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些地方最能代表中國
中國有名的地方太多了,雄偉壯觀的有紫禁城,古樸壯麗的有敦煌莫高窟,大氣磅礴的有萬里長城,華麗精緻的有桂林美景,典雅詩意的有蘇州園林,繁華美麗的有香山美景。
這些都是能代表中國的地方,也是我們最心嚮往之的地方。
不得不說,外國人這么嫉妒中國,不是沒有原因的。
因為我們中國雖然經歷了百年國恥,但是仍然擁有這么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們在百年戰爭中被外國人燒奪搶掠了不少東西,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自豪的向全世界宣告,我們中國擁有多麼多的好東西,我們中國擁有多麼燦爛的文明傳承和文化傳承。
我們中國完全不需要拼別的,只憑我們燦爛的華夏文明和如今遺留下來的種種文化瑰寶,都可以在全世界得到萬眾矚目,得到別人的艷羨和嫉妒。
尤其我們現在中國又發展起來了,這就更讓外國忌憚。
從不悔為中國人,壯哉我大中華華夏。
㈡ 中國哪些省份,是在世界聞名的
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在世界的名氣基本上是家喻戶曉,也正是因為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增長,使得世界重新審視中國,當然在中國,所有的省份當中最知名的省份,無非就是北京市。作為中國的首都,只要了解中國的人應該都知道北京這個地方,北京的面積雖然不大,但是經濟卻非常強盛。
由於義烏的影響力,使得浙江在全國所有的省份當中知名度比較高,當然浙江也是一個經濟非常活躍的省份,從古至今江浙等地都是有錢人的代表,浙江人也是天生的生意人,他們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運用著自己的智慧,打造屬於自己生意人的標簽。
㈢ 華夏,東夷,百越,南蠻,羌族,匈奴,東胡,回訖,慎肅是代表中國那些區域
華夏,東夷,百越,南蠻,羌族,匈奴,東胡,回訖,慎肅這些並不是同一歷史時代出現的地名,而且同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字。 古時,中原地區對周邊的鄙稱。有西戎,東夷,北狄,南蠻。
先秦的東夷,即分布在古河濟之間及泰山以東以南的東夷各部落與方國,到戰國晚葉都已經華化,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秦漢以後的東夷,主要是指先秦的東北夷,又將倭人列於其中,是泛指東方的民族和國家.
文獻記載中,蠻常指南方民族,如三苗、楚、濮、群蠻、巴等,但不專指南方,南蠻的總稱,大概出現於戰國。《孟子·滕文公上》稱楚人許行為「南蠻鴃舌之人」,是說南蠻講話如鴃鳥(八哥)那樣舌頭不好使;南蠻是對今伏牛山脈以南漢水流域、淮河中上游、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雲貴高原各個民族的統稱,其中族系復雜:長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蠻;長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長江中上游有濮與巴蜀;雲貴高原西南夷的先民大概也不止一個族系。
至於「西戎」,在西周到戰國,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漢以後,整個中國古代,狹義即指氐羌諸部,廣義則包括中國西部各民族。
狄的本義,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斷定,是由「遠」與「剔除」的含義,「後乃引申之為驅除之於遠方之義」。此外,狄還有強悍有力,行動疾快等含義。《爾雅·釋獸》說:「麋、絕有力,狄」,邢昺《疏》:「絕異壯大有力者,狄。」《禮記·樂記》說:「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鄭玄《注》:「狄、滌,往來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晉、鄭、衛、邢等國以北,即今陝北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與北部,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是對中原諸夏的威脅,但當時仍與西戎及伊洛地區之戎統一稱為戎,只在方位上稱為北戎。至春秋中葉,出現了稱上述地區各部落為狄的記載,因其在北,稱為北狄。在狄的族稱出現以後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
㈣ 我國有哪些城市
我國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石家莊、成都、溫州等等。
一、北京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所在地。
二、上海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界於東經120°52′-122°12′,北緯30°40′-31°53′之間,地處長江入海口,東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市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
三、杭州
杭州,簡稱「杭」,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浙江省省會和全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杭州下轄10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6853.5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59.2平方千米。
四、石家莊
石家莊,簡稱「石」,舊稱石門,河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京津冀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國務院批准實行沿海開放政策和金融對外開放城市。
五、成都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西部戰區機關駐地,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㈤ 中國分為幾個地區分別有哪幾個省
1、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
2、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
3、華中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5、西北地區(包括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
6、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
7、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8、台港澳地區(包括台灣、香港、澳門)。
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華中地區:中國中部地區的簡稱。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東地區:中國東部地區的簡稱。「華東六省一市」包括: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和上海市。 華南地區:中國南部地區的簡稱。華南三省(區)包括:廣東省,海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廣義上的華南地區還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灣、香港、澳門。 西南地區: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中國西南部的廣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大部。西南四省(區)一市包括: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和重慶市。 西北地區:中國西北地區是中國西北內陸的一個區域,地理上包括黃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內蒙古高原西部,柴達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廣大區域。通常簡稱「西北」。西北五省區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按經濟帶劃分 1.東部沿海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18個省、區、市)。 2.中部內陸地區: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區)。 3.西部邊遠地區: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9個省、區 八區域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面積79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127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3582萬。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2019萬。這一地區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黃河中游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總面積160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863萬。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總面積6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3085萬。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總面積134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4611萬。這一地區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大西北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總面積39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5800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㈥ 不同區域有著不同叫法,中國內地具體是指哪些地方
中國內地(the mainland of China/inland of mainland)為一地理區域,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除港澳台地區外實際統治的領土范圍,現一般意同境內地區又稱為中國境內;又可指中國內陸或即相對於沿海地區或邊疆地區,較靠近內陸中心的部分。
一般情況下,沿海省市和邊疆省區,把非沿海和非邊境省市,稱之為「內地」。
如:東南沿海省份,如廣東和福建稱本省以外的中國地區為「內地」;華東地區省市,如江蘇、浙江、上海等稱呼中西部的非沿海省市為「內陸」或「內地」;
新疆、西藏稱新疆、西藏以東為「內地」;雲南、廣西稱雲南、廣西以北和以東為「內地」;
海南省因地處海洋,往往以海南以外的中國大陸部分為「內地」;歷史上,上海等通商口岸城市,將非通商口岸地區均稱為「內地」。
(6)有哪些地區代表中國擴展閱讀:
中國大陸(Chinese Mainland),又稱大陸或大陸地區,規范的含義是不含台澎金馬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政治領土,它包括海南省的南海附屬島嶼。
也是中國台灣地區以及海外華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接統治區域、或對其政府的一種稱呼。
此一用詞的產生,肇因於國共內戰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對立所導致的台灣海峽兩岸分治。(此外也存在其他兩種概念解釋,各種概念根據使用情況有所不同。在全國的正式統計中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地理名稱。)
20世紀90年代末,香港與澳門先後回歸中國,成立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體系之下,兩地均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在官方語境中中國大陸包含港澳地區。
「中國大陸」與「中國內地」有區別,由於港澳台政治原因與地理因素,該詞的具體所指隨不同語境及使用地點而有不同。
因香港、澳門地理上與陸地相連,故回歸後通稱中央政府為「中國內地」或「內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的慣例是:在提及港澳時,使用「內地」而不用「大陸」;在提及台灣時,不會使用「內地」,而使用「大陸」或「中國大陸」。
在中國,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對應的規范概念應為「中國內地」,目前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也均使用「中國內地」這一概念指代中央政府,例如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