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53式重機槍有哪些戰績
一些軍事愛好者對國產53式7.62毫米重機槍並不陌生,這不僅因為它是「國」字產品中的第一機槍,更主要的是它有著驕人的戰績和不凡的身份。
原蘇聯sg43機槍是中國53式重機槍的「母體」。這個「母體」不僅經受了二戰的考驗,也在朝鮮戰爭中大放光彩。53式重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二次供彈,能實施長點射和短點射。該機槍無論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且高寒、缺氧的中印邊境地帶,還是在熱帶雨林的越南山地,都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性。
53式的理論射速為600發/分鍾,戰斗射速為300發/分鍾。良好的武器機械性能,再加上強大的射速,使敵人產生心靈的震撼,膽小一點的敵人當聽到53式的怒吼時,立馬精神緊張。
美中不足的是,53式重機槍採用笨重的輪式槍架,全重40.4千克,不僅士兵不勝重負,在山地作戰中更暴露出不利的一面。有時為了在山坡上架槍,不得不由其他戰士用肩膀架起一個架輪。
該槍一般是編在步兵團機槍連和步兵營機炮連里。一挺槍編六七名戰士,為一個最小作戰單元,平時以連為單位集中管理與訓練,戰時配屬到步兵連戰斗。其主要任務是以有效的火力支援步兵連作戰,有時對空射擊,為步兵提供空中安全。
1952年10月前後,我志願軍在三八線附近的部隊已經使用上了擬定名為53式的重機槍,新槍下到部隊一經使用就受到戰士的歡迎。這槍在防禦作戰中優勢最明顯,因為機槍設有護板,槍手在戰場上的生存系數高。在火力攔阻敵人的攻擊中,用戰士的話講,機槍像割草機一樣,使前沿的敵人一排排倒下。
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一次,為阻擊潰逃印軍,重機槍火力發揮了重大作用。敵「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營部和第4連,共140餘人企圖向後方退縮,我邊防某部配屬的兩挺53式重機槍架在距敵1000米距離的有利地形上,形成了絕對的火力優勢,使敵動彈不得,為我方迫擊炮佔領陣地贏得了時間。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死亡的敵人中有30多人是被53式重機槍擊中的。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抗美援越戰爭中,53式重機槍更是一展神威。有資料顯示,越南人民軍1972年的春季攻勢中,僅4月9日~19日,平定地區軍民就殲敵3700名,輕武器殺傷人員佔80%,而53式重機槍殺傷人員占輕武器殺傷人員的50%。曾大難不死且後來訪問過越南的美軍退役中士約翰說,當時聽到對方猛烈的槍聲,並能感覺到子彈在頭頂呼嘯,真恨不得鑽進地下面。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53式才完全退出人民軍隊現役序列。1884年,世界上第一挺真正的機槍,即馬克沁機槍問世,至今機槍已經走過漫漫120年歷程。在這120年中,機槍在彈火紛飛的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機槍在英文中稱作「machinegun」,我國早期也有人稱之為機關槍。
據說,世界上第一挺機槍是由一位叫伐商的比利時工程師於1851年設計的,這是一種擁有50根槍管,使用硬紙殼製成的彈殼槍彈,該槍曾在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使用過,但不久便銷聲匿跡。1861年,美國人加林特研製出了的4管的集束管武器,並逐步發展到6管、10管。這種機槍曾在俄土戰爭中使用過,馬克沁機槍問世後,它才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馬克沁機槍威力巨大,射速高達600發/分鍾。1893年,羅得西亞警察曾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士兵的猛烈進攻,當場擊斃3000多人。當馬克沁拿著自己研製的機槍到德國為國王表演後,國王驚呼:「此乃我需,別無其他。」
一戰中,馬克沁機槍成為射殺士兵最多的武器。一戰後的近30年,各國又相繼研製了結構不同、性能各異的機槍。比較著名的有蘇制7.62毫米dp式輕機槍和捷克7.62毫米zb-26輕機槍。而舊中國的國民黨軍隊則將捷克的zb-26作為自己的制式裝備。
二戰期間,德國人在mg34機槍的基礎上,又研製出了mg42機槍。1942年秋,德軍在突尼西亞卡塞林山口同美軍的一場惡戰中,mg42的槍聲像撕亞麻布一樣,嚇得數千名美國兵驚呼:這挺機槍太厲害了!約2400名美國士兵在mg42的威力下舉起了雙手。
1959年,蘇聯在akm突擊步槍的基礎上,加長、加粗槍管,改成rpk輕機槍,使其既具有突擊步槍的輕便靈活,又有接近輕機槍的點射精度和火力持續性。與此同時,美國人研製的m60通用機槍也是經典的槍型。
上世紀60年代後,小口徑班用機槍應運而生。小口徑機槍可分兩種,一類是專門設計的輕機槍,如比利時的「米尼米」、西班牙的「阿梅利」和新加坡的「烏蒂瑪斯」等;一類像ak槍族那樣,以小口徑突擊步槍為基礎,換裝重型槍管和加裝兩腳架後成為與步槍同一槍族的輕機槍,如英國的l86a1式輕機槍和奧地利的aug輕機槍。
大口徑機槍通常口徑≥12.7毫米。二戰中,大口徑機槍曾是有效的防低空武器。現在,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已由原來的以高射為主轉為以平射為主,14.5毫米防空機槍則仍以高射為主。目前,世界上現裝備的大口徑機槍主要是這兩種口徑。進入21世紀,機槍雖然在未來戰場不會出現當年橫掃千軍的壯觀場面,但機槍仍然是士兵手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② 中國抗戰時用什麼槍
三八式步槍(三八大蓋)
(Japanese 38th Year Rifle) 【三八式步槍】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日本有坂兵工廠開始生產的一種機柄式步槍。口徑6.5毫米,槍重4.2千克,槍長(不帶刺刀)1275毫米,彈頭初速 732米/秒,有效射程460米,彈倉容彈量5發,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可裝在槍上用於拼刺,也可握持刀柄進行劈殺。三八式步槍彈頭飛行穩定,後坐沖量小,射擊精度好,缺點是殺傷威力不足。三八式步槍曾經是侵華日軍的主要裝備,也是中國抗日軍民從戰場上大量繳獲,用來武裝自己反抗侵略的主要武器。
抗戰時期沿留下來上對日本有阪 (Arisaka)明治 38 年式步槍的稱呼。該槍模仿德國毛瑟式步槍,在日俄戰爭同年(1905年,明治38年)被採用為制式步槍,一直沿用到二次大戰,最主要的特徵是在槍機上的防塵蓋。此槍配合日本人體型使用 6.5x50SRmm 子彈,雖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其幾乎不會產生槍口熾焰,在太平洋島嶼戰斗時使用這步槍的日軍狙擊手對美軍造成很大困擾,非常難以從槍口火光發現狙擊手潛伏位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槍機閉鎖時極為牢固,發生膛炸時幾乎都是槍管爆裂,少有槍栓突耳斷裂的情形。
中正式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Rotating bolt, front lug, bolt action)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4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槍管長度: 23」
相容性: Mauser Standard Modell
製造廠: 河南鞏縣兵工廠
製造年代: 1935年9月
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 不斷嘗試將步槍制度化, 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 當然, 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軍隊國家化, 中央軍的建立, 慢慢的有了些成果.
鞏縣兵工廠從1935年初, 就開始小量試產中正式步槍, 大約從七月起, 開始量產. 本槍序號3157. 屬於最早的一批. 同時, 也可以推測, 當時月產最多不過是八九百枝.
令人很驚訝的是, 本槍採用了二段式的槍托. 但沒有接榫, 只是用膠黏住, 然後在槍托底板再用螺絲鎖住. 這種作法是日本人所發明的, 據說原因是節省木料, 而且增加槍托底部的強度. 但是時日一久, 接著處必定裂開
駁殼槍
駁殼槍,中國又稱盒子炮,其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有一種全自動型的,稱做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在我國很多小說里經常能看到「快慢機」這個詞,筆者幼時最喜歡的鐵道游擊隊中的王強就是一人拎著兩支「快慢機」打得鬼子屁滾尿流。而駁殼槍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最早的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1896年,毛瑟兵工廠希望能為德國軍隊生產駁殼槍。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駁殼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在這幾十年裡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採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它價格太高,而且該槍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而做為步槍又威力太小了,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
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做為手槍的駁殼槍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里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准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③ 二戰時中國武器有哪些
首先,先明確一件事,就是二戰時的中國(中華民國)是一個農業國,軍工生產能力不強,因此從外國購買武器,由於各地軍閥喜好,條件不同,導致了武器種類繁多,中國也被冠以「萬國武器博物館」之稱。那麼我不一定說得全,盡量做到全面,從海陸空軍各軍種給你說一下中國的裝備。
首先是步兵的標配步槍,這里最主要的兩款步槍都是國產步槍,即漢陽1888式步槍(主要是列裝川軍,黔軍等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地方軍閥)和中正式步槍(主要供給中央軍,晉綏軍,桂軍,粵軍等部隊),此外,也有一些軍閥列裝一些其它步槍,比如中央軍精銳部隊(德械師)在列裝中正式時也有一部分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滇軍用的是比利時FN1935式步槍,東北軍用的是日本三八式步槍以及東北兵工廠生產的遼13式步槍,此外還有一些軍閥用著義大利卡爾卡諾式步槍(粵軍)和法國勒貝爾1886式步槍(滇軍),數量比較少,且這兩款步槍在當時已經過時。故影響力有限。在抗戰中期,由於蘇聯援助,中國獲得了一批蘇聯莫辛納甘式步槍,主要配給了中央軍,湘軍,粵軍等身處一線,比較受重慶政府「照顧」的部隊,戰爭後期,在印度的駐印軍(新1軍和新6軍)以及雲南的遠征軍(不是第一次遠征軍!主要是71軍,8軍,54軍,5軍)列裝了美國的M1加蘭德自動步槍(不知道有沒有列裝春田步槍)和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這里中國軍隊主要是中正式步槍最為經典(雖然沒有漢陽式普遍),中正式步槍是民國仿製德國毛瑟1924式的成果,口徑為7.92mm,相比之下日軍的制式步槍三八式步槍口徑為6.5mm,因此中正式的威力要大於三八式,而且工藝簡單,適合中國大規模量產,可靠性還是還不錯的,缺點還是有的,比如射程,不如三八式步槍,其次是精度,不如三八式,然後是後坐力大,中正式仿造的毛瑟步槍是一款西方步槍,它是以西方士兵的體格設計的,西方士兵普遍比亞洲士兵更魁梧,高大,使得中國士兵由於營養不良無法承受強大的後坐力導致疲憊不堪,最後是長度,中正式加裝刺刀的總長度不如三八式加刺刀長度,這會使中國士兵在肉搏戰中吃虧。總之,中正式與三八式各有優劣,三八式只要不是打到要害都不至於死,中正式只要命中非死即傷。後期隨著加蘭德自動步槍的進入,中國軍隊的輕武器對日本形成了碾壓狀態,主要得益於中國軍隊自動火器多的優勢。
第二是手槍,手槍方面,中國的德械師官兵配備了毛瑟軍用手槍(俗稱盒子炮),軍官則配備了比利時的勃朗寧手槍(高級將領)和美國的M1911(沒錯,就是這個軍用手槍之王,一般給了駐印軍將領)。相比之下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槍(日本士兵不用手槍,將領才有),穿透力極弱,連木板都不一定打得穿。手槍方面中國也是優於日本。
沖鋒槍方面,中國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首次使用了沖鋒槍,型號是德國的MP18「伯格曼」沖鋒槍(俗稱花機關),也就是一戰末期德國「暴風突擊隊」的制式武器。後來被各路軍閥列裝,其中中央軍與東北軍最多,淞滬會戰時國軍德械師中也大量列裝了MP18沖鋒槍(主要是高級將領衛隊和經驗豐富的老兵),經常將這些士兵集中起來組成花機關突擊隊使用。後期中國從美國引進了M3沖鋒槍(就是那個黃油槍)和湯姆森沖鋒槍以及英國的司登式沖鋒槍,逐漸對日本形成了火力覆蓋,而日本由於對白刃戰的迷信以及認為「百發百中(步槍射擊)優於百發一中(沖鋒槍射擊)」的觀念一直沒有考慮列裝沖鋒槍,直到戰爭末期在太平洋被美軍以及中國戰場被中國軍隊用沖鋒槍打得抬不起頭時 才弄出來一款百式沖鋒槍,不過數量不多且性能平平,因此沖鋒槍方面中國完勝。
機槍方面,分為輕重機槍,輕機槍,中國最多的輕機槍莫過於捷克ZB26式輕機槍,此外,抗戰前,中國軍隊還列裝有瑞士啟拉利式輕機槍(主要集中亮相於「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十九路軍)和丹麥麥德森輕機槍,德國MG13輕機槍(主要是中國從德國進口的坦克,裝甲車上攜帶的),法國哈奇開斯M1922式(滇軍,中央軍裝備,號稱「後勤噩夢」),芬蘭拉蒂M26式輕機槍,比利時FN1930式輕機槍(滇軍)。抗戰中期蘇聯援助了中國一部分捷格加廖夫輕機槍(DP機槍),後期中國軍隊則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英國的布倫式輕機槍(其實戰爭前中國從英國購買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上面就是布倫式輕機槍),加拿大的勃然式輕機槍,美國M1918式輕機槍。相比之下,日本最有名的輕機槍莫過於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由於編制統一,後勤比中國輕松的多,但缺點也多,比如可靠性極差,經常卡殼故障,且獨特的漏斗式供彈方式要求射手訓練有素,所以一旦射手戰死,其它士兵不會上彈,很可能造成火力中斷。因此中國除了後勤方面之外,輕機槍(主要是捷克式)性能是優於歪把子的。
重機槍方面,中國列裝最多的就是仿製德國MG08重機槍的國產24式重機槍,當然,國內還是有相當一部分MG08重機槍的,除此之外,位於雲南的「法械師」滇軍擁有法國哈奇開斯M1914式重機槍(這裝備中央軍都眼饞)。抗戰後期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利器——美國M2重機槍(俗稱老乾媽)。日本的九二式重機槍性能也算不錯,至少可靠性方面比二四式重機槍好,但是適用環境不如二四式重機槍,射速也不如二四式,總之,重機槍方面,雙方持平,如果這中國多一點哈奇開斯和老乾媽,就是絕對的碾壓了。
接下來就是輔助類支援武器,比如高射機槍,機關炮,迫擊炮,擲彈筒方面了。首先是高射機槍與機關炮,機關炮的定義一般是20mm及其以上的小型速射火炮,同時部分機關炮是高平兩用的,放高打飛機放平打裝甲。高射機槍一般指大於重機槍口徑低於20mm口徑的大型機槍。在當時,中國軍隊擁有的高射機槍很少,我所知道的似乎只有一款——法國哈奇開斯M1930式高射機槍(列裝滇軍),而且數量不多且彈葯補給困難。似乎出現在禹王山戰役,60軍用它打爆了幾輛日軍裝甲車,修滇緬公路時,也用它來防空過。日軍方面的高射機槍我不清楚。不過機關炮方面,中國還是比較多的,估計抗戰前有個三四百門。型號也是五花八門的,最多的應該是瑞士的蘇羅通20mm機關炮和厄利孔20mm機關炮,其次是丹麥麥德森20mm機關炮,義大利布雷達20mm機關炮,最少的是法國哈奇開斯25mm機關炮(滇軍有4門)。其中性能最好的,最受歡迎的是瑞士厄利孔機關炮,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七式機關炮在供彈方面,射速射程方面均不及厄利孔機關炮,但日軍裝備較多,厄利孔在中國最多不過一百多門,影響力有限。
迫擊炮擲彈筒方面,說白了,擲彈筒就是「超輕型迫擊炮」優點是便於攜帶,隨停隨射,缺點是沒有瞄準裝置,精度不如迫擊炮。擲彈筒方面,中國主要是繳獲日軍的擲彈筒加以仿製(外國人不用擲彈筒這個裝備)。迫擊炮方面,中國軍隊的迫擊炮來源有四種,一是戰場繳獲(日本89式迫擊炮),二是國外購買,三是國外購買後仿製,四是自己生產(貌似只有東北兵工廠做到了),國外購買的迫擊炮主要是法國的布朗德81mm迫擊炮(滇軍)和德國的GRW50mm迫擊炮(中央軍),後期通過租界法案獲得了美國M1型81mm迫擊炮。國內仿製的迫擊炮主要是三一式60mm迫擊炮(上世紀80年代才退役),性能上優於日本大正十式擲彈筒和八九式迫擊炮。國內自產的迫擊炮主要是東北兵工廠出產的120mm重型迫擊炮。最後說一下,日軍沒有配備火焰噴射器和火箭筒,反坦克步槍,中國則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美製火焰噴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日軍有92式步兵炮,性能優異,中國軍隊也多繳獲裝備。
火炮方面,火炮我這里分成了反坦克炮,山炮,榴彈炮,高射炮4種,反坦克炮方面,德國在抗戰前向中國竭力推薦他們的PAK37mm反坦克炮(也就是後來被德軍稱為「敲門磚」的火炮),中國總共購入500多門,主要列裝中央軍精銳德械師。雖然37mm火炮在歐洲火力貧弱,但面對日軍的薄皮坦克,37mm火炮可以輕松擊穿其裝甲。中期的蘇聯援助中獲得了蘇聯45mm反坦克炮,後期通過租界法案獲得了美國M3式37mm反坦克炮,列裝美械師。日軍的反坦克炮與(九四式37mm反坦克炮)中國實力相當,都是37mm。但中國卻有一種火炮實力優於37mm反坦克炮,它就是奧地利百祿47mm反坦克炮(也可以成為步兵炮),重量輕於PAK37反坦克炮,威力也大於它,只可惜數量沒有PAK37多,中國軍隊當時僅有100門。
山炮方面,中國軍隊當時列裝最多的火炮是瑞典博福斯M1930式75mm山炮(中央軍),其次是晉造17式75mm山炮(晉綏軍,仿造日本41式山炮,將射程提高至7km),遼十四式75mm山炮(東北軍),法國M1897式75mm山炮(赫赫有名的「義大利炮」),法國施耐德1928式輕山炮(約52門),法國施耐德M1919式75mm山炮(40門)以及滇軍少量的施耐德M1906式65mm山炮(滇軍裝備)。與之相對應的日本九四式山炮性能遠遠不及博福斯與施耐德山炮,一體現在射速上,博福斯M1930式和法國M1897式山炮極限射速達到了恐怖的每分鍾30發(兩秒一發的逆天射速)是九四式(10發/分)遠遠不及的,二是射程上,九四式山炮射程為8.3km而施耐德M1897式為8.7km,博福斯M1930更是達到的9.1km。所以質量上中國山炮優於日本,但數量少也是個硬傷。後期通過蘇援和租借法案獲得了蘇聯76mm山炮和美國M1式75mm山炮。
榴彈炮方面,抗戰前中國向德國購買了48門sFH18式150mm重型榴彈炮,這批火炮在淞滬會戰時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雖然德國貨不錯,但是問題還是有的,關鍵就在於太重了,中國的公路與橋梁承受不住,行動不便。其次,日軍的89式150mm重榴炮射程超過了sFH18式,不過好在日軍的89式榴彈炮數量比sFH18還少,不成氣候。後期通過租界法案獲得了美國的M1式105mm榴彈炮,成為了中國軍隊後期的主要重火力。此外,滇軍手上有2門法國施耐德M1917式105mm榴彈炮,後期美國向中國提供了他們自己仿製的法國施耐德M1918式155mm重型榴彈炮。此外,在抗戰前,東北兵工廠生產出了240mm的重炮,不過月產只有2門,九一八事變中也被日軍全部繳獲。
高射炮方面,中國進口的是德國88mm高射炮(好像是固定的要塞防空炮,功能有限)和瑞典博福斯的40mm高射炮,數量也不太多,不過博福斯40mm高射炮性能的確不錯,戰績也不錯。
接下來是坦克及裝甲車輛,中國最早的坦克應該是張作霖向法國購買的雷諾FT-17坦克(世界上第一款旋轉炮塔的坦克)和義大利的菲亞特3000型坦克,英國NC27型輕型坦克,美國M1917式輕型坦克,這批坦克在九一八事變中也被日軍繳獲,除了張學良此前送給南京的2輛FT-17坦克。中央軍也在戰前購買過一批菲亞特3000不過數量未知。除此之外,中國軍隊由於在長城抗戰中被日軍裝甲車打得抬不起頭,所以以徐庭瑤(中國裝甲兵之父,國軍名將杜聿明,關麟征等的老上司,長城抗戰是為17軍軍長)為代表的軍官主張發展中國的裝甲部隊,南京政府隨即開始向西方國家購買坦克裝甲車,具體型號有英國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53輛),英國維克斯MKE/F式輕型坦克(20輛),維克斯M1931式兩棲坦克(29輛),義大利CV33超輕型坦克(94輛),德國1號輕型坦克(17輛),222型裝甲車(10輛),德國豪須式(221型)裝甲車(約13輛),德國223型裝甲車(4輛),法國AMR35坦克(中央軍12輛,滇軍4輛)。抗戰爆發後這些裝甲車輛也損失殆盡,昆侖關戰役後,中國向波蘭購買了45輛仿製的雷諾坦克以加入第五軍,蘇聯也援助了中國88輛T-26輕型坦克和4輛BT-5快速坦克以及一部分裝甲車(30多輛),這些裝備和那45輛雷諾,16輛AMR35坦克,20多輛德國裝甲車以及94輛CV33超輕型坦克共同構成了中國第一支機械化軍。戰爭後期,通過租界法案,中國獲得了美國的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M2A4史都華中型坦克,M3裝甲運兵車和M4謝爾曼中型坦克,英國的「環球載具」裝甲運兵車。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五式坦克和八九式坦克名義上是「中型坦克」實際上連輕型坦克都算不上,無法在500m外擊穿這些美製或蘇制坦克裝甲,而這些外援坦克上的37,45,76mm火炮可以輕松擊穿日軍坦克裝甲(日軍坦克裝甲薄到中國重機槍都可以打穿)。所以當後期美援到時,中國在裝甲力量上就超越了日本。
陸軍完結,空軍方面,我們分成戰斗機與轟炸機兩種。首先要先明確抗日戰爭中制空權歸屬問題,首先是全面抗戰最初,即淞滬會戰剛剛爆發之時,由於日軍陸航海航(日本當時沒有獨立的空軍)沒有做好准備,且中國空軍戰機,機場多集中與華東地區,所以制空權在中國手中,這一時間,中國空軍轟炸機不斷轟炸日軍陣地與艦船,給日軍造成了不小殺傷,隨著日軍登陸,制空權開始進入爭奪狀態,雙方互有勝負,中國由於飛機少,依賴進口,處於下風,但制空權也沒有完全落入日軍手中,隨著蘇聯援助,中國空軍恢復了元氣,開始逐漸占據上風,直到日軍的零式戰機出現,壁山空戰使中國空軍損失慘重,日軍徹底獲得了制空權,這種現象持續到了1944年飛虎隊來華,中國才駕駛著美國飛機再度與日軍爭雄,1945年,中國空軍完全奪取了制空權(比如湘西會戰)。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飛機的質量,數量,飛行員素質決定了制空權的歸屬。在戰爭開始之前,中國空軍號稱600架飛機,實際上能起飛作戰的只有373架,一碼歸一碼,數量少,質量卻不差,中國空軍當時的當家主力戰斗機是美製霍克-3戰斗機(74架),其次是美國P-26「玩具槍」戰斗機(10架),霍克-2戰斗機(3架),V65C「可塞」偵察機(41架),英國「格鬥士」戰斗機(40架),義大利菲亞特CR32戰斗機(6架,最好的雙翼戰斗機),布雷達Ba27戰斗機(11架),法國第瓦汀510C戰斗機(56架)。轟炸機主要是美國A12「雪萊克」攻擊機(20架),諾斯羅普2EC輕型轟炸機(45架),B-18「道格拉斯」中型轟炸機(58架),B-10「馬丁」重型轟炸機(6架,「轟炸」日本的就是她),德國亨舍爾He-111型重型轟炸機(6架)。同一時期日軍的九二式戰斗機,九六式戰斗機性能不如這些外援貨,但勝在了數量眾多,日軍在開戰前擁有2700多架飛機是中國的近8倍。中期蘇聯援助的伊-15(347架)和伊-16(13架),斯勃3轟炸機進入中國成功抵消了日軍九七式戰斗機的威脅,與日軍不分伯仲,隨著蘇援的終止與日本零式戰機(零式機動性很好,但缺點是防護性極差)的加入,中國空軍所有型號戰機顯得十分落後,制空權喪失,直到後期美援P-38「飛蛇」,P-40「戰斧」(飛虎隊標配),P-51「野馬」(二戰最好的戰斗機之一)戰斗機和B-25中型轟炸機的加入,中國奪回了制空權。
海軍方面,中國海軍在抗戰前的總噸位是7.6萬噸,日軍則是中國的30倍有餘,中國海軍最大噸位的軍艦是「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8600噸,滿載10000噸以上,可搭載7架飛機),最大的火炮戰艦是「海圻」號輕巡洋艦(4300噸,清朝老爺艦),最先進的軍艦是采購自日本的「寧海」號輕巡洋艦和根據「寧海」號仿製的「平海」號輕巡洋艦(2958噸),此外,中國海軍其它比較有實力的軍艦是:「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2908噸,中國最早的准航母),「德勝」級水上飛機母艦2艘(932噸,「德勝」,「威勝」),「逸仙」號輕巡洋艦(1500噸),肇和級輕巡洋艦2艘(2600噸,「肇和」,「應瑞」),海容級輕巡洋艦3艘(2900噸,「海容」,「海籌」,「海琛」),以及很有名的「中山」號護衛艦(780噸)。其它軍艦多是炮艦,噸位不大,也不出名(比如「咸寧」,「永綏」,「醒獅」,「楚同」等),此外海軍還有15艘購自英國,德國,義大利的魚雷快艇,編成了「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顏杲卿」四個大隊。海軍也在江陰海戰和虎門海戰中全軍覆沒,直到抗戰結束也沒恢復,直到戰後日本賠償戰艦以及美國英國贈送軍艦,中國海軍才開始恢復。
④ 中國在抗戰時用過的槍有哪些
老套筒、漢陽造、三八大蓋、盒子炮、仿捷克、歪把子、馬克沁、老黃牛、中正式步槍、卡賓槍等等
⑤ 二戰期間中國曾仿製過哪些武器,都有哪些型號
實話實說,二戰期間中國仿製武器和生產武器的主力是國民黨的兵工廠,我軍兵工廠生產能力較為有限。
抗戰期間,國軍兵工廠累計生產了約50萬支步槍、4萬挺輕機槍、2萬挺重機槍、6萬支槍榴筒,4萬支擲彈筒,4門高射炮,94門戰防炮,12000門各式迫擊炮
而我軍兵工廠雖然規模較小,缺乏原材料,但我黨技術人員克服艱難險阻,累計生產1萬支步槍,33挺機槍,4155支擲彈筒,2200支槍榴筒,900多門迫擊炮;
那麼這些仿製的武器都有哪些型號呢?
手槍方面
(1)毛瑟手槍
毛瑟手槍就是當年紅遍中國的“駁殼槍”,從游擊隊到正規軍,全國各地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在缺乏重武器的中國軍隊手中,手榴彈成為戰士們最有力的武器,整個抗戰期間,中國生產了三千萬枚手榴彈,都是德國M24或者其改進型,這些手榴彈也帶走了大約40萬左右日軍的性命。
⑥ 解放戰爭使用的輕機槍
god說的那個是正解,這里還需要補充說明 41年的時候果脯通過美國的租賃法案從加拿大英格力斯公司采購了1.8萬挺英國授權生產的布倫MKI輕機槍 這個布倫MKI也是ZB-26系列的英國改進型。(點擊打開圖片,下面的都一樣)⑦ 有哪幾種機槍
1.輕機槍
輕機槍是以兩腳架為依託抵肩射擊的重量較輕的機槍。這種機槍多以彈匣(鼓)或裝入盒中的彈鏈供彈,一般編配在步兵班內,由正副兩名射手使用,必要時也可一人操作,可卧姿肩射,也可立姿或行進問端射。主要用於射擊600—800米內的活動目標和薄壁裝甲目標,以3—5發短點射或10—15發長點射為主,必要時也可連續發射。戰斗射速可達80—150發/分,是步兵班內或戰斗小組內的火力支援武器。世界上最早的輕機槍是丹麥人麥德森於1902年研製成功的麥德森機槍,以後各國競相研製。現代輕機槍,發射中間型或小口徑步槍彈,槍長1000毫米左右,槍重5公斤左右,大部分都是以突擊步槍為基礎的班用槍族成員,因而也稱突擊機槍。
2.重機槍
美、英等國稱為「中型機槍」,是裝配有固定槍架,能長時間連續射擊的機槍。與輕機槍相比,重量重,槍架穩定,有較好的遠距離射擊精度和火力持續性,能較方便地實施超越、間隙、散布射擊。主要用於殲滅和壓制1000米內的敵集團有生目標、火力點和薄壁裝甲目標,封鎖交通要道,支援步兵沖擊,必要時也可用於高射,殲滅敵低空目標。重機槍由槍身、槍架、瞄準裝置三大分部組成。槍身重15—25公斤,槍身長1000—1200毫米,一般可高射與平射兩用,平射有效射程800—1000米,高射有效射程500米,戰斗射速200—300發/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種重機槍發揮了重要作用。戰後逐漸被更適於現代戰爭的通用機槍(輕重兩用機槍)所取代。
3.通用機槍
也稱「輕重兩用機槍」,是裝在穩固槍架上能作重機槍使用,離開槍架以兩腳架支撐能作輕機槍使用的機槍。有的還能實施高射架槍,用於對空射擊。中國通常以重機槍的形式裝備部隊使用,有時也稱重機槍。通用機槍槍身重7—15公斤,全槍重多在20公斤左右,槍身長1100—1300毫米。每挺槍編制2—5人,口徑一般在6—8毫米,輕機槍狀態能殺傷壓制800米內有生目標,重機槍狀態能殺傷壓制1000米內有生目標。與重機槍比,重量大幅度減輕,機動性更好,並能夠一槍兩用。1934年,德國毛瑟兵工廠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挺通用機槍—MG34機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通用機槍發展達到高潮。中國定型生產了1967年式輕重兩用機槍,並裝備部隊。
4.高射機槍
高射機槍是主要用於對空中目標射擊的大口徑機槍,由槍身、槍架、瞄準裝置組成。主要用於殲滅斜距離在2000米以內的敵人低空目標;還可用於摧毀、壓制地(水)面的敵火力點、輕型裝甲目標、艦船、封鎖交通要道等。按運動方式分為牽引式、攜行式和運載式(安裝在坦克、裝甲車、步戰車、艦船上)三種。主要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機動靈活、投入戰斗速度快、射速快、火力猛、對低空目標射擊效果好,是防空武器系列中不可取代的重要裝備。常見的有14.5毫米二聯或四聯高射機槍和12.7毫米高射機槍。一般編在步兵營或高炮營內,由5—10人操作使用。
⑧ 抗戰時期中國部隊裝備最多的機槍是哪款呢
抗戰時期,中國部隊最主要的輕機槍就是捷克ZB-26輕機槍。這款機槍在抗日戰爭過程中發揮了比較給力的作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不但采購了大量的ZB-26輕機槍,而且還大量仿造ZB-26,因為ZB-26輕機槍的可靠性極強,在各種復雜的環境下也可以使用,而且價格也相對低廉,仿製的話也比較容易,所以在我國當時也掀起了一股仿製熱潮!據統計,這款槍當時在中國的仿造和購買數估計超過10萬挺,可見這款抗日機槍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它有效地彌補了中國軍隊對火力的極端需求。
由於ZB-26輕機槍結構簡單,槍機的動作可靠,因此在激烈的戰斗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不易損壞,非常適合當時我國抗日戰爭時期的環境,再加上配合上二人機槍小組,所以大大提高了機槍實戰性能。
除了我國大量裝備這種機槍外,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個國家也大量裝備了該機槍,為二戰的勝利也立下了不朽的戰功,當時,中國軍隊有句老話,叫做老兵怕捷克。這句話其實就是針對ZB-26輕機槍而言,對於ZB-26輕機槍精準的二三長短點射,只要被瞄準射擊,無法躲閃。
⑨ 建國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都配過什麼槍
建國初期大量使用繳獲日軍三八步槍、11式俗稱歪把子機槍、96式輕機槍、99式輕機槍、92式重機槍、14式手槍、和繳獲國民黨軍的美製M-1、M-1卡兵槍、湯姆遜沖鋒槍、M-3沖鋒槍、M1911手槍、P-14步槍、中正式步槍。以及ZB-26輕機槍、1932年式毛瑟手槍,以上僅是常見槍械。
1950年爆發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使用武器,以上有的能都上的都上了,用美械打美軍,但對後勤供應極為不利,彈葯繁雜,後采購
蘇式裝備換裝其中有捷格加廖夫輕機槍、莫辛-納甘步槍、PPsh-41沖鋒槍、郭留諾夫SG43重機槍,使用了制式化裝備的志願軍減化後勤供給。
1956年後我軍全軍進行制式化換裝,這時裝備武器有56式沖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54式手槍,它們分別仿自前蘇聯的AK-47、SKS半自動卡賓槍、RPD輕機槍、TT1930/1933式手槍。
在63年少量裝備有63式自動步槍,至1981年裝備81式步槍族,95年95式槍族定型,2003年03式步槍定型,其中還有53式輕機槍、63式重機槍、67式機槍、74式機槍、80式通用機槍、88式通用機槍、89式重機槍、64式、79式、82式、85式沖鋒槍、54式、64式、67式、77式、80式、92式手槍,79/85式、88式狙擊槍。
以上一定不全,還望各位軍事迷們添加!
⑩ 抗戰時期我軍用的大口徑機槍
在電視上經常可見國軍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一般使用馬克沁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出身貧寒,通過勤奮自學而成為知名的發明家。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葯氣體。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葯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採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以上。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斗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沖鋒,打死了3000多人。
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1892年,美國著名械設計家勃朗寧和奧在利陸軍尉馮?奧德科萊克幾乎同時發明了最早利用火葯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年採用。美國槍械設計師B?B?霍奇基斯所設計的1814型機槍是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
有時部分游擊隊也使用繳獲日軍的92式重機槍。