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四川省在中國那麼關鍵呢
中國有這么多的省份,是自古以來就形成的。其中有一些省份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有的省份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的命脈所在,四川省就是這些省份中最關鍵的一個省份。甚至有人說,只要四川還在中國手中,中國就不會亡,為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所以,從兩千年之前,到兩千年之後,四川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這個地方只要在中國手中,中國就不會亡,這句話看來也不無道理。
2. 你知道川軍嗎
作為土生土長的四川人,那當然知道川軍,川軍出川,大多數是草鞋,一件單衣。好一點的,會背著棉被和冷兵器,正規軍一點的會有一桿子槍。
而抗戰中的川軍,通常指的是川籍軍人。四川作為大後方和人口大省,組建新部隊的同時為國軍各部都補充了大量的川籍軍人右「不成的說法
3. 四川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為抗日戰爭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所作出過巨大犧牲和無私奉獻。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四川成為中國抗戰的指揮中心和心臟,成為全國抗戰的戰略基地。八年中四川是抗戰大基地,四川是抗戰的大熔爐。四川人在全國抗戰八年時間里,以自己的柔弱身軀托起中華民族的不屈脊樑。
1、八年來,四川向全國戰場奉獻了300萬子弟兵。
抗戰時期四川出川抗戰300萬子弟兵,傷亡64萬,其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四川一省徵兵額佔全國總額的1/5,居全國第一。全國約有15萬知識青年登記從軍,四川一省有4萬人以上,居全國第一。全國抗日軍隊中,不到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四川人。
2、八年來,四川向全國貢獻了三分之一的糧賦。
四川人民在全國抗戰八年時間里,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面對前方將士浴血沙場,缺衣少糧,作戰艱苦,四川民眾掀起了愛國募捐的高潮。據統計從1941年到抗戰勝利的4年間,四川共徵收稻穀總量約佔全國總量的1/3。
3、八年來,四川擔負了大後方艱難的建設重任。
四川是日軍戰略轟炸的首要省份,但大轟炸並沒有摧垮四川人民的意志,反而增強了他們的反抗精神和民族凝聚力。雖然轟炸頻仍,但工廠不停工,工人們加班加點為前線趕制被服和武器彈葯。
藏匿山中的工廠更是夜以繼日地生產,為抗日戰爭源源不斷地供給物資。每到夜晚,車間燈火通明,機器轟隆,這一景象構成了「中國工業史上的壯麗詩篇」!
4、八年來,四川打通了中國與世界的交通命脈。
為打通抗戰交通線,四川200多萬民工擔起了川陝、成渝等公路的修建和空軍基地的趕修任務。他們吃糠咽菜,衣衫襤褸,風雨無阻,硬是憑著一雙雙長滿老繭的手和簡單原始的工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交通史上的奇跡。
(3)四川為中國作出哪些貢獻擴展閱讀:
四川人民對於正面戰場,是盡了最大最重要的責任:直到抗戰終止,四川的徵兵額達到三百零二萬五千多人。四川為完成特種工程,服工役的人民總數在三百萬以上。糧食是抗戰中主要的物質條件之一,而四川供給的糧食,征糧購糧借糧總額在八千萬石以上。
歷年來四川貢獻於抗戰的糧食佔全國征糧總額的三分之一,而後征購與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種捐稅捐獻,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負擔……僅從這些簡略的統計,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對於正面戰場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四川:偉大而獨特的抗戰貢獻
4. 四川在中國歷史上地位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長苰化碧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時期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干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其中明末滿清入川,幾乎把全四川的人屠殺殆盡。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至今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1912年,四川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省。之後四川卻陷入了長達21年的軍閥混戰時期,直到1933年劉湘邀蔣介石入川平叛。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5. 誰為四川省做出巨大貢獻
李冰,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郊斜村人,是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來。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
劉湘(1888——1938)四川近代一世梟雄,在戰事中勇猛,敢於拚命,外號「巴壁虎」,又名「劉莽子」;在四川內戰中逐漸發達,削平群雄統一四川,性格內向,深沉含蓄,持身謹嚴,為人剽悍,他與蔣介石虛與委蛇,不即不離,生前始終保持四川的半獨立狀態,軍事才能與政治才能均甚老辣,但他篤信神道,極為迷信,為人所笑。
另一方面,劉湘對川渝地區教育事業也有很大投入。1929年,重慶大學成立,其為第一任校長,並且為重大發展做出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