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民族自卑感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體現其產生原因除了近代史的屈辱還有哪些
主要體現在國外發達國家,在日本和韓國還好但在西方這種現象明顯,由於西方媒體的和政府對中國的惡魔化導致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不是很好,中國留學生常是和他們一起批評中國使之得到他們的認同。還有就是在文化方面,西方的一些節日對中國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儒家思想的一個缺點之一,過分強調謙虛導致謙虛變為虛偽和虛榮,還有就是過於強調了忍耐,忍耐是好,但是忍耐長了往往容易走極端。外國人都說中國人有點看似很呆,那是因為中國人善於忍耐,但惹了他就麻煩了,拿破崙說的很對,是入睡的獅子。說以中國人應該學會1就1,2就2的處事方式,該說就說,不要過度默認。精英移民我不知你指的是什麼但現在的精英移民是國家政策問題非民族自卑的表現,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中國的態度有所好轉,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的,放心
Ⅱ 中國人為什麼要這么自卑
中國人有一個社會病態心理:外表高傲,內心自卑。全民心態。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多方面造成的:
一是因為歷史。中國的歷史文明分成兩部分,一個是遠史文明,一個是近史文明。中國的遠史文明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但近代是封閉的,社會發展是落後的。這個中國人都明白。
二、現代中國發展與全民生活水平與世界的差距。也就是樓上所說的國家落後造成心理自卑了。
三、中國的特殊地位。現代中國在世界上有很多第一,為世界矚目,但在經濟環境與全民素質乃至社會結構都有很多矛盾點(非幾句話能闡述清楚的呵呵)。
Ⅲ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自信
作為中國人不是沒自信,是因為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我們不會先侵略別的國家,別人打到我們的頭上來,我們就會自衛反擊的,我們的領導層也是本著以和為貴,對敢挑釁我們的國家的底線,我們的國家代言人也會義不容辭的反駁。有的人確實是不自信,自卑的心理是因為他們從小生活的環境造成的,首先是窮,太貧困了,文化低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
Ⅳ 關於自卑,你為什麼自卑
關於自卑
你為什麼自卑?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自卑是對自我評價過低的一種消極心理。自卑感差不多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筆者認為,自卑感主要有兩種來源:一種來自於外在環境,主要是孩提時代的成長環境,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則是父母的態度;一種是來自於自卑者自身的主觀認識。對於這兩個方面,下面再分別加以闡釋。
小珂一直無法理解她的父母對待她的態度。都說孩子在自己父母的眼裡是最好的,但她的父母卻似乎並不這么想。他們從小就拿她與鄰居家的女兒相比,最初是比長相――「你要是長得能有人家的一半好看,將來也就不愁嫁了」;接著比學習――「你雖然考了第一名,各科的分數卻有高有低,不像人家,能做到全面發展」;還比興趣特長――「要不你別學薩克斯了,也學鋼琴吧,人家彈鋼琴的樣子你也看到了吧,多高雅啊」;到最後,小珂考上了外地的名牌大學,只考上本地的一所三流高校,她的母親竟然說「看人家多懂事,報的志願全都是省內的」,令她哭笑不得??
父母的這種態度使得強烈的自卑感像藤蔓一樣緊緊纏繞著小珂,使她無法掙脫,更邁不了步,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小珂在大學的學習和後來在事業上的發展。這種來自於外在環境的自卑是最難以消除的,因為在主體還沒有完全懂事的時
候,自卑感已經不知不覺地在他身體里生根發芽了,而那時他還意識不到這種消極心理將會給他帶來的影響,更沒有能力去分析、消除這樣的消極心理。
值得關注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是越優秀的人自卑的概率越大。這無情地揭露了應試教育對受教育者情商的忽視。從小在各方面表現較為優秀的人常常習慣於在後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高標准地要求自己,然而事過境遷,誰又能保證自己在離開了上一個舞台後仍能擔當主角呢?普通人很容易就能接受這種改變,但頭上一貫頂著光環的人要接受起這個來可就難了。
來自於自身主觀認識的自卑對我們而言則有著不同的意義。這種自卑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我們在目睹別人某一方面的成就或突出表現後,意識到自己在這一方面的欠缺,並進而開始反思自身。這種自卑心理往往會成為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會在我們原本平靜的生活中注入一些活力,會燃起我們挑戰自我的鬥志。某某在這次的月銷售額評比中獲得了第一名,我也很努力為什麼我的業績不如他?他有哪些品質是我所不具備的?我的哪些缺點他沒有?我該怎麼做才能趕超他???正是類似這樣的自我反思使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成熟,在發展中不斷完善,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拒絕這種自卑呢?
但是,如前所述,來自於外在環境的自卑卻是我們的大敵。它使我們做事患得患失、縮手縮腳,無法發揮出我們的真實水平;使我們過分在乎旁人對我們的評價,在越重要的時刻越是表現得令人失望;使我們在人多的時候不敢大聲說話,個性得不到張揚,能力得不到展示,創造力無從發揮;更為可怕的是,它使我們的各方面天性長期被壓抑,從而精神抑鬱、苦悶,無法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前程更是一片茫然,個中痛苦,是無法用言語盡述的。前一陣子聽到一個消息,說一個重點大學的在讀女研究生跳樓自殺了,她在遺言中寫道:「我從小就在好多方面不如別人,我好痛苦,生命對我而言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只能選擇這一條路。」追究
人,我好痛苦,生命對我而言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只能選擇這一條路。」追究原因,原來是父母從小對她有極高的期望,希望她能有光輝燦爛的前途。她不負重望考上了重點大學,卻發現自己已經不像以前在中學那樣是個佼佼者了,而是成了莘莘學子中普通的一個。而她心目中對自己高標準的要求卻沒有因此而改變,於是她陷入了極度的苦悶之中,深感自己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令父母失望。就這樣,一個本來有著光輝前途的女研究生竟然因為自卑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事情什麼時候才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自卑的人大概很少去思考自己為何自卑,但旁人在解讀自卑者的生活經歷時卻可以很輕松地找到答案,這些答案使我們在看清自卑的本來面目時得以慢慢遠離自卑。
自卑,揭示了我們對自身認識上的誤區。人認識自己常常比認識別人要難得多,因為這要受他自己的主觀情感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當局者迷」。不要以為你對自己已經很了解了,事實上,人往往在經歷了很多事之後才漸漸地認識自己。而從小自卑的人在長期的自卑心理的作用下要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更要難得多。雖然自卑心理最初不一定來源於人們對自己的消極評價,但它一旦紮下根來,就會使人在看待有關自己的問題時偏離正常的尺度和角度。比如:不是經常在公眾面前發言的人突然被要求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言論,有些緊張乃至詞不達意本屬於正常現象,任何人都會這樣,但自卑的人對自己這種表現的評價則是「我真沒用」、「我的表現真令人失望」、「我始終還是不如別人」。這使他在下一次當眾發言時表現得更不盡人意,從而又反過來強化了他的自卑心理。
擺脫自卑最首要、最根本的步驟,就是要認清自己。必須從心底里接受這樣一個理念――我有很多優點,但我是一個普通人,我也有很多不如別人的地方。接受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但沒有必要總把視線停留在這些方面;相反,要多注意自己的優點所在,並且不妨用這些優點為自己下定義,如:「我是一個有毅力的人。」這樣堅持下去,你就有望很快擺脫自卑的困擾了。
自卑,揭示了我們對自身現狀的不滿。自卑的本意,就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或沒有達到自己的標准。對自身現狀的不滿,反映了我們對自己更高的要求。人們常常在腦海里對自己的事業、生活描繪了一幅幅理想的藍圖,它使我們孜孜以求、不斷進取,這本來是好事,但有的人對自己的要求總是超過自己的能力范圍――要麼不是自己的專長,要麼超過自己的專業水平――拚命努力就是無法達到目的。這豈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一連串失敗的打擊下來,再躊躇滿志、激情澎湃的人也難免心灰意冷、沮喪失望了。
所以,我們在規劃自己的人生時,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一個或一些自己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有的目標自己通過數次努力仍然無法攻克,那就要考慮這個目標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必要為它再費工夫,必要的時候可以將它放棄。要相信: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踏踏實實地工作,認認真真地生活,就一定會有屬於我們的成就。
自卑,它的天敵是自信。克服自卑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回自信。做「自信罐」的辦法值得一試。找一個罐子,在裡面放上很多紙條,每一個紙條里實事求是地寫上自己的優點和成就以及曾在別人那裡受到的誇贊,以後每取得一個成就或受到一次表揚也都用紙條記下來放在罐子裡面,每當因受挫而灰心失望時,就將裡面的紙條逐一取出來閱讀。往往還沒有讀到一半,你的心已經平靜下來,並完全陶醉在昔日取得成就或被誇贊的回憶之中,自信也不知不覺地回來了。
當然不能忽略更現實的方法,那就是多參加一些自己擅長的活動。如你喜歡下棋,那麼在你每次被自卑感折磨的時候,不妨擺開棋局,廝殺一番。當然,盡量不要找比你技高一籌的人。假如你在某一方面水平很糟糕,那麼請千萬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這個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是因為學習、工作不如別人而自卑,那麼,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成績和業務水平,才能真正地擺脫自卑,獲得自信。
自卑,在友誼面前退卻。人生活在社會中,對社會始終都有一種依賴。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當我們在面對各種挑戰受挫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從朋友那裡得到安慰。所以,我們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多交朋友、廣結善緣,這樣,在我們因失敗而自卑、因自卑而傷感的時候,我們最起碼不會孤獨。另一方面,人天生需要來自他人的尊重和接納,這是人的自信的來源之一,當我們被友情包圍時,那種獨特的溫馨感覺不僅使自卑漸漸退卻,更使自信慢慢重回到我們的身邊。
現在,你還自卑嗎?
最後,小編溫馨提醒,擁有一個好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工作的同時別忘記愛護自己的身體,最重要的是要時刻保持好心情呦,愛你更關注你的健康,喜歡就關注我,我會做最溫暖的貼心暖寶寶喔~
Ⅳ 中國人太自卑了
中國專制極其嚴重。毛澤東刻意破壞中國古典文化,磨滅中國人信仰。把他自己當成神來信仰。他死後中國人又進行了改革開放,在開放潮流中,中國是一個失去信仰的集體,之後在沒有信仰的潮流沖刷下。中國人自然沒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懂得尊重。這是真理。
Ⅵ 大陸人為什麼自卑
大陸經濟掛帥,都在走極端。大陸中共的自卑表現在政治改革上,或許不是自卑而是期望權利的長期佔有。
說什麼大陸人自卑,這種看法來自於台灣人心理或潛意識里對大陸人的鄙視。台灣香港人無時無刻不在幻想著大陸人的「丑態百出」的樣子,想像著自己的高明,想像著用自己的「真知灼見」去壓倒大陸人。
Ⅶ 人為什麼會產生自卑心理
什麼是自卑心理?
在心理學上,自卑屬於性格上的一個缺點。自卑,即一個人對 自己的能力,品質等作出偏低的評價,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悲觀失望, 喪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離群、抑制自信心和 榮譽感,當受到周圍人們的輕視、嘲笑或侮辱時,這種自卑心理會大大 加強,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現出來。自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 狀態,是實現理想或某種願望的巨大心理障礙。
如何克服職業自卑感?
有人因工作環境不好,從而產生一種自卑心理,即職業自卑感。 例如,有些清潔工、殯葬工、煤礦工以及個體勞動者等,覺得自己的職業 不如別人,因而在與人交往中,不願談及自己的職業,甚至不願報出自己 單位的名稱或工種,以免別人瞧不起。職業自卑感是後天形成的,就有 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克服和消除職業自卑心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去努力。首先,塑造自己堅強的性格。一個人是否產生職業自卑心理,與 其性格特徵有很大關系。一個人被自卑心理所困擾,喪失進取心,通常 與其性格怯懦、意志薄弱有關,而那些自信心強、勇於進取的人,往往 性格比較開朗、大膽、意志堅強。對於已露出自卑苗頭的人來說,要注意 通過鍛煉,自我教育等方法,培養自己堅強的性格,其次,要學會保持 心理平衡、自卑是失去心理平衡的一種精神狀態,要恢復這種失調的心理, 就要從比較中認識自己,根據自己各方面的條件,提出心理要求,並經常 及時地對自己的要求進行反思和調整,例如,可以這樣自我平衡傾斜的 心理:認識到任何職業都有特殊的作用,每一種職業都有著無窮的奧秘, 勝任每一種職業都是不容易的,經常運用這種方法調查心理,可以增強 職業自信心和職業榮譽感。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異。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誘因是思想 認識方面的,如對自己的期望不高,或者相反,期望過高,不切實際; 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誘因是心理素質方面的,如五官不夠端正,過胖,過 瘦,口吃等缺陷;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誘因是社會環境方面的,如出身農村, 經濟條件差,學歷低等,有人的自卑心理原因是性格方面的,如內向、孤 僻等,有人的自卑心理的原因是生活經歷方面的,如情場失意,當從出醜, 被人嘲弄等。
如何克服由於思想認識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
在思想認識方面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 對待自己,因此要改變自卑,必須從改變認識入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 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認識到他人也有不足。也就是說,要培養自己的自信心理。例如,可以 這樣做試試,經常回憶那些經過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對一些做得不好 的事情,進行自我暗示--不要緊,別人也不見得就能做好,自己再努力 一把也許會把事情做好。另外,注意發現他人對自己好的評價。每個人 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來自我評價的。如果他人對自己作出較低的評價,特別是來自較有權威 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自己也低估自己。因此,要 注意捕捉他人對自己好的評價。事實上,不會所有的人都對自己作較低 的評價。賞識、了解、理解自己的人總是有的,關鍵是要自己去用心捕 捉,將捕捉到的好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的系數,以增強自信心理。
如何克服性格孤僻造成的自卑心理?
有的人性格孤僻,不隨和,不和群。一種是屬於孤苦自賞、自 命清高。這種類型的人,覺得他人的行為習慣都是庸俗淺薄,低級 無聊的,有點傲視一切的味道,不願與別人為伍,即使有時想「遷就 一下」他人,也顯得極不自然 ,別人也不願意接受這種俯就,因 此變得獨往獨來。另一種是屬於有某種特殊的習慣行為即那些有怪 僻的人。使別人難以接納,不願接觸他。要克服孤僻的心理障礙,關鍵 在於思想上轉彎。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不能對別人要求太嚴。 即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一得之見,一技之長,也不能因此看不起別人。 就整個社會而言,一個人的本事再大,知識再豐富,也永遠是滄海一粟。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別人不會因為你孤僻就特別仰求於你。相反,會因 之瞧不起你。這樣,你不但不會有收獲,還會帶來心理負擔。至於有怪 僻的人,要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使自己成為一個受別人歡迎的人。 再者,改變自己的孤僻性格要有一種恆心,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通過 調整,改變生活環境和自己的行為,自覺地克服不利的環境影響,培養 出良好的性格。
如何克服由於生活經歷方面所造成的自卑心理?
人們在遭受挫折後,可能會產生各種反應,或反抗、或妥協、或 固執。有的人由於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挫折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 從此變得自卑起來。當你在交往中,受到別人的冷落和嘲諷時,不要 迴避不要氣餒,要冷靜分析失敗的原因,採取積極的態度。用笑臉去 迎接悲慘的厄運,用自信的勇氣去承受所遭到的不幸。痛苦這把犁刀, 一方面割破了我們的心,使我們心裡流血,眼裡流淚;另一方面開掘 出了新的希望的泉水,使我們滿懷信心地從頭做起。
如何克服由於生理素質方面所造成的自卑心理?
克服由於生理素質方面所造成的自卑心理,也就是對自己進行正確 補償。人的身體具有「用進廢退」功能,即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別靈, 腿有毛病,手就特別靈巧,所以,當您因生理有缺陷就產生一種不如 健康人的自卑感的時候,可以這樣想,雖然我的眼睛看不見,但我的 耳朵比你靈,單就生理素質看,咱倆也是等量齊觀的,我並不比你短 半截。其實,人是靠心靈稱雄的,社交場合的強者,是有修養、有知識 的人,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如果頭腦空虛,那他不過是空有軀殼;一個 病殘的人,如果內心世界豐富,正如陰暗背景的閃光,更顯得耀目,更能 得到人們的愛戴。主要是自己看得起自己,然後才能希求不被別人輕視。
如何克服由於社會環境方面所造成的自卑心理?
在社交中,農村同志與城市同志,較富裕的與生活條件較差的人,學歷高的與學歷低的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沒有什麼 高低貴賤之分,不應該有天然的優越感與自卑感,自然的生活環境, 與人們的修養、知識、能力沒有內在的、必然的、絕對的聯系,不能背 上短人一頭的包袱,在交往中去煥發自己的風采。 有人生活在這樣一種環境中,重要任務,重要交往活動都由他人包 辦代替了,他的父母、兄長或團體領袖不要他承擔獨立的交往任務,這 就促成了他安於現狀,依賴他人的個性,從而對交往缺乏信心。克服 這種自卑心理,就是要增強性格的獨立性,擺脫人們尤其是權威人士 對自己的成見,使自己在交往中日益成熟起來。
Ⅷ 「民族自卑感」是怎麼形成的
「民族自卑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為培養和塑造的。 首先,是一些政策造就了「民族自卑感」; 自改革開放開始,資改派迅速拋棄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為了引進外資無所不用其極。不僅採取了給予種種特權和諸如免稅等優惠措施招徠外商,更為了學習所謂外國先進技術及理念極盡奴顏卑膝的下作、做盡喪權辱國的勾當。連割地賠款這樣的賣國行徑都干出來了。還美其名曰「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在這種奴才思維的指導下,中國人民還沒有開始發力,就已經低人一等甚至幾等了。還沒有前進,就已經落後別人一大截了。這種自上而下的崇洋媚外才是產生所謂民族自卑感的主要根源。 其次,是「精英們」的反復洗腦導致了「民族自卑感」; 「精英們」為了討好國外帝國主義主子和它們在國內的代理人——買辦集團,竭盡一切歪曲詆毀之能事,瘋狂抹殺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並不惜一切代價誹謗、辱罵、嘲弄那些為了維護民族尊嚴進行的所有努力和所有人。他們甚至不惜歪曲歷史,將魯迅先生對某些國民性的批判和剖析重新包裝,擴大為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否定,擴大為對所有炎黃子孫基本人性的否定。可是他們忘了或者有意迴避,魯迅在他的那篇著名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的那段著名的話: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以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欲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從來就沒有過所謂的民族自卑感,這完全是奴才政府和御用文人強加給我們的。毛澤東時期我們何嘗有過「民族自卑感」?!我們只有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沒有其它任何「值得自卑」的東西。而今天,在物質生活遠遠比過去豐富的時候,我們卻深深地「自卑」了。這不是咄咄怪事嗎?! 事實上,正是在資改派和「知識精英們」的雙重推動和裹挾下,封資修沉渣泛起,中國相當多的人個人慾望膨脹、利慾熏心。由於私心雜念不但不受抑制和譴責,反而倍受認可和鼓勵,甚至出現了「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謬論,導致社會道德淪喪、信仰崩潰。「笑貧不笑娼」是中國的真實寫照。有錢沒錢成了決定自信還是自卑的唯一因素。發財了就自高自大、自以為是,沒錢了就自慚形穢、妄自菲薄。不僅個人之間如此,國家之間亦如此。富有與否成為衡量我們國家與之交往的重視程度與必要性的極其重要的標准和砝碼。與富有的友邦交往,我們點頭哈腰、奴顏卑膝。因為他們比我們有錢,我們比他們窮。於是,「民族自卑感」油然而生。與貧窮的國家相處,我們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因為我們比他們富有,他們比我們窮酸。於是,「民族自豪感」應運而起。 姑且不說這些富有國家是怎麼富有起來的(他們那些手段和伎倆早已眾所周知、人神共憤),那些資本家們從來都沒有過道德上的優越感和良心上的安穩。試問,我們為什麼要在這樣的人渣面前「自卑」?!也不說這些貧窮國家是如何貧窮起來的(他們的悲慘遭遇同樣盡人皆知),那些國家民族的有識之士從來都沒有瞧不起自己過。試問,對於這些真正的精英我們有什麼資格「優越」?! 中國人,拿出你的骨氣來。
Ⅸ 為何中國國會有民族自卑心理呢這是怎樣造成呢
OOOOOOOOOOOOOOOOOO順便講一下歷史:
中國最早的文化心理是「華夏自豪心理」——很正常,尤其是當炎黃聯盟打敗南方的蚩尤(東南族裔)和南方的祝融(炎帝部落南遷與有苗族裔融合後的部落聯盟)之後,建立了從堯舜禹到夏商周的強大國家,擁有文字來敘述自己悠久的歷史和血緣世系,這時的文化是一種貴族的自豪心理。類比一下西方,相當於羅馬帝國征服希臘和迦太基帝國之後,俯視周邊的法蘭克部落、高盧部落、迦太基遺民和北非的各種小部落一樣,直到漢初,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唯一有文明可言的族群。
然後,是「中央自豪心理」。隨著漢朝建立,一些其他文明的發展,我們有了文明層面上的交流——通西域,是打通了大漢與羅馬的道路,我們的文化概念中多了安息(古波斯帝國)、身毒(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大秦(古羅馬帝國)的種種異質文明的認識,但是,我們本身的高度發展使我們仍然是自豪的,獨樹一幟的。不過,春秋大一統觀念的形成和秦漢的拓土開疆,對於「中華」的概念已經不僅限於「華夏」(所謂華夏,是春秋時期之前的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即炎黃後裔。此概念主要區別於「四夷」,即挑戰炎黃部落聯盟戰敗的東南裔、苗裔以及發展更晚而未曾挑戰炎黃部落的北狄、東戎、山戎、肅慎等等族裔,也包括與炎帝同根而後來分道的羌族裔),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化自豪心理」有了更深的含義——不只以華夏族的古老文明為榮,更為秦漢王朝的恢弘大氣、邦有法度而自豪。如果說前一段的文化自豪是建立在華夏族的先天性高度發展基礎之上的,那麼這一時期的文化自豪就離不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穩定與促進作用。
接著,是「文化憂郁時期」。南北朝長期分裂,五胡亂華,這些都嚴重打擊了建立在華夏文明和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有秩序的統治之上的文化自豪感,但是門閥士族們又保留著一種精神上的「貴族式思考」,所以,文化上表現出迷茫、憂郁悲觀的情緒。當然,憂郁不等於絕望,更不等於放棄,中國文化階層在心底里還是推崇固有文化的價值的,只是現狀讓他們憂慮,進而難以繼續維持以往的底氣十足的自豪。其實,憂郁本身還是一種自豪,有著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疏離感,正是貴族精神的印記。
接著,迎來一次高峰、盛唐的「文化自信時期」。憂郁是一種變相的自尊,過分的自尊又掩飾著不自信。盛唐的經濟、軍事、法律、行政、執政和社會風氣都高度繁榮,反過來給文化打了一劑強心針,這時的文化心理不僅擺脫了「憂郁」的低谷,比「自豪」還更進了一步——「自豪」是認為只有自己是最好的,容易成為偏見;而「自信」則是了解並正視所有的存在,而不關注無意義的比較(畢竟,價值是根植於文化觀念中的,很多情況下異質的文明間無法進行不同類的比較),有一種兼容並蓄而自成一家的氣度。(這其實給我們今天也提了個醒:不要總是爭高低,而是我們要在自己的范圍內做好、做踏實。當我們不關注風格的同時,自己的風格就出來了)
之後,隨著貴族(這里指西方說的「貴族」,對應於我們這里,更為准確的概念應該是「門閥士族」;而後來因科舉興起而逐漸產生的官僚階層,在西方並沒有相應的准確概念,因此以西方歷史的研究方法是無法全面觀察我國歷史的。)階層式微,五代十國、乃至宋的局部統一,元的大一統,我們的民族精神第一次有了兩條分庭抗禮的方向——市民精神興起了,代表著一種俗文化,有著輕松、愉快、向善、享樂的特徵;上層則把春秋起一直隱隱存在的嚴肅性、自省性精神發揚起來,成為了宋明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主要特徵。(這種分層一直延續至今,其中,民國時期官場的江湖文化也是市民文化的表現)這時,我們的民族文化仍然與民族自卑心沒有聯系。
OOOOOOOOOOOOOOOOOO現在切入正題:
我們華族的民族自卑心理,不產生於民族本身,而是受各種政治思想左右的、是政權斗爭中民族作為犧牲品的烙印。
關於這一點,徐復觀論的極為精闢:「(近百年來中國文化思想有兩個特徵。第一個特徵是,有中外政治的沖突,而形成中西思想文化的沖突。)反對西方文化者多出於民族的感情,並非出於對西方文化本身的批判。反對中國文化者亦多處於對西洋勢力的羨慕,而非出於對中國文化自身的反省。此一沖突,到五四運動而達到高峰;亦在此中國文化吃了決定性敗仗。然深刻地加以觀察,則中國文化之吃敗仗,並非由於西化運動的成功使中國文化成功地「現代化」;實際上,此一勝負,只是意味著西方的經濟政治軍事的侵略勢力在中國得到了壓倒的勝利。」
由此,我們可以看得十分真切,中國當代的民族自卑心理,也起於近代清政府腐敗軟弱,敗壞國際形象的慘痛歷史。而中國自古的思想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於是在眾多各界人士紛紛思索的同時,由於羨慕西方,誤在學習興國之路的時候也中了「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毒——由痛恨國之不興,到痛恨清政府,到痛恨清政府手下大小無能官員,再到痛恨選出這些官員的科舉,再到科舉制所綁定的官方儒家文化,再到傳統文化,這樣一個「華麗的轉身」,正是當時侵略者所喜聞樂見的,也是他們大力灌輸的「『殖民地』精神文化落後風貌」的印象。他們利用經濟政治優勢,在文化上瓦解中國人的精神,從而破壞中國社會原有結構,以利於其殖民活動的展開。(歐洲殖民者稱:「白人的子孫,到世界各地去吧,以上帝的名義去教導它的人民,把你們優秀的東西傳遍。」所以,很多殖民對象都被灌輸了落後、愚昧、「需要白人教導」的思想,為他們的殖民活動創造了合理性)。中國文化上民族自卑心理的形成,是與殖民主義的思想灌輸脫不開關系的。
此外,徐復觀認為,近百年來中華文化的第二個特徵是「正當中國社會大變動時期,所有凡是有力的思想文化,沒有不關心到社會政治問題的;而社會政治問題,也沒有不影響到文化思想的——於是,文化思想與現實政治結下不解之緣;純學術性活動,僅退居於不重要的地位。而現實政治的分野,也常常即是文化思想的分野。」
除了中外矛盾,中國社會內部的種種矛盾,也牽扯著各方的政治斗爭。我國文化講究「師出有名」,於是「民族文化」再一次成了炮彈——其實,中西文化優劣的爭論,不就和「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是一樣的性質嗎?當年,也有不少知識分子在被輿論洗腦後,心甘情願地「承認錯誤」、「自我批判」。
我國的民族自卑心理來自於文化自卑心理,而文化自卑心理,和近代遭受的侵略脫不開關系,也和中國人本身文化政治不分家的思維邏輯有關系(這里沒法子,是自古有之的。傳說中聖人一出,先立文字;商周時期,也是戰前動員做得很充分,像《尚書》里記載夏啟伐有扈的《甘誓》、商湯伐桀的《湯誓》就是他們的戰前動員。由於清xx輸了,傳統文化輸了;由於國xx輸了,資本主義輸了),這是外部環境加上我們特有的民族心理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