見於三國時期吳人徐整所著的《五運歷年記》,其中寫道:「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離甿。」①宇宙間的萬物,包括人類自身,都是盤古所化。這則神話運用類比思維展開想像,把天地間諸多存在物與盤古的形體器官和生理功能建立起對應關系,把人和物相溝通,反映的是天地人同構觀念、物物相生觀念。
造人神話和始祖神話。古代先民不但思索大地宇宙如何生成、再造,而且還追問人類從何而來這個關乎自身的重大問題,於是產生了造人萬物。
在盤古化生萬物的神話中,對於人類的來源作了如下解說:「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離甿。」這是說人類是由盤古身上諸多蟲子變化而來的,反映的是生命一體化和物物相生觀念,是蟲變而為人,人和蟲是生命鏈條上的一種變形記,和亞當和夏娃傳說異曲同工。
關於女媧造人,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還有另一種記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工,乃引繩絙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繩絙人也。」②
神話中的女媧之所以用黃土造人,其原因有二:第一,大地生長萬物,因此,被先民視為有旺盛生殖力的女性,這則神話把大地和女性相配,反映的就是地母崇拜觀念。第二,古代華夏先民皮膚為黃色的,因此,女媧用黃土造人,而不是用黑土、紅土或其他顏色的土。至於女媧由摶土造人改為繩絙造人,除了體現等級觀念外,主要是原始的生殖崇拜所發揮的作用。
昆侖神話和蓬萊神話。古代先民不但追述自身從何而來,同時也思索把哪裡作為自己理想的終極歸宿,這就產生了昆侖神話,以及蓬萊神話。
昆有眾多、密集之義;侖,指的是有條理地聚集在一起。③這兩個字眼組合,指的是既豐富多彩,又條理清晰。上古神話有關昆侖神境的描寫,展示的確實是洋洋大景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山海經�6�1海內西經》寫道:「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④這是從整體上介紹昆侖神境:它的方位、功能,它的建築格局、地理形勢,裡面居住成員。後面還有大段文字,從昆侖神境的外圍深入到它的內里,以開明獸為參照物,分別羅列四方景物:西有鳳凰、鸞鳥等珍禽;北有珠樹、文玉樹等奇異的樹木;東有巫彭、巫抵等群巫;南有蛇豹等動物。這里所鋪陳的四方珍奇之物,基本是以類相從,它們的分布是有規律的。昆侖神話所寄託的是先民超越個體生命極限的強烈願望,期待長生久視的心理。
昆侖神境位於西北,與詞相對應,東部則有蓬萊神話。《史記�6�1封禪書》寫道:「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葯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⑤蓬萊神話的產生晚於昆侖神話,但至遲戰國時期已經流傳開來。昆侖神話和蓬萊神話都是長生不死之鄉,又都可望而不可即,它們對世人極有吸引力,人們卻無法達到那裡。先民們尋找人生理想歸宿的願望、超越人生有限的執著、困惑,在昆侖和蓬萊神話中體現得極其鮮明。
反抗自然暴力與社會暴力的神話。神話產生的年代生產力還很低下,古代先民經常面對自然暴力的威脅和壓迫,於是,他們在畫像中把自然力神化,創造出許多自然神。綜觀中國古代上古神話,自然神的形象多數面目猙獰,奇形怪狀,是令人恐怖的對象。《山海經�6�1大荒東經》記載的雷神夔,「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古代先民經常生活在自然暴力的擠壓之下,但是,他們不屈服於自然暴力,而是反抗它、征服它,藉助於幻想去和自然暴力較量,於是就產生了一系列反抗自然暴力的神話,也出現了許多反抗自然暴力的英雄。最著名的是精衛填海和誇父逐日。見於《山海經�6�1北山經》:「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⑥和《山海經�6�1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⑦神話時代的先民不但要與自然暴力抗爭,而且還要經受社會暴力的考驗,其中很重要的一種社會暴力,就是各族部落之間的戰爭。對此,上古神話也作了藝術的再現,最著名的是黃帝戰蚩尤,見於《山海經�6�1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⑧
發明神話。古代先民在社會實踐中有許多發明創造,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發明創造的神話。如果對上古發明神話加以統計,會發現出自帝俊系統居多。同時,上古發明神話多數直接說出發明者及其創造者物,但也有的採取的是隱晦的方式,下面兩則神話很典型。《山海經�6�1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⑨《山海經�6�1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在上古神話中帝俊之妻羲和、常羲分別生出十個太陽和十二個月亮,並為自己的產兒洗浴。它向人們表明,以十日為一旬的天干記日法和以十二個月為一年的歷法,都是由帝俊系統首先發明的。
綜合以上可以了解,上古神話並不是凝滯的,固定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出現多種傾向的,從而也使中國古代神話發展橫向多元化。
一是由於部族融合而出現的系統化傾向。
在各個部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已有的祖先神話也隨之進行整合,於是出現了許多先前不曾有過的神靈譜系,許多原本沒有血緣關系的神靈被整合在一起,說成是出自同一祖先,於是出現了完整的譜系。由於黃帝集團在各部族中居於優勢,於是,許多其他部族的祖先神都成了黃帝的子孫。完整的神靈譜系的出現,標志著祖先神話的系統化已經實現。
二是由於社會等級制度的形成而出現的政治化傾向。
上古社會經歷了由野蠻到文明,由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演變,與此相應,上古神話的發展也出現了明顯的政治化傾向,一種現象是,原本沒有統轄關系的神靈,被組合在君臣關系的網路中。《管子�6�1五行》篇所列舉的黃帝六相有蚩尤、大常、奢龍、祝融、大封、後土。其實,這六位神靈原本和黃帝並沒有領屬關系,其中蚩尤還是黃帝的死對頭。另一種現象是,本來沒有發生過沖突的神靈,在神話演變過程中變成仇敵,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神話就是這樣形成的。《山海經�6�1大荒北經》記載,共工本是北方之神,有很強的威懾力。可是,按照五行說編排,顓頊是北方的之帝,是那裡的至尊神。於是,人們從天無二日的觀念出發,創造了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神話,並讓共工充當失敗者的角色。
B. 中國上古神話的流傳演化
中國古代神話的原始狀態是十分豐富多彩的,但經過歷史潮水的沖刷,如今呈現在的,大多隻是一些零碎的片段。
中國古代神話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沒有受到文人的重視之外,神話的歷史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謂神話歷史化,就是把神話看成是歷史傳說,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為人的先神,並把神話故事當做史實看待,構成了一些虛幻的始先以及它的發展譜系。這一文化現象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現過。神話歷史化,一方面是因為很多神話就是以歷史為依據的,這些有關歷史的神話、半歷史或准歷史的神化,很容易被解釋為歷史;另一方面,神話歷史化又可以說是文化發展的必然,因為從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發展,並不是跨過一個鴻溝一蹴而成的,而是一個繼承發展的過程,神話歷史化正是這一繼承發展過程的具體體現。
中國的神話歷史化,是史家、思想家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一般認為,古代神話形象經歷了從動物形、半人半獸形到人形這么一個發展過程。在正統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種半人半獸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殺殆盡了,因為這種形象很難被納入歷史譜系之中,而且也違背了理性化的原則。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觸犯了理性化原則的神話,也都遭到刪削。 相當一部分神話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認可,因而沒有進入載籍。這些,已無從考察了。有些有幸被文人筆錄,但在此後的流傳過程中,又被無情地刪削。如《列女傳》古本所錄舜的神話中,有二女教舜服鳥工龍裳而從井廩之難中逃脫的情節,今本《列女傳》中就盪然無存了。再如《淮南子》古本載嫦娥奔月神話時說嫦娥「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今本《淮南子》亦不存。其原因可能都是「不雅馴」。
此外,還有佛教的修改,使得一些古老神話例如後土皇地祗也難逃這種命運。在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茅盾以「玄殊」為筆名寫作《中國神話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經》的內容與《楚辭》互相對證,發現到在春秋時代。根據《楚辭》的《招魂》一篇,後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茅盾以為這里所說「幽都」之內,凡物皆黑,頗與希臘神話中說的冥國內陰慘無光相仿。原始人對於死後世界的觀念大都是慘厲的。但《山海經》的「幽都」神話並不完全。 茅盾還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內容,才能說明後土是幽都之王。
茅盾在論述中的結論以為:「參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衛者,彷彿等於北歐神話中守衛地獄門的獰狗加爾姆。中國大概也有極完備的冥土神話,可是現代只存留上述的二斷片。後人只能知曉幽都門口的守衛者土伯,彎著九曲的身體,搖晃一對利角,參目虎首,張開了滿塗人血的手指趕逐人。幽都之內有什麼,後土是怎樣一個狀貌,原來大概一定有,可是現代全都逸失了。後代的書籍講到冥土的故事極多,然而大抵摻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話,已不是中國民族神話的原樣。佛教在中國的興盛,恐怕是中國本有的冥土神話絕滅無存的最大原因。」
神話歷史化的另一個方法就是改造。即對神話進行歪曲的解釋,使其成為某種現實事件,從而成為構築遠古歷史的一塊基石。這種例子,在儒家傳統典籍中比比皆是,從《尚書》、《左傳》、《國語》,一直到《史記》、《吳越春秋》、《越絕書》,都是如此,宋代羅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結果是使神話大量消亡,歷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譜系更加嚴密。比如《左傳·昭公十七年》:中國東方部族中很多是以鳥作為圖騰的,其中也必然流行著不少有關鳥的神話。而在這里,這些有關圖騰鳥的神話則被改造為一系列的官名,並按照後世的社會官僚系統組織起來。
神話歷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開始了,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繼承並發揚了這一傳統。孔子就曾說:「不語怪力亂神」,還直接參與了對神話的改造。據《屍子》(孫星衍輯本)卷下載,當子貢向孔子提及黃帝有四張面孔的神話時,孔子說:「黃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謂之四面也。」四張面孔被解釋為四個人面朝四個方向,「黃帝四面」的神話就變成了一件有關治理天下的史實。另一則有關夔的神話,在孔子那裡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封建制度文化的主流,作為聖人的孔子對待神話的態度對後世文化有著重大的影響。 中國上古神話發展變化的另一條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為仙話的一個來源,袁珂把仙話也看作是神話的一部分。 仙話一般講述的是通過修煉或仙人導引,以達到長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話中,能發現不少古代神話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黃帝和西王母。《史記·封禪書》所記黃帝在荊山腳下鑄鼎,鼎成,有龍垂鬍髯在鼎上,迎黃帝騎龍升天一事。這則故事有著明顯的仙話的痕跡。而黃帝戰勝蚩尤,在仙話中則被歸功於「九天玄女」「授(黃)帝以三官五意陰陽之略,……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於中冀」。 同樣,竊葯奔月的嫦娥、操不死之葯的西王母,也是仙話中的重要人物。神話轉變為仙話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幾個人物身上,且有類似於修煉、服葯、升天不死的情節。但仙話的文化意蘊要比神話淡薄得多,在仙話中,那些神話人物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審美品質,都被嚴重地削弱了。
古代神話對後世作家的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影響,正如馬克思所說「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文學中,人們能看到神話精神的延續、光大。神話對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
古代神話以其廣博精深的意蘊,生動活潑的表現力,為後世文學奠定了基礎。神話除了被後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在先秦散文中,《莊子》一書以「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縹緲奇變」著稱 ,《莊子》說理的精妙和文風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神話。如《逍遙游》之鯤鵬變化,《應帝王》之「鑿破混沌」,這兩則神話為全文抹上了變幻奇詭的浪漫色彩。至於曹植採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更是利用神話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創作。
用神話入詩的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比比皆是,如《詩經·大雅·生民》描述了後稷的種種神跡,楚辭《離騷》中各種神靈紛至沓來。此後的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以神話入詩,如李商隱《瑤池》詩雲:「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就是對神話意象的妙用。小說、戲曲採用神話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藉助於神話的奇特的想像,利用神話形象或神話情節進行再創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說《柳毅》,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愛情神話。
明清神魔小說對神話的採用和重塑,達到了此類文學的最高點,其代表作為《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以及它們的騰雲駕霧、七十二般變化成了中國文學中最有影響的故事之一。從孫悟空身上,不難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啟、「銅頭鐵額」的蚩尤、「與帝爭位」的刑天以及淮渦水怪無支祁的影響。此外,如《聊齋志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不少發人深省的神話情節。可以說,古代神話作為素材,遍布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每一個角落,它經文學家的發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發出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女神的失落」
所謂「女神的失落」,亦即女神的降格,是指隨著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母權制也隨之被父權製取代,女性的地位從高峰跌倒低谷。女神世界是女性世界的折射和反映,所以女神也經歷了如女性那樣的地位轉變。
人類社會從母系社會開始,人類對祖先的崇拜,也從女神開始。神話的初期,有很多傑出的女神,如中國的女媧、西王母,後土等。考察世界各地的神話史,可以發現越是早期的神話,創世母神的形象就越多。具有較多原始性的少數民族創世神話中的創世神很多都是母神。
然而,當氏族社會由母權制過渡到父權制,父系代替母系,父權代替母權,男神居於統治地位,而女神的形象從主角漸漸邊緣化到配角的位置。
許多神話中男神取代了女神,這在創世神話中有所體現。縱觀神話史,創世神話大體經歷了世界由女神(大母神)獨立創生、世界由女神和男神結合而創生、世界由一男神獨立創造這樣一個演變過程,這一過程是女神從創造生命的主角變為配角乃至失去了其天賦權利的過程。 中國神話中後起的男神盤古被認為是創造世界的神靈,他取代女媧獨佔了創世之功。
從中國古代神話中神的形象、地位的轉變可以探索到當時人類社會歷史的演變:從母系社會到男權社會。神話中創世者從女神到男神的演變、女神形象從創世大神到生殖神的改變、洪水的故事以及在「文化起源神話」中男神獨占文化英雄形象的現象都折射了原始社會世系更替之時女性地位所發生的重大歷史性變遷。
C. 中國的神話是如何產生的及其發展過程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面對難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們不由自主的會產生一種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災害性的自然現象,如地震,洪水,還有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驚奇和恐慌。人們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著種種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並對之加以膜拜,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話也就由此產生了。
D. 中國神話起源演變
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矛盾、變化,於是藉助幻想,把自然力擬人化。神話往往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神話通過以神為主人公,它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話的情節一般表現為變化、神力和法術。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征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
(4)中國神話是如何進行演變的擴展閱讀
中國神話的分類:
1、上古神話故事:盤古創世、女媧補天造人、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大禹治水、共工祝融、三皇五帝、神農氏嘗百草、刑天傳說 等等著名神話。
2、宗教神話故事:老子得道、八仙過海、鍾馗捉鬼、媽祖傳說、狗咬呂洞賓、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極、九耀十都、四大神獸等等著名神話故事。
3、民間神話故事:天仙配、白蛇傳、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後羿射日、吳剛伐桂、孟姜女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愚公移山、濟公、除夕傳說、十二生肖傳說、日月潭傳說等著名神話傳說。
4、小說神話故事:哪吒鬧海、大鬧天宮、西天取經、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寶蓮燈等著名神話傳說。
E. 我想知道中國古代神話是怎麼發展的
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像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神話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由於遠古時代生產力的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自然現象和原始社會文化生活的起源和變化,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藉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
神話的創作與遠古人民爭取生存、向自然力抗爭的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與遠古的生活和歷史有密切關系,往往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力的抗爭和對提高人類自身能力的渴望。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遠古人民結群而居,在集體勞動和共同生活中,創造了原始工具、木刻符號、圖畫文字、原始的音樂和舞蹈,同時也創作了原始神話。神話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並伴隨漫長的歷史進程,不斷創造和發展。中國早在原始群和血緣公社時期已開始了石器文化的創造。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強,活動范圍也日漸擴大,學會靠人類的活動增加天然產物。考古發現一再證明,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中國西北高原、華北平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都有遠古人民活動的遺跡。至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則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高度發展的階段,在中國黃河、長江流域,這種以母系血統維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更發展到全盛時期。因此,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出現了不少女性神話人物,如女媧、羲和、西王母等。在母系氏族社會,婦女不僅在生產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軸心。她們常常被說成是人類及萬物的創造者。父系氏族社會建立之後,原始藝術中又出現了男性神話人物形象,而在許多神話人物之間,也便相應地出現了輩分和譜系。氏族間的聚居和合並出現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聯合部族的出現,帶來了部落或部族間的爭戰,構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間關系神話的產生基礎。家長奴隸制、部族軍事民主制及部落間的爭戰,為古代神話及英雄史詩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藝術想像的土壤。中國神話中的共工與蚩尤之戰,黃帝與蚩尤之戰,以及黃帝集團與炎帝集團間爭戰的神話,大都具有這種性質。其表現則是藉助人類早期的幼稚的想像和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理解。構成幻想的情節,並被認為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存在。
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幻想,它把遠古人民的認識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據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與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像出來的。從一些神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處於狩獵經濟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處於原始農耕時期的部落,其神話人物大多與農業有關。
當時的人以弓箭刀斧為武器,神話中的人物也就成為創造和使用這些工具武裝起來的能手。
神話中的主人公(神)盡管常常是人間奇跡的創造者,但他們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運。它反映了神話幻想的現實制約性。
原始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特有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處於蒙昧時代的遠古人民,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不能超越其生產力低下的狀況和對自然抗爭的無力狀態。因而在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中,便多是直觀、猜測和臆想。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類智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原始神話一般不再產生。但由於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知識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實踐上還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認識上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和自然現象變化等的地區和民族,神話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這些作品與原始神話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神話中有遠古人民種種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觀。其中往往寓含著原始科學、原始哲學、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等種種原始觀念和意識,以及圖騰崇拜、巫術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組成遠古人民世界觀的因素。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乃至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賦予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話中的奇禽奇獸、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誇張與想像的形態,都不能和這些觀念分開。神話中對於人和動物、人和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某些因果聯系的認識與想像,是作為處於神話時代的人們意識形態的種種表現而存在下來的。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經》、《左傳》、《國語》、《楚辭》以及《呂氏春秋》等,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已得到記載。漢代及三國的《淮南子》、《史記》、《漢書》、《吳越春秋》、《三五歷紀》等,以及魏晉六朝的《搜神記》、《述異記》等書中也都有許多古典神話的記錄。這中間,《山海經》保存的神話最為豐富,而且接近古代神話的原貌。諸如女媧、常羲、誇父、精衛等神話以及羿、鯀、禹、黃帝和蚩尤的神話,刑天、帝俊神話、西王母神話以及關於日月山、昆侖墟、各種自然神和奇異的族國等記述。在這些記載中,呈現出許多英雄神、始祖神、創造神以及
自然神、統治神、反抗神等豐富多採的神話人物形象。他們各具性格,多彩多姿,活動在古代幻想藝術世界之中。這些不同時期的文獻所記載的古典神話,以部族神話為主體,具有地域性和部族的差異性,各有不同的產生區域和傳承范圍。按地域系統,大體可分為西方昆侖神話、東方蓬萊神話、南方楚神話及中原神話等。按所表現的內容,有關於天地開辟、人類起源的;有關於日月星辰、自然萬物的;有關於洪水和部族戰爭的;還有關於工藝文化的。這些神話在古代人的幻想解釋中多方面地說明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及人類、民族的由來,呈現出我國古代人對天地萬物的天真美麗富有趣味的藝術想像。
中國開辟神話在文獻記載中具有極強的幻想性。女媧是北方神話的開辟神,盤古則為南方神話的開辟神。女媧是摶土造人的始祖,盤古則以他巨人的身軀化生天地萬物。女媧在「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焰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的情況下,還「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挽救了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成為人類的再造神。圍繞女媧補天的神話,還有共工怒觸不周山等許多動人的情節。中國洪水神話漢族記錄最早,少數民族的則比較晚近,大體可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南系洪水神話多有雷公出現,雷公為洪水的製造者,因而在神話情節中常常展開與雷公的斗爭。北系洪水神話多與共工相聯系,共工怒觸不周山成為洪水泛濫的根源。後期記錄的洪水神話與兄妹婚型神話常常結合在一起,而洪水後成婚的兄妹,又往往被說成是遠古的伏羲、女媧乃至盤古。早期神話對兄妹婚似沒有非議,後期神話則對兄妹的結合造出許多解釋的理由,以說明其出於不得已或取得了上天的允許。這反映出歷史上存在過的兄妹婚,已失去其合法地位。這類神話的主旨在於表達「洪水遺民,再造人類」的過程。它把洪水故事與血緣婚相結合,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義。唐李亢《獨異志》中,較早地記載了中國兄妹婚型的神話。如:「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其形態,尚未與洪水神話結合。
《山海經》、《開筮》、《國語》等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鯀、禹神話,塑造了中國古代兩位治水英雄。鯀在洪水滔天時竊了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被殺於羽郊,三歲不腐,孕育出一位繼續賓士洪水的禹。禹疏導河川,平夷山嶽,以更堅決的意志,在黃龍、玄龜的幫助下,獲得成功,反映了古代勞動者征服自然的偉大胸懷。日月星辰神話,在古文獻記載中有巨人化生說和神生日月說兩種。在神生說中,羲和被認為是日月的母親;太陽又被想像成為可以浴於咸池,登上扶桑,運動於水、樹之間的形象。太陽常常與烏相聯系,月亮常常與蟾蜍相聯系,在日和月的關繫上,神話又往往以人類社會家庭關系加以說明,如把它們看成是父與母或兄與妹的關系。其他如誇父逐日、羿射十日等,均與日月神話有關。
中國古代神話,源遠流長,不僅記載早,品類多,而且不少古老的神話,至今依然在民間口頭上流傳,特別是在中原地區,中國遠古一些著名的神話,如關於大禹、黃帝(軒轅氏)、女媧、伏羲、盤古、誇父等神話,大多仍以口頭形式流傳於河南等地區。還有關於舜、蚩尤、後羿、啟的神話,今仍在河南、河北以及南方一些省份流傳著。由於流傳時間久遠,這些神話與古文獻上記錄的,在具體情節上有所不同,出現許多變異。特別明顯的是發生神話間的融合及地方化的現象。如「洪水遺民,再造人類」的神話與開辟神話融在一起,以及指出某些古神話人物的地方遺跡等。也有的融進一些後世宗教的觀念。這些現在仍流傳不衰的神話,經過演變,自然不同於原始古典神話,但卻可以證明和補助文獻記錄的材料,實有裨於中國神話學的研究,特別是對弄清有關神話發展的古今形態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神話是多民族的創造。在上古時代,中國各民族的祖先就開始了他們的生息、繁衍和生產活動。中原黃河流域的夏族,東部淮河流域的東夷,南方長江流域的三苗,以及西北的氐羌,大漠南北的葷粥(山戎、獫狁)等都是創造中華民族古老歷史文化的參與者。今天,除漢民族外,中國已有55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的神話,豐富多采,構成中國神話的重要部分。它們有些被記錄在民族歷史典籍中,如《東巴經》、《西南□志》、《蒙古秘史》等;有些保存在各族人民的記憶中,今天仍在口頭上流傳。中國少數民族神話以開辟神話、洪水神話、日月神話、動植物起源等為多,還有一些關於民族姓氏來源的神話。由於各民族歷史文化及經濟發展不同,這些神話大多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表現出多族多源的特點。
各民族的創世神話,想像豐富,情節也頗曲折。著名的有納西族創世神話《人祖利恩》、壯族神話《布洛陀與妹六甲》、□族神話《人類和石頭的戰爭》、《開天闢地》等。在《開天闢地》中,四個創造神用四根銅柱撐天,用四把笤帚,掃了天的四方,使天地遠遠分開。此外,還有布依族神話用犀牛角撐天,以及用藍寶石補天(納西族)等。在再造人類的神話中,除兄妹結婚,繁衍人類外,還有開辟神撕下皮肉拋入海中變人(高山族)、兩神膝蓋相擦生人(台灣雅美人)以及石生人、竹生人等多種。有些神話還常常具有民族起源的內容,把民族起源和人類由來看作是同時發生的。
日月神話中,苗族的金銀鑄日月神話以及壯族的《侯野射太陽》、瑤族的《射太陽》、布依族的《王姜射日》、□族的《吉智高盧射日月》、布朗族的《顧米亞射日月》等,都各有特色。此外,還有金鉤掛日月、公雞請太陽等美麗的情節。
中國少數民族神話,由於過去各民族發展的不平衡,形態不盡一致。有的比較古老和原始,有的則滲進了奴隸制、封建制時代的意識,反映出各族人民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理解與想像。這些神話,近年來得到大量記錄和搜集。有些在神話學上具有相當的價值。
中國神話在人民口頭創作史及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神話在文學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援引的典故。神話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神話在中國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學者的注意。他們不僅在著述中加以記述和援引,而且還對神話提出過一些片斷的見解、解釋和說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其虛幻想像的成分,企圖從中尋找歷史的根據。於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現將神話歷史化的傾向。現代中國學者對古代神話做過不少的整理與研究,運用了西方人類學派等的神話學觀點進行探討,取得了相當的成績。諸如茅盾的《中國神話研究ABC》、聞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這方面值得注意的著作。還有許多民族學者、民間文藝學者、文學史家撰寫了不少論文和專著,推進了中國神話學的發展。袁珂的《古神話選釋》、《中國古代神話》等,對中國古代神話,分別作了注釋和整理。隨著社會科學和民間文學事業的發展,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和史詩也得到了重視和研究,並出現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中原地區神話的口頭傳承與流變,也有人進行考察和探索。中國神話學的建設正在前進中。
F. 中國神話故事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變革
在漢朝道教發展起來之前,我們實行的祖先和自然崇拜,所以神話故事很多都是對先祖和自然現象的神話,例如三皇五帝。道教出現以後,和佛教西來之後,我們開始由祖先崇拜轉向宗教崇拜,這個時候的神話故事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例如西遊記,寶蓮燈,封神榜等等,到了清末民國初期,許多文學家為了表達自己內心對現實的不滿,開始改編舊的神話故事,賦予他們新的含義,到了現在,神話故事已經變成了故事,他不在承載我們的感情,僅僅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G. 請教:中國古代神話是怎樣演變發展的
中國遠古時代只有祖先崇拜,沒有完整的神話體系,而形成神話體系實在道教正式建立起來以後的事情。道教在吸收了民間比較具備代表性的一些先賢進入神話系統也根絕天文歷法創造出相應的神位和神仙名字。
H. 中國神話的產生與發展
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矛盾、變化,於是藉助幻想,把自然力擬人化。神話往往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中國神話一般指的是關於上古傳說、歷史、宗教和儀式的集合體,通常它會通過口述、寓言、小說、儀式、舞蹈或戲曲等各種方式在上古社會中流傳。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份,關於中國神話的最初文字記載可以在《尚書》、《禮記》、《左傳》、《列子》、《莊子》、《楚辭》、《國語》、《呂氏春秋》、《山海經》、《淮南子》、《史記》、《水經注》等古老典籍中發現,從文學的角度來說,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神話通過以神為主人公,它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話的情節一般表現為變化、神力和法術。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征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
中國上古神話是源自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試圖通過推理和想像的方式對各種自然現象作出合理解釋,但是由於當時的認識水平較低下,因此經常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
另一方面,上古神話也是上古社會的縮影,神話中的人物大多來自原始人類的自身形象,狩獵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大多與狩獵有關;農耕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多與農業有關。
首先,人們講述神話,為的是保持社會習俗及社會制度的意義和合理性。其次,由於生產力低下,尤其是面臨著令人畏懼的自然界,個人必須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再次,先民們在神秘而悲喜莫測的日常勞動和生活中,積聚了相當多而強烈的情緒體驗,神話故事可以使難以理解的現實呈現出種種戲劇性的屬性,人們在對世界假象性的把握中宣洩了種種令人不安的情緒。
神話是反映古代人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
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
中國神話極其豐富,許多神話保存在古代著作中。如《尚書》、《淮南子》等。
歷代文藝創作中,類比神話、假借傳說中的神來反映現實或諷喻現實的作品,通常也稱神話。
中國古代有神話,但是向來沒有「神話」這個名詞。神話是什麼?茅盾先生曾下過一個定義:「神話是一種流行於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所敘述的是超乎人類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雖然荒唐無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傳頌,卻確信以為是真的」。
神話產生在生產力和人們的認識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時代,那時人類的意識開始發展,但思維能力極為簡單,原始人對自然界和自然現象以及人類自身無法進行科學的理解和解釋,他們只能憑借自己狹隘的生活體驗加以想像和幻想,因而認為自然界也像人一樣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風、雨、雷、電,都有神在主宰著。這樣,就在原始人頭腦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觀念。如人們要解釋宇宙萬物的起源,就幻想出一位開辟大神女媧,女媧不僅是世界的創造者,而且是人類萬物的始祖。人們要解釋日月西行、江河東去的現象,就幻想出「共工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故事,以此說明日月西行、江河東去的現象。從這些神話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原始人對周圍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認識和虛妄的想像,當然,也可以理解這正是原始人對其周圍世界和他們自身的奧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創造的這些神以及各種神的威力,只不過是還沒有被人們認識的各種自然威力在人們頭腦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過幻想把各種各樣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產物。
上古神話中還有一些描寫英雄神的故事,這些英雄神的產生同樣也是原始人幻想的產物。當時,由於生產力的低下,人們無法戰勝強大的自然力給人們帶來的各種災害,於是人們就幻想創造出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神,這些英雄神既是率領他們去戰勝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領袖,也是他們的保護者和朋友。事實上,這些在人們想像和幻想中產生的英雄神往往就是本部族中出現過的某些智慧和才能出眾的曾率領本部族人創造過英雄業績的一些人物。由此可見,這類神話故事的產生一方面是人類某些勞動經驗和智慧的概括與集中,表現了原始人對自己所積累的勞動經驗和智慧的歌頌;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們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信心。
此外,上古神話中還有一類關於異人異物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對克服某些自然障礙、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嚮往。如羽民國的人生而有翅膀,能在天上自由飛翔;奇肱國的人手臂極長而又靈巧,他們會造一種飛車,能夠駕風運行,沒有奔走的勞苦;龍伯國的人都是巨人,他們一步就能跨山越海。這類神話中的異人異物,是原始人通過對某些自然物的觀察,在突破自然障礙、謀求較高的生存條件的渴望下創造出來的。
在原始社會,人們憑借自身狹隘的生活體驗,通過想像和幻想,創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並且按照他們幼稚的思考,創作出神們的故事,以解釋自然現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頭廣泛流傳,後世稱之為神話。一般講來,神話乃是自然現象、原始人與自然的斗爭的反映,以及社會生活在廣泛的藝術概括中的反映。
I. 中國神話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神話是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古代民俗的載體。從上古時期起源,到秦漢時期完善,再到後來佛教和道教神話的融入,中國神話已經走過了4千年。下面,我們分5個階段,看看中國神話是如何起源的,以及每個階段的最高神都是誰。
中國神話
1.上古神話
上古時期是夏朝以前三皇五帝的年代,屬於傳說時代,也是中國神話的起源階段。根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華夏先民以部落為團體,崇拜的神仙是自然萬物,比如風神、雨神、雷神、火神和水神。祭祀的對象是部落先祖和圖騰。在上古時代,地位最高的神仙是天神、地神和農神。上古神仙原本沒有姓名,但有些專家認為:天神為天帝,地神為黃帝、農神為神農氏。
2.先秦神話
先秦時期是夏朝到秦朝之間的1900年,中國神話進入了發展階段。根據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夏朝人以篝火祭天,以玉璧和白茅祭地,最高神仙是天神和地神。根據殷墟甲骨文的釋讀,商朝和夏朝的神話觀念基本相同,但商朝把歷代商王也變成了神仙。到了西周時期,由於《周禮》的出現,神仙們開始有了姓名,種類也豐富起來。
山海經 先秦神話
以先秦神話古籍《山海經》為例,最高的神仙是天帝,託名為帝俊。帝俊的妻子羲和為日神,嫦羲為月神。其次是東王公和西王母,分管東方和西方大地。根據民俗專家考證,在夏朝時期,華夏東方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因此最高神仙為東王公。西方仍處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末期,崇拜女性,因此最高神為西王母。另外,《山海經》雖然最早提到了女媧,但是並沒有具體描述,也未成為最高神。
3.秦漢神話
秦漢時期是中國神話的黃金時期。秦朝和漢朝這種封建帝國建立,華夏各地的神話傳說,以及各路神仙開始有了規范,女媧、伏羲和盤古成為了地位最高的3位神仙。
伏羲和女媧
女媧在《山海經》已經出現,但漢朝把西王母的神話融入,將女媧塑造成人類始祖和生育女神。伏羲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最早在《莊子》中被提及。到漢武帝時期,成為了華夏人文始祖「泰神」。關於伏羲的來源眾說紛紜,大多數專家認為,伏羲原本是東夷部落的首領太昊,或者是屈原在《九歌》中提到的東皇太一。
最後要說中國神話的最高神盤古。盤古出現的年代雖然古老,但直到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才出現在吳國神話體系。關於盤古的來源,專家們至今還在爭論。一部分專家支持本土起源,民間傳說中很早就有原型,只是未入神話體系。另一部分專家支持西方起源說,認為盤古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和道教神話融合後產生的另類神仙。
盤古
4.宗教神話
東晉以後,道教和佛教等宗教開始興盛,伏羲、女媧和盤古等神仙被邊緣化。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太上老君。其中,原始天尊是混沌時期的主宰,靈寶天尊是洪荒時期的主宰,太上老君是人類起源以後的主宰。雖然很多人說鴻鈞和陸壓道人這2位神仙更古老,其實這是《封神榜》的另類說法,道教是不承認的。
道教神仙
佛教的最高神仙就比較復雜了,我們只取中國普遍認同的一種,即「豎三世佛」的觀點: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
5.民間神話
民間神話雖然各地不同,且不屬於正統,但卻是我們最了解的。據民俗專家考證,民間神話的形成期在明朝以後,受《封神演義》和《西遊記》影響至今。民間神話的最高神仙是玉皇大帝,這是唐朝才進入道教系統的神仙,其實並不像《西遊記》中那樣「主宰萬物」。
民間神話
其它比較重要民間神仙的還有火德星君、真武大帝、灶王爺、土地公、城隍爺和龍王。總之,民間神仙是不分宗教的,也沒有準確原型,都是「一方百姓拜一方神」,誰靈驗老百姓就供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