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
1、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松,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
2、青銅冰鑒
青銅冰鑒是我國戰國時代就已發明的「原始冰箱」。青銅冰鑒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由銅鑒、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鑒內。冰鑒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的缶四周的冰塊青銅冰鑒,使缶中的酒降溫的。
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時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3、木質冰箱
清代宮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鑒」演變而來的。
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狀,上面以厚木板為蓋,腰部上下箍銅兩周,箱的兩側設置便於搬運的銅環,四條腿足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濕防潮。
4、唐代空調房
唐宋時期,避暑納涼已成為皇家宮廷、高官顯貴夏季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用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
這種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傳往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這種製冷設備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5、行宮避暑
清代,皇帝喜歡在夏天去行宮避暑,凡是皇帝、後妃所在之處,必須在夏至前搭好腳手架,高過殿頂,頂上用葦席鋪好。天棚雖然破壞了宮殿的美觀,但它起到了隔熱作用。皇帝、後妃的寢宮夏季門上安裝竹簾,以防蚊蠅。
這個竹簾既細又密,是竹編工藝品。後妃出去散步,宮女太監都要為他們提著熏香爐驅蚊蠅。扇子是皇帝、後妃必用之物,宮扇、團扇、羽毛扇、摺扇等等,應有盡有。清代皇宮內已有了機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開動發條,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動,產生徐徐涼風。
6、古代冰淇淋
北魏時奶製品就很多,《齊民要術》載有各種各樣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不過天冷才做,沒說到夏天加了冰再吃。
南宋杭州街頭還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Ⅱ 古代沒有空調,可是天氣這么炎熱,古人是用什麼方法消暑的呢
現代人總是說,夏天的時候這條狗命就是空調給的,不過空調畢竟是老外發明的,我們老祖宗的避暑方法可都是用自己的智慧想出來的哦。
古人如何消暑,當然也要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考慮啦。
一、穿著方面。
1.《歲時廣記》中有一段引用《樂府雜錄》的話,提到古代有一種冰絲裀,是由冰蠶絲織成的,這種布料有消暑奇效,原文是這樣滴:
“唐老子本長安富家子,生計盪盡,遇老嫗持舊裀,以半千獲之。有波斯人見之,乃曰:此是冰蠶絲所織,暑月置於座,滿室清涼,即酬千萬”
這種冰蠶絲應該就是古代人們的“清涼衣”了。
2.除了冰蠶絲,古代還有另外一種布料,叫做澄水帛,據說這種東西沾上水,掛到屋子裡能使得滿屋清涼,《歲時廣記》中同樣有這樣的記載:
“同昌公主一日大會,暑熱將來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掛於高軒,滿坐皆思挾纊。澄水帛長八九尺,似布,細明薄可鑒,雲其中有龍涎,故能消暑”
看來裡面有一些特殊的物質才有這種特殊的功能的。
當然最後要做一個總結,一般古代花里胡哨的避暑方式都是富貴人家才能負擔得起,貧窮人家只能手拿蒲扇,找樹林乘涼這種普通方式了,只能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了。
Ⅲ 古代都有哪些避暑的方法
在古代,到了夏季,同樣是酷暑難耐,可是人們又沒有電,無法使用我們現在熟知的降暑神器----空調,那麼為了應對酷暑,人們還是想出了許多妙招。
其中最普通的就是有錢人家都會在清涼之地買一處宅院,就像是避暑山莊,到了最炎熱的時候就會搬去那裡住,遠離這酷熱的地界。
而且這些冰塊也可以用來冰水果,作用原理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冰箱。將冰塊置於一個籃子的底部,再將水果置於冰塊上層就可以了。這樣一來水果是十分冰涼的,吃起來十分的涼快。也可以用來冰鎮其他的飯食,總之能冰的都冰,來達到降溫避暑的目的。
Ⅳ 古人夏天是怎麼避暑的
天氣熱的時候,要做好暑熱工作。當今時代,科技發達。我們有許多方法來躲避酷熱。有人問大家古代怎麼避熱?讓我們總結一下:古人有很多種方法來躲避熱量。首先,可以算是一種流行做法。選擇在林銀溪湖邊涼快涼快,這是一種無成本的避暑方式。粉絲是最常用的。古代人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為竹製。經濟條件好的人會買絲帛做的扇子,容易抖。文人墨客在扇子上寫詩作畫,可以在炎炎夏日享受「人造扇子」帶來的舒適。青銅冰鏡。青銅冰鏡是我國戰國時期發明的「原始冰箱」。中國古代人喜歡溫酒,不傷脾胃;
Ⅳ 古人的夏天也非常炎熱,他們怎樣解暑
古時候,進入炎熱的伏日,有吃各種消暑清涼食物的習俗,其目的是預防暑熱傷身
漢代,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所以說,古人盛夏吃湯餅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避暑方法
宋代,伏日清熱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諸如瓜、李、荷葉、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新蓮、避暑湯等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清朝北京地區伏日選擇中草葯避暑
除上述以外,古代伏日消暑食品還有冰、綠荷包子、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楊梅、鮮藕、鮮菱、西瓜、香瓜等近十餘種。其中以水果、蔬菜和中草葯為多,這些食物大多性味甘、寒、溫、平、辛。主治清熱消暑、除煩止渴,或瀉火解毒、養心寧志、健脾益胃。這些消暑飲食方法都是十分理想的夏季保健膳食
古代沒有 電扇 ,也沒有 冰箱 、 空調 ,難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嗎?其實不然,古人的夏天更 親近自然 ,更有情調,他們也能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 竹編 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 扇面 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 愜意 。「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 涼風 ,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中國是 瓷器 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 瓷枕 解暑 ,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諸如這樣的詩句都說明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蟲也用 蚊帳 ,但是他們用起蚊帳來可比現代人有情調。少女們在帳內懸掛 茉莉 、 珠蘭 等 香花 ,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巧手的婦女用花枝編成 麒麟 、 鯉魚 等吉祥物掛在紗帳里,定能 做個好夢 。古人還有配掛香囊的習俗,許多香囊中的葯材都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 霍香 、 薄荷 、 菖蒲 ,這相當於把「 蚊不叮 」帶在了身上。
古人沒有 電冰箱 冷鎮食品、製造冰塊,官府在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一旦夏天到來有錢人家便買來冰塊或者 白雪 ,拿出來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這製冷的效果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空調,還不耗電,不污染環境。
Ⅵ 古人在炎炎夏日是如何消暑的
夏天天氣炎熱,古人怎麼避暑的?其實很簡單啊,古人除了沒有電器,其他避暑方式跟上世紀80、90年代差不多,8090後應該都記得自己小時候怎麼避暑吧?
90後還好,畢竟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風扇了,80後或者再往前的70、60年代,許多家庭連電風扇都沒有,他們的避暑方式,和古人幾無二致,無非就是扇扇子、開窗戶,條件好點的有冰塊……也玩不出什麼花樣兒的。
你看,古人的避暑方式還是蠻豐富的,當然了,你若真要細究起來,那還是應該像唐朝詩人白居易學習:
《苦熱題恆寂師禪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心靜自然涼,不管你做不做得到,反正我是做不到的。
Ⅶ 除了洗澡外,古人在夏天還有哪些解暑的方式
不過即便這樣,躺在屋裡睡覺的話,還是得要一邊自己扇著風睡覺,一邊手累了再換另一邊繼續扇,直到不知什麼催眠了自己就睡著了。不下雨的時候,經常會把屋裡的竹床搬到屋外睡,這樣的夜晚睡眠還不錯,就是蚊子多。茅草屋又比較耐涼快,沒有這些磚瓦房子。並且茅房子特別的,特別的透氣,住在裡面十分的涼爽,比古代富人住的那種那種房子,那涼爽很多。
這個問題我們都是現代人,只能通過猜想和判斷!要麼就是在電影里看到,電影也是現代人演的呀!所以一樣猜想和判斷!還有就是通過歷史了解比較真實點!扇子是古代傳承下來的。那就是吸熱,然後這樣,水就會很快的變成冰塊,而且,我們只帶,硝石它喜歡呆在比較低溫的環境中,他跟霜差不多,是一種白色的霜狀,人們也把它稱為是「牆霜」,因為它喜歡待在牆角借鑒,任何人或者任何的民族身上都有其發光點,可以虛心學習的地方,所以不要動不動就用最去形容,或者一葉障目,優秀是一個褒義詞,千萬別亂用濫用使其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